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朝的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宋朝的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时间:2022-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宫城正门宣德门向南,通过汴河上的州桥及内城正门朱雀门到达郭城正门南薰门,路宽约200余步,称为“御道”,是全城的中轴线。政府衙署集中在宫城外的南仓大街附近,经过皇城的北门朝天门与外城的御街连接。外城的规划采取新的市坊规划制度,着重于城市经济性的分区结构。而城墙的长期存在,也表明城乡界限以及战争威胁的长期存在。北宋统一后,杭州为两浙路治所,已经成为“东南第一州”。

第二节 宋朝的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一、东京

北宋定都的东京(见图5-4),原为唐代的汴州,即今河南开封,是一个因大运河而繁荣的古都。东京城的布局,基本上承袭隋唐以来的传统,但较之隋唐的长安又有所不同。东京不是在有完整规划和设计下建设的,而是在一个旧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东京五代开始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后周正式定都于此。

北宋城市人口近百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城三重相套,即宫城、内城、外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最外的郭城为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扩建,周40余里,略近方形,为民居和市肆之所。第二重内城即唐时州城,史载“周二十里五十步”,除部分民居、市肆外,主要为衙署、王府邸宅、寺观之所。内城中心偏北为州衙改建成的宫城,周长五里。由宫城正门宣德门向南,通过汴河上的州桥及内城正门朱雀门到达郭城正门南薰门,路宽约200余步,称为“御道”,是全城的中轴线。整个城郭的各种分区,基本上都是按此轴线为中心来布置的,城市中心与重心合一。州桥附近有东西向的干道与纵轴相交,为全城横轴。这些都和汉魏邺城以来都城的布局相似。在宫城外东北有皇家园林艮岳,城内有寺观70余处,城外有大型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这些都丰富了城市景观。汴梁首次在宫城正门和内城正门间设置了丁字形纵向广场。这些,都对以后直至明清的都城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img52

图5-4 北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东京开封府有汴、蔡(惠民)、金水、广济(五丈)四河,流贯城内,合称漕运四渠,形成了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跨河修建了各种式样的桥梁,包括天汉桥和虹桥。这四条运河不仅输送漕粮及各种物资,而且解决了城市供水,以及宫廷、园林的用水问题。

北宋东京规划上的最大特点,是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城市内部布局发展为街市、桥市的坊市混合型,坊市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铺,坊墙消灭,沿街的铺面房屋多为二三层,使得居住和商用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可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城市营建规划具有前瞻性,如已经考虑到了防泥泞、防火等要求。

二、临安

宋室南迁,于公元1138年定都临安(今杭州)(见图5-5)。临为界限。逾越过外城界限,城关区、城郊等城市边缘地区成为城内外居民和外来客、商的重要活动场所,城市活动平面空间向外扩展。废除了商用、民居限制起楼的禁令,沿热闹街道设置商业区。临安原为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都城,濒临钱塘江,连接大运河,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南宋定都后,便扩建原有吴越宫殿,增建礼制坛庙,疏浚河湖,增辟道路,改善交通,发展商业、手工业,使之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前后共计一百三十八年。

临安南倚凤凰山,西临西湖,北部、东部为平原,城市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临安仍分内外城,宫殿独占南部凤凰山,整座城市街区在北,形成了“南宫北市”的格局。而自宫殿北门向北延伸的御街贯穿全城,成为全城的繁华区域。内城北起凤山门,南到钱塘江边,东止候潮门,西至万松岭,城周约九里,是在吴越“子城”的基础上改建的。宫城包括宫城区和苑林区,宫城内有“大殿三十座、室三十三、阁十三、斋四、楼七、台六、亭十九”,这些建筑都是雕梁画栋,十分华丽。宫城内除了这些华丽的宫殿外,还有专供皇室享用的御花园——后苑。苑内有模仿西湖景致精心建筑的人造小西湖,假山飞泉,亭台楼阁,美不胜收。政府衙署集中在宫城外的南仓大街附近,经过皇城的北门朝天门与外城的御街连接。城市布局保持御街—衙署区—大内的传统皇都规划的中轴线格局,但由于城市发展和地形限制的矛盾,于是在不断扩展过程中呈现不规则的腰鼓形,有龙飞凤舞之称。

外城又名“罗城”,基本上是吴越西府城的规模,只是在东南部略有扩展,西北部稍有紧缩,成了内跨吴山,北到武林门,东南靠钱塘江,西濒西湖的气势宏伟的大城。城墙高三丈,宽丈余,共有城门十三座。外城的规划采取新的市坊规划制度,着重于城市经济性的分区结构。自朝天门直达众安桥的御街中段两侧的大片地带,均划作中心综合商业区。外城已经成为大宗日用商品集散地或称批发中心,也是人口流动频率最高、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当时即有民谚用“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来形容各外城城关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市场的经营特色。与长安、洛阳和开封不同的是,临安城外的西湖沿岸形成集居住、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区,虽然位置在城外,实际上也属于城区的重要部分。以都城为中心,周边的十五个赤镇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大临安的地域范畴。因此,城市平面空间已经突破了城墙的界限,城市外城空间的利用率已经突破了平面布局的局限。但城墙还是长期存在,对城市形态的固定作用是持久的。而城墙的长期存在,也表明城乡界限以及战争威胁的长期存在。

img53

图5-5 南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1—大内御苑;2—德寿宫;3—聚景园;4—昭庆寺;5—玉壶园;6—集芳园;7—延祥园;8—屏山园;9—净慈寺;10—庆乐园;11—玉津园;12—富景园;13—五柳园

临安城西紧邻着山清水秀的西湖风景区。西湖在古代原为钱塘江入海的湾口处,由淤泥淤积而形成的“泻湖”。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东晋、隋唐以来,地方政府对西湖不断疏浚、整治。唐代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并重修六井。离任时留诗“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又有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他,将西湖白沙堤改名为“白堤”。

北宋统一后,杭州为两浙路治所,已经成为“东南第一州”。宋时对西湖曾进行过多次疏浚,特别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作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工程。这次工程,在清除占湖面二分之一的私围葑田时,将疏浚出来的大量葑泥堆积成一条从南到北、横贯湖面长达五里的长堤,又于其上建石桥六座以流通湖水,堤上遍植桃柳以保护堤岸,这就是著名的“苏堤”。湖中建三塔,即今“三潭印月”,亦为“西湖十景”之一。在疏浚西湖的同时,苏轼一方面建筑闸堰于运河与西湖之间,使运河专受湖水、隔绝江潮,保证漕运的畅通;一方面擘划用瓦管代替竹管引湖水入城区的六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给水条件。经过一番整治之后,西湖划分为若干大小水域,绿波盈盈、烟水淼淼,苏轼为此美景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经过唐宋以来的疏浚和整治,到了南宋时,其繁华已达于极点。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所谓“西湖十景”,即在此时形成。南宋统治者为了满足其穷奢极侈的享受,先后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壶等御花园,遍布于西湖之上及其周围,正是“自六蜚(皇帝车驾)驻跸,日益繁艳;湖上屋宇连接,不减城中。有为诗曰:‘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其盛可想矣。

三、平江

平江,是历史上南宋时苏州城的名称,始建于春秋吴国,历史上几易其名,为吴县、吴郡、吴州等。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别称“姑苏”。宋代平定江南后,恢复苏州建置,沿称苏州。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故苏州又称平江城,平江图即宋之苏州城图。

平江城地处长江南岸,南临太湖,河湖串通成网。因此,河道是平江城的主要交通通道。城内河道与街道相伴出现,把平江城分为一块块的街区。稠密的河网与街道由小桥连接,有300余座。

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为南北略偏东数度。东西宽3000多米,南北长4000多米,共开有五个城门。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城市道路呈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正对城门的几条道路比较重要。大街之间是较小的巷道,多为东西方向。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许多小河与街道平行,常是前街后河,在城市北半部尤为明显。这些河道多为人工开凿而成的,有整齐的驳岸。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子城周围还有城墙包围,在城市中心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州府城市的特点。

《平江图》(见图5-6)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地形地物形象画法,较全面而详细地表示了城市的社会要素和自然要素。如平江府、平江军、吴县等机关宅院在第一平面突出表示。

img54

图5-6 《平江图》(平江府图碑)

用透视方法表现城墙在空间上的立体形象,城墙符号给人以砖质的印象。这幅图还着重反映了平江的内城,规模大的寺院、府宅、园林绘有符号,符号线条一目了然。

宋苏州的手工业和商业很发达,一条街或一个坊常是同一行业手工业聚居的地方。在《平江图》上可以找到许多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像米行、果子行、胭脂绣线等,也有以贸易交流的集市为名的,如米市、鱼市、花市、皮市等。

宋代佛、道两教并崇,因而这类建筑很多,在《平江图》上记载的就有一百多个寺观。这些寺观在城市中占地量很大,位置都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反映了宗教建筑在城市中重要的地位。由于这些高耸建筑物的位置选择恰当,与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构成丰富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

平江城在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园林,在宋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园林规模不断扩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