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谷型带形城市空间布局初探

河谷型带形城市空间布局初探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规划在“带形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组团串联结构模式,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均衡发展、相对集中。河谷型带形城市应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合理调控城市内部自身的空间重构和空间增长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其整体的地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空间布局,使整个河谷地带步入良性发展循环。

河谷型带形城市空间布局初探——以山西省中阳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胡丽娜 赵乐东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关于河谷城市的概念界定,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河谷城市的定义为:河谷城市是指城市建成区在河谷中形成和发展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发展受到周边山地丘陵和谷地河流的影响。

“带形城市”理论,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提出。该理论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其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城市交通,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另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两条原则,各要素紧靠交通轴线聚集。

通过对河谷城市及带形城市概念的论述,本文将河谷型带形城市的研究范围界定为:城市建成区或者建成区主体或核心部分在单河道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带状形态城市,且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发展受到周边山地丘陵和谷地河流的影响。

二、河谷型带形城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河谷型带形城市通常会面临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崩塌等多种多样的灾害。城市选址、功能区布局、建筑设计等都受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

2.道路交通系统通达性:河谷带形形状决定了城市交通网络与格局,城市中相对通达性高的地点越能吸引更多的城市活动。

3.此外,城市空间布局还受到城市职能规模、国家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新产业形成和各类开发区等因素的影响。

三、河谷型带形城市空间布局及其发展——以中阳县为例

1.现状概况

中阳县县城地处县域中北部,位于南川河谷区,西依凤凰山,东靠卧龙岗,南连豸岭山,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受“两山夹一川”的狭长地貌影响和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条件的限制,现状城区用地主要沿南川河谷地南北向延伸,呈带状分布(图1)。老城区位于县城南部,是城市商业、娱乐设施主要集中区。新城区位于县城北部,是城市行政办公、教育设施集中区。重点企业中阳钢厂位于新城西北部。

现状2006年末,城区用地规模为6.28km2,同期容纳5.1万人。

img38

图1 中阳县城区用地现状图

2.城市布局问题研究

(1)用地问题

用地问题一直是河谷型城市扩张的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规划对中阳县城区沟门上北至段家庄南的远期城市发展用地做了土地承载能力分析。通过分析评价,城区周边适宜建设用地和有条件建设用地尚且满足远期规划9万人所需的土地总量(表1)。但是在远景建设上,产业发展与用地紧缺的矛盾将成为中阳县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表1 土地承载能力分析表

img39

(2)此外,在环境、交通、生活可达性层面上,城市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

3.空间布局规划及城市未来发展分析

(1)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规划形成“一轴、双心、三片、七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城区居住用地开发建设主要分为新建居住小区、旧城改造和用地置换建设用地、独立居住组团三部分进行开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本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综合配套与专业设施相结合、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均衡分布于带形城市发展轴线上。规划工业用地分为城北工业区和城南工业区,新规划工业用地内严禁污染企业入驻。规划将209国道和340省道在城区段合并,沿孝柳铁路西侧通过,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区的干扰(图2)。

img40

图2 中阳县城区用地规划总图

(2)带形城市理论的应用与演变

规划在“带形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组团串联结构模式,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均衡发展、相对集中。规划在分析现状用地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居民日常上下班的交通需求,提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相对平行、局部平衡”的布局原则。在考虑城市景观、居民可达性等问题的前提下,规划采取公共基础设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均衡分布于城市交通干线两侧。

(3)城市未来空间布局发展

规划在远景发展上提出了“大中阳”的空间发展策略,即在区域的河谷范围内布局城市的各项功能。

四、结语

河谷型带形城市应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合理调控城市内部自身的空间重构和空间增长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其整体的地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空间布局,使整个河谷地带步入良性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1]杨永春.试论河谷盆地型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问结构模式.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2]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姚士谋等.中国大都市的空间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