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山水风景图真实

自然山水风景图真实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总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城市景观建设也应以中华民族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景观艺术之林。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城市景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理念是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这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总纲在城市景观理念上的反映。城市景观与山水为友,而非为敌。超负荷和城市化是破坏自然景观的元凶。对于城市景观的现状还存在着建设性破坏的普遍问题。

师法自然 天人合一——论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

我国的总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城市景观建设也应以中华民族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景观艺术之林。一方面,将城市建设为异国风光、将世界名桥都集中于一座城市、大兴欧罗巴建筑之风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另一方面,尊重和传承本土文化也要吸取外国的成就,学习他们如何创造特色,可借鉴,但不能照搬。

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城市景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理念是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这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总纲在城市景观理念上的反映。

中国自古在追求“人杰地灵”的同时强调“景物因人成胜概”的能动作用。“天地为庐”的古代人居环境观指出,天覆地载的自然环境是建筑和城市建设的基础。我国版图的大部分是山地,水流随地势而“万折必东”。自然的山水起伏构成不同的气候地带,一方风水养一方人。环境不仅是建筑、园林的创作之源,也是城市景观的创作之源,城市的相地选址、规划布局都取决于自然形势。城市景观与山水为友,而非为敌。设计人员首先要学习和了解地方志,传承前人相地选址、概括形胜和因借地宜地兴建城市的历史成就;其后,通过踏看用地现场了解其从史至今的演化变迁,以求延续发展之道。明代计成大师在其《园冶》中说:“古式何裁,时宜得致。”一法多式的地方“八景”是古代城市景观规划的宏观基础,对发展不足以改变形胜的小城市,尤可视为城市景观架构的依据。

我国东陲威海市,一海三环,两山交拥,三山献拱伏,海岛疏点,形成海抱山、山抱城,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复层山水结构。城市由古城的中心点沿山海发展为两翼。棉花山自成抵御寒冷北风的天然屏障,里口山为踞西面东的背景山。“威海八景”巧借地宜而富于民风民情,自然朴实:“日岛海市”双关渔民朝市的繁荣与海市蜃楼的仙境;“北郭秋砧”借坐北朝南棉花山的阳坡分布的混交林秋色叶树,描绘了如砧林立的生动景象;“东浦渔灯”诗咏向东的威海湾渔火夜景所表现出的辛勤与美妙……纵观八景,巧于因借威海之天时、地利、人和。山海之景,四时之变,莫不周全。

反之,人不与天调反映在景观方面的问题是对城市自然资源的破坏。因其认为城市化必然导致对自然的破坏,故从搞“三通一平”发展到“几通一平”,主观意识上认为要首先将自然地形夷为平地才能搞建设。福建某村发展制鞋业建镇,屋宇和道路皆以混凝土覆盖,人行步道连树坑都不留。镇领导还得意地向外人夸耀说“消灭了农村的痕迹”了。有山水资源的城市炸山采石,填江填海。山似乎很碍事,用地多少都不够,于是炸山填海,一举两得,顺理成章,只留下一片片面目狼藉的采石场、“缩水”的湖泊,沿江路变成了“远江路”。杭州和惠州的西湖、宁波的月湖、南宁的南湖等水面都缩小了。杭州西湖要搞“西进工程”,西边原本也是湖,水陆面积构成生态平衡的比例关系,如果水体面积缩小,便容易形成小水量高水位的洪水。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就总结出“深掏滩,低筑堰”的经验,而今却高筑堤堰,不掏或少掏滩。水边动则筑防百年一遇洪水的高堤,使人临江而看不见水,甚至居江边只能上仰而观堤与天的交线。此外,大量架桥跨江,还有什么城市景观可言呢?古代采石场采走石料后曾留下风景名胜区,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山洞都曾经是采石场。采石过程统筹放线,凿出一个自然的山水空间。城市道路穿山隧洞的洞口必做成整型的,之后再砌石券拱,莫如学凿石成山的方法做成千变万化的岩石洞口。

最珍贵的莫如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了。城市用地中的风景名胜区和周边环境要保持一方净土而不需要城市化。超负荷和城市化是破坏自然景观的元凶。烟台市之罘山峭壁、沙滩景观极为丰富,秦始皇曾三顾其岛,将其划为一般市区去城市化则有损自然形胜,自然资源未尽其用。高楼大厦都想借自然景观生财,可是自然山水的载荷量是有限的。杭州西湖东岸不顾专家警告,将高楼压湖的漫画变为现实,形成从湖滨上船西行“不堪回首”之喻。新会小鸟天堂仅1万平方米,却将城市干道从近处穿过,岸上变自然风景为城市公园,筑楼观鸟,并修建人工的百鸟园,自然环境景观因开发遭到破坏,原来鸟离巢、还巢时遮天蔽日的奇景不复存在,丽江的玉龙雪山也因人气太旺而使雪景融化,多线开辟缆车的破坏更为普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宣告:“要想在新世纪有所成就,首先要向2050年以前中国的孔夫子请教。”孔子在泰山留下碑刻“登山必自”,而今城市都风行“步行街”了,到风景区为什么不走走?

城市景观包含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部分。通病是景观人工化太重,也就是匠气十足,而缺少相应的自然景观。大理石、不锈钢铝合金、玻璃幕墙等材质五颜六色、艳丽辉煌,但缺少朴素的自然景观为之调剂一下。因此,要“以素药艳”,潜人工之美入自然,掬清幽之趣药浓丽。自然景观含大自然景观与“第二自然”,即人造自然景观。后者体现“景物因人成胜概”。园林学科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需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园林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城市发展的概念到现在演变为: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与自然共同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景以境出”之“境”包括物质性的生态环境和精神文化的意境两方面。将自然美和人文美结合为园林艺术美,即将朴素、无雕琢的自然注入人文,所谓“巧夺天工”只有从这个意义去理解,不然人何以能夺天之工呢?

对于城市景观的现状还存在着建设性破坏的普遍问题。人们将适用于平原的方格路网街道布局模式硬扣在丘陵起伏的用地或山区上,就必然要破坏山水地形、土壤和植被。“刚直不阿”的城市道路切割丘陵时莫将路旁山体修建成如堤坝的平坡,而要补偿性地按自然坡谷变化,从路边向两旁退让,还原坡实谷虚的景观,在有峰峦起伏的地形上进行自然式富于节奏变化的天际线种植,使路虽穿山地而过,而路旁山林风貌依旧。如垂直山体切割成谷口,则宜循“左急右缓,莫为两翼”的画理整理谷口两边的山坡,再按“两山交夹,石为牙齿”之法布置山石、树木,往来成景。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穿越山地的城市道路还是借山势稍迂回为好,亦不违“峰回路转”之古训。广州有“水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现国际会议中心东面的古塔古时有“两水夹嵘”的胜景,据山献建塔为广州港口的地理标志性建筑。城市化的进程破坏了两条水道和部分山体,胜景不复存在,因境而建的古塔就蜕变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局面,实在可惜。

山地建屋,量体选址,勿执定镜以求西施。科学确定规模,总体以人工服从自然,局部以自然适应建筑。化整为零,组织建筑组或建筑群,因山势赋形,就高低而安。建后山势照旧,林木依然。

水陆皆有道,在水乡“湖泊星罗棋布,河流密如蛛网”的用地上建城市,要适当保留水道并纳入城市水系规划,使水陆相衔,而不宜一律填河铺路。原本为天然河道交叉分割的陆地,却硬要将十字道路网切入,与滨水环境多么不相称!要以自然的线形调剂中轴对称以及成行等距的棋盘式布局。城市街道多是平直的,建筑宜于做成几何形体,连路灯、垃圾箱都是成行、对称和等距的,绿地也应少做整型式的了。尤其是海边、河边、天生的石岸、沙滩、礁石、滩涂间应以江苇等适合的植物体现自然景观,应自其然,何必把自然景观一概抹去,而修建多少公里长的滨海岸壁直墙和各种几何形的广场呢?长城因山构成墙而得胜景,人工岸壁结合一些原生的礁石之类也比纯人工化的岸壁好。设计者不仅要保护自然地形,必要时还要以人工塑造自然的微地形变化。

大地形形成地带性大气候,小地形也可形成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起伏的地形不仅创造了空间的性格变化、相对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更在于形成高低、阴阳、干湿的不同生态环境以适应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西方文化肇自古希腊、古埃及以及古罗马,认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反映在城市景观上多取几何式、整型式造型。中华民族崇尚自然,推崇写意自然山水。场地、水池、道路、植物多取自然式布置。路边面积大一点的绿地宜取地带性植物作为自然植物群落布置,城市花卉设计未必按图案、模纹布置。动则几十万盆一年生花卉摆成花坛,莫如采用大量宿根花卉和可自播繁衍的多年生花卉,吸取西方自然式花境的做法,以自然花丛式花卉布置来点缀城市景观或烘托节日气氛。绿化不论从生态还是景观而言都是隔离过密建筑的有效手段,以乔木为骨架,乔、灌、草、花结成具有地带性、地方性植物特色的景观,减少千城一面的弊病。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今后十年城市可能成倍增加,我们要牢记上世纪“大建设,大破坏”的经验教训,“将新世纪的城市建设在绿色的景观之中”。

(此文原载《建设科技》2003年第1期、《建筑学报》2003年第5期,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