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需要借鉴的几个方面

需要借鉴的几个方面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搞好骨内科,不但要重视检验检查,还必须发扬骨外科重视影像检查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影像资料协助临床诊断,这也应当是骨内科医师有别于其他内科医师的标志之一。因为内科、外科医师所采用的治疗手段的差别,可能在防治感染这一临床常见问题上存在一些差异,作为骨内科医师,应当学习和掌握骨外科的感染性疾病的相关防治理念。当在骨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时,就需要骨内科医师

应当说,骨内科是从骨外科中脱胎出来的学科(治疗范围还涵盖了部分其他的相关学科),必然会留下骨外科的传统和痕迹。内科医师的特点是思维缜密,整体观念强,诊断标准掌握严格、善于使用药物治疗等。外科医师的特点是处理果敢迅速、无菌观念强、善于操作等。作为骨内科医师,虽然并不需要去操刀手术,却有必要掌握外科学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下面列举几条。

(一)诊断

在检体诊断中,除了常规检查外,骨科医师对运动系统的检查、对肢体局部的检查是与内科检体有较大差别的。内科的检体方法是“视、触、叩、听”,而骨科医师的检体往往还要加上“动诊”和“量诊”,在骨科医师的身边,随手可及的检查工具一定还有角规和软尺。对周围神经系统的检查(尤其是定位)也一定是骨科医师熟悉的内容。

内科与外科医师在诊察过程中,除了重视症状学和检体学手段之外,对辅助检查的依赖却各有偏重。内科可能偏重于检验、超声等检查,而外科(尤其是骨外科)因为对病损处的大体形态迫切需要了解,常常偏重于放射影像检查。而在骨内科,则应当对检验、影像都给予足够的重视。骨科医师对影像的判读能力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每位骨外科医师的诊室里都置放有阅片灯,在放射科里,常常与放射医师讨论诊断的是骨外科医师。要搞好骨内科,不但要重视检验检查,还必须发扬骨外科重视影像检查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影像资料协助临床诊断,这也应当是骨内科医师有别于其他内科医师的标志之一。

(二)骨科治疗操作技术

内科医师需要掌握胸穿、腰穿、骨穿等一些操作技术。而骨内科医师需要掌握的治疗技术恐怕就要多了许多,例如换药、拆线、外固定(包括石膏、夹板、托板、护具等)、手法、牵引、支架调整、理疗、封闭、关节穿刺、康复训练指导、门诊小手术(甚至微创、介入)等。骨内科医师要勇于学习骨科治疗技术,拓展自己的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水平和疗效。

(三)感染的防治

因为内科、外科医师所采用的治疗手段的差别,可能在防治感染这一临床常见问题上存在一些差异,作为骨内科医师,应当学习和掌握骨外科的感染性疾病的相关防治理念。因为骨科的感染或可能发生的感染主要在人体的局部,因此,局部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骨外科预防感染,主要是强调无菌技术,包括环境、器具的消毒,手术的微创操作,消灭死腔、充分引流等。而内科的抗菌技术主要是抗生素的使用。众所周知,当局部细菌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好的药物对阻止感染的发生也是无能为力(哪怕是在创腔大量放置抗生素)。几乎所有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和教科书,都不提倡在局部常规使用抗生素,很多医师也从不在手术创面施放抗生素,却仍然保持极低的手术感染率。相反,我们经常看到重用抗生素的病例,不但没有减低感染的几率,还常常招致耐药、真菌感染等后果。许多骨外科医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手术台上,多冲洗一瓶生理盐水,强过放置一支抗生素,仔细想来,不无道理。

在治疗局部感染的方法上,骨外科最常规的手段是病灶清除、开放引流。如果我们只依靠全身药物治疗,不但难以治愈局部感染,常常招来药物不良反应的困扰。骨外科医师治疗局部感染,常常是根据不同的阶段,先予药物局部处理,适时切开、冲洗、引流。例如骨髓炎的处理,早期的手段是全身抗生素的使用和局部的处理(制动、消毒剂湿敷、中药调敷等),一旦手术指征具备,就应及时手术清除病灶,置放药物珠链或置管抗生素溶液灌洗,单一的抗生素治疗往往是无法治愈骨髓炎(尤其是慢性骨髓炎)的。

(四)手术指征

虽然大部分病例并不需要手术治疗,然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用药物解决的,有些疾病到了一定的阶段,只有手术方能解决问题。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无疑是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如果病情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滑膜已经有大面积的深部病变,就不是药物所能够解决的,只有通过滑膜刮除、清洗等手术,配合药物治疗,方能带来治愈的希望。又例如,如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已经有较长时间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关节的融合改变已经非常明显,此时药物治疗缓解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就应建议手术治疗(主要是人工关节置换)。但是,应当什么时候手术?也就是说,手术指征是什么?除了骨外科医师应当掌握之外,骨内科医师也应当掌握,这样,才不会耽误病情,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微创知识和技术

首先,要及时和充分地了解微创技术。手术常常令人生畏,包括患者和一些医师。但是微创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许多常规手术的副损伤大大减少。完全可以扩大适应证,这就需要我们对微创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适应证的了解。以往,膝关节半月板手术的创伤很大,从最初期的髌骨侧方直切口,到改良后的髌旁斜切口,切口的长度从6~7cm到20多厘米不等,对半月板的处理也是以全切为主,而半月板又无法再生,其副损伤确实不小。但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开展,此类手术的创伤大为减少,膝关节的手术切口常常只需要1~2cm,半月板全切术式已经极少采用,取而代之的是半月板的缝合、成形等。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职业运动员和一部分伤病患者,行关节镜检查和治疗已经是例行的检查(及治疗)项目。

其次,是向患者介绍微创技术,使之接受微创治疗。只有医师对微创技术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做好沟通是及其重要的一环。随着信息流通渠道的多元化和人们文化素质的大幅提高,在人们渴求健康的同时,也对医源性损伤存在较多的畏惧。如果我们耐心地、充分地、全面地向患者介绍微创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较的优势,分析和比较风险的大小,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解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享受现代知识和技术带给人们的福音。

最后,实施微创技术。一般来说,手术的操作是外科医师的工作内容,与内科医师是没有关联的。但是,在微创领域则不然,许多医疗单位的内科、影像科医师也能开展微创手术(包括介入手术)。当然,这要根据环境和条件来决定,这也是骨内科与骨外科边缘重叠的常见例子。如果能掌握微创操作技术,将能够直接全方位地、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提供微创医疗服务。

(六)围手术期处理

为了利用好公共卫生资源,节省住院费用,早日返回工作岗位或生活环境,医疗管理部门乃至患者,对控制住院日、术前住院日往往有一定的要求,使得一些手术前、后的处理需要在门诊完成。当在骨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时,就需要骨内科医师熟悉手术之前的检查和各项准备工作,使患者能够入院后尽早手术。在患者出院后,往往还有切口的处理(如换药、拆线、预防感染)、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等需要门诊骨内科医师完成或指导。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即使不需要我们掌握常规手术的技能,但还是需要了解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只有处理好了围手术期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的效果和安全。目前的医疗管理制度要求,术前要有主刀医师查房,术后要有上级医师查房。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好的手术医师,一定会在手术之前认真地询问、检查患者,详细地吩咐术前需要做好的准备,同时,他还会在术后(甚至在手术当晚)来查看患者,定期了解患者情况、处理术后事宜。不难看出,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和做好手术操作一样,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彭力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