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时期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唐时期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时间:2022-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皇城正门以南、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朱雀门大街或称天街,宽达147米,可谓壮观开阔至极致。这四条水渠的开凿主要是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也为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了用水的优越条件。皇家园林的大量建设需要保证足够供水的基础设施,而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的供水水系,其完善又促进了皇家园林建设的开展。唐代继续建造,并恢复了“长安”之名,一直作为唐王朝的都城。唐代对城南曲江一带也进行了建设。

第二节 隋、唐时期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王朝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则必须依靠鲜卑贵族,因而把都城建在关陇军事集团的根据地——长安。当时,汉代的长安故城经过长年的战乱已残破不堪,隋文帝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下诏营建新都于长安故城东南面的龙首原一带,任命左仆射高颍总理其事,具体的规划建设工作则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主持。翌年,新都基本建成,命名为大兴城。

大兴城东西宽9.72千米,南北长8.65千米,面积约为84平方千米。它的总体规划形制保持北魏洛阳的特点:宫城偏处大城之北,其中轴线亦即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由北至南通过皇城和朱雀门大街直达大城之正南门。皇城紧邻宫城之南,为衙署区之所在。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的中心区,其余则为坊里居住区。宫城的北垣与大城的北垣重合,这种做法则又类似于南朝的建康。此外,大兴城的规划还明显地受到当时已常见于州郡级城市的“子城—罗城”制度的影响,即宫城和皇城相当于子城(内城),大城相当于罗城(外城)。

全城共有南北街14条、东西街11条,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形成居住区的108个“坊”和2个“市”,采取市、坊严格分开之制。坊一律用高墙封闭,设坊以供居民出入。坊内概不设店肆,所有商业活动均集中于东、西二市。居住区为“经纬涂制”道路网,街道纵横犹如棋盘格,唐代诗人白居易形容其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道的宽窄并不一致,东西街宽40~55米,南北街宽70~140米。皇城正门以南、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朱雀门大街或称天街,宽达147米,可谓壮观开阔至极致。大城与皇城之间的那条横街则更宽阔,达441米。它不仅是长安城一条最宽的大街,而且成为皇城前面的一个广场了。大城以北为御苑“大兴苑”,北枕渭河,南接大城之北垣,东抵黄河,西面包括汉代的长安故城。

大兴城开凿四条水道(渠)引入城内: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曲江。这四条水渠的开凿主要是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也为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了用水的优越条件。皇家园林的大量建设需要保证足够供水的基础设施,而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的供水水系,其完善又促进了皇家园林建设的开展。此外,再开凿广通渠,把渭水和黄河沟通起来,供漕运之用。这一整套完善的水系一直沿用到唐代,唐代仅开辟了一条运木材和薪炭至西市的漕渠,作为补充。

隋代大兴城并未全部建成,其宫苑和坊里只是初具规模。唐代继续建造,并恢复了“长安”之名,一直作为唐王朝的都城。唐长安城的人口达一百多万,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长安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财富集中之地,又是大运河“广通渠”的终点和国际贸易“丝绸之路”的起点。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日益兴盛,逐渐突破坊、市分离的格局,唐中叶已经出现夜市,坊里内也兴起商店和作坊,茶楼酒肆遍布全城,坊里的封闭高墙大多数已不复存在。长安作为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的东方各国所向往之地。日本、朝鲜经常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往居留长安,他们带回高水平的盛唐文化,也传回长安城的宏伟规划和建筑的信息。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新罗的庆州,均采取了长安的规划制度。

如图4-3所示,长安城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千米,共有苑囿四处,即禁苑、西内苑、东内苑及南内苑。禁苑就是隋朝大兴苑,位于城北,占地广袤。据记载,唐时苑内有宫殿及许多亭构,苑囿主要用于饲养禽兽、种植蔬果,以备四时的祭祀及招待宾客用,苑内设四监,分别掌管宫中苑中的花木种植、禽兽饲养,以及建筑修缮事宜。这完全承袭了汉苑的功用和管理方式。西内苑位于宫城北侧,南北0.5千米,东西略与宫城太极宫等,呈狭长形,其中大安宫原是唐太宗为秦王时所建的,宫苑之中多山村景色,深为太宗喜爱。东内苑在宫城东北,始建于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原用于太上皇清暑消闲,称大明宫。高宗年间开始大肆兴建,成为前宫后苑格局的庞大宫苑。渐渐地前宫的含元殿转变成为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殿宇,而正宫太极宫反而不常使用了,后苑部分按照秦汉以来的传统开凿太液池,堆筑蓬莱诸岛,并营建了诸多景观及观景建筑。南内苑即兴庆宫,最初是唐玄宗继位前的蕃邸,位于皇城之东,偏南,占地约一个半里坊。开元初辟为离宫,内有池沼、花木、宫殿、楼阁,玄宗和杨贵妃经常居住于此。唐代对城南曲江一带也进行了建设。疏浚曲江,开凿黄渠,引来浐水,临水建水榭楼阁,又在周围植树种花,使景致更为优美,成了唐代都人仕女公共游娱的场所。这里也是唐皇经常游幸的地方,为了便于行幸,东城筑为夹城,北接大明宫,南通曲江,中联兴庆宫。此外,唐朝对隋洛阳西苑也有很大的改造,工程由韦机主持,并更其名为神都苑。

img28

图4-3 隋、唐长安城平面图

隋文帝建都长安,其初衷是为笼络关陇集团势力,但灭陈以后,长安作为统一大帝国的都城便显得偏处一隅。关中虽有八百里秦川沃野,毕竟人烟稠密,长安的粮食和物资供应需仰仗于南方。由于黄河三门峡之险阻,南方粮食物资不可能及时水运到长安,因而大量积存在水陆交通均很方便的洛阳。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洛阳仅含嘉仓一处便存粮583万石,相当于全国粮仓储存量的三分之一。每逢关中灾荒之年,皇帝多次率百官“就食”洛阳。洛阳又是军事上的“四战之地”,为拱卫长安之屏障。因此,隋炀帝便在洛阳另建新都,唐代则以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京,正式建立“两京制”。两京同样设置两套宫廷和政府机构,贵戚、官僚也分别在两地建置邸宅和园林。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任命宇文恺在北魏洛阳故城以西约9千米处、东周王城的东侧正式兴建东都洛阳,次年完工。“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又于皂涧营显仁宫,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在虎牢关之东)引河通于淮”。

img29

图4-4 隋、唐洛阳平面图

隋、唐之洛阳城(见图4-4)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伊水、榖水、漉水贯城中。它的规划与长安大体相同,不过因限于地形,城的形状不如长安规整。根据遗址实测,外廓城之东墙长7.3千米、西墙6.8千米、北墙6.1千米、南墙7.3千米。宫城、皇城偏居大城之西北隅,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便于防御。都城中轴线一改过去居中的惯例,它北起邙山,穿过宫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桥、外廓城的南门定鼎门,往南一直延伸到龙门伊阙。居住区由纵横的街道划分为103个坊里,设北、南、西3个市。坊里原先也像长安一样由高墙封闭,中唐以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一些坊墙逐渐拆毁而开设商店,商业活动已不仅局限于三市了。城内纵横各10街。“天街”自皇城之端门直达定鼎门,宽百步,长八里,当中为皇帝专用的御道,两旁道泉流渠,种榆、柳、石榴樱桃等行道树。每当春夏,桃红柳绿,流水潺潺,宛若画境。城内水道密布如网,供水和水运交通十分方便,这是促成洛阳园林兴盛的一个重要条件。宫城周一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隋名紫微城,唐名洛阳宫,是皇帝听政和日常居住的地方。皇城隋名太微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呈“凹”形,为政府衙署之所在,南面的正门名端门。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南临洛水,西距榖水,北连禁苑。禁苑在洛阳城西,隋名西苑,唐名东都苑,其规模比洛阳城还大。

唐代的两京制,始于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初唐以来,洛阳逐渐成为关东、江淮漕粮的集散地,运往长安的漕粮必先存储于洛阳。武则天执政二十余年,大部分时间住在洛阳,只有两年住在长安。唐玄宗开元年间,就曾五次来洛阳。每当皇帝来往于两京时,政府官员除少数留守之外都要随行,而且可以携带家眷。因此,唐代的王公贵族和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在长安和洛阳都有邸宅。安史之乱后,洛阳残破不堪。皇帝已不再临幸东都,它的政治地位明显下降,远不如当年繁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