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时的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当时的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时间:2022-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都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城。这时,就以皇城为中心,在外扩建土城,称为大都城,至元十三年建成。大都城的中轴线尤其突出。中心台市全城真正的中心。在城市计划和建造时,把实测的全城中心作出明确的标志,这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创举。当时为了减少建城的工程量及缩短防线,将元大都的城北郊荒凉的部分五里划出城外。

第二节 当时的城市建设与园林建设

元灭金后,即筹划把都城从塞外的上都(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西北八十里,滦水河上游闪电河畔)迁移到中都的迁都事宜。至元四年正月,开始在金中都以大宁宫为中心修建新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八月动工修宫城。至元九年三月,宫城成。至元十年大明殿成,次年正月,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元朝从此定都在大都(北京)。大都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城。此后,明朝利用元大都的南大半部加以增建,逐渐发展成为明清两朝的北京城。

一、元大都

金中都历经战火,已残破不堪,原来的宫殿也已荡然无存,忽必烈就完全避开废墟,在中都东北郊、风景优美、附近又有大片湖水(海子)的大宁宫(金离宫)开始营建。先修琼华岛,在太液池东建宫城,池西建太后宫,外以萧墙回绕西宫、琼华岛御苑和宫城作为皇城。这时,就以皇城为中心,在外扩建土城,称为大都城,至元十三年建成。至元二十年,城内修建才基本完成。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原上新建的最大的都城。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琼华岛),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莺畿带田,负山引河。壮者帝居,择此天府”(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之二十一)。大都的建设,事先经过周密的计划,详细的地形测量,充分利用了原有条件和地理特点,尤其以太液池、琼华岛为中心建皇城,然后制定完整的布局。

大都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见图6-1)。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布局。这种三套方城、中轴对称布局是继承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从邺城、唐长安、宋汴京、金中都到元大都逐步发展形成的。大都城的中轴线尤其突出。它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即今地安门桥),直达城市中央的中心阁。中心阁四十五步,有一座“方幅一亩”的中心台。其“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台,实都中东南西北四方之中也”(《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城市”条)。中心台市全城真正的中心。在城市计划和建造时,把实测的全城中心作出明确的标志,这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创举。实际上大都南、北城墙与中心台的距离是相等的,但东城墙与中心的距离比西城墙更要近一些,这是由于遇到低洼地带,不得已向内稍加收缩的缘故。

img65

图6-1 元大都及西北郊平面图

大都第一重为外城,“城方六十里,十一门”,实际上是南北略长的长方形,据新中国成立后实地勘测,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周围约28600米。大都城的十一个城门是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正南门曰丽正门(今天安门南),南之右曰顺承(今西单南),南之左曰文明(今东单南,又称哈达门);北之东曰安贞(今安定门小关),北之西曰健德(今德胜门小关);正东曰崇仁(今东直门),东之右曰齐化(今朝阳门),东之左曰光熙(今和平里东,俗称广熙门);正西曰和义(今西直门),西之右曰肃清(今学院南路西端,俗称小西门),西之左曰平则(今阜成门)”。第二重城为皇城,周围约20千米,它的东墙在今南、北河沿的西侧,西墙在今西黄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街以南。皇城城门都用红色,称为“红门”。皇城南墙正中的门叫棂星门,其位置大致在今午门附近。棂星门正对大都城的丽正门,二门之间是宫廷广场,左右两侧有长达七百步的千步廊。皇城中部为太液池琼华岛,其东为大都的最后一重——宫城即大内,宫城北部东北都为御苑,西部为隆福宫及兴圣宫,占地很大。

大都城除有一条明显的南北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直达中心阁)外,从崇仁门到利义门之间有一条横轴线大街,与南北中轴线相交于全城中心的中心阁。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纵横竖直,相互交错。街道的基本形式是相对的城门之间都有宽广平直的大街,组成城市的干道。但是由于城市南部中央有皇城,再加上积水潭海子在城市西部占了很大一块地方,以及南北城门不相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通,因此有些街道作了丁字相交,在海子的东北岸出现了斜街。在南北向的主干道两侧,等距离地平列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二十步阔。这些纵横的街道和胡同将大都外城划分为五十个坊,坊各有门,门上置有坊名。城中设有三个主要的市——北市、东市、西市,也就是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

除了战争破坏导致宫阙成为废墟这一原因之外,元朝择址另建都城的另一主要原因则是解决水源问题。大都的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是引城西北郊玉泉山上的泉水,经过“金河”,从和义门南之水门导入城内,流经宫城而注入太液池,以供应宫苑用水。金河是皇家宫廷的专用水道,独流入城而不与他水相混。另一条则是为解决大运河的水源补给以利漕运,引城北六十里外的昌平神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注入瓮山南麓的西湖(瓮山泊),在西湖南端开辟一条平行于金河的输水干渠“长河”连接于高粱河,从和义门北之水门流经海子(积水潭),在沿宫城的东墙外南下注入通惠河,以接济大运河。上述两条水道,都有专门的用途。城内一般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是井水。另外,大都的排水工程也很完整,在房屋和街道修建之前,就先埋设全城的下水道。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发掘,发现了当时南主干大街两旁,有用石条砌成的排水明渠,宽1米,深1.65米。排水渠的竖项设计,与大都城内自北向南的地形坡度完全一致,排水渠通向城外经过城墙时,在城墙基部筑有石砌的排水涵洞。

二、明清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元大都后,曾计议都城北迁,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派大将军徐达修复元大都,改名北平。当时为了减少建城的工程量及缩短防线,将元大都的城北郊荒凉的部分五里划出城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令筹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整个北京城。永乐十五年动工建宫城,十八年改建竣工,迁都北京,并确立了北京与南京的“两京制”。南京除没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的设置完全和北京一样。

永乐帝改建时,为容纳官署,延长了宫门前御道长度,将城墙南移一里,东西墙仍是元大都的城垣。这时的北京城呈扁方形,分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三套方城(见图6-2)。内城东西长约7000米,南北长约5700米。其内的街巷,大体沿用元大都的规划。在崇文、宣武两门内各有一条宽阔大道,直达内城北部,与东直门、西直门两条大街相交。北京的街道系统都与这两条南北大道联系在一起,大干道如脊椎,形如栉比的胡同则分散在干道两旁。在胡同与胡同之间再配以南北向或东西向的次要干道。大小干道上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和手工业店铺。胡同小巷则是市民居住区。

img66

图6-2 明清北京城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偏南,西南角缩进呈不规则的方形,包括三海和宫城,周围十八余里。城四向开门,正南门为承天门(清朝称天安门),在它的前边还有一座皇城的前门称大明门(清朝改名大清门)。大明门内左右设有太庙和社稷坛。在承天门与大明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五府六部等衙署。承天门墩台高大宽长,下用白石须弥座,红墙上建有高大的城楼,门前是一个T字形闭合广场,两侧以东、西三座门与东西长安街分隔。承天门前有玉带河,上有五座桥,广场内还配有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伟、高大。承天门内,其东一门为太庙,西一门为太社、太稷两组建筑群。

宫城或称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禁地,有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明成祖朱棣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才建成(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宫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外面用高大城墙(紫禁城)围绕,四角建有形制华丽的角楼,宫城外绕有护城河,宫城共开四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宣武门。整个宫城为“前朝后寝”的规制,最后为御花园。

明北京城的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四坛。皇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这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明北京城的商业区市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在鼓楼一带。明时城市向南发展,除鼓楼外,在东四牌楼及内城正阳门外形成繁荣的商业区。明代行业制度发展,与北宋汴京那样,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在今天的北京地名中也还可以看出,如米市大街、磁器口、菜市口等。

北京作为明朝都城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很快,到嘉靖、万历年间接近百万人口,内城南部形成大片市肆及居民区,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居民。虽然全区没有也不可能有集中的绿地(除了皇帝的宫苑),但由于住房院子中树木较多,以及贵族地主等宅园,全城呈现在一片绿荫之中。

北京城城区的水源十分丰富,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区中有小河和湖泊。河流来自北京城西的永定河和发源于玉泉山的高粱河。水面分布基本上沿袭元大都。但明朝改建北京市,将城内河道截断,大运河的漕运不再入城,元朝漕运至京的功能已经消失,海子积水潭不再有来往的船只停泊。明朝还扩大了太液池以南的水面。护城河已仅作为防卫和排泄雨水之用。这些水面都起着调节空气和气温的作用。

明朝灭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局没有什么变化,全沿用明朝的基础。但局部的更改和新建,使北京城有了变化。清初由于火灾及地震,宫殿毁坏颇多,在康熙时重修。现存故宫的宫殿建筑大都是当时重建及康熙以后新建的。清故宫的全部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中轴线上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占据了宫殿中最主要的空间,三大殿都是在一个三级的工字形大理石台基上。内廷以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为主。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最后还有一座御花园。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都没有什么改动,皇城的情况则随着清初宫廷规制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