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配套机制

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配套机制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介服务组织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公众参与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需要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产业生态化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公众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了解产业生态化、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生态产业的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环境资源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

1.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中介服务组织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做好生态产业服务网络的构建,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生态产业政策、市场、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络体系,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完善健全的生态产业服务体系,能够及时地为环保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法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与技术推广创造条件。

2.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公众和企业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意识,导致传统的填埋处理方式不仅费用昂贵、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对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资源化,不仅能消除垃圾造成的各种污染,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市政费用。

3.完善宣传教育机制

公众参与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意识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系统规划和持之以恒,将保护环境的意识深深根植于下一代,以及再下一代的脑海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影响力不大。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需要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产业生态化的宣传活动,让广大公众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了解产业生态化、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生态产业的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环境资源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对于社会公众,需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合理消费、抵制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使公众改变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不关注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观,提倡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的产品,减少过量消费,开展垃圾分类,使产业生态化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

4.加强产业生态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很多发达国家在产业生态化方面已经探索了许多优秀的经验和做法,我国内陆开放区的产业生态化建设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生态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制度和运作方式,以及在绿色贸易方面所来取的战略和措施,从他国的经验中,找出可以借鉴的内容,为实施生态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26]

【注释】

[1]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6.

[2]凌欣.环境法视野下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4.

[3]刘则渊、代锦.产业生态化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40.

[4]袁增伟、毕军.生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J].生产力研究,2004(12):152.

[5]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2(4):35.

[6]郭金平.新疆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11.

[7]陈柳钦.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趋势——产业生态化[J].未来与发展,2006(5):31-34.

[8]李森.困境和出路——转型期中国开发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04.

[9]朱红伟.产业生态化理论的演化和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9.

[10]Ayres,R.U.Industrial metabolism[A].J.H.Ausubel,H.E.Slavonic.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C].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9:23-27.

[11]Frosch,R.A.,N.Gallopoulos.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144.

[12]方淑荣、游珍.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44.

[13]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EB/OL].(2014-4-18).http://kjs.mep.gov.cn/stgysfyq/m/201206/t20120614_231626.htm.

[14]江世银.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从政策倾斜到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70.

[15]丁淑杰.工业园生态化建设问题及保障措施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60.

[16]孟祥林、李东升.实践论平衡理念下的发展模式[J].生态经济,2009(6):144.

[17]孟祥林、李东升.实践论平衡理念下的发展模式[J].生态经济,2009(6):144.

[18]俞金香、何文杰、武晓红.循环经济法制保障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05.

[19]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1.

[20]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

[2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7.

[22]Loew,E.,S.Moran and D.Holmes.A Fieldboo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M].Report for the U.S.Environmental Proteetion Agerry.Oakland,California:Indigo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1995.

[23]王干、万志前、钟书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法律制度保障[J].科技与法律,2003(2):

[24]刘国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51-254.

[25]张庆普.循环经济视野下的产业结构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28.

[26]梁波.山西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49-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