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德育建设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问题

对德育建设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问题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附中学生95%以上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学生大多数受过比较好的艺术启蒙教育;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居多,见识、视野比较开阔,思想普遍比较活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行为偏差的比例要远高于来自正常家庭的学生。现实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与利益取向直接相关。

一、对德育建设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问题

附中这种早期专业型学校,跨越了学生成长的最重要时期,从儿童末期、青春期一直到青年前期,学生未来至少十年的基本走向在这个时期确立,因此准确把握这个时期学生的基本状况,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附中的德育工作,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于近年来附中学生当中出现的一些比较有普遍性的问题,附中教育教学改革论证、研讨中大家形成了以下共识:

1.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

现在附中学生95%以上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学生大多数受过比较好的艺术启蒙教育;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居多,见识、视野比较开阔,思想普遍比较活跃。但是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享受了过度的呵护,缺乏身心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吃苦精神、独立自理能力比较差。

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上升。学生家庭生活的不正常,很容易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些阴影,并导致其行为和性格缺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行为偏差的比例要远高于来自正常家庭的学生。

2.学习心理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动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学生(当然主要来自于家长的想法)并不单纯地把成为优秀的舞蹈演员作为自己的求学目标:

(1)跳板心理:把专业舞蹈学习当做将来成为演艺明星的跳板。近年来不断有舞蹈演员进入影视圈,由于不乏成功的例子,于是产生的明星效应促使许多学生纷纷效仿。

(2)捷径心理: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入校前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己又有从事舞蹈学习的身体条件和基础,于是就把进入专业舞蹈学校进而以较低的文化分数升入大学作为成才的捷径。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家长就是看中了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和艺术类比较低的高考分数线,为了规避当地高考的激烈竞争,把孩子送到附中来学习。

(3)光环心理:附中的很多学生都接受过业余舞蹈教育,而附中的历史和现实地位产生的诱人光环,使得学生将考入附中看作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这些表现,将伴随着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身体、心理、兴趣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微妙的蜕变。特别是随着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学生的心理非常容易出现剧烈的波动,本来就不坚定的学习意志更容易发生动摇,从而使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日益复杂化。

3.社会变革与社会意识多元化的影响

社会变革与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对学生思想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透过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反映出来,直接对教育管理产生综合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学习费用的构成变化促使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十多年前,附中的一个学生如果能够考试全部及格,一年下来得到的奖助学金高于自己缴纳的所谓学费(更不要说过去免费上学的时候),成绩好的学生甚至还可以有结余。1995年以后,这种局面彻底改变了。附中的学费标准逐年提高,学生由“吃皇粮的公费生”变为自掏腰包的“自费生”。显而易见,学生面临从一种近似于享受福利的行为变成了一种消费行为。由于支付主体发生了逆转,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公正的态度、公平的机会、资源的平等分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学生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积极地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着主动的评价,衡量着“消费”的效益。这种权利意识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当中,在学校的管理、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学生们都在自觉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看法。

第二,学习心态的转变。由于学生认识到今后的出路将不仅仅是进入歌舞团当舞蹈演员一个选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在专业学习中遇到困难以后,比以前更容易发生迁移,从而导致客观上的厌学、甚至弃学。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们已经发现: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在下降,而且这种下降已经不仅仅是被动的自我调整,有些学生在中年级阶段就开始主动地重新设定自己的学习方向。

第三,自主性的增强。学生学习心态的变化,还表现在学生已经不满足被动地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安排,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今后前途的设想(有些可能是幻想),主动地对教学提出自己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明显的主动性、自主性(虽然有时候是盲目的),给教师的教学、学校的教学组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种多年一贯的、一成不变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经渐渐地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学生内心的主动性、不确定性和日常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之间形成了冲突,如果教学、管理又无法提供调和的手段和渠道,这之间便形成了新的教学矛盾,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

第四,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开放,特别是思想领域的开放,借助传媒的高度发达,使得学生的思想世界更容易引起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价值体系、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变化,加剧了学生内心的道德冲突和价值取向的摇摆。表现在:首先,以自我为中心已经成为当今学生的典型特征。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已经让他们习惯于“我”是中心。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在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当中,学生们习惯性地将自己作为考虑问题的核心,个人利益总是被优先考虑,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困顿,在缺乏调适和控制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导致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其次,学生的一些行为问题的重要思想根源在于利益取向代替道德判断,一切都以利益的取舍作为行为的准则。如果把“我应该”看作是一种道德判断的产物(即“我应该”做什么),例如我应该帮助他人,我应该遵守纪律,我应该尊敬老师,等等,而现在,有些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其态度是我需要遵守纪律才不会受到处罚,我尊敬老师才能让老师喜欢我,或者这个老师有用我才尊敬,因而对他认为“没用的”、地位低的师长自然就可以选择不尊重。在利益驱动下,道德理想、道德自律已经让位给利益的追逐和取舍,这时社会规范已经让位于利益权衡,哪一种行为更能保护我的利益或者得到最大利益,就是行为的原则。在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到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未成年学生身上起到的作用。再次,利益的追逐势必导致实用主义的萌动。现实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与利益取向直接相关。在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中,实用主义的心态正在弥漫于学生的心灵之中。突出表现在:对自己的将来直接有用的就是重要的;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就做,没有好处的就不做等。在学习上这种倾向也很明显,一个学生可以坦然地面对英语考试每一学期的不及格,但是一次专业课上老师的态度变化,就可以影响到他一天以至几天的情绪,其原因就是在他看来英语课的成绩当然不如专业教师的重视有用。价值观功利化在学生身上最常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学校或者教师提倡的某种价值,在学生那里不一定得到共鸣和认同。荣誉、理想、责任等曾经是鼓舞老一辈舞蹈工作者奋斗的东西,在某些学生看来远远不如金钱、利益、地位更有诱惑力。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向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精彩,但面对学生们日趋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我们教育的责任变得更加艰巨。

4.道德知识丰富与道德行为能力低下、道德意识薄弱形成反差

由于道德教育长期重视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道德知识,在讲道理、写心得的时候都能够滔滔不绝,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表现出与其道德知识相对应的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突出体现在:责任心、责任感的缺失,对于责任缺乏主动、自觉的担当;个人意识过度锐化,公共意识钝化,对个人关注而对公共利益、团体利益缺乏需要;传统道德观念面临质疑,在部分领域出现了道德真空。

5.心理问题凸显

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其主要表现是:经受不起挫折,心理承受力的域阈限低,自我调适的能力较低,一点挫折就可能引发情绪波动或者行为的过激反应;过度的呵护以及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判断,容易出现过度自信或者过度自卑的极端表现;喜欢得到正面积极的评价,而对于负面的、批评性评价缺乏基本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

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浮躁心理比较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思想、意识、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逆反状态是其身心发育过程中的特点,但是近几年来这种逆反的表现有逐渐严重的趋势。有以下的多种表现:与教师、管理人员的直接冲突甚至是对抗;在教学、管理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消极懈怠;行为上妥协、思想上抵触等。部分学生的逆反表现已经从情绪反应演变成情感的、思想的背离,例如在高年级、特别是毕业期间对学校公物的破坏,平时对学校纪律的漠视,对教学管理权威的冲击,以及其他不良情绪的发泄。

性格缺陷和轻微心理疾患。个别学生的情绪反应、行为特点、情感走向、性格缺陷已经有轻微心理疾患的端倪。对此我们没有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只是通过一些孤立的、但是发生频率较高的教育管理现象得出了这一判断。在发生机制上,我们发现,附中学生心理疾患的诱因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说要更为普遍和强烈。例如,专业教学明显的差别化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挫折感、失衡感的不良心理体验,如果辅导和调适不及时,过度的焦虑就很容易引发不良情绪反应、不良行为,甚至成为心理疾患的重要诱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