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认识与实践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节,认识与实践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1/14)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基本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

2二者的关系:

①区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②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交织和渗透(表现在:一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二是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③统一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④反对错误观点: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14)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第一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2.实现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14)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的含义: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指导作用。【考点延伸】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②解释作用。【考点延伸】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③预见作用。【考点延伸】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3.非理性因素含义: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动力作用。【考点延伸】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②诱导作用。【考点延伸】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③激发作用。【考点延伸】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5.方法论意义: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因素,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既要重视理性因素的作用,又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4/14)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更为重要的原因:①认识和理论需要实践检验;②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4.实现条件: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5.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和决定性环节是: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5/14)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2.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因:①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3.认识发展无限性的含义: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6/14)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具体的历史的含义:①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②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即要求人的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7/14) 认识运动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质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又包含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因素。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8/14)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9/14)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活动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可能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4、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10/14)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活动的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1、第二次飞跃更为根本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1/14)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活动是完成与未完成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为什么说是“完成了”呢?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为什么说“又没有完成”呢?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泽东提出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是指从实践中升华成思想,在思想的指导下改造物质世界。 2、正确的认识是主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12/14)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活动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手与年轻人之手,是不一样的。 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可能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4、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13/14)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活动的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1、第二次飞跃更为根本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4/14)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活动是完成与未完成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为什么说是“完成了”呢?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为什么说“又没有完成”呢?这是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推移而言的。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正确的认识是主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但在现实中,当我们的认识落后于客观世界时,就容易犯“右”的错误;反之,当我们的主观超出“实际”时,就容易犯“左”的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