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资源概念及特征

土地资源概念及特征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第三是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在土地资源中具备优质耕作条件的少。

第一节 土地资源概念及特征

一、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含义

土地资源和土地息息相关,关于土地,人们一直没有对此提出明确的界定。人们根据自己研究方向的不同对土地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土地被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就狭义的土地而言,它仅包括陆地部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土地规划学者和自然地理学者的观点。而广义的土地涵盖的狭义的土地,除了陆地部分还包括光、热、空气、海洋……。很多经济学家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是大自然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为帮助人类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然而美国经济学家伊利更进一步的定义了土地这一概念,他认为土地不仅包含地表面积,还有土地上下所包含的各种资源。由于各国对土地都有不同的定义,所以联合国也多次对土地从新做了定义。(1)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进行土地评估专家会议在荷兰瓦格宁根,在会议上首次对土地进行了定义,认为土地包含其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上下所包含的资源,如: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另外还包括人类在过去和目前在这片特定地域活动中的种种结果,及人类在利用土地时动物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人们对土地的定义越来越完善,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从土地管理的角度界定了土地,在1992年出版了《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这本书,书中提到土地是包含地球表面上的自然资源,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以及人类活动长此以往对土地所产生的影响。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2)

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

二、土地资源的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划分有:一级类有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部分。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其中耕地面积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其他农用地包括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晒谷场等用地。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

(3)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枣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4)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的可比资料,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3)

(5)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我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着,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9%。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占全国水量的14.4%,而这些半湿润、半干旱区需用灌溉的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58.3%。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水量的4.6%。(4)

三、土地资源的特点

概括来讲,土地资源有如下主要特点: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3)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5)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6)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8)树的棵数明显减少。(5)

我国土地资源除具备以上特征外,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土地少(尤其是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

第一是总量多。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2%,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截至2009年末,全国耕地18.26亿亩,占全国土地面积12.81%,接近世界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第二是人均土地少。我国人均土地面积11.6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9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我国人均耕地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18、俄罗斯的1/10、美国1/8、印度的1/2。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耕地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区耕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全国有666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已经不足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市的人均耕地已经不足0.8亩。

第三是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在土地资源中具备优质耕作条件的少。在全国国土面积中,65%属于山地或丘陵,33%属于干旱地区或荒漠地区。55%不适宜人类生活与生产。35%受到土壤侵蚀或沙漠化影响。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有9000多万亩。从耕作条件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耕地耕作条件差,存在水源缺乏、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这些地区多是经济发展快、建设占地多的地方。

第四是后备资源少,严重不足。据测算,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约为2亿亩,而这些资源60%以上分布在水源不足和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很多。我国土地开发潜力最大为10000万亩左右,土地整理潜力最大约8000万亩;土地复垦潜力近1400万亩。但是,这仅仅是潜力,要把潜力变成现实的耕地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些潜力根本不可能变成现实的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土地垦殖率12.81%,复种指数约为158%,利用程度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程度的空间十分有限。(6)

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障全国人民的生命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