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学者普遍指出的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社区工作的形成和获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地位相对要晚一些。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_社会学教程新编

二、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它是在人们长期助人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社会工作的缘起

人类的互助和救助,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就此意义上来说,社会工作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始。这种非专业互助和救助的产生,或者基于人类善良的本性、亲情的关爱,或者基于宗教教义的驱使。然而,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学者普遍指出的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遭遇近现代各种社会问题最早的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农村破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城市贫民,与此同时,产业工人的生活也十分贫困。对此,英国政府首先采取了立法手段进行回应。1601年,英王伊丽莎白颁布了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法》,史称“伊丽莎白济贫法案”。法案规定了济贫的财政来源、责任官员、实施对象、济贫类型等,使济贫活动第一次成为政府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后来几经修订,直到1948年根据《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制定《国民救助法》之后才宣告废止。法案历经三百多年,是英国历史上最完备、执行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济贫法。它对于英国、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救济事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国也是工业革命开始较早的国家之一。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贫民问题,1788年在汉堡市推行了一种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市级有中心管理机构,各区具体负责对贫民救济、医疗和介绍职业等,从而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史称“汉堡制”。1852年,德国另一个城市爱尔伯福也效仿“汉堡制”,并对其加以修改、补充,使救济工作更加完善,史称“爱尔伯福制”,这一制度对后来救济工作的方法影响较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慈善组织,征募捐款,救济贫民,以弥补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的不足。但是由于这些组织互不搭界,造成了救济工作的不少混乱和救济资源的浪费。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1869年在索里牧师的建议下,于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关系。伦敦慈善组织会社成立后,英国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其影响甚至跨越国界。1877年美国水牛城出现了全美第一家“慈善组织会社”,其后,该类组织在其他城市也相继建立。会社首创的派“友好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s)访问申请救济者,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推动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进程。

睦邻组织运动采取了一种不同于慈善组织会社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1884年,英国出现了历史上首家社区服务中心——汤因比馆。在这之后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不仅成为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一种新潮流,而且引发了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睦邻组织运动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不仅运用社会个案的工作方法,而且还运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

在社会工作缘起的过程中,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工作对象以贫困者为主、社会服务人员开始职业化、社会工作受到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的影响等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特点。

2.社会工作的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社会工作在全世界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到了20世纪,随着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社会工作组织的涌现和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剧增,社会工作教育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欧美国家相继出现了一些由慈善组织开办的社会工作人员培训班、训练学校,对志愿者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如,1893年,英格兰由济贫院和英国慈善组织会社开设了一个两年制的“慈善训练”学校,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历史。在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高等院校陆续建立了社会工作院、系。至此,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

(2)三大工作方法相继形成。1917年美国社会工作学者玛丽·里士满(Mary.Richmond)出版了社会工作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名著《社会诊断》,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这本书被看做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1922年她又出版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得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一直到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1930年,柯义尔(Gracel Coyle)出版《群体的社会过程》,奠定了小组工作的学理基础。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被普遍接受。社区工作的形成和获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地位相对要晚一些。起初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个案工作的间接方法,后来,社区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团体,并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解决社区问题。到20世纪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3)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之初,只是直接面对和解决已出现的问题,即它只是扮演事后补救者的角色,社会工作的目标模式倾向于“治疗”和救助。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为明显。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者感到这种事后的治疗和救助,尤其是在治疗和救助过程中把服务对象置于被动的地位,是不利于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工作效率的提高的。于是,如何“与服务对象一起”、如何提高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如何事先预防问题的发生就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个工作取向。这样,社会工作的目标模式就由“治疗”和救助,发展为治疗—预防、救助—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如果从专业标准的角度看,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很短暂的,但是,如果从一般性助人的角度看,中国还是有着悠久的救贫济困历史。

1.我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于社会福利问题的精辟阐述,对于我国古代的扶贫济困乃至当今的专业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如孔子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孟子主张统治者应该广施“仁政”、墨子主张“兼爱”等。但是,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事业却很不发达,没有孕育出专业的社会工作,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社会成员一旦遭遇不幸,主要依靠家庭、家族、亲朋好友来给予支撑;二是中国古代也有政府和民间的救济措施,如保息和救荒之政、九惠之教、仓储救济等,但这些基本上是临时性的,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救济事业。

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上半叶,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国家和民族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各种社会问题威胁着人民的基本生活。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入,以及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明也以各种方式传到中国。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最早研究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是,191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朱友渔,其博士论文为《中国慈善事业》。20世纪20—30年代,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开始在我国萌生,最具有标志性的是燕京大学于1922年成立社会学系(于1925年称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系),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服务)教学与实践。二三十年代,一些受到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开始在我国开展农村发展活动,从而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场运动由于战争等原因,取得的实践效果比较有限,但它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计划经济。由于对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认识上的偏差,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和相关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也得以恢复,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一些大学重新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课程。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2008年国家人事部、民政部联合举行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中来,社会工作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