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次大融合

第三次大融合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互联网融合,也让期刊文献成为数据库里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最高、网上发行收入最多的资源,远超纸质发行量巨大的报纸文献。这也就是说,期刊文献的知识创新附加值,就目前而言是最被重视和最高的。期刊网络化服务的增值属性是其信息属性与商品属性的融合,也是基于期刊文献的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期刊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与知识产品,同样具有商品的二重性,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

继数据库、互联网技术之后,信息化平台技术作用凸显。

期刊信息化平台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只有两者实现了深度融合,期刊才能够更充分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体系等,让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在推进第三次(与信息化平台)的要素、技术、流程、业态的大融合之后,创造全链条、生态化、智慧型价值,实现第三次飞跃。

4.1 数据库、互联网深度融合,期刊实现附加值倍增

期刊文献历来被视为十大信息源之首。期刊,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知识更新不可缺少的文献信息资源。

在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资源的内容结构、载体形式、获取途径、共享方式等己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强纸质期刊资源信息库、网络期刊数据库、网址资源数据库、电子期刊出版物的收藏以及特色期刊资源建设,已成为数字化条件下期刊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

数据库与互联网融合,已经成为期刊文献存储、加工、使用过程中的最大亮点。

4.1.1 期刊在数据库里成为最重要资源

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里,期刊文献的资源量仅次于专利文献,是学位论文的近10倍,会议论文的10倍多。在万方数据的网站页面上,所有14项检索排序,期刊排在第2位(“学术论文”总检索排在第1位),在所有13项资源更新排序和所有14项选择文献类型排序里,期刊都排在第1位。同样,在中国知网的网站页面上,所有12项检索排序,期刊排在第2位(“文献”总检索排在第1位),在资源总库31项资源排序和全部文献分类24项排序里,期刊都排在第1位。

与互联网融合,也让期刊文献成为数据库里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最高、网上发行收入最多的资源,远超纸质发行量巨大的报纸文献。

期刊文献市场价值的核心,归根结底就是知识创新的附加值。这也就是说,期刊文献的知识创新附加值,就目前而言是最被重视和最高的。

4.1.2 期刊在数据库里呈现七大特征

万方数据的期刊文献数据库包括7个特征;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4个特征非常明显;维普作为期刊文献数据库的专业研发与服务机构,其主要产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有9个特征。

上述三大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总计20个特征,有的交叉,有的复合,分析比较与整合研究后,我们认为期刊文献数据库有7个主要特征:

①资源丰富规模大——其中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总量超过4700万篇,维普收录的期刊总数超过12000种。

②内容重要档次高——国内的核心期刊,和EI、SCI、CA、CSCD、CSSCI来源期刊等,有的被三大数据库全部收录,有的则按照合约只被其中一家数据库独家收录;而万方数据收录的期刊均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拥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号),其中部分就是进入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的核心期刊。

③分类精细覆盖广——中国知网细分为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等十大专辑,专辑又分为168个专题。

④检索简便方法多——三大数据库的检索方式都包括快速检索、传统检索、分类检索、高级检索、期刊导航等。

⑤知识全面更新快——三大数据库都实现日更新。

⑥标准规范兼容强——三大数据库虽然都通过各自开发的核心软件运行,但都一致向国际标准与规则看齐,因此兼容性很强;

⑦技术先进使用易——三大数据库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数字化出版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甚至APP手机客户端等最潮流的创新技术和多媒介融合技术,都有推广应用,让读者和客户轻松简易地实现了随时随地使用期刊文献、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需求。

4.1.3 期刊网络化可发挥五大作用

期刊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信息传播途径,以此拓展文献的信息与知识属性的外延。同时,期刊还不断开拓市场,挖掘文献商品属性,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期刊网络化服务的增值属性是其信息属性与商品属性的融合,也是基于期刊文献的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因此期刊文献网络化后可以发挥以下五大作用:

①期刊文献的共享性有了发挥作用的平台——期刊文献作为信息与知识,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共享性。网络技术正好为期刊文献的共享性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平台,如果没有网络化服务,其共享性的体现就受到时空的极大限制,而纸质的期刊文献,无论对于期刊出版单位还是期刊的用户单位,或者个人读者来说,其共享性是很难实现的。

②期刊文献的增值属性有了充分体现的空间——期刊文献作为商品,最基本属性就是使用价值。期刊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与知识产品,同样具有商品的二重性,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商品属性的不完整性,正好为它的增值属性的体现提供了必要空间。这也就是说,只有期刊文献的信息属性和商品属性融合在一起,其网络化服务的增值属性才会体现和发挥,如果信息属性和商品属性是分离的,网络化服务的增值属性就难以体现和发挥。

③对编辑能力与绩效的确认并提升——传统意义上的采编流程完成后,期刊编辑主体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及其知识创新价值,在被科研人员和广大读者阅读、引用、消化过程中不断实现,这些实现的数据与情况,作为期刊编辑很难统计和总结。而通过网络化服务的增值属性的体现,哪篇文献被下载多少次,被引用多少次,被哪家科研单位甚至哪位科研人员或者读者下载、引用,被引用到哪篇新的文献里或应用到哪项新技术、新成果里,都会一清二楚。由此,编辑的能力与绩效不但得到了科学确认,并且在传统意义采编工作的模糊化评估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示和提升。

④对编辑劳动产品质量的保障并提升——期刊文献是编辑脑力与体力融为一体后的劳动产品,在传统意义的生产、流通环节和过程中无法做到百分百的质量保障。而通过网络化服务的增值属性的体现,因为完全脱离了固有的物质形态,通过网络虚拟的形态来呈现,传统意义上的环节、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都不复存在,所以,就可以实现百分百的质量保障。除了电能、电脑和网络的因素,其它如纸张、印刷机、人工、车辆、气候等因素都不再有关联。由此,编辑劳动产品的质量真正得到了保障,编辑对于文献质量的把控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⑤使实际使用的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方法更为科学适用——目前期刊界实际使用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大多以网络统计的数据为主要依据。传统评价指标中的获奖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各类基金项目资助的比例等,都可以通过人工统计获取,但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篇均引文率、著者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比例、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数、他引率、即年指数、引用半衰期、性能价格比等一系列的权重指标,均适宜通过网络化服务的统计软件获取。期刊文献网络化服务的增值属性在这方面的体现和发挥,使国际国内期刊界统筹整合后实际使用的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方法,比传统的国家科委的《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新闻出版署的《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更为科学适用。

4.1.4 数据库、互联网融合促期刊提升三大附加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期刊作为文献资源的加工整理、编辑发布者和“供应服务商”,在继续保持纸质市场需求的同时,借助数据库与互联网融合,又创造了日益旺盛的网上下载与引用的电子商务需求。

透过这旺盛需求,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创新的附加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客户、用户和普通读者认识、认可、接受,并设定为日常的学习、工作需求。

①大规模集成整合基础上产生的二次文献附加值——数据库将期刊文献大规模集成整合,不是胡乱打包式的低层次、低技术的加工整理,而是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科学梳理和主题归属,由此形成的数据库就自然生成为可以作为检索工具的二次文献。作为生成了二次文献的任何一种期刊的文献,在数据库里就可以根据主题、篇名、关键词、作者、ISSN、CN等识别信息,轻易搜索到,根本不用跑到图书馆里通过管理员的帮助费时费力寻找,从而大大降低了客户、用户和普通读者,特别是科研人员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时间成本和其它物质成本,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②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产生的电子商务附加值——对于大多数期刊而言,除了传统模式的发行、广告版面费等收入外,其自办的电子期刊或者网站、网页,不但不产生经济效益,还会每年支付维护、更新、推广经费。而互联网传播的数据库模式就为这些期刊开辟了一条没有开办、维护、更新、推广成本的赢利途径。对于读者用户来说,是全方位节约获取知识的成本,而对于数据库、互联网融合的期刊来说,其传播扩散与增值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其电子商务附加值可以实现滚动式提升,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而且数据库的网络化运营实体,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给期刊文献的提供机构支付相应的稿酬,这些稿酬,就是数据库与互联网融合之期刊文献传播扩散与增值产生的直接变现的电子商务附加值。

③信息化手段实施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产生的管理服务附加值——对于期刊而言,文献资源的日常采编、各项指标评价、出版发行、会议活动交流、人员招聘培养,等等,都属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范畴。数据库的网络化运营实体,还为期刊提供了文献资源的协同采编系统、评价统计分析平台、引文数据库、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优先数字出版系统(也称On-lineFirst,是指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的内容)等一系列的管理与服务的新技术、新手段。这些管理服务附加值的产生,直接促进了期刊整体效益的提升和整体质量的提高。

4.2 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期刊实现第三次飞跃

数据库、互联网融合,在成为期刊名副其实的附加值倍增器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站、网页“僵尸”化的发展瓶颈,出现了第三方数据库机构和公司垄断挤压期刊文献资源市场化收益的发展短板。

作为数字化出版的自主化创新主体,越来越多的期刊走上了拓展“互联网+出版资源服务平台”、深化“互联网+资讯智库服务平台”、发力“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的第三次技术大融合之路,这也是跨界突破之路。

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进程中,通过多媒介技术支撑、多元化资源融合、全终端跨屏呈现、全动态智慧交互、信息资源开放获取、增值服务持续赢利,期刊将建设成为主体化、自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创造全链条、生态化、智慧型价值,实现数字化出版的第三次飞跃。

4.2.1 拓展“互联网+出版资源服务平台”

期刊有动力去推动的基本模式是“互联网+出版资源服务平台”,也即期刊广泛采用的采编系统(也叫投稿平台)。不仅大大简化了征稿、收稿和通联的手续、流程,还大大节约了时间、人力、财务成本。不但实现了作者网上投稿、编辑网上办公、专家网上审稿,还实现了编辑部内部办公及文档的自动化、实时化管理及统计。

通过网站建设和网刊发布以及短信联系等功能模块,“互联网+出版资源服务平台”模式的拓展,为期刊数字化出版实现了采编经营的要素重构与流程再造,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信息化管理效益。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网站就是“互联网+出版资源服务平台”。打开首页,所有的功能模块一目了然,具体包括出版服务的“刊物简介、编委会、投稿指南、期刊订阅、联系我们”,和数据资源的“文件下载、期刊浏览(检索下载)、各年总目录、下载排行、点击排行”等。

在这一模式安全性、易用性以及售后服务的拓展升级中,很多期刊又添加了论文优先出版、论文相似度检测、DOI注册等增值功能,为期刊数字化出版带来了更加凸显网络化成效的跨界突破。

其显著成效包括:

①作者与编辑之间采编往来全程实现无纸化;

②作者信息与编辑部信息双向透明化;

③编辑部出版资源与技术能力通过系统平台为作者提供无偿的共享服务。

4.2.2 深化“互联网+资讯智库服务平台”

有的期刊,在数字化出版进程中,通过网络化平台集聚了主管、主办、协办机构和单位的大量资讯、情报、成果、专家等信息与智力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出版,同时服务于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基本模式的升级版——“互联网+资讯智库服务平台”。

依据这一模式,信息平台不仅链接国内外众多互联网主流媒体,还动态抓取更新相关新闻资讯,并自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动态数据库,这些巨量新闻资讯最终都可以转化为发挥特殊作用的情报资源。根据不同阶段、领域的热点,平台可以自动生成、加工形成基于资讯大数据的决策参考报告,成为服务经济社会的名副其实的“资讯智库”。

《质量与认证》杂志网站,其明确定位就是“质量领域、认证检测行业综合信息平台”。其网站的栏目(频道)设置包括“杂志、要闻、机构、观察家、标准、监管、活动、慧眼消费”。作为“资讯情报”的要闻、观察家就包括了“政府要闻、媒体聚焦、质检改革、标准动态、热点文章、行业专家、专题推荐”等;作为“智库服务”的机构就包括了“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德凯质量认证(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新时代认证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华信技术检验有限公司、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不仅自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动态数据库,还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各类信息与智力服务的解决方案,并参与全程的实施与执行。

该杂志总编辑魏亮在2016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与发展论坛的演讲中提出,期刊现在仅有信息已经远远不够,应该上下纵横打通产业链,为产业链上下游、读者和用户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甚至实现销售,把读者和用户的价值最大化。

这也就是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中,深化“互联网+资讯智库服务平台”模式更加凸显情报智力价值的跨界突破。

其显著成效包括:

①作者与编辑成为“共生共长”的资讯情报共同体;

②与期刊关联的资讯、智力等各类优势资源,成为“共生共长”的智库服务共同体;

③期刊由编辑部、杂志社,跨界突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解决方案主导者甚至全程服务机构。

4.2.3 发力“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大业的全力推进,期刊数字化出版不仅要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更要发力基本模式的高级版——“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把编辑出版的功能单一“小资源”,激活为创新服务的全能综合“大资源”,把文字表述为主的“信息与知识资源”,裂变为直接转化生产力的“成果与市场资源”。

依据这一模式,该信息平台除了对行业重大活动进行网络实时报道,更以行业内各细分领域的企业用户为中心,对相关需求与应用进行重点关注,并提供综合性、全能型的创新服务,具体包括新闻报道、资讯情报、规划编制、产品设计、成果发布、市场营销、会议培训、展览交流、品牌提升、融资上市,等等。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光学学会的《中国激光》杂志社,拥有七刊两网。其自主建设的中国光学期刊网,不但致力于对光学文献的深度挖掘和快捷传播,被誉为“光电行业的风向标”,成为国内外光电专家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和成果转化平台,而且成为了光电技术产品的展示与交易平台。

中国光学期刊网的出版资源服务包括“期刊、论文”等,资讯智库服务包括“资讯、光电社区、解决方案”等,综合全能服务包括“行业培训、会展信息、光电产品/光电汇”等(见表1-1)。

表1-1 中国光学期刊网“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频道与栏目导航

《金属加工》杂志整合60多年办刊经验与资源,精心打造的“金属加工在线”,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2006年创办初期,只是对行业重大活动进行网络实时报道。而后通过“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网络媒体之一,并成为以机床、刀具、软件、测量、热处理等六大行业企业为中心,对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制造、轨道交通、风电等八大领域用户需求与应用进行重点关注,提供综合创新服务的金属加工行业门户网站。《金属加工》杂志与“金属加工在线”拥有众多业内忠实用户,在金属加工行业形成了举足轻重的领先影响力。

通过发力“互联网+综合全能服务平台”,期刊数字化出版以外的主营业务收入会成为新的增长点,甚至增长极,期刊社的年经营收入也能从几百万元增长到上千万元甚至数千万元。不仅能实现从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和全媒体转型,从节点服务向全程服务和系统服务转型,更能实现从单一发行、广告收入向复合营销和综合服务收入的转型,从而实现更加凸显“创新链+价值链”双链大拓展的跨界突破。

其显著成效包括:

①作者与编辑成为综合全能服务的创新驱动共同体;

②与期刊关联的资讯、智力、技术、企业、产品、用户等各类优势资源,成为综合全能服务的价值创造共同体;

③期刊由编辑部、杂志社,跨界突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全能服务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