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给予学生更加宽广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一)学习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情境创设不宜偏难也不宜偏易,要结合当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新课标中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创设贴合实际、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恰当并且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课标,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裨益。大量实验表明,情境创设的真实程度的高低,对于学生进入状态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反之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二)学习情境创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知识传递的末端是学生,学生将获取的知识主动消化,构建知识体系。在这中间,教师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指引正确的构建方向。目前,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大量引进,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失去了存在价值。在利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要从方向上给予学生帮助,正确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知识建构;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能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教师需要在其中将零散的知识进行贯穿,梳理脉络;另外,学生可以在信息时代中自由地“遨游”,但需要有一条红线进行约束,这就需要教师将红线画出。因此,学习情境创设后,并不能仅靠学生这个主体,还应当有教师做以辅助,体现主导作用。

(三)学习情境创设要关注网络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化应当是最理想的方式,在设定的大环境下互动,在已有的框架基础上,持续地将理论与实践、形式和策略、行为感知和精神层面贯穿在一起,实现个性化的智能构建。这样看来,构建情景要从连续和动态两个方面着手,呈梯度变化,层层加深。情境的设计应当更具客观,不要附加太多的个人情感,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剧本”来“演戏”,让学生来客串演员,这样往往让学生掉进“陷阱”。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学生这个主体,应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还应考虑现实中的各种情况,这样才会使课堂效果最佳。如何灵活利用现场情景,及时变通,是教师应当谋划的,而不是纯粹要求达到某种预期,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以释放,也让课堂不再单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要敢于打破常规,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给予学生更加宽广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注释】

[1]耿红卫.语文教育新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208.

[2]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6,(2):10.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教育》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4—175.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8.

[7]赵中建.不同高中的课程设置和学分制——美国拉德纳高中个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3,(2):33—34.

[8]转引自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0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10](美)杰洛姆、希摩尔、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45.

[1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

[12]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05.

[13]耿红卫.和谐语文教育建构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9.

[14]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231—237.

[15]周新桂.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59—82.

[16]金琴.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现状及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19—22.

[17]王炳勇.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研究与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5—16.

[1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

[19]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01,(10):12.

[20]高吉魁.语文新课程研究型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9—71.

[21]转引自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语文教育科研导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

[22]陶铜筑.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J].生物学教学,2003,(5):37.

[23]左璜.西方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8):44.

[24]赵明仁、黄显华.西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56.

[25]叶纪林.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2):53—54.

[26](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J].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5—246.

[27](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8]肖晓阳.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规范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3):75.

[29]查尔斯·汉迪.非理性时代:工作与生活的未来[M].方海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9.

[30]黄丽.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因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5):133.

[31]刘尔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1,(4):27.

[32]柳珺、戴艳红.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07,(21):41—42.

[33]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1998—05—18,(2).

[3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6—81.

[35]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