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效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有效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盛亦男:《东北地区人口承载力研究》,《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程丽莉:《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第4期,第318—320页。唐国平,杨志峰:《人口容量理论与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世界环境》,1999年第2期,第12—14页。
有效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

(五)有效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因此,我市必须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课题负责人:谢志初

课题组成员:刘为民 牛红兵 吕建森

      李 丽 钱静文 王媛媛

      许家清 梁方楚    

课题承担单位:宁波市人口普查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利华,陈钢,徐晓新,刘会武.城市人口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管理评论,2008,20(5):28—32.

[2]夏海勇.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及其测定研究[J].人口研究,2002,26(1):15—21.

[3]万铁军.德阳市人口承载力及适度人口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英飒.人口承载力的理论内涵与测算方法[J].重庆社会科学(社会与人口),2008(168):53—61.

[5]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1):21—31.

[6]Seidl I,Tisdell C A.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from Malthus’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395—408.

[7]盛亦男.东北地区人口承载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8]张耀军,张正峰,齐晓燕.关于人口承载力的几个问题[J].生态环境(学术版),2008(1):388—406.

[9]刘广俊.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0]聂庆华.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能力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通报,1993,13 (3):53—59.

[11]程丽莉.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 (4).

[12]李新伟.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结构与省际差异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7,27—31.

[13]穆光宗.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J].山东农业,1999(12):6—7.

[14]唐国平,杨志峰.人口容量理论与量化方法研究进展[J].世界环境,1999,12—14.

[15]杨晓鹏,张志良.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J].地理科学,1993(13).

[16]王玉平.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19—22.

[17]李秀霞.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吉林省适度人口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18]童亿勤,李加林,李伟芳.宁波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J].科技通报,2008,24(2):289—294.

附 录

表1 2000年到2011年宁波市土地承载人口变化表

img362

表2 2000年到2011年宁波市经济承载人口变化表

img363

续表

img364

表3 全球平均产量

img365

表4 全球平均能源足迹与折算方法

img366

表5 2006—2011年宁波市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表

img367

表6 2006年到2011年宁波市林地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表

img368

表7 2006年到2011年宁波市草地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表

img369

表8 2006年到2011年宁波市建设用地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表

img370

表9 2006年到2011年宁波市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表

img371

表10 006年到2011年宁波市化石能源用地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表

img372

表11 各类生产性用地类型的均衡因子、产量因子

img373

续表

img374

表12 宁波市2006年到2011年生态足迹变化表(单位:hm2/人)(均衡面积)

img375

表13 各生物性土地的均衡面积

img376

表14 个生物性土地所占比重

img377

img378

【注释】

(1)张利华,陈钢,徐晓新,刘会武:《城市人口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管理评论》,2005年第20期,第28—32页。

(2)夏海勇:《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及其测定研究》,《人口研究》,2002年第1期,第15—21页。

(3)张英飒:《人口承载力的理论内涵与测算方法》,《重庆社会科学(社会与人口)》,2008年第168期,第53—61页。

(4)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第21—31页。

(5)Seidl I,Tisdell C A:《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from Malthus’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Ecological Economics》,1999年第31期,第395—408页。

(6)盛亦男:《东北地区人口承载力研究》,《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

(7)前者主要通过农作物及气候影响因素计算光温生产潜力。后者主要借助于植被和气候资料建立模型的方法来计算生产潜力,如EPIC模型、CERES模型等,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实验获取作物信息来进行计算。

(8)刘广俊:《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

(9)聂庆华:《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能力研究进展》,《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第3期,第53—59页。

(10)程丽莉:《安徽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第4期,第318—320页。

(11)李新伟:《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结构及省际差异比较研究》,《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4期,第23—26页。

(12)穆光宗:《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南方周末》,1999年第12期。

(13)唐国平,杨志峰:《人口容量理论与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世界环境》,1999年第2期,第12—14页。

(14)杨晓鹏,张志良:《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地理科学》,1993年第1期,第69—76。

(15)王玉平:《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3期,第19—22页。

(16)王益澄:《宁波市人口素质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50—56页。

(17)黄天元:《宁波市人口再生产现状及成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01期,第30—39页。

(18)竺亚平:《宁波市人口性别结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科技信息》,2010年第24期,第143—145页。

(19)王益澄:《宁波市人口机械增长与城市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2期,第40—44页。

(20)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21)陈惠雄、鲍海君:《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第5—14页。

(22)谢伟平:《1996—2008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动态性研究》,《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

(23)郑军南,严力蛟:《区域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应用研究》,《科技通报》,2007年第24期,第473—4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