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编辑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编辑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编辑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康亚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甘肃社会科学》已届而立之年之际,二十八载,我与《甘肃社会科学》风雨同舟,亲历了它的初创、繁荣与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编辑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人文社会科学编辑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

康亚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甘肃社会科学》已届而立之年之际,二十八载,我与《甘肃社会科学》风雨同舟,亲历了它的初创、繁荣与发展。在与每一位长者、主编、同事以及专家、作者长期共事与交流中,受益匪浅,增长了知识、丰富了人生的阅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由一个青涩的少年已步入人生的壮年时期,岁月的年轮已悄悄地爬上了我的额头。忆往昔,感慨良多。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事情渐渐地褪去了原有的色彩,留在我心中的,是那刻在我编辑职业生涯中的永远无法忘却的纪念。受政平主编嘱,现就人文社会科学编辑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作简要论述,这是我读研究生时由范鹏院长亲自指导,数易其稿,从哲学的角度讨论的几个关系,希望我们对于把握编辑规律、创新编辑理念、转变编辑方式、破解编辑难题,提高《甘肃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效益,对发展《甘肃社会科学》,推动学术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政治与学术的关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标志,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甘肃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继承文明、繁荣学术为使命,提倡学术创新,注重学术精品和学术规范,力求思想性、学术性、原创性、前瞻性和应用对策性的统一,追求鲜明突出的办刊特色,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新确立,也是学术思想的体现,学术的独立性地位得以确立,充分体现了学术价值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唯物史观的一切出发点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他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活动讲以人为本,是价值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论与规律性的统一。既讲以人为本,又讲科学精神。它强调个人、群体、社会作为当下存在的历史责任。它是一种科学的、整体的看待和理解事物的角度、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人的价值目标,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张扬学术自身发展的实践理性与能动性

重视基础理论,首先要明白何谓基础理论。我以为就是某一门学科所具有的根本的、有规律的、学术界共同遵循的学术规范。“鲁乔使用生物学中基因和显性对上述学术部落的特点进行了类比:‘基因描述了生物体及生物体生存和成长的潜能;显性则描述了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下潜能的实际表现。’根据这个类比,他认为,学术部落中的显性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他确信,对各个学科来说,学术中的基因型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就是说,学术基因是学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学术得以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学术就不会泯灭;只要有学术,就有承载学术发展的平台——学术期刊。

学科建设,要以基础理论为根本,做到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既讲学以致用,又不能将学术庸俗化。目前学术研究中有几种流弊,不可忽视:一是文本视域研究中,“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文本及流派,囫囵吞枣,造成消化不良;二是动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学术庸俗化;三是学科建设中的碎片化现象,形成大量的学术泡沫。以上看法,妥否?求教于方家。

《甘肃社会科学》在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尤其是社会学、文学栏目,刊登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见表1)。这与编辑自觉与学术自觉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实际的审稿过程中发现,大量的来稿当中存在着学风浮躁、基础理论失范,选题雷同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原创性、前瞻性、学术性强的稿件少。“就《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来说,2002年的来稿量为3200篇,2004年为5300篇,2006年为14600篇,2007年达到20000篇。这些稿件中,硕士研究生稿件占48%,博士研究生的稿件占31%,在职研究人员和教师等的稿件占21%”。学术文章成批量地生产,违背了学术规律的发展,只重量、不重质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了学术泡沫的产生,除了制度性的原因,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术自身,“学术界缺乏自我净化、自我纠错能力”。

表1 《光明日报》刊发《甘肃社会科学》编发文章被全文转载前30名排名情况

img36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06~2009年。

3.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是《甘肃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当今世界,国际国内的局势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加速推进,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可利用的资源日渐枯竭,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深刻地影响到世界的方方面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目前在我国,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环境危机、能源短缺、社会信任危机、公共信用危机、社会不公正现象、人口过剩、教育资源匮乏、人民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工作者给予科学的、合理的回答。

二、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1.编辑主体意识

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与繁荣起推动作用,一切学术成果最终通过编辑之手而完成、发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最终的学术成果。编辑主体意识的高下,决定了学术期刊的质量,学术期刊办得如何,集中体现了编辑,尤其是主编的主体意识。

编辑主体意识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以编辑思想和学术品位的坚守、凸显,影响和引导学术发展、拓展学术空间,形成独特的办刊风格;努力提高编辑自身的学术品位及刊物的品牌效应。编辑自身的学术品位是形成编辑主体意识的主要成因。编辑应有渊博的知识,他是杂家;应精通某一学科的知识,他是专家;“博而约,少而精”仍编辑思想的精华。

编辑主体意识,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自觉把握和应用学术规律,坚持编辑自身的学术品位,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光。“编辑在某一学科或某几个学科的学术积累上建立的学术理念(核心是价值观)与学术创见,推动他们对自身学术地位的认识,对学术期刊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编辑的责任与使命的认识”。

编辑思想的有效实施,取决于编辑的编纂思想。就是把学术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各个具体环节中:

(1)正确处理好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学术是期刊的生命、作者是期刊的上帝、编辑是作者和读者间的桥梁。编辑、作者、读者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相互促进,都是期刊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编辑在约稿、选题过程中,编辑与作者应互相尊重对方,与作者商榷,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在学术性方面达成共识,有利于学术自身的发展;在原则性问题上毫不妥协,坚决予以否决。广泛吸收学术界、读者反馈意见,不论是期刊的内容与形式,抑或是对编辑本身以及部门的意见,都可广泛吸收,便于主编及时调整策略和工作方式、方法,协调编辑人员开展工作,把刊物办好。

(2)正确处理好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成果与地方特色的关系。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在今天期刊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期刊千人一面不利于学术的发展,也不利于期刊自身;期刊没有特色,读者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甘肃社会科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刊思路,但在地方特色方面,所刊文章有限。可考虑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栏目和文章,比如简牍学研究、王符研究、敦煌学研究。

(3)正确处理好栏目与栏目之间的关系。人文社会科学大多是综合性期刊,不是专业性很强的刊物,综合性体现了它的多样性,栏目设置较多,不能因为是综合性期刊,而将它办成大杂烩,既有主打栏目又有特色栏目,栏目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形成品牌期刊的要素之一。

(4)正确处理好内稿、外稿的关系。内稿、外稿刊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了,尤其是社科院、大专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一问题,我院现行的办法是:原则上每人每年上一篇,但前提必须是以学术质量为标准,这个标准不能降低。

(5)正确处理好约稿与来稿的关系。目前,《甘肃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办好,约稿占很大的比例。约稿,不但是一门艺术,而且需要敏锐的学术眼光,所约的稿件,要有学术原创性、前瞻性,选题能体现学术性与前沿问题的结合,实属不易。但是约稿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所约稿件,不一定符合编辑的主导思想,甚至与编辑的主导思想相悖;更有甚者,可能完全与所约稿件的选题不符,导致学术质量下降,为约稿而应付差事。那么,大量的来稿当中,是否就无好稿,披沙拣金,是金子总要发光。大量的来稿当中,不乏高质量、创新型的稿件,要善于发现新人、新作,扶持学术新人。这就需要编辑的创新思维与独特的学术眼光。

2.编辑的创新意识

(1)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其次,掌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新闻出版相关政策、法规,严格遵守《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保守秘密法》的相关规定,提高和加强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再次,努力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在信息爆炸、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通过学习,掌握新知识、新动态、新问题,提高编辑工作中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甘肃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坚持学术质量第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理论的原创性、前瞻性,注重应用研究与学术信息含量,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注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全国意义的文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作出了贡献。

(2)牢固树立现代信息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曾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落日余晖。电子收、发稿件、网上组稿、在线编辑、网上出版、电子期刊等,已成为当今编辑工作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快速、高效、信息量大。

“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期刊危机’,由学界发起,旨在促进科研成果及时传播,发挥学术交流作用的一种新型电子期刊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开始出现。其主要形式有两种:自存储和开放存取期刊。自存储是作者将其论文在发表之前或之后存储在作者个人网站或专门的开放获取知识库中供读者阅读交流的活动。开放存取期刊是目前学术界大力提倡的开放存取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作者付费、使用免费’。开放存取期刊同样强调作者评议,经费来源主要是作者付费和机构付费,同时也在积极争取其他出版经费;作者拥有版权,作者将版权用于保证所有发表的论文永久地开放存取。开放存取期刊使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加快,论文被引频次大大提高,同时也有效抑制了出版商期刊价格的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面对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及电子期刊发展的趋势,要求《甘肃社会科学》编辑工作者,尽快熟练地应用和掌握网络编辑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3)牢固树立开拓进取意识。创新就不能因循守旧,它要求编辑不满足于现状,寻求期刊更大的发展空间,破除已有的思维定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权威的崇拜常常演变为神话和迷信,坚持真理,不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不人云亦云,随大流,形成独特的编辑思想,改变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开拓新的领域,在普通读者甚至权威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奇制胜,占领学术制高点。

(4)正确运用和发挥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文字能力。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何一项目标和任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在制定计划、确定目标、选题方案上应注重决策的科学性,把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注重短期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应具有战略性的眼光,用普遍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总揽全局。组织协调好工作机制、人员配置、工作权限等;协调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平衡与不平衡、集权与分权、稳定与变革的关系问题,在发展中求协调,在协调中求发展。以人为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各尽所能,鼓励编辑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

判断能力与文字能力,是每位编辑人员必备的基本功。判断文章的标准以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为主;判断编辑业务以编辑标准与出版标准为主,这是目前我国通行的、公认的标准。

语言文字能力是检验编辑业务质量的标准之一,提高编校质量,降低差错率,是每位编辑应尽的责任。文字是传承文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载体,对文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功不可没;中国的汉字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至少五千多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掌握汉字形、义、音及其变化规律,提高校事非、校异同的能力;对文章中的政治性、知识性、逻辑性、版式、规范性错误,及时纠正;“笔锋杀尽山中兔”,消灭错别字、标点符号错用、数字错用,为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提升,尽一个编辑应尽的责任。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学术生态环境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学术生态环境,应该是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的。当前,学术生态环境恶化,已是学界的共识。学术生态失衡是指学术、学术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发生的变异,主要成因有两个:一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在学术职称评定、学术奖励评定、科研基金项目评审、学术论文评价等各种评定活动中存在的失范行为,体现为学术公权力的滥用,以及被评者为了求取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二是学术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风问题,相当一部分学者,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违背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缺乏学术自身的实践理性与能动性,导致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分离、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离、目的论与规律性的分离、继承与批判的分离;致使学术泡沫泛滥成灾,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低水平重复、选题雷同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成风,成为学术界的“公害”。

学术期刊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有赖于学术的自觉,在市场日益激烈竞争的态势下,面临如下的挑战:(1)纵观国内众多的学术期刊,在栏目的开设、选题方面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有价值、有特色、有品位的学术文章少。(2)电子期刊对纸本期刊的冲击,形成了部分读者的流失,丧失了部分学术市场。(3)办刊经费不足,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后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社科院系统的期刊;《甘肃社会科学》一年的经费为7.5万元,在全国处于偏下地位。(4)编辑人员与学术界的交流少,不能充分地掌握最新的、前瞻性的学术动态,没有形成“走出去,请进来”良好的互动机制。(5)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与学术期刊资源的相对稀缺,形成学术市场的失调。

2.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效益首先体现在它传承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它的作用是间接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次,人文社会科学社会效益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量化指标,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编辑标准与出版标准。具体体现在国家权威部门评价体系上,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其评价的主要指标是根据学术期刊的转载率、索引量、影响因子等,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作出评价,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甘肃社会科学》而言,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编委会2008年12月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甘肃社会科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即第五版)之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2)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8年12月6日通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甘肃社会科学》被评为2008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3)根据甘肃省新闻出版局2008年12月15日文件(甘新出发[2008] 240号),《甘肃社会科学》获得“甘肃省品牌期刊”荣誉。

(4)再次被评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由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办刊主体及监管机构主要是大专院校、党校、社科院以及社科联及各种学术团体,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办刊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欠发达地区社科院的学术期刊,经费紧张,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只能是维持现状,发展问题从何谈起。面对现实,如何开拓市场,筹集资金,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我认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它还承载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令,体现着国家利益、代表着国家意志;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术期刊应积极争取党和政府的支持,走以政府支持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经营渠道,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康亚钟,生于1962年,男,《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办公室主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