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

时间:2022-10-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在家具设计形式上多具有机械化、几何形态的特征,多使用钢管等现代高科技材料。1966年在佛罗伦萨成立的设计组织阿基佐姆也积极推崇新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现代主义设计之后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工业设计上出现了很多流派,其中就包括“高科技风格”,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

第六章 现代主义设计之后的设计思潮

二战结束后,由战前德国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国际主义设计风靡一时,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都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国际主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之后因其单调、无人情味渐渐遭到人们的抛弃,走向衰落,各种设计派别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代设计由此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期。

第一节 新现代主义

20世纪50年代,由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国际主义风格红极一时,但是因其单调、刻板、缺乏人情味而被人们逐渐厌倦,但是现代主义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备了自己非常成熟的形态,具备了理性的、功能性的特征,就一种艺术风格来说,它没有道理被完全否定,所以一些现代主义的拥护者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主义今后的道路。他们依然继续坚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并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新时代的精神下在现代主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曾经一度,反现代主义的呼声高涨,“现代主义”这个词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出现了传统的、装饰的后现代主义,但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专门的商业机构和办公室也随之增加,对工业设计的需求量大增,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在居家环境中体现出来的非正规化、人情味和轻巧、灵活等特点已不适宜商业办公的要求,如办公家具、办公用品、室内装饰,等等,商业环境对设计的要求是中性、正规、稳重、大气,所以当时流行的家居风格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商业环境的需求,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对现代主义重新探索,被称为“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在家具设计形式上多具有机械化、几何形态的特征,多使用钢管等现代高科技材料。OMK是新现代主义中家具设计的典型代表,1966年成立,由青年设计师组成,在家具和室内设计中广泛使用钢管和其他工业材料,善于表现金属材质的冷漠感、严肃感。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也有不少出色的新现代主义的设计,大多具有正规、严谨的设计风格,丹麦设计师克雅霍尔姆(Poul Kjaerhlom)设计的钢片椅,给人以严肃、理性的感觉。1966年在佛罗伦萨成立的设计组织阿基佐姆(Archizoom)也积极推崇新现代主义设计风格。1969年意大利阿基佐姆设计集团设计了“米斯椅”,以一种另类、幽默的手法来模仿米斯的巴塞罗那椅,采用了镀铬方钢、橡胶板等工业材料及尖锐的三角形造型,是典型的新现代主义风格。(图6—1、图6—2)

图6-1 阿基佐姆设计的“米斯椅”

图6-2 OMK设计的可折叠椅

如果说新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共同点是功能性和理性主义,那不同点就是新现代主义具有的独特的个人表现风格,带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奎特可托尼卡设计集团,于1977年成立,80年代开始从事新现代主义设计,代表作有迈阿密的大型公寓“亚特兰提斯”、弗吉尼亚发明技术中心的大厦,还有在秘鲁的银行大厦及住宅设计,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现代主义理性、功能性的特征,又加入了设计师的自我表现形式,生硬的设计仿佛有了鲜活的灵魂。美国建筑师提芬·霍尔(Steven Holl)也是一位出色的新现代主义设计家,他的作品有德克萨斯的斯特列托住宅群、德国柏林AGB图书馆、日本的公寓设计,等等,对建筑部件采用了拼接手法并进行个人表现。理查·迈耶(Richard Meier)也是一位新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他也是著名的“纽约五人”设计集团的成员之一。他的作品有保罗·盖蒂博物馆、法兰克福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巴黎戛纳总部大厦,等等,他的作品直接受到包豪斯的影响,充满了理性化的特征,发扬了新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

第二节 高科技风格

现代主义设计之后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工业设计上出现了很多流派,其中就包括“高科技风格”(High-Tech),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高工业设计中的“高科技风格”起源于1978年祖安·克朗(Joan Kron)和苏珊·斯莱辛(Susan Slesin)的合著《高科技》,“高科技”代表了两层涵义:一是强调一种工业技术的特征,二是象征高品位的设计。高科技风格设计所代表的不仅是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更是一种美学形式上的高层次的表现。

高科技风格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观点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化为代表的设计思想,最早也是体现在建筑设计上。20世纪30年代,一些建筑师尝试把工业生产环境中的技术元素运用到私人住宅中,采用合理的规划布局,运用现代工业材料和技术,赋予现代技术新的符号象征。这种风格慢慢发展成了一种商业流行风格。

图6-3 罗维设计的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机

图6-4 蓬皮杜中心

高科技风格在20世纪50年代末伴随着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而高涨。两次世界大战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设计就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如设计师罗维在20世纪40年代就设计了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机(图6—3),这个机器采用了黑白两色的金属外壳,各种按键和操作界面犹如精密的科学仪器。他还尝试设计使用透明塑料外壳的电子产品,他设计的收音机就是一个透明的机体,所有内部元件都清晰可见。1976年在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图6—4),就是一件典型的高科技风格的作品,这是由英国建筑师皮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设计,他们解释“这幢房屋既是一个灵活的容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中心”,这个建筑的结构感很强,所有设备都暴露在外,各种五颜六色的“管道”挂在墙上,红色的为交通通道,绿色的为供水系统,蓝色的为空调系统,黄色的为供电系统。蓬皮杜中心是一个艺术平台,经常举办工业设计展览和展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这些展览、作品加上这座建筑物本身都是工业设计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罗杰斯还设计了伦敦洛依德保险公司大厦,这座建筑也是采用暴露结构的方式,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工业美学符号。高科技风格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标准而诞生,并被广泛接受。

“高技术”风格在产品设计和室内设计上也都表现得非常成功。一些设计直接利用工厂原材料作为元素,象征着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像医用手推车、金属支架、矿井用的安全灯、实验室用的橡胶地板等都纷纷进入居家环境之中。如美国纽约莫萨设计小组设计的高架床就是模仿工地的脚手架,由铝合金管及连接件组合而成的。法国设计师伯提耶(Mare Berthier)设计的儿童手工桌椅也是粗壮的钢管结构和农业机车的坐垫,是一种高度工业化的象征。20世纪60年代法国设计师莫尔吉(OlivierMourgue)为一部著名的科幻电影《2011年,宇宙奥德赛》设计了影片中的布景,电影中的场景也是采用金属构架与人造海绵,还有一些光怪陆离的家具,当时的很多科幻题材的杂志也都是在表现这种前沿风格。在家用电器设计中,高科技风格就更有说服力了,1975年由英国PA设计事务所设计的“SM2000”型直接驱动电唱机也是将所有零部件直接暴露在外。1980年德国普法夫公司推出了一种带微处理器的全电动缝纫机,也是高科技风格的代表作。在当时甚至连一些家用厨房也设计成科学实验室的式样,各种家电都犹如科学仪器,可见高科技风格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图6—5、图6—6)

图6-5 德国普法夫公司的缝纫机

图6-6 阿拉德设计的组合音响

“高科技”风格风靡一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风格对技术的表现太过强烈,甚至忽视了起码的装饰性,这个风格的设计难免让人觉得缺乏人情味,所以有设计师就开始尝试将技术与趣味结合,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第三节 波普风格

20世纪60年代,波普风格(Pop)掀起了一股流行浪潮。波普一词源于英语“popular”—大众化一词,虽然波普一词源自大众化,但波普文化是一场知识分子的文化运动,只是通过大众化形式传播。波普一直坚定自己知识分子反文化的精英立场,反映了战后年轻一代的文化价值观,是工业设计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图6-7 穆多什设计的儿童椅

战后初期,伦敦就有一些设计理论家开始分析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强调消费产品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其形式上和美学上的质量。英国也曾提出过“好的设计”这个口号,但是这个口号在几十年前德国人就已经提出过,英国在现代设计上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英国人认识到,想要重振旗鼓,必须绕开现代主义设计这条路,另辟蹊径。一些设计师认为英国设计充分迎合大众消费的口味,所以波普风格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年轻人消费品上,当时的英国青少年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消费文化,等等,在美国繁荣的商业环境背景下,美国人这种对物质的崇拜、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感引起了英国青少年一代的共鸣。对于国内年轻人的这种需求形势,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一些企业和设计师设计了与当时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截然相反的产品,这些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主要是针对年轻的消费群体,这些设计在形式感、装饰效果方面做足功夫,甚至忽视了功能,着重表现产品的象征性和趣味性。这种波普设计风格的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市场,波普艺术在英国如细菌般蔓延开来,并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

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波普风格的设计也应运而生,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和平面设计上。波普风格的产品造型稀奇古怪,装饰色彩也是让人眼花缭乱,设计的产品市场寿命短暂,其灵活性和多变性正适应了那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波普设计的拥护者仿佛就是要告诉这个世界“我就是要表现我的反叛,就是要表现我的标新立异”。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PeterMurdoth)设计了一种儿童椅,是用硬纸板折叠而成,表面装饰图案采用典型的波普风格的图案,这个用纸做成的椅子很难做到一点就是长时间使用,是典型波普风格的设计。一些纸质的服装、耳环、手镯蔚然成风。设计师克拉克(PaulClark)也设计了一系列波普风格的消费品,如钟表、杯盘、手套及小饰物等。克拉克将英国的米字旗作为装饰图案,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具有,而不管产品是何种功能,克拉克设计的重点是表面图案,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图6—7)

图6-8 波普风格的沙发

视线再转向美国,波普文化在美国也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美国一个电话公司就把电话设计成了一个当时很红的卡通偶像—米老鼠,想象一下,一个严肃的机器被穿上了一件卡通衣服,多么让人忍俊不禁,也不禁感叹波普文化的扫荡力。意大利的波普设计注重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家具的造型被冠以其它物体的体型,如嘴唇状的软沙发,手指样的沙发,等等。1956年,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创作了一幅名为《令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诱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的拼贴画,利用美国大众文化的一些特定元素,如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电视机、录音机、海报、时尚家居元素、健美男子和网球拍拼合在一起,真实再现了美国的大众文化。(图6—8、图6—9)

图6-9 令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诱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波普运动的发源地是英国,波普运动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波普运动使落后的英国工业设计奋起直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波普”运动是一个纯形式主义的运动,缺少坚实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只是一味地追求怪异、独特、新奇等效果,只追求形式,忽略了设计的基本要素,违背了工业生产和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波普”就像一个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这场由年轻人导演的艺术运动在工业设计上大胆的创新与探索精神却为后来的设计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波普艺术在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由此刺激了设计的探索。

第四节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严格来说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它在意识形态上和后现代主义一样,是现代主义设计之后一些设计师试图重新探索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一种方式。“解构主义”这个词来源于“结构主义”。所不同的是结构主义宣扬的是系统的结构,认为总体结构由部分组成,注重结构的完整和统一;而解构主义强调个体构件的独立性,重视单独的构件,是对结构主义的分解。

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渐渐走向衰落,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各种后现代流派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解构主义是作为后现代的设计形式之一进行探索的,它与很多流派的产生一样,都是最先从建筑设计开始的,然后慢慢扩展到工业设计、家具设计等领域。但是解构主义没有像结构主义、风格派、国际主义那样在设计界产生长达几十年的影响,解构主义这种带有试验性的品格,也许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对后现代时期设计语言的探索精神。解构主义的哲学奠基人是贾奎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这个概念在1967年就提出,他本人对结构本身感到厌恶,认为符号本身就具有意义,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真实。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位西方艺术家就用真实的行为过程解释解构主义,他用一把提琴演奏完后突然将琴摔在地上,随即用碎片拼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抽象的画面,这个对提琴解构重组的过程真实再现了解构主义,他将一个原本完整的提琴进行重组后得到了另一个艺术作品。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Fank Gehry)、伯纳德·楚米(Bemard Tschumi)、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en)。

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进行解构主义设计的建筑师,他出生于加拿大,17岁移民至美国,他拥有南加州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又获得哈佛大学的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并长期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在196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将解构主义的哲学观点融入建筑之中。他的优秀作品有很多,如瑞士巴塞尔的维斯塔公司、洛杉矶迪士尼音乐中心、巴塞罗那奥运村、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等,都是解构主义的优秀代表作,特别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引起了设计界的轰动。1989年,他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Prit Zker Architecture Prize),这项荣誉足以证明他对建筑界的贡献。他的设计反映出对整体的否定和对部件的关注。盖里的设计通常是对建筑整体大面积分解,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不完整、不规则但是又具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因为加入了设计师的想法,所以这样的一种形式更具表现力。(图6—10)

图6-10 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还有一位解构主义大师是彼得·艾森曼,他曾是前卫设计组织纽约建筑集团——“纽约五人集团”的成员之一,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大师。彼得早年在建筑上的成就多是教学和理论研究,他追随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后于1982年至1989年完成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彼得对这个设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是一个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这个建筑在设计时运用了物理原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还设计了哥伦布会议中心,这个建筑由多个独立的结构组合在一起,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依托,看似支离破碎的造型实则是建筑师精心策划的结果。

还有设计师伯纳德·楚米,20世纪80年代,楚米为巴黎维莱特公园设计了一组解构主义建筑。这是一个红色构架结构,由多个面积相等的立方体组合而成,各个构架间由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点、线、面“叠印”而成,在这些结构中设置了不同功能的房间,是对传统设计的一种挑战。

解构主义对工业设计的影响也很大,德国设计师英戈·莫端尔(Ingo Maurer)设计了一盏名为波卡·米塞里亚的吊灯,将电影中的爆炸场景的慢镜头形成的状态定格成静态的形式,灯罩就犹如一个“正在爆炸”的瓷器,既充满动感,也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图6—11)

图6-11 莫端尔设计的吊灯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尝试,并不是随心所欲对设计分解重组,而是加入了设计师的思考,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形式实际上是设计师的自我表现,是一种后现代的自由表现的方式,她实际是一种基于结构间整体考虑并且高度理性化的一种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图6—12)

图6-12 解构主义作品

第五节 绿色设计

19世纪末,机器化大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式,人们站在了守护传统和崇拜新技术的十字路口,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重建,使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到机器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不再一味地反对或是坚决地拥护,人们学会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迎接工业时代的到来。

工业设计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设计师们也终于明白,真正的进步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只有内涵的提升才能改变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设计并没有像国际主义当年的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对风格上的变化多端已经见怪不怪,不再买账。工业设计需要本质上的突破。发达国家高度的工业化造成资源的耗费、环境的污染,这些急需通过全新的工业设计方法来改变,设计师们开始思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力求通过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建立一种人—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设计诞生,标志着工业设计发展史上一次重大转折。

有人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垃圾发展史”,垃圾从远古时代就有,只是那时产生的速度较慢,污染也相对较小,到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进步,而商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是丢弃,这种方式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明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这个新的销售方式的诞生为商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种模式遭到了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但是这个模式已经慢慢在全世界、各个行业中蔓延开来,人类已无法阻止这种趋势,放眼望去,衣食住行无一不有一次性商品,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二次利用和废品回收等方式来缓解。绿色设计的产生最早是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1971年,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出版了《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学和社会变化》(Designforthe realworld)。从设计师的设计职责和伦理价值角度出发,认为设计不仅是创造商业价值,还应该适当地考虑社会变革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利用。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但是到了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人们才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在某一段时间内,人们为自己的工业化成果津津乐道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业设计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地球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时间永远向前,其实即使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回到过去,但是对于当代设计师来说,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考虑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要做到“3R原则”,即Reduce、Recycle和Reuse,就是既要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有害气体的排放,又要计划好产品的使用周期和零部件回收,最后做到循环再利用。绿色设计要求设计师从观念上改变,放弃过去那种注重产品外形的改变,从技术层面进行产品的创新改革,始终牢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图6—13)

图6-13 绿色设计概念环保小轿车

绿色设计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走向,也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概念,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看几十年前的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食,买菜用菜篮子,买米自备布袋;住,设计合理的庭院住宅,冬暖夏凉;行,交通基本靠走,自行车那时是时髦的代名词,再看看现在,衣服每一季都有新款,有的衣服甚至只穿过一两次就光荣“下岗”,速食食品琳琅满目,高层住宅、中央空调,象征经济实力和生活品味的汽车……数不胜数,生活已经改变,就如同一个在深山打猎的人,他如果一辈子就过这样的生活,一天打到一只兔子都会觉得很满足,但是如果他来到城市中生活并尝到了高科技带来的甜头,你再叫他回去过以前的生活,那根本就不可能。人类如果继续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不重视,那么所谓的“2012”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来临,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控制资源的消耗速度,缓解环境污染的程度,养成自觉的环保意识,政府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绿色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对现代主义中“少就是多”“小即是美”进行了重新定义,这种方式慢慢发展成了一种提倡节约的简朴的设计风格,即“减约主义”(Minimalism)。如法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 Starck),他的设计领域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电器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等。如1994年,斯塔克为沙巴法国公司设计了一台电视机,机壳采用了一种可回收的材料模压成型,是绿色设计的典型代表。他设计的家具就非常简洁大方,但是造型又十分高雅。他设计的桌椅使用了塑料压膜一次成型,造型简洁又充满趣味。(图6—14)

图6-14 斯塔克设计的电视机

不可否认,绿色设计是未来工业设计的趋势所在,我们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作为设计师所肩负的责任也非常重,设计师应致力于探索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培养消费者良好习惯的设计方式,建设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