首页 百科知识 园林苗圃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园林苗圃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苗圃是繁殖和培育优质苗木的基地,是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苗圃的选择与区划,应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绿化现状及未来规划以及现有布局状况等进行合理安排,并尽可能地安排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和不同方位。选择适宜的圃地对园林苗圃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果选择不当,不仅会使育苗工作遭受重大损失,无法培育壮苗,而且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4.1 园林苗圃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园林苗圃是繁殖和培育优质苗木的基地,是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各种类型、各种规格、各种用途的优质苗木,以满足城乡绿化的需求。规划和建立足够数量并具有较高生产水平和经营水平的苗圃,培育出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的苗木,是园林生产的重要环节。

城市园林苗圃的选择与区划,应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绿化现状及未来规划以及现有布局状况等进行合理安排,并尽可能地安排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和不同方位。

4.1.1 园林苗圃地的选择与区划

4.1.1.1 园林苗圃地的选择原则

城市绿化规划中,对园林苗圃的布局作了安排之后,就应进行圃地的选择工作。选择适宜的圃地对园林苗圃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果选择不当,不仅会使育苗工作遭受重大损失,无法培育壮苗,而且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首先要选择交通方便,以便于苗木的出圃和材料物资的运入。其次是设在靠近村镇的地方,以便于解决劳动力、电力、住房等问题。如能靠近有关的科研院校,则有利于先进技术指导和采用机械化作业。第三,还应注意尽量远离污染源。

4.1.1.2 自然条件

1)地形、地势及坡向

苗圃地宜选择排水良好、地势较高、地形平坦的开阔地带。坡度以1°~3°为宜。坡度过大易造成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不便于机耕与灌溉。坡度大小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育苗要求来决定。在较黏重的土壤上,坡度可适当大些;在沙性土壤上,坡度宜小,以防冲刷。在坡度大的山地育苗需修梯田。积水的洼地、重盐碱地、寒流汇集地,如峡谷、风口、林中空地等日夜温差变化较大的地方,苗木易受冻害,都不宜选作苗圃。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坡向的不同直接影响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层的厚薄等因素,对苗木的生长影响很大。一般南坡光照强,受光时间长,温度高,湿度小,昼夜温差大;北坡与南坡相反;东西坡介于两者之间,但东坡在日出前到上午较短的时间内温度变化很大,对苗木不利;西坡则因我国冬季多西北寒风,易造成冻害。可见,不同坡向各有利弊,必须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栽培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坡向。如在华北、西北地区,干旱寒冷和西北风危害是主要矛盾,故最好选用东南坡;而南方温暖多雨,则以东南坡、东北坡为佳,南坡和西南坡阳光直射幼苗易受灼伤。如在一苗圃内有不同坡向的地势,则应根据树种的不同习性,进行合理的安排,如北坡培育耐寒、喜阴的种类,南坡培育耐旱喜光的种类等,以减轻不利因素对苗木的危害。

2)水源及地下水位

圃地应有充足的水源,排灌方便,水质要好。苗圃地应选设在江、河、湖、塘、水库等天然水源附近,以利引水灌溉。这些天然水源水质好,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使用喷灌、滴灌现代化灌溉技术,如能自流灌溉则更可降低育苗成本。若无天然水源,或水源不足,则应选择地下水源充足、可以打井提水灌溉的地方作为苗圃。苗圃灌溉用水的水质要求为淡水,水中盐含量不超过0.1%,最高不超过0.15%。对于易被水淹和冲击的地方不宜选作苗圃。

地下水位过高,土壤的通透性差,根系生长不良,地上部分易发生徒长现象,秋季苗木木质化不充分易受冻害。当土壤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时会将土壤中盐分带至地面,造成土壤盐渍化。在多雨时又易造成涝灾。地下水位过低,土壤易于干旱,必须增加灌溉次数及灌水量,这样便提高了育种成本。最适合的地下水位一般情况下为沙土1~1.5m、黏性土壤4m左右。

3)土壤

圃地土壤一般以沙质壤土和轻黏壤土为宜,其肥力水平较高或中等;土壤酸碱度以中性和微酸性为好。土壤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各种因素,都对苗木生长发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建立苗圃时需格外注意。

(1)土壤质地。苗圃地一般选择肥力较高的沙壤土、轻壤土或壤土。这种土结构疏松,透水透气性能好,土温较高,苗木生长阻力小,种子易破土。而且,耕地除草、起苗等工作也较省力。黏性结构紧密,通水透气性差,土温较低,种子发芽较困难,中耕时阻力大,起苗易伤根。沙土过于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苗木生长阻力小,根系分布较深,给起苗带来困难。盐碱土不宜选作苗圃,因幼苗在盐碱土上难以生长。

尽管不同的苗木可以适应不同的土壤,但是大多数园林植物的苗木还是适宜在沙壤土上、轻壤土上和壤土上生长。由于黏土、沙土和盐碱土的改造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不宜选作苗圃地。

(2)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对苗木生长影响很大,不同植物适应的能力不同。一些阔叶树以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为宜,如丁香、月季等适宜pH值7~8的碱性土壤;一些阔叶树种和多数针叶树种适宜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生长,如杜鹃、茶花、栀子花都要求pH值为5~6的酸碱性土壤。

土壤过酸过碱不利于苗木生长。土壤过酸(pH值+4.5)时,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降低,铁鎂等溶解度过于增加,危害苗木生长的铝离子活性增强,这些都不利于苗木生长。土壤过碱(pH>8)时,磷、铁、铜、锰、锌、硼等元素的有效性显著降低,苗圃地病虫害增多,苗木发病率高。过高的碱性和酸性抑制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因而影响氮、磷、钾和其他元素的转化和供应。

4)病虫害

在选苗圃时,一般都应做专门的病虫害调查,了解当地病虫害情况和感染程度。病虫害过分严重的土地和附近大树病虫害感染严重的地方,特别是有检疫病虫害的地区,不宜选作苗圃,对金龟子、象鼻虫、蝼蛄及立枯病等主要苗木病虫尤其需注意。

4.1.1.3 园林苗圃的面积计算

1)生产用地的面积计算

为了合理使用土地,保证育苗计划完成,对苗圃的用地面积必须进行正确的计算,以便于土地征收、苗圃区划和兴建等具体工作的进行。苗圃的总面积,包括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两部分。生产用地即直接用来生产苗木的地块,通常包括播种区、营养繁殖区、移植区、大苗区、母树区、实验区以及轮作休闲地等。

计算生产用地面积应根据计划培育苗木种类、数量、单位面积产量、规格要求、出苗年限、育苗方式及轮作等因素,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NA/n×B/C

式中:P—某树种所需的育苗面积:N—该树种计划年产量;A—该树种的培育年限;B—轮作区的区数;C—该树种每年育苗所占轮作的区数;n—该树种的单位面积产苗量。

由于土地较紧缺,我国一般不采用轮作制,而是以换茬为主,故B/C常不做计算。

依上述公式所计算出的结果是理论数字。实际生产中,在苗木抚育、起苗、储藏等工序中苗木都将会受到一定损失,在计算面积时要留有余地。故每年的计划产苗量一般增加3%~5%。

某树种在各育苗区所占面积之和,即为该树种所需的用地面积,各树种所需用地面积的总和就是全苗圃生产用地的总面积。

2)辅助用地的面积的计算

辅助用地包括道路、排灌系统、防风林以及管理区建筑等的用地。苗圃辅助用地的面积不能超过苗圃总面积的20%~25%;一般大型苗圃的辅助用地占总面积的15%~20%;中小型苗圃占18%~25%。

4.1.1.4 苗圃的区划与设施

苗圃的位置和面积确定后,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便于生产和管理,必须进行苗圃区划。区划时,既要考虑目前的生产经营条件,也要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余地;合理的配置排灌系统,使之遍布整个生产区,同时应考虑与道路系统协调;各类苗木的生长特点必须与苗圃地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吻合。

1)生产用地的区划

生产用地包括播种区、营养繁殖区、移植区、大苗区、母树区、引种驯化区等。

生产用地的区划,首先要保证各个生产小区的合理布局。每个生产小区的面积和形状,应根据生产特点和苗圃地形来决定。一般大中型机械化程度高的苗圃,小区可呈长方形,长度可视使用机械的种类来确定(使用中小型机具时小区长200m,使用大型机具时小区长500m)。小型苗圃以手工和小型机具为主时,生产小区的划分较为灵活(小区长50~100m为宜)。生产小区的宽度一般是长度的一半。

(1)播种区。播种区是苗木繁殖的关键区。幼苗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要求精细管理,因此应选择全圃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最优的地段作为播种区,而且人力、物力、生产设施均应优先满足。播种区的具体要求是:地势较高而平坦,坡度<2°;接近水源,灌溉方便;土质优良,深厚肥沃;背风向阳,便于防霜冻;靠近管理区。如是坡地,应选择最好的坡向。

(2)营养繁殖区。是指培育扦插苗、压条苗、分株苗和嫁接苗的生产区。营养繁殖区与播种区的要求基本相同:应设在土层深厚和地下水位较低、灌溉方便的地方,但不像播种区那样严格。嫁接苗区主要为砧木苗的播种区,宜为土质良好,便于之后覆土,地下害虫少。扦插苗区则应着重考虑灌溉和遮阴条件。压条、分株育苗法采用较少,育苗量较少时,可利用零星地块育苗。同时,也应考虑树种的习性来安排用地,如杨、柳类的营养繁殖(主要是扦插繁殖)区,可选在较低洼处的地方;而一些珍贵的或成活困难的苗木用地则应靠近管理区,在便于设置温床、阴棚等特殊设备的耕地进行,或在温室中育苗。

(3)移植区。由播种区、营养繁殖区中繁殖出来的苗木,需要进一步培养成较大的苗木时,则应移入移植区进行培育。移植区一般设在土壤条件中等、地块大而整齐的地方,同时也要将常绿树设在比较高燥而土壤深厚的生产地,以利带土球出圃。

(4)大苗区。培育的植株体型、苗龄均较大并经过整形的各类大苗的耕作区。在本育苗区继续培育的苗木,通常在移植区内进行过一次或多次的移植,培育的年限较长,可直接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因此,大苗区的设置对于加速绿化效果及满足重点绿化工程的苗木的需要具有很大的意义。大苗区的特点是株行距大、占地面积大、培育的苗木大、规格高、根系发达,因此一般选用土层较厚、地下水位较低、地块整齐的生产区。在树种配置上,要注意树种的不同习性要求。为了出圃时运输方便,大苗区最好设在靠近苗圃的主要干道或苗圃的外围处。

(5)母树区。在永久性苗圃中,为了获得优良的种子、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需设立采种、采条的母树区。本区占地面积小,可利用零散地块,但要土壤深厚、肥沃及地下水位较低。对一些乡土树种可结合防护林带和沟边、渠旁、路边进行栽植。

(6)引种驯化区。用于引入新的树种和品种,丰富园林树种种类。可单独设立实验区或引种区;也可引种区和实验区相结合。

2)非生产用地的区划

苗圃的非生产用地包括:道路系统、排灌水系统、各种用房(如办公用房、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蓄水池、蓄粪池、积肥场、晒种场、露天储种坑、苗木窑、停车场、各种防护林带和圃内绿篱、围墙宣传栏等。辅助用地的设计与布局,既要方便生产,少占土地,又要整齐、美观、协调、大方。

(1)道路网。苗圃道路分主干道、支道或副道、步道。大型苗圃还设有圃周环形道。苗圃道路要求遍及各个生产区、辅助区和生活区。各级道路宽度不同。主干道,大型苗圃应能使汽车对开,一般宽6~8m;中小型苗圃应能使1辆汽车通行,一般宽2~4m。主干道要设有汽车调头的环形路或空地,并要求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

支道又称副道,常和主干道垂直,宽度根据苗圃运输车辆和种类来确定,一般1~2m。步道为临时性道路,宽0.5~1m。支道和步道不要求做路面铺装。圃周环形道设在苗圃周围,主要供生产机械、车辆回转通行之用。

(2)灌溉系统。苗圃周围必须有完善的灌溉系统,以保证水分的充分供应。灌溉系统包括水源、提水设备和引水设施3部分。

①水源。主要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类。地面水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以无污染又能自流灌溉的最为理想。一般地面水温度较高且与耕作区土温相近,水质较好,含有一定养分,因此较有利于苗木生长。地下水是指泉水、井水,其水温较低,宜设蓄水池以提高水温。水井应设在地势高的地方,以便自流灌溉。同时,水井设置要均匀分布在苗圃各区,以便缩短饮水和送水距离。

②提水设备。现在多使用抽水机(水泵)。可依苗圃育苗的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抽水机。

③引水设施。有地面渠道引水和暗管引水两种。地面渠道引水主要采取明渠即土筑明渠的方式。该方法沿用已久,占地多,需注意经常维修,单修筑简便,投资少、建造容易。土筑明渠中的水流速较慢,蒸发量和渗透量均较大,故现在多加以改进。如在水渠的沟底及两侧加设水泥板或做成水泥槽;有的使用瓦管、竹管、木槽等。引水渠道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渠道(开渠)是永久性的大渠道,由水源直接把水引出,一般主渠顶宽1.5~2.5m。二级渠道(支渠)通常也为永久性的,把水由主渠引向各耕作区,一般支渠顶宽1~1.5m。三级渠道(毛渠)是临时性的水渠,一般宽度为1m左右。干渠和支渠是用来引水和送水的,水槽底应高出地面。毛渠则应直接向圃地灌溉,其水槽底应平于地面或略低于地面,以免把泥沙冲入洼中,埋没幼苗。各级渠道的设置常与各级道路相配合,使苗圃的区划整齐。渠道的方向与耕作区方向一致,各级渠道常垂直,支渠与干渠垂直,毛渠和支渠垂直。同时,毛渠还应与苗木的种植行垂直,以便灌溉。渠道还应有一定的坡降,应在1/1 000~4/1 000之间;土质黏重可大些,但不超过7/1 000。水渠边坡一般采用1∶1(即45°)的坡降比。较重的土壤可增大坡度至2∶1。在地形变化较大、落差过大的地方应设跌水构筑物,通过排水沟或道路时可设渡槽或虹吸管。暗管引水主要有喷灌和滴灌等方式。主管和支管均埋入地下,深度以不影响机械耕作为度,开关设在地端以方便使用。喷灌是苗圃中常用的一种灌溉方法,具有省水、灌溉均匀又不使土壤板结、灌溉效果好等优点。喷灌又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喷灌需铺设地下管道和喷头装置,还要建造泵房,需要的投资稍大一些。移动式喷灌又有管道移动和机具移动两种。使用管道移动式喷灌时,不移动抽水部分,只移动管道和喷头。机具移动式喷灌是以地上明渠为水源,使用时,抽喷机具,如手扶拖拉机和喷灌机移动,这种喷灌投资较少,常用于中小型苗圃。有条件的苗圃,可安装间歇喷雾繁殖床,用于扦插一些生根难的植物。这种喷雾繁殖床能十分有效地提高插床的空气相对湿度。滴灌已从国外引进多年。它通过滴头,将水直接滴入植物根系附近,省水,在干旱地区尤其适宜。滴灌还能提高水温。当水从黑色的塑料管道中流过到达滴头的附近时,水温最高可提高10°C。滴灌适宜于有株行距的苗木灌溉,是十分理想的灌溉设备。滴灌需要一套完整的首要枢纽、管道、滴头等设备,加上滴头十分容易堵塞,目前尚未普及。

(3)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对地势低、地上水位高及降雨量多而集中的地区更为重要。排水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排水沟组成。排水沟分明沟和暗沟两种,目前较多采用明沟。排水沟的宽度、深度和设置,根据苗圃的地形、土质、雨量、出水口的位置等因素确定,应以保证雨后能很快排除积水而又少占土地为原则。排水沟的边坡与灌水渠相同,但落差应大一些,一般为3/1 000~6/1 000。大排水沟应设在苗地最低处,直接通入河、湖或市区排水系统;中小排水沟通常设在路旁;耕作区的小排水沟与小区步道相结合。在地形、坡向一致时,排水沟和灌溉渠往往各居道路一侧,形成沟、路、渠并列的格局,这样既利于排灌,又区划整齐。排水沟与路、渠相交处应设涵洞或桥梁。在苗圃的四周最好设置较深而宽的截水沟,以起防外水入侵、排除内水和防止小动物及害虫入侵的作用。一般大排水沟宽1m以上,深0.5~1m;耕作区内小排水沟宽0.3~1m,深0.3~0.6m。

(4)防护林带的设置。为了避免苗木遭受风沙危害,应设置防护林带,降低风速,减少地面蒸发及苗木蒸腾,创造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生态环境。防护林带的设置规格,依苗圃的大小和风害程度而异。一般小型苗圃与主风相垂直设一条林带;中型苗圃在周围设置林带;大型苗圃除周围环圃林带外,因在圃内结合道路设置与主风方向垂直的辅助林带。如有偏角,不应超过30°。一般防护林防护范围是树高的15~17倍。

林带的结构以乔木、灌木混交半透风式为宜,这样既可减低风速又不因过分紧密而形成回流。林带宽度和密度依苗圃面积、气候条件、土壤和树木特性而定。一般主林带宽8~10m,株距1.0~1.5m,行距1.5~2.0m;辅助林带多为1~4行乔木。

近年来,国外为了节省用地和劳力,已有用塑料制成的防风网防风。其优点是占地少而耐用,但投资多,在我国少有采用。

(5)建筑管理区的设置。该区包括房屋建筑和圃内场院等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办公室、宿舍、食堂、仓库、种子储藏室、工具房、畜舍车棚等;后者包括劳动力集散地、运动场以及晒场、肥场等。苗圃建筑管理区应设在交通方便,地势高燥,接近水源,电源的地方或不适宜育苗的地方。大型苗圃的建筑最好设在苗圃中央,以便于苗圃经营管理。畜舍、猪圈、积肥场等应放在较隐蔽和便于运输的地方。

4.1.2 苗圃技术档案的建立

苗圃必须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苗圃技术档案是育苗生产和科学实验的记录,记录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思想发展、生产中的经验教训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园林科技档案的一部分。建立苗圃档案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不间断地记录、积累、整理、分析和总结苗圃地的使用情况,苗木的生长状况,育苗技术措施,物料使用情况及苗圃日常作业的劳动组织和用工等,在一定表格上系统地记载下来,作为档案资料进行保管。根据这些档案资料,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育苗技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现况数据,掌握各种苗木的生长节律,分析总结育苗技术经验,探索土地、劳力、机具和物料的合理使用;又能为建立健全计划管理、劳动组织,制定生产定额,指导翌年的生产和实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苗圃档案要有专人记载,年终系统整理,由苗圃技术负责人审查,编号目录,分类归档。

4.1.2.1 苗圃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

1)苗圃基本情况档案

苗圃基本情况档案包括育苗地区、场地概况、育苗地区气候、物候、水文、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图表资料及调查报告;苗圃建设历史及发展计划;苗圃建筑物、机具、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现状及历年增减、损耗的记载。

2)苗圃土地利用档案

苗圃土地利用档案是记录苗圃土地利用和耕作情况的档案,以便从中分析圃地土壤肥力的变化与耕作之间的关系,为合理轮作和科学的经营苗圃提供依据。档案内容包括各作业区的面积、土质、育苗树种、育苗方法、作业方式、整地方法、施肥和施用除草剂的种类、数量、方法和时间、灌水数量、次数和时间、病虫害的种类,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等,可以表格形式记载,并逐年将资料进行汇总、归档保管备用。另外,为了便于工作和以后查阅方便,应每年绘出一张苗圃地利用情况平面图,并注明和标出圃地总面积,各作业区面积,各育苗树种的育苗面积和休闲面积等。

3)育苗技术措施档案

每年苗圃各类苗木的培育过程包括从种子或种条处理开始,直到起苗包装为止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用表格形式分别记载下来。可依据此资料分析总结育苗经验,提高育苗技术。包括:苗木繁殖,按树种分类记载,包括繁殖材料来源、种质鉴定、繁殖方法、成活率、产苗量及技术管理措施等;苗木抚育,按地块分区记载,包括苗木种类、栽植规格和日期、株行距、移植成活率、年生长量、存苗量、存苗率、技术管理措施、苗木成本、出圃规格、出圃数量和日期等;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的单向技术资料;试验区、母树区技术管理资料。

4)苗木生长调查档案

记载各树种苗木的生长过程,以便掌握其生长周期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确定适时的培育措施。

5)气象观测档案

气象变化与苗木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气象资料可以从附近的气象站抄录,但最好是本单位建立气象观测场进行观测。记载气象因素,可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宜的措施及实验时间,利用有利的气象因素,避免或防止自然灾害,达到苗木的优质高产。

6)苗圃经营管理状况

苗圃经营管理状况包括苗圃建设任务书;育苗规划、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等;职工组织、技术装备情况;投资与经济效益分析、副业生产经营情况等。

4.1.2.2 建立苗木技术档案的要求

苗圃技术档案出于生产和科学实验,而且要充分发挥苗圃技术档案的作用,必须做到:

(1)真正落实,长期坚持、不能间断。

(2)设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多数苗圃采用由技术员兼管的方式。这是因为,技术员是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对生产安排、技术要求及苗木生长情况最清楚。由技术员兼管档案不仅方便可靠,而且直接把管理与使用结合起来,有利于指导生产。

(3)观察记载时,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及时准确。要求做到边观察边记载,务求简明、全面、清晰。

(4)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有关人员必须对观察记载材料及时进行汇集整理,分析总结,以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供准确、可靠、有效的科学数据,指导今后苗圃生产。

(5)按照材料形成时间的先后或重要程度,连同总结等分类整理装订、登记造册、归档、长期妥善保管。最好将归档的材料输入计算机中储存。

(6)档案员应尽量保持稳定,工作调动时,要及时另配人员并做好交接工作,以免间断及人走资料失散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