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及补偿机制研究

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及补偿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昆明市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7.99亿m3。昆明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北部五县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严重。

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及补偿机制研究

邱云生

(昆明市水利局

摘要:昆明市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通过构建适宜的生态、水权、水价等补偿机制,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解决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水减排等问题,实现水资源保护与市场的对接。

关键词:水资源 承载能力 补偿机制 研究

一、昆明市水资源状况

昆明市地处金沙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国土面积21 111km2,水资源主要依赖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3.1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55.15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75.4%,地下水资源量为17.98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4.6%。昆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1%~17%;5月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3%~89%。

滇池流域面积2 92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993.9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74亿m3,扣除蒸发等,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5.34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地区,是全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昆明市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7.99亿m3。其中滇池流域地下水资源以岩溶水为主,在城区和近郊区分布较广,在滇池盆地的深部储存有丰富的热水和矿泉水。区内共27个水文地质单元,含43个富水块段,其中滇池流域内有37个富水块段。松华坝以下28个富水块段多年平均补给量13 912万m3/年,可开采资源量9 181.26万m3/年。

二、昆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环境形势

(一)地表水开发利用

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小(二)型以上水库798座,其中:大型3座,总库容11.4亿m3,兴利库容7.27亿m3。中型20座,总库容10.56亿m3,兴利库容3.64亿m3。小(一)型123座,总库容2.71亿m3,兴利库容2.19亿m3。小(二)型652座,总库容1.45亿m3。水库总库容26.128 7亿m3,兴利库容14.365亿m3。滇池流域面积2 920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8%,是昆明市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滇池流域内已兴建了一大批蓄、引、提及其配套的水利工程。建有小(二)型以上水库153座,各类水库总库容4.2亿m3,控制径流面积1 589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3.08%,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161%,已远超过40%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据《昆明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评价分析,滇池流域的地下水资源以岩溶水为主,在城区和近郊区分布较广,在滇池盆地的深部储存有丰富的热水和矿泉水。滇池流域内有37个富水块段。37个富水块段中28个富水块段位于松华坝水库以下,松华坝以上的各富水块段纳入松华坝以上地表水系统,为松华坝水源地的重要保护对象。松华坝以下28个富水块段多年平均补给量13 912万m3/年,可开采资源量9 181.26万m3/年。目前,滇池流域共有地下取水井828口,其中冷水井605口,热水井223口,年均开采量约4 500万m3

(三)外流域引调水

(1)掌鸠河(云龙)—滇池引水情况。在掌鸠河上游云龙河与石板河交汇口下修筑云龙水库,通过调节均匀自流引水进入昆明。近期工程可供水量2.20亿m3,远期年供水量可增加到2.45亿m3。(2)目前正在实施的调水方案。清水海引水方案是继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实施后的另一项引水工程,该工程已于2007年10月开工建设,计划2011年10月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年引水量1.04亿m3。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供水总量可增加到1.6亿m3。(3)近期外流域调水方案。牛栏江调节水工程年调水量6.19亿m3,供水保证率达到95%,水质仅达到Ⅳ类水体。

(四)水资源环境形势

(1)水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型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昆明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北部五县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严重。滇池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40亿m3(扣除湖面蒸发水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水资源利用率高达161%,存在资源型与水质性缺水并存,是全国14个重点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紧缺特别是生态环境用水紧缺已成为制约滇池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2010水平年缺水量7.98亿m3,2015水平年缺水量8.68亿m3,2020水平年缺水量8.36亿m3。(2)水质性缺水严重。目前,滇池流域的入湖河道,绝大部分河道的水质均处于劣V类。草海2006年以来全年水质为劣Ⅴ类,外海为Ⅴ类,湖水自净能力很差。但滇池流域人口增长迅速,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也成倍增加,严重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加速了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根据研究结论,在减少入湖污染物的同时,现状每年需增加6~8亿m3、远期则需要5~7亿m3水质Ⅲ类以上的清洁水进入滇池,以增加滇池水环境容量,实施滇池外流域补水刻不容缓。(3)地下水保护。由于历史原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一是由于地下水开采无统一规划,布井和开采限量不合理,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名泉断流,地面塌陷和局部沉降。二是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多头审批,多头收费。地下水取水秩序混乱。三是地下水污染有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步加重的趋势。四是地下水资源费率地区差异大,不利于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

三、新昆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承载需求

(一)水资源需求

据预测,到2030年,全市总人口预计达806万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913m3,按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1 000m3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经济发展会遇到困难的标准来衡量,水资源不足将直接影响昆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新昆明规划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求矛盾,生态环境用水严重短缺,水污染形势严峻。因此,昆明2030水平年的用水问题应纳入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来统筹解决。一是滇中调水工程正在进行规划研究工作,预计2020年前可分序、分步骤开工建设,工程完工可解决2030年后昆明发展的用水问题。二是掌鸠河引水工程完工后,近期年可供水量2.20亿m3,远期年可供水量2.45亿m3,2015年以内基本可实现昆明主城生产、生活用水供需平衡。随着东城区和空港经济区的开工建设,各类大型工业项目落户昆明,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将提前打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因此,掌鸠河引水工程投入运行后,应抓紧清水海引水工程的实施,同时在昆明周边200~400km范围内寻找新的水源,解决滇池治理所需的生态环境用水及昆明2030水平年的用水问题。

(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1)洪水、缺水都和生态退化直接相关,而水污染又大大恶化了水资源紧缺,水资源问题不可能仅仅通过工程措施来解决,如果不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变革治水思路,水资源承载力将进一步降低。(2)工程平衡不能替代生态平衡。昆明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在于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其不均:从时间上看,降水高度集中于夏秋,而年际变化也很明显。主要是我们在治水对策中忽略了水资源分配不均背后的人为因素,没能消除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这一根源;同时工程水利又刺激我们的经济社会在扩张型的发展道路上愈走愈远,加剧了对水资源的低效和不合理利用。(3)增加供给临近极限。1998年洪水之后,改变以往一味依赖水利工程的防洪策略,实施了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措施,这些都是治本之策。资源短缺上升为主要矛盾的今天,我们也必须反思几十年来一味强调增加供水的策略,转而从需求管理上寻找出路。过去五十年我们在开源上可谓不遗余力,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但在许多地区我们的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自然承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条河流的取水最高不应超过40%,而滇池流域水资源利用率高达161%。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都和过度取水有着紧密联系。不改变现行的供水、用水、节水体制,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大调水只能带来大浪费、大污染,只会刺激缺水地区用水需求的进一步上升,为发生更大水危机埋下隐患,甚至有可能把水调出区拖入水危机。(4)推进节约用水、循环用水投入不足,效果有限。节约用水是有潜力的,由于长期对节水工作投入不足,造成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一立方米的水平均产粮一公斤,而发达国家一般为两公斤,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为90m3,是发达国家的五至十倍;市政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浪费巨大,说明节水潜力巨大。(5)有效推进民主管理,引入公益诉讼机制有待加强。节约用水、循环用水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节约用水、循环用水的效率。只有建立一个产权明晰、价格合理的水权、水价形成机制,利用市场手段,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有限的资源在产业间更加公平、合理的流动。改变目前自上而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逐步代之以建立在公开、透明与民主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让水资源的管理权真正体现依赖它生存的公众的利益和意志。

(三)构建生态水利,提高昆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

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生态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对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生态法则,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昆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权和水市场理论为基础,以流域统一管理与准市场的结合为体制保障,强调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做好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与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证水利工程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的节约型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以及优化组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四)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关系,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随着昆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以下的发展趋势。(1)水资源的利用,从单向走向综合。水利工程除了灌溉、发电之外,还与防洪、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船运、生态与环境等多目标相联系。一水多用,一个工程为多目标服务已成为普遍的论证、决策原则。单项工程建设逐步发展成小流域综合开发,形成流域水利整体系统。(2)由于水利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强。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必须付出自然、社会环境和土地为代价。预计到2030年滇池流域人口接近550万人的高峰时,人均水资源不足200m3,低于国际一般承认的500m3的“用水及其紧张”的标准,未来新昆明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更为严峻。

四、市场能动作用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强昆明市城市节水管理工作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滇池污染治理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节水型城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建设现代新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昆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中水的运用,既是节流,又是开源,还能从源头上截污,同时也能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多重效益的体现在一定程度推动着城市中水设施建设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为加强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推进昆明市城市污水的综合利用,实现污水资源化,促进节约用水,减少对滇池的污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按照“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方针,下大力气解决昆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在不断寻找新水源,通过采取松滇联合调水和实施“2258”引水工程、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滇池污染进行治理等措施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的同时,重视节水工作,成立节水管理机构,不断加大节水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工作。(1)认真组织好年度“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市民和全社会的节水意识。(2)坚持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城市节水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扩大管理范围,计划用水管理率不断提高。(3)在科技节水方面开展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积极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工作,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及新器具。(4)制订和完善节水法规和规章。自1992年以来,昆明相继出台了《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昆明市城市浪费用水处罚细则》、《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昆明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和《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处罚办法》等法规和规章。(5)切实加强城市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内地下水的日常管理,目前已对正常取水的地下水井实施了规范、有效的管理。(6)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城市的创建工作,《昆明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创建节水型城市领导机构已经成立,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节水措施和不懈的努力,节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截至2008年,二十多年来城市节水量累计达4.0亿m3,为有效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的压力作出了贡献。

五、构建水权及水生态补偿体系

(一)构建水权体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资源紧张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水资源争夺战的现实正在逐步向人类逼近。滇池流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区域,突出地表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城市缺水严重、水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水环境污染和人们对清洁水环境需求的矛盾、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研究水权体系和水市场问题,有利于从理论上阐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与水权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物权理论、环境资源权理论和环境资源市场法律调控理论;有利于推动水权制度和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管理,发挥经济手段,特别是所有权和价格机制在优化配置水资源方面的作用,建立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水资源市场机制;有利于解决缺水地区供水等水权纠纷和水利益合理分配问题,更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污染、浪费和枯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水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生态补偿指的是对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同时生态补偿还应该包括对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居民进行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供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

生态补偿包括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和对社会政治的补偿。对生态环境补偿的目的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补偿的目的是保持受补偿区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对社会政治补偿的目的是保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生态资源已经不单纯的是一种自然资源,而成为人类改造过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本就成为人造自然资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需要立法机构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进行保障,需要研究确定征收幅度和征收办法,接受补偿方经费使用制度,还需要对公众进行广泛的宣传,使补偿者愿意为了保护生态和保证供水而支付补偿基金、受补偿者树立生态也是经济的观念。在生态补偿的实施中,应充分发挥几个方面的作用:(1)建立责任协议制度。在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要建立环境责任协议制度,采用流域水质水量协议的模式,水源的使用者在水源地达到规定的水质和水量目标的情况下进行补偿。(2)强化补偿资金的使用监管。对补偿资金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可以借鉴基金等模式,对补偿基金的来源、使用和最终效果进行规划和评估,确保生态补偿基金的合理使用。(3)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互补的格局。生态功能区的补偿,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小范围的生态补偿以市场调节为主。(4)注重公众参与。在生态补偿活动中,需要注意公众的参与,确保集水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执行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样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对策与措施

(一)构建新昆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

紧紧围绕建设新昆明发展战略,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水资源,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影响,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力度远赶不上用水增长的幅度、水污染加剧的程度和水生态恶化的速度。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必须转变观念,着力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水资源补偿机制建立的突出问题。(1)由过去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更加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约保护转变,适应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实施水土保持,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发展。(2)从满足生产用水为主向优先保证生活,兼顾生产、生态用水转变,适应以人为本,促进生态修复转变。把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从以行政计划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管理为主转变,适应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要求。研究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各项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注重水资源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将工程建设与制度激励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4)由城乡分割、水务分散管理向城乡统筹、水务一体化管理转变,适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水资源供、用、排、节、回等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解决云南省缺水与发展的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5)由注重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更加重视传统水资源与非传统水资源联合利用转变,适应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要求。在提高传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强对污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推广应用污水回用、中水替代技术,减少水资源的开发,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状况,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目标。(6)由水资源常规管理向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转变,适应提高能力、改革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水资源信息化带动水资源现代化,实现水资源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二)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功能

(1)探索完善节水激励制度。总结完善已探索实施的浮动定额、总量约束、阶梯水价和提补水价等一系列节水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适宜不同区域特点的节水激励集成模式。(2)建立健全水价调节制度。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和取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逐步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生产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以及超定额农业水资源费征收等制度,以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3)严格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严控制、优水源、寻替代、保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论证。加快建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水资源论证制度。(4)开展水权转换试点探索,逐步建立水权转换制度,以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移。(5)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实行节水产品标志和市场监管制度,以松华坝、云龙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为重点,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制度。

(三)发挥市场调剂功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着力实施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依据取水许可控制指标,结合昆明市“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抓紧制定各市(县、区)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健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2)实施分类指导,适当扩大试点建设规模。积极探索城乡水权制度改革、节水激励长效机制与水权交易制度建设,探索适宜的创建模式。(3)狠抓水权分配、用水计量、节奖超罚、协会建设等关键环节。在水权分配上,积极探索简便、实用、适宜水权流转的分配模式。在用水计量上,优先推广先付费后用水的IC卡智能计量设施,大幅度提高计量设施安装率。(4)按照“用户有利益、管理有动力、国家有效益”的原则,建立保障试点建设长效运行机制,保证其在没有外来支持的情况下,能够长期自我运行、自我发展。(5)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积极实施节水工程建设,建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相适应的工程建设体系。(6)强化公众参与,注重节水宣传,形成政府推动、水利部门主抓、全社会支持、用水户积极参与配合的局面。

(四)节能减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按照省市政府下发的“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对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等硬性指标,实行层层分解,落实目标责任。(2)强化单位工业取水量约束性指标控制与管理。采取循环回用、串联使用、工艺改造和节水器具等措施,加大电力、化工、钢铁、造纸等工业用水大户的节水技术改造力度。(3)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推广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于一体的综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加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实现工程建设与制度激励互相促进,2010年末实现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4)认真抓好生活节水设施器具的开发、推广与使用,提高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加大城镇供水系统改造和配套建设,努力降低管网漏失率,确保“十一五”期间,机关事业单位及公益单位节水15%~20%的目标。(5)加大污水集中处理力度,搞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十一五”期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以上的目标。(6)制定再生水、雨洪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到2010年,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0亿m3

(五)保护水资源,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1)水功能各区划。根据昆明市河流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有效保护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以流域为单元,拟按一、二两级进行水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2)水污染防治与监督。加强水污染的防治与监督,重点是加强和健全水污染和水环境的监测体系,加强水环境保护的执法和监督,开展全民的水资源保护教育,提高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全民对污水防治的积极性,全面推行废污水向江河湖库排放的收费制度。(3)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地保护区,按所承担的功能,确定水源地保护的管理目标,对重要水源地,特别对饮用水的地表水源地和地下水源地以及泉水的水质和水量,要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以及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水源地保护条例,加强保护,控制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非保护活动;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防止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4)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涵养水源。昆明市是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区域,治理任务繁重与资金缺口大的矛盾非常突出,国家补助标准低与工程质量难以达标之间存在矛盾,要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积极措施,以“水”为主线,加快以国家“长治”、“珠治”工程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建设水生态文明。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实现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结合水系整治,实施入滇河道、滇池水生态修复和生态湿地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建设清水走廊和亲水建筑,开发水景观与水文化,为公众提供亲水环境;实施水生态监测与预警,探索有利于生态和环境的调度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六)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

(1)以骨干蓄水工程建设为主,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问题。中小型水库为适合昆明市情的骨干水利工程,也一直是昆明市水利建设的重点。“润滇工程”是符合昆明实际,加快水利发展的客观选择,是支撑昆明县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是解决昆明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工程,是今后一段时期昆明市水利建设的重点。(2)以区域性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问题。目前的小区域调水(如掌鸠河引水项目、清水海引水项目等)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终必须依靠较大规模的调水(滇中调水项目)才能较好解决昆明市的缺水问题。(3)以小型水利工程为主,解决好“三农”问题。昆明市山区所占比重大,特别是北部五县区,山区所占比重在90%以上,山区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生存环境差,少数民族聚居,贫困面大,能否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广大农村。

七、结 论

昆明市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只有通过构建适宜的补偿机制,才能实现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昆明市水资源补偿机制建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升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骨干蓄水工程建设为主,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问题。昆明缺少兴建大型水库的水源和地形条件,中小型水库就成为适合昆明市情的骨干水利工程,是水利建设的重点,也是解决昆明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工程。

(2)以区域性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问题。目前的小区域调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终必须依靠滇中调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昆明的缺水问题。

(3)以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解决好“三农”问题。昆明市山区所占比重大,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生存环境差,小型水利工程是最有效的途径。

(4)以市场调剂为主要抓手,解决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水减排等问题。

(5)以水权的转让为手段,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通过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实现水资源保护与市场经济的对接,水源区与受水区的市民均得到水源保护的利益。

(6)以节水和生态补偿机制为手段,着力解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开源与节流并举。

(7)以水价为杠杠,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最终实现节水与减排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