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末的城市建设

清末的城市建设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01年,外国人首先在北京经营“电铃公司”,从事京津地区的电话业务。1904年,北京第一个面向社会的电话局开业。1905年北京电话总局成立,位于东单牌楼北灯市口东,城内城外有两处分局。1914年实现与京外的电话联络。1919年,电灯公司将前门外的发电厂迁往石景山,向整个北京城提供电力供应。

1.3.3 清末的城市建设

1)铁路的修建

铁路的出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铁路作为一种交通方式深刻影响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下,顽固守旧的清政府也不得不同意在北京修建铁路。

据《清史稿·交通志》载: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从唐山至胥各庄。19世纪末,天津至卢沟桥的津卢铁路和卢沟桥至保定的卢保铁路,与北京最为接近,但是清政府的保守派激烈阻拦火车通入北京城。1900年英军强行拆毁自正阳门沿着内城墙向西到西便门西南的外城一段城墙,铺设了一条通向卢沟桥的铁路。北京城完全封闭的格局被打破。英军在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后,于1901年4月下旬,从马家堡重新动工修筑铁路,通过天坛东南的城墙,至东便门,再沿内城墙至正阳门,在正阳门设终点站。上述铁路在签订《辛丑条约》后逐渐交给清政府。此外当时清政府的官办铁路经过北京的有:“京汉长两千六百三十里,资本金一万万零五百六十二万八千余元。京奉长二千二百四十六里,资本金一千零八十八万四千元。”[20]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记载经过北京的主要铁路有:京通铁路自东便门外经狮子坟高碑店在运河南。京奉铁路由右安门外经永定门经柳村孟家庄向西南。京汉铁路自西便门外跑马场、马家营大井向西。京绥铁路自广安门、西直门北向七空闸出界。京门支路西向半壁店。京苑支路自永定门南向大红门[21]

京汉铁路、京张铁路等修通后,北京成为真正的铁路枢纽。此外北京还有一些支线或短途铁路,如北京至通州的京通支线,永定门至南苑的京苑轻便铁路等,构成北京铁路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参看图1.2。

img6

图1.2 北京铁路图(1911年)

资料来源:屠荣举主编.中国铁道百年画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铁路的修建从实体形态上打破了北京城封闭性的城市格局,一系列的城市建设活动随之开始展开。

2)新式市政设施的出现

(1)电话事业

1901年,外国人首先在北京经营“电铃公司”,从事京津地区的电话业务。1902年,清政府架设了一条通往颐和园和各兵营的电话线,这是北京最早的自办专用电话。1904年,北京第一个面向社会的电话局开业。1905年北京电话总局成立,位于东单牌楼北灯市口东,城内城外有两处分局。1911年以后,北京电话总局下设四个分局,装机容量3 200门,服务范围扩大到南城、西城。1914年实现与京外的电话联络。

(2)电报事业

1871年,丹麦、英国的商人开始在上海经营电报业务,1882年津沪电报线路接入北京,宣统年间北京已经成为电报总汇中心,可以通达国内各地,还可与法、俄、英等国实现连线。

(3)自来水事业

真正改变北京市民生活的重大市政工程是自来水事业和电灯事业。

1908年,清政府采取“官督商办”,成立了“京师自来水公司”,以孙河为水源,历时两年,兴建了孙河水厂和东直门自来水厂,1910年3月20日正式向北京城内供水。此次工程铺设的管线构成了北京城内供水管线的初步格局,兴建初期,全市管线长20公里,日供水量3 300立方米。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孙河水厂抽取孙河之水过滤后,通过输水管道将过滤后的水输送至东直门水厂进行氯化消毒,然后进入城市的地下输水管道输入各街巷,供市民使用。城内的两大供水网络覆盖了京城的大部分地区。一路由东直门经地下沿东直门大街,穿过北新桥,向南到达东四牌楼、东单牌楼、崇文门,然后西行至前门、宣武门,北转过西单牌楼、西四牌楼,终点为平安里;另一路从北新桥,向西至交道口、鼓楼,再向南至地安门,西行过平安里,北转至新街口。可见,两路供水网络覆盖了市内所有的重要区域,见图1.3。

img7

图1.3 北京供水示意图

资料来源: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有局部修正。

到1923年,北京的自来水用户占全市总户数的2.96%。自来水厂和供水路网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城市供水体系,开始了近代方式的供水系统。如史籍所载,“京兆地方河流之关系饮料者莫重于孙河京师自来水公司。所资以为全城百万之众所共吸也。千支万派,密布于地底之伏流,机关一启,汩汩其来。飞珠走雪,如天然之泉脉,钜室既引之厨房,浴室亦联于铜管。取之不竭,足食足用。各大街之口,亦有龙头,由附近铺户代售水筹。饮水思源必求澄洁,以合于卫生,又须源远流长,大旱时不至于枯竭。乃可济众”[22]。但是由于管道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因此铺设的支管较少,普通市民用水还是不方便,只有东城和北城的富人集中居住区的管网相对比较密集,而城市的其他地区离普及的程度还相差甚远。

(4)电灯事业

1888年慈禧接受李鸿章的建议,在西苑三海工程中增加了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如电灯照明。1890年,在颐和园内安装发电机,用于园内照明。189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北京的负责人玻尔(Borr)请求清政府批准在东交民巷外建立一个发电厂为使馆区提供电力服务。获得清政府特许后,西门子公司成立了北京城第一个商业发电厂,向使馆区供电。1900年义和团攻打使馆区时将发电厂烧毁,1901年西门子公司提出复建发电厂并扩大供电范围的要求,但清政府仅准许其为使馆区供电,并把特许权延长十年。1905年,京师华商电灯有限公司成立,北京的供电才开始从皇家和使馆区扩大到普通市民居住区。1919年,电灯公司将前门外的发电厂迁往石景山,向整个北京城提供电力供应。

自来水、电灯、电话等公用事业为北京的城市近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以这些公用事业为载体,北京的普通市民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物质文明,市民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重点道路的整修

早在清末一些官员就提出“内政始于道路”的口号。为此清政府拨款在比较繁华的地段和官衙所在地的东四、西四牌楼的南北大街、东西长安街、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户部大街和东直门大街等主要街道修筑了近10米宽的石碴路,还平整了多条大路,共计修筑88条道路,长约75公里。同时在前门等主要街道安装路灯、植行道树,并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清末一首《竹枝词》反映了当时的情形:“大街拥挤记当年,高在中间低两边。一自维新修马路,眼前王道始平平。正阳门外最堪夸,王道平平不少斜。点缀两旁好风景,绿杨垂柳马缨花。小巷难行窄且斜,定章出进口无差,条条路线分明甚,日后何愁再插车。人马纷纷不可论,插车每日见前门。而今出入东西判,鱼贯行来妙莫言。”[23]

设置工巡局以后,北京已经开始注意对道路进行修整。旧时道路是中间高,比两侧路面高出三尺左右,称之为甬道,而两侧道路的宽度不足甬道的一半,两边多为林立商铺。由于排水设施年久失修,且远远不能适应越来越多的使用人口,暗沟基本毁坏,雨季城市内部排水不畅,道路损毁较为严重。为此,工巡局提议翻修道路,工程用银80万两,内外城道路得到基本改善[24]。修整后的道路使甬道与两侧处于同一高度,规定中间为人行道和轻便车道,用条石和水泥砌成,左右种植杨柳,设置路灯,两侧为重车道。这种整修的集中地段包括崇文门大街、王府大街至安定门大街、东长安街、灯市口、朝阳门大街、鼓楼大街、西安门至西直门大街、宣武门至德胜门大街的一部分、前门大街、骡马市大街、大栅栏等。修整后北京的主要大街面貌为之一新。外城只有通往通州的道路和西直门至万寿山的道路整修为石路。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道路整修是最易见出成效的市政手段。清末城市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后,新的管理机构将卫生、绿化、照明等事业一总纳入到对道路的整修和管理中,重点道路的整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京城的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