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弟子品》第三

《弟子品》第三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这些弟子们真的是没办法来跟维摩诘大士问病的。因为这本来就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二人该演的戏。本来镜头是在维摩诘大士家里,现在把镜头拉到佛这边来。同的部分,阿罗汉们是知道的,异的部分则是维摩诘大士讲的:大乘法所说的宴坐就是不于三界现身意。

《弟子品》第三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弟子品》讲的是世尊的弟子们,现在终于轮到他们上场了。这些弟子们真的是没办法来跟维摩诘大士问病的。有些菩萨则是演戏,他们也故意推说:“我没办法去看望他的病。”因为这本来就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二人该演的戏。现在第一位上场的是舍利弗尊者。本来镜头是在维摩诘大士家里,现在把镜头拉到佛这边来。佛这边本来正在为众生说法,前面不是显现了那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盖吗?后来镜头拉到维摩诘大士那边去,现在再拉回来。现在长者维摩诘心里面这样子想:“我因为生病而卧在床上,世尊大慈大悲,怎么就不垂愍我呢?”为什么不怜愍我、不派人来看望我呢?这叫做无风起浪。病就病嘛!何必再弄那么多人来?不过他是故意无风起浪,藉个小事端,要弄出个大事件出来,再藉这个大事件来帮助世尊利益很多人,所以他就故意这样想。

这么一想,佛感应到了,为了满他度人的大愿,就开口说:“舍利弗啊!你去吧!去维摩诘居士那边看病,看他病况好不好。”舍利弗就向佛禀白说:“世尊啊!我没有能力去维摩诘大士那边向他看病,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你如果向佛推辞,一定要有很正当的理由,所以你们如果定中或梦中感应到佛来交代你什么,千万别推,不管多么困难,你都别推辞,一定要答应;如果你想要推掉,一定要有极为正当的理由。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你推掉,就表示你修行一定不会很快,不能把长劫化入短劫,一定快不起来。如果你能够承担下来,你这一世修行会很快,未来世也会很快。因为佛如果交代你做什么,你的能力若是不够,祂就会帮助你,会把你提升上来,让你具足那个能力。千万不要说:“我能力不足啦!所以我做不到,世尊!您请别人做。”不要这样,佛一定是有把握把你提升上来,让你能胜任,才会叫你做那个事。所以如果佛有交代你做什么,梦见了或者定中遇见了,不论佛陀交代什么,你就先答应。你答应了,做不到,那不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佛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啊!祂交代你做什么,你一定要当场答应。你如果答应不了,除非说某一种情况,真的是做不到,有正当理由,你才能推辞。

现在佛给的使命,舍利弗他真的没有办法做到,因为等觉大士的智慧,他当然无法相提并论,他不堪任,所以他说明了理由:“我记得以前曾经在林中宴坐于树下,那个时候维摩诘居士来找我,他向我说:‘喂!舍利弗啊!不必一定是打坐才叫做宴坐。’”不打坐而能叫做宴坐,有这个法?诸位!你们要好好听听看,不管你悟了或没悟,你都得好好听听看;这个道理,没有人敢详细讲,更不要说写到文字上了。维摩诘大士曾经告诉舍利弗说:“喂!舍利弗,不必一定是静坐才叫做宴坐啦!真正的宴坐,其实是不在三界中现起你的色身,也不现起你的心——意识,这才叫做宴坐。”

舍利弗尊者叙述自己以前听到这句话时说,当时觉知如同死了一般不能回应。因为宴坐一定要有色身在这里啊!得要依七支坐法好好地坐,结果却说不于三界中显现有色身,而且还不能有意识。可是宴坐时一定要有意识,因为宴坐都是四禅八定境界;四禅八定境界中当然都要有觉知心制心一处,不散乱、不中断,才是禅定的宴坐。这维摩诘大士竟然来向他说:真正的宴坐是不于三界现身意。是说身也没有显现,意识也不存在,这才叫做宴坐。他想:“完了!我根本做不到。”但菩萨就是这样让二乘圣人摸不着头脑。二乘圣人宴坐时一定有身、有意识,即使是灭尽定中也要有意根、也要有色身,但菩萨不然;可是舍利弗又不敢反驳,因为这个人证量是很高的:“我们所知道的解脱道,他统统知道,而且知道的比我们更多,显然他不是乱讲的。”所以舍利弗没办法应答。

接着他又说:“维摩诘大士又对我讲:‘不起于灭尽定(也就是继续住在灭尽定中),但是却能同时显现出种种的威仪。’”威仪是什么呢?威仪当然就是有行为才叫做威仪,舍利弗的意思是:“我舍利弗也没办法啊!不出于灭尽定之外,而照样能够显现三行的威仪来,这我没办法。我如果要显现威仪,一定要离开灭尽定。维摩诘又说:‘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凡夫是什么呢?凡夫就是有烦恼的人。“‘虽然一天到晚奔忙,吃喝拉撒,可是却没有离开道,没有离开正法。’我做不到。维摩诘又说:‘心不住内,也不在外,这叫宴坐。’可是我如果宴坐时,心一定在里面,他说的宴坐,我根本不懂,没办法做到呀!他又说:‘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才是宴坐。’可是我舍利弗修行三十七道品的时候,明明有种种见解生起,见是一定要动的,这我也没有办法,他却说这样才叫宴坐。然后维摩诘又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可是我们成为阿罗汉的人,都是断了烦恼才能入有余涅槃,都是要断见惑、断思惑;思惑不断的话,无法入有余涅槃。将来舍报的时候入无余涅槃,也是因为断了思惑烦恼,可是他竟然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这才是宴坐。’他又告诉我说:‘如果能够这样坐的人,这个宴坐才是佛所印证认可的。’当时我,世尊啊!我听他说了这些话以后,只能默然而止,我不能回报他任何一句话,所以您叫我去看维摩诘的病,我真的没有办法,我不堪任。”

诸位可以想一想,这道理是什么意思?我们来跟诸位把谜底掀开吧。你若是没有破参,这就是个谜,也是好多个谜;你若破参了,也就没有谜。所以现在为诸位讲解,你若是还没有破参的人,就听听这个谜底是什么。已经破参的人,这个谜底你已经知道了:“不必是坐,是为宴坐。”确实是这样,所以大乘法所讲的宴坐和二乘法所讲的宴坐,有异、有同。同的部分,阿罗汉们是知道的,异的部分则是维摩诘大士讲的:大乘法所说的宴坐就是不于三界现身意。

一般人宴坐,都是在三界中有色身,也显现他的意识是住于定中;是一念不生,制心一处,不起语言文字妄想。但是大乘菩萨的宴坐,在追赶跑跳碰中忙得不亦乐乎时,也仍是宴坐;吃喝拉撒也是宴坐,说法闻法也是宴坐,因为三界中身现前的时候,意识心、意根现前运作的时候,另外有一个第八识心不现身、不现意,如如不动,那不叫做宴坐,又是什么?因为修定就是想如如不动,可是菩萨的意识心尽管动,如来藏照样如如不动,这才是真的宴坐。意识心的宴坐会出定、会入定,有入有出即是生灭法,是变异法;可是这个如来藏,祂永远不出于定外,祂也永远不住在定中,这个叫做大龙之定。这种定,永远没有入出,这才是大定,这才是真正的宴坐,比二乘圣人的宴坐妙太多了!我们一天到晚乃至跟人家说笑话、讲笑谭、跟人家吵架时,照样是宴坐,二乘圣人没有办法,一定要在那边盘腿,具备七支坐法而制心一处。我们打妄想时也是宴坐,因为如来藏法身不于三界中现身意,永远不出定外;二乘圣人得要出定,我们菩萨不出定,永远是大龙之定,永远不出定。

阿罗汉们每天托钵回来,饭食已讫,钵洗完了,经行完了,肚子不撑了,就入灭尽定去了;可是入了灭尽定以后,就不可能显现身口意行诸威仪。而我们菩萨不一样,我们永远没有离开灭尽定,并且这个灭尽定还比他们的灭尽定更妙。他们的灭尽定还只是灭了意根的受与想,我们的如来藏却必然灭除受与想;我们菩萨这个灭尽定是永远不触知六尘,他们的灭尽定还是要意根去接触法尘,不然他们还出不了灭尽定。我们这个灭尽定则是根本就不住于六尘,所以我们的灭尽定比他们更好,但是我们无妨继续住在灭尽定中,不起于灭尽定而照样行来去止、行住坐卧,请问:“你舍利弗做不做得到?”做不到。所以维摩诘大士说:“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这才是真的宴坐。”舍利弗尊者不敢答腔。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道法是什么?清净无染,不随外境而转,无贪、无瞋、无痴。永远都住在这种清净道法里面,却不断地在显现有凡夫事:无妨找个阿罗汉来说说法。维摩诘大士就是这样,找个阿罗汉说一些法,让他抬不起头,看他们能不能因为惭愧心而回小向大,这就是维摩诘大士。“不舍道法”,可是看起来他做的是凡夫事,因为有时候入治政法,跟国王讨论事情,都是世俗事,但他却是照样不舍道法。阿罗汉不行,阿罗汉吃饭时就是吃饭,已经落入六尘中而舍了道法。跟人家说话时,有人来问候:“您最近身体好不好?”他不能回答说:“欸!你这话,讲的跟佛法无关,不跟你谈。”他不行,他还是要答:“我最近身体好啊!”回答身体好,落入六尘中了,那就是舍了道法,他落在世俗法里面了。但维摩诘大士不一样:“我现凡夫事,但我不舍道法。”因为如来藏本然如是,这个才叫做真实的宴坐。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这个心,大有文章;若是没有把这个心定义清楚,读经时一定会严重地误会经义、佛意。一般法师讲经时说的心,都是定义为觉知心意识;假使他不是定义为意识,就一定是把意识离念时误认为如来藏心,所以讲法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偏差了。譬如《楞严经》一般说的七处征心(其实是八处征心),固然是在讲意识不住内、不住外、不在内外中间,其实是说,意识并非能够自己独住的,也不是单凭因缘就能出生意识,更不是单凭各种外缘就能自然出生,而是要由如来藏持种作为大前提,才能凭借种种因缘而自然地出生了意识;意识种子既然是依如来藏而住,如来藏无形无色,不住于色身、不住于六尘,也不住于色身的内外中间,那么意识依如来藏而现行时,怎能说意识是有所住的?不论是在内、在外、在中间……都不能找到意识的住处。所以说,意识心非因缘生,非自然生,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但是如果单讲意识心自身,不是把祂归并在如来藏内,不是把祂转依如来藏所有的话,意识就一定是在外法、在内法中不断运作而用心的,那又怎能宴坐呢?譬如入定时,意识住于内心境界中,是有所住的;出定时,意识向六尘攀缘,不住于内而住于外,也是有所住的;意识觉知心不论有念时或者离念时,都是有所住的,从来都不能离开外法、内法而住,从来都是要住外法或内法才能安住的,这就不是维摩诘大士讲的宴坐了。此经中讲的心,却不是在讲意识觉知心,而是在讲第八识如来藏;如来藏妙心从来都不在色身中住,因为祂对色身并没有执著,祂只是在实现因果律,只是在执行善恶种子而已,所以祂不住于身内。祂既然无形无色,又怎能说祂有所住?祂也不对六尘生起执著,又怎能说祂被外六尘所迷惑而有所住、而向外攀缘安住?如来藏妙心在三界中不断地运作时,从来都是无所住的,对于外法、内法,祂永远都是无所住的,所以不能说祂是在内、在外。祂就是能够这样不住内、也不住外,而永远都不会生起妄想与攀缘,这才是大乘法中说的真实宴坐。这绝对不是意识所能做得到的,所以舍利弗听了维摩诘大士的说法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一句“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确实很容易误会;大家都读过《楞严经》,许多法师都说经中说的是七处征心,但其实应该是八处征心。可是那个七处(或者八处)征心(征是征求、寻找,从七八处来征求寻找见闻觉知心的所在,证明祂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等处),那个心讲的是六识妄心,不是在讲真心第八识。而那些法师们,十个人中倒有九个人说:“那个七处征心的心,讲的就是真心。”那真是误会很大,因为经中明明是在征寻见闻觉知心的所在,是意识等六心,所以是在证明六识心都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所生,而是附属于如来藏、从如来藏心中流注出来的妙真如性:是征求六识心的所在都不可得,原来只是如来藏藉诸因缘而自然出生的,所以综合十八界性而回归于第八识如来藏,故说“非因缘生,非自然生,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楞严是综说第八识如来藏与前七识妄心的。但《维摩诘经》中讲的却不是在妄心上面来讲,而是直接就讲真心如来藏,不是像《楞严经》一样从十八界等虚妄法讲起,最后汇归于第八识如来藏。

这个真心如来藏不住在里面,也不住在外面。很多人也许一开始时会想:“这真心明明在我五阴中,怎么不在内?明明是在内。”其实只是同在一处而不相在,所以不能说是住在五阴之内。不在外,大家比较清楚了解,可是很多的学人其实也不了解,就说:“真正的心是在虚空,在外面,不在身中。”所以那些人是心外求法的外道、虚空外道。

很久以前,我们会中有一个亲教师(当然也离开很久很久了),他跟我争执说:“老师!你这个《真实如来藏》写错了,怎么可以写说:‘真心不在十八界中。’真心明明在十八界中。”我们有些亲教师知道这是在讲哪一位,我说:“你想得太简单了!如果真心在十八界中,那我请问你:真心是在六根中的哪一界里面,还是六识的哪一界里面,还是六尘的哪一界里面?而说是在十八界中?”这一问,他嘴巴张开,不能答话。我说:“真心如果‘在十八界中’,就是说十八界中的某一界就是真心了,才能含摄在十八界中;可是你明明知道十八界都是真心所生出来的,怎么可以把祂含摄在十八界中?譬如妈妈怀孕了,你如果说这个儿子在妈妈身中,这还可以勉强讲得通;但你一定不能够说妈妈在孩子身中,这讲不通的。”可是虽然不能答我的话,他也还是不肯认错,就不了了之了。真心如果是在十八界内,祂显然是十八界所摄的法,才会在内。如果真心在五阴内,那祂应该是五阴里面的某一阴,才能称祂为在内。如果祂是五阴中的某一阴,那又变成生灭法了。还有个很大的矛盾:成为五阴出生了身心,或者五阴自己出生自己。都是因为主张真心就是五阴中法,所以会变成这样。这个,不要说是出世间法,光是世间逻辑就讲不通了,所以不可说真心在五阴之中。

如果要方便讲:真心如来藏和五阴和合似一、同在一处。这样方便讲是可以讲得通的,但不能够说在它里面,因为真心是出生五阴的法,是生十八界的法,祂怎么会是摄在五阴十八界之中的法呢?这个说法讲不通的。在《阿含》里面早就已经讲过一句名言:“色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阿含》里面又说:“受想行阴乃至识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个真我当然不可能是讲五阴。他既然说这个真我与五阴不一、不异、不相在,也就是说,不可以讲这个真我如来藏在五阴之中,或者讲这个五阴在真我如来藏中,不可以这样讲,已经明说是不相在了嘛!

就好像一颗明珠,明珠表面有很多影像,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请问:“这个明珠上面的影像,能不能说它在明珠之内?”不能说它含摄在明珠之内,也不能够说这个明珠含摄在那些影像之内,因为那些影像是明珠所显,你怎么可以说那明珠含摄在影像之内?讲不通,所以说不相在。同样的,如来藏不能往虚空去找,当然要在我们身上寻找,但你不能够因此就说“如来藏这个真心在我们身体里面”,因为不相在。如果说是在身体里面,就会有过失了,因为祂没有形、没有色,与色身不相在,你怎么可以说祂在哪里?所以我们方便说:“祂在这里!不在虚空。”这是方便说。

如果阿罗汉入灭了,他的第八识单独存在,而十八界都灭尽了以后,你说:祂在哪里?如果他在娑婆灭了,你能够说祂在娑婆吗?无形无色的东西,你怎么可以说祂在哪里。所以你不可以说:“祂在十八界里面,在五阴里面,在色身里面。”所以不能够说祂在内。不在内,一般人就会想:“那就在外!”所以就有外道苦练气功,比如道家练气功,都是要去吸取日月精华,有些外道则说要从女性身中吸取精华,有时又说要从虚空中去吸取能量,说能量就是真心。什么能量?都是乱讲!这就是外道见。

因此,祂既然无形无色,你就不可以说:祂在内,或者在外,或者在中间。当然,祂是和我们在一起,但不是谁在谁里面,不能说五阴在如来藏里面,也不能够说如来藏在五阴里面,因为它们不相在。五阴是依附于如来藏在运作的,我们大家都看到五阴,可是五阴其实就像明珠表面的那个影像一样,它是在如来藏的表面上运作的;事实上是这样,所以不能够说如来藏是在五阴里面,这个讲法在理证上讲不通,教证上也讲不通,所以不该说真实心是在内或者在外。不在内、不在外,有些聪明人就转变说:“那在中间!”已经告诉他说无形无色、没有处所了,怎么还可以有一个中间呢?中间也是依于内外而讲的。所以真正懂得心不在内、不在外的人,这才是真正懂得宴坐的人。

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假使他所悟的是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就一定有内外,因为祂在十八界内,不离十八界,离念灵知就是十八界中的意识界所摄。如果范围要加大一点,可以加上前五识,也是六识所摄,仍在十八界内,当然就是在内。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讲,你可以说离念灵知心不在十八界内,为什么呢?因为祂毕竟只是因缘假合而成,祂不是真实有色法的东西,怎么可以说祂有内外?有内有外,得要是个实体——有色法物质的真实体。譬如说五色根,你可以说在内在外:现在正在讲堂内,或者还没到的时候说还在讲堂外,要看什么样的场合,来说它的内外。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楞严》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说妄心其实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不在哪里哪里等等,因为都是可还灭之法,所以说妄心六识都不能说在内、在外、在两间。这为我们说明了:能知能觉能见之性,都非因缘所成,亦非自然所成,是从如来藏中藉种种因缘而自然出生的,本是附属于如来藏的自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也不可说妄心离念灵知、见闻知觉性有内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祂一定在内而不在外,为什么呢?因为祂不能跟外五尘接触,怎么会在外?永远都在十八界内,永远都在五阴之内;祂所了知的,所接触的六尘,都是如来藏所生的法,所以祂本来就在如来藏内,不在如来藏外;妄心就是这样,离念灵知永远在如来藏内,本就是附属于如来藏的所生法,所以没有内外与中间可说,但这是从可还与不可还来说。六识心的自性,既然不在内外中间,其实本来就是如来藏所出生的自性,是如来藏很多种自性中的一个小部分。所以,妄心也有妄心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说法,但道理都是相同的,并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因此说,能够证得一个不在内、不在外的心,以这个心来安住,那才叫做宴坐。可是众生所知的心,阿罗汉所知的心,一直都是对六尘接触的妄心。既是对六尘接触的心,自然而然就会跟外法相应而向外攀缘,却不知道所缘外法其实都是内法的相分,那就变成在内而缘外法,那就有内外之分了;可是真心离见闻觉知,不触内外,没有内外差别可说。阿罗汉未曾证得如来藏真心,所以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即使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听到这个道理而没有办法弄懂,当然就不敢去看望维摩诘菩萨。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既然要修行三十七道品,心一定要动;从开始听闻善知识开示“什么叫做三十七道品”时,心就已经动了,了知时就是动心了,又将如何不动心而修三十七道品?如果修行的时候,对这三十七道品所说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一面听闻一面思维而去整理,然后得出一个修行的方法、结论,再去付诸于实行,当然心一定要动。心不动,又怎么能修行三十七道品?一定是心有动,心动了以后生起种种见解:应当如是修,不应当如彼修。见解一定会出来,所以一定是于诸见已经了知、领受,心中起了胜解,然后才能修行,在二乘法里面一定如是。现在维摩诘大士竟然讲,于诸见不动而能够修行三十七道品,说这样才是宴坐。“这样一听下来,原来我们诸大阿罗汉每天入灭尽定,都不算是宴坐了!”因为他们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所以不敢应命去探望维摩诘大士的病。但是我们来跟诸位解释以后,诸位听了就会懂。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闻思修以及亲证,这其实都是意识心的事情,意识心在三十七道品的闻思修证过程中,生起了种种见解,所以于诸见一定会动心。可是大乘佛菩提所修的法,并不是以意识心为中心。二乘法的修行为什么会被称为世俗谛,是因为它的三十七道品都是在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修行,特别是重视意识心的永灭而永不复生;但这一些法都是属于三界中世俗有为法,都要灭尽才能取涅槃,所以二乘声闻法虽说能得解脱,说它是真谛,但这个真实谛却是世俗法上的真实谛,所以称为世俗谛。然而大乘法的修行,不但兼顾到世俗谛,同时也是含摄第一义谛的,并且以第一义谛来含摄世俗谛。

了解了这一点,这个时候诸位应当就容易理解了!二乘圣人的世俗谛,所修的是侧重在前六识上面,但是前六识在修学解脱道时,对于三十七道品一定会生起种种的见解,一定会动心,否则就无法摄取正见,也无法实修正道。可是大乘法的修证,是同时证得世俗谛后面的实相,也就是万法根源的第八识;当前六识与意根在三十七道品上面生起种种正知见而动其心,修正自己的心行时,同时有另一个实相心如来藏,这个第八识却从来都不动其心;以这一个第八识心的不动其心、不起诸见,来修行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所以说是“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因为大乘菩萨已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转依祂了,在修三十七道品时祂从来不动心,菩萨以祂的这种真如法性为归,而由意识等心来修学三十七道品,这才是真实的、最究竟的宴坐。

大乘法中也有三十七道品,但是它的三十七道品涵盖了二乘法的三十七道品。这样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道品的时候,七识心是念念心动而于诸见产生种种见解,也付之于实行而修三十七道品法;但是同时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于诸见都不动,却能支援配合这七转识来修三十七道品,能够这样修,才是真实的宴坐:所谓宴坐就是住于寂灭境界,才是真实的宴坐。七转识于三十七道品上面努力精进修行,于诸见有所动转,但是同时存在的第八识心于诸见不动,配合着七转识来修三十七道品,在这个过程中,祂始终处于寂静无为的状态中,仍然是无漏法,这样才是真正的宴坐。舍利弗尊者那个时候还没有证得实相心,当然听不懂;假使是后来回心大乘而悟得实相心如来藏了,就能听懂大士的开示。如果你是从二乘法中转来听维摩诘大士这个开示,那就绝对听不懂。等你证得如来藏的时候,你才能真的懂这个意思。

接下来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这句话,二乘圣人也是听不懂的,因为二乘圣人的法是一定要断烦恼才能证菩提的。但他们所断的烦恼,菩萨一样能断,只是菩萨不急着断它。二乘人一定要断见惑与思惑,也就是断六种根本烦恼。六种根本烦恼里面的恶见,是属于见惑所摄;这个见惑,菩萨同样也断,在大乘见道的时候也同时断见惑。可是接下来,二乘人要证有余涅槃时一定要断尽思惑,如果不断尽思惑,他就证不了有余涅槃,死时就入不了无余涅槃。思惑就是我执,对自己七识心的执著;以及把如来藏的功能性内执为我,把祂据为己有,这也是我执;加上三界境界的贪爱、对于六识心功能的贪爱,就是我所执。二乘人一定要断我执、我所执,才能入涅槃,这个思惑烦恼如果不断的话,他无法入涅槃、无法取涅槃。但是大乘菩萨不一样,大乘菩萨从初地到六地都是不断思惑的(他们都有能力断,但都不断),就已证无余涅槃中的实际了。

你若还没有明心的话,听起来会觉得很玄:“这讲不通啊!怎么不断烦恼可以入涅槃呢?”但是大乘菩萨确实不断思惑烦恼,却已经住在涅槃中。阿罗汉是死了入涅槃,菩萨是不死也在涅槃,但是为什么会这样,阿罗汉绝对想不通。可是对还没有明心的人,我们可以把这个道理说明一下,听了也就懂了,但是仍然不是实证。所谓涅槃,佛曾开示说:涅槃无体,涅槃亦是假名施设。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诸位如果有努力用功在学法,应当都听过,《般若经》中有一句话说:“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假设有一个法可以超过涅槃,那个法也是如幻如梦,都不真实的。超过涅槃的法都已如梦如幻,你想涅槃怎能不是如幻如梦呢?所以涅槃无体。涅槃以何为体?以如来藏为体。涅槃是依如来藏心自己的境界来说的,把七识心所住的境界排除在外,来说如来藏自体的自住境界,即是无余涅槃:七识心灭尽而永远不再现前了,成为如来藏独存的境界,就是无余涅槃。

换句话说,七识心灭了以后就是没有六尘、没有六识,也没有六根,十八界都灭尽了。诸位想想看,十八界灭尽的时候,没有六根,也没有我们六识自我存在,也没有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在了,自我也不存在了,是不是真正的寂灭?真的是寂灭啊!这个时候就称为无余涅槃。可是这个无余涅槃里面不是断灭空,它就是如来藏,所以说涅槃——不生不灭——以如来藏为体;若无如来藏,即无涅槃可证,就成为断灭空。

无余涅槃里面只剩下如来藏独存,在那个状况中,如来藏离六尘、离见闻觉知、已灭尽六识与意根,这叫做涅槃寂静。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时,他们自己已经不在了——阿罗汉的五阴已经不存在了——这样叫做无余涅槃。可是菩萨证入这个境界却不必等到舍报以后;当十八界自我都还存在着,就已现前观察自己的如来藏本心离见闻觉知、离十八界独存的境界,那时不生亦不灭,究竟寂灭;这样究竟寂灭的境界,即是涅槃。菩萨这样子亲证涅槃,是什么时候得到的呢?在明心的时候得到。这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简称为性净涅槃;可是这位明心的第七住贤位菩萨的思惑,这时都还具足存在着。所以阿罗汉要断尽思惑烦恼才能证入涅槃中,菩萨却只断见惑、只证明心的境界,不断思惑烦恼而单以第八识心自己的境界来看,就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境界是怎么回事了;菩萨还没有舍报、还没有断思惑时就已经现前分明看见了,并已经转依这个涅槃,入住于本来性净涅槃之中——亲证无余涅槃中的实际而住于性净涅槃中。但是阿罗汉得要断尽思惑才能入无余涅槃中,菩萨却是不断思惑烦恼就已经入于这个涅槃当中。而这个涅槃,菩萨以他自己的七转识,现前观察自心如来藏离六根、离六尘、离六识的境界,确实是究竟寂灭的;能这样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确实是究竟寂静的,永远不被六尘所动心,才叫做真正的宴坐。当时的舍利弗还没有回入大乘中学法,听不懂;如果当时有人为他这样解释了,他就会懂,但仍然是尚未实证本来性净涅槃的;在二乘法中是必须断尽思惑才能入涅槃的,与菩萨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不同的。

如果维摩诘大士也这样详细为他解释,他一定会懂;但是维摩诘大士的目的不是要让他懂,我今天却是要讲到让诸位都懂。维摩诘大士的目的只是要让他回心大乘,让他仰慕大乘法的胜妙,所以不为他解释,只说:“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才叫做宴坐。”要使他对大乘生起稀有心,服膺大乘法,让他了解:你为别人教导要断见惑、断思惑,然后入无余涅槃,说那叫做宴坐;你教人家证灭尽定,叫做宴坐,那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宴坐。大士只是要让舍利弗发起菩萨性,要让他了知大乘法的真实胜妙,使他对大乘法生起仰慕之心,可以回心而入大乘法,不再留在二乘法中,所以他只说明: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这才是宴坐,你说的宴坐道理不对。但不跟他解释。所以你们已经明心的人,今天听我讲这个,你的智慧就比当时的舍利弗尊者好,因为你确实现前观察:我思惑烦恼不断,只断见惑而已,但我已经入涅槃了,这就是宴坐。但后来舍利弗已回小向大而且明心了,所以现在的智慧当然是比大家好。

然后维摩诘大士说了前面很多个宴坐,做一个总结说:如果你舍利弗尊者能够这样子宴坐的时候,这才是佛所印可的宴坐,你们二乘法的宴坐,从佛菩提道中来看,是佛所不印可的。舍利弗尊者转述了当时维摩诘大士对他的说法以后,他说:“当时听他说了这一些话以后,我只能默然而止(我无法对答),一句话也不能说——不能加报。所以我不堪任去探视维摩诘居士的疾病,因为我若去探望他的病,他一定还会藉病跟我说法,我还是无法回答啊!我怎么去探病呢?所以我不堪任。”舍利弗说老实话,推辞掉了。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这一段经文,是因为舍利弗尊者说不堪任去看望维摩诘菩萨的病,所以佛又转向大目犍连。佛向大目犍连说:“你去吧!去找维摩诘,探问他的疾病。”大目犍连尊者就向佛禀白说:“世尊啊!我也不堪任去他那里看望他的病,为什么不堪任呢?我想起以前有一次进入毗耶离大城的时候,在城中为一些居士们说法,那个时候维摩诘又来了,他来时向我顶礼(我们讲的这个译本没有一个字一个字译出来。玄奘菩萨的译本,译出来时是说,维摩诘大士来见这些阿罗汉时,都先向他们顶礼,顶礼完了再为他们说法。所以菩萨弘法做事时,胜法高高在上,身行低低在下。菩萨都是这样,因为没有慢心、没有习气烦恼,特别是等觉大士都是这样。下面所说的每一位阿罗汉都一样,维摩诘大士见面时都是先向他们顶礼——都一定先稽首礼拜,然后才为他们说法。前一段对舍利弗时如此,现在对目犍连也一样,先顶礼以后再说法),维摩诘顶礼我以后就对我说:‘喂!大目连啊!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应当像您这样说。’他说:‘所谓为人家说法时都应该如法而说,该怎么说呢?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目连尊者一听,又不懂了:怎么法无众生?因为二乘菩提的解脱道都是从众生相上面来修的,都是依五阴、十八界、十二处、六入等众生法来断我见与我执的,都是因为有我、有人、有众生,所以才要修行,断坏诸法。今天维摩诘菩萨却来跟我说“法无众生”,诸法中若没有众生,那要怎么修行?这就像我们写书说:“意识觉知心虚妄,真心离见闻觉知,要依真心而修行。”有些佛门外道们听不懂,就斥责我说:“你萧平实怎么乱讲?你说意识是生灭,又说真心没有见闻觉知,如果没有意识,那你怎么能写书,你怎么能说法?”就骂我。但是我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前六识、第七识虚妄,还有个第八识离见闻觉知,是真妄心并行。同样的道理,维摩诘菩萨说:“法无众生——真实法没有众生相。”真实法就是实相心如来藏。为什么祂没有众生之相?因为祂“离众生垢”。

众生会有污垢,是怎么样有污垢的?是因为六识分别色声香味触法,然后第七识意根就在六识所分别的法上面生起执著:这是我所有、我所领纳。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祂就把见闻觉知的六识心据为己有,就在六识心的种种功能上生起执著;祂就是第七识意根,其实意根应该说就是“你、我”啦!大家都一样!意根就是真实存在的自内我,正是众生的自内我。这个我,向外把意识等六心的功能据为己有,也把意识等六心所分别的六尘据为己有而说:我所领受,我所领纳。然后向内把如来藏的功德据为己有,说“这也是我,我能够如何如何”。可是如来藏为什么会被祂据为己有而一点儿都不反抗?因为祂离众生垢。众生有污垢,贪著种种苦乐境界(苦的境界也贪著,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是受伤时不知道痛、被打了不知道痛,没有人愿意这样,所以苦也是执著);执著苦乐境界,有了这个执著,所以心地污垢了。但是如来藏被意根据为己有,祂都无所谓,天生当个劳碌命;祂也没有任何的障碍,也没有任何的挂碍,从来都不抱怨、不担心,所以祂也没有任何的心地污垢。

法,也就是如来藏,诸位想想看:离见闻觉知,也都不会做主,也都不会抱怨。你想这心像不像众生?你能不能找到一位众生离见闻觉知也不抱怨、也不受苦乐,你能不能找到这种众生?你永远也找不到这种众生。这一种离众生垢的心,才是真实法;但是六识心一旦现起了,必定六尘具足。如果只有意识现起,能不能六尘具足?照样可以六尘具足,不然你梦中怎么痛得哀哀大叫?有时梦中又乐得说:“哎呀!我今天中了第一特奖!”又乐得像什么一样,还是六尘具足,这就是众生。但是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从来不了知六尘,既不做主,也不思量;从来不欢喜,也不抱怨;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祂不会因此而起执著,离众生垢,所以才是真实法。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有我,离我垢故。”真实法,无我性。二乘菩提所修的法都是在“我”上面用功的,凡夫因为认为自己真实、自我真实,所以不能证初果。有很多学佛人到如今还认定这个灵知心:有妄念的时候就是妄心,没有妄念时就是真心。所以坚持认为离念灵知是常住的不坏法,说祂是实相,这就是我见未断,所以我说他是凡夫;但他们还不服气,还坚持离念灵知是真,所以未断我见;那是在嘴巴上充分证明自己是我见未断的人,这就是有我垢:“我”这个见解没有断掉,具足凡夫的我。这个“我”就是污垢,即是二乘法所要断的我见。

二乘人断思惑,就是在断我执,也是在“我”上面用心;因为十八界使众生得真实有我:六根是我,六尘是我,六识是我,所以十八界具足。大乘法同样也要断这个我执,但这个我执是到七地满足的时候才断的,在这之前是不断我执的。可是我执的现行继续存在,却已经先分断我执的习气,这就是菩萨。阿罗汉是断我执的现行,但不断我执习气的,所以阿罗汉如果被侮辱的话,他扭头就走;菩萨若被侮辱,他会详细为你说明法义,救你回入正道。阿罗汉如果被否定了,他会说:“你不懂啦!”就走了。菩萨如果被否定了,往往会详细为你说明,因为菩萨是以无我性的真实法如来藏为归的,所以菩萨不是在五阴十八界法上面用功的。而法界实相全部都围绕着如来藏,以如来藏为中心;但是如来藏离我垢,如来藏没有我性;没有我性所以是常住法,常住法所以才称为真我。凡是有“我性”的都是变异法,都不可能是常住法。

有的人会说:“你们都主张证得如来藏才叫开悟,你就是执著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我,正是自性见。”所以有位法师说:“如来藏富有外道神我色彩。”这个说法的后果很严重,这一句话说出来了就是一阐提人,因为是谤方广,方广诸经所有法义中心全部是讲如来藏。可是第八识如来藏跟众生我不一样,众生我总是会想:我喜欢,我讨厌,我要吃饭,我要游山玩水去了。如果叫某甲来做义工,做三天可以,要长年累月只有付出,没有所得,为众生不断地做下去,他一定推辞说:“我不干了!”可是菩萨不一样,菩萨为什么能够只有付出,没有收入,而一直为众生做下去,尽形寿做,还不算数,还发愿生生世世这样做。菩萨为什么能这样做?因为他没有我垢:他已转依如来藏了。

如来藏跟众生我不一样,众生我这个七识心总是会想:我今天来说法,你们总得供养我两三万元,而且我讲的是最胜妙法,我今天来办一场三时系念法会,一两千人,难道我收个三五十万元,过分吗?不过分欸!但菩萨不是这样想的。菩萨想: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所以菩萨根本不想要什么钱财,没有想要这一些世俗法。为什么他能这样?因为所证跟凡夫不同,也与二乘法不同。二乘法所修的都是在五阴十八界上面修,菩萨在修证五阴十八界的种种行为过程当中,却是转依如来藏。而如来藏本身离见闻觉知,从无所得,怎么会有我垢呢?如来藏从来不曾如此想过、了知过:我自己存在着。

且不说如来藏,意根就已经不会反观自己存在了。意根若能知道自己存在时,得要靠意识为助缘;如果不靠意识,就都不知道自己存在。有没有人想对这一句话抗议?请举手。第二讲堂、第三讲堂有没有人想要抗议?没有人抗议。诸位有智慧,因为你如果抗议,我只要很简单地讲一件事情,就让你知道自己抗议错了。如果意根知道有自己,那问题很大了,那你每天晚上都不睡觉了,世间应该没有睡眠之法了。请问:睡着的时候,你有返观自己吗?眠熟时你知道自己仍然存在吗?你都不知道了嘛!但是意根的你其实仍然存在不灭的。意根就已经如此了,所以祂才叫做无记性,虽然祂有无明障覆,但祂却是无记性的。如果意根也知道自己存在,那你晚上睡着无梦的时候,应该很清楚知道“我在睡觉”,那你就不是在睡觉了。但是意根在清醒位时却能依靠意识来返观确定自己的存在,而如来藏比祂更彻底,不论意识与意根在或不在,祂从来既不自知我,也不对六尘做任何的了知,更不要说语言文字的分别或相应;所以七转识有我,有自我执著的垢染,但是如来藏没有自我执著的垢染,所以说祂离我垢。可是二乘人怎么想都想不通,因为他们要修的是断见惑与思惑的烦恼,他们所做的修行都是在我见与我执的断除上面用功,都是有我法的:要把自我灭了。所以他们的法是在自我上面修行的。这个时候目连尊者听维摩菩萨说“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听不懂了!二乘法中说的法是蕴处界入等法,都是有我的法;要否定了这些法,才能说是无我的;但维摩诘菩萨说的法却是无我、离我垢的,目连尊者当然听不懂。

维摩诘菩萨接着又说:“法无寿命,离生死故。”二乘人所修的法都是有寿命相的,七识心在人间出生到死亡,是一期的生死,在这一期生死当中几十年,一般不超过百年,这是有寿命的。可是菩萨现前无妨五阴十八界有寿命,而真实法却没有寿命:如来藏从来没有出生过——这阿赖耶识心体从来没有出生过——没有出生的法就不会有死,有出生的就一定会死,有生有死就有寿命;祂从来无生故无死,怎么会有寿命呢?所以说“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但是问题来了,目连尊者所修的法是要断我执的,我执是五阴十八界所摄的法,是有寿命的。证得无余涅槃以后,这五阴十八界坏了,就说寿命到此永远终结,不再有来世的出生;所谓寿命的终了,是舍报后永远死亡而不复生,是一期生命永远终止啊!下一世的生命是全新的,不同于此世的寿命,所以寿命是有前际与后际的。可是菩萨所修的是涅槃的实际、本际,是五阴十八界的根源,祂从来没有生,怎么会有死?又怎么会有寿命?可是这个本际,阿罗汉们还没有证得,他们当然无法了知。阿罗汉们是因为有生死,所以他们想要离生死。可是菩萨无妨每一世生死,但是却从来无生死;菩萨们是依如来藏而安住,如来藏是真实法,是无始劫来不曾有生的,当然也不会有死,所以真实法是离生死的。阿罗汉目连尊者既然尚未证得从来无生的实相法,当然听不懂。

维摩诘大士接着又说:“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真实法是无人的,没有“人”可说的。如来藏既然离见闻觉知,又不思量,也不做主,当然没有喜怒哀乐,也不了知六尘,你说这像人吗?当然不像人嘛!所以往往有人不能接受我评论诸方法师法义的错误,就开骂说:“萧平实真不是人!”我说:“你骂得好!我本来就不是人,因为我转依了如来藏。我这个色身是人,觉知心无妨是人,但我转依如来藏以后就不算是人了。”“不是人,那你是什么?”“是菩萨嘛!”我当然要当菩萨。你不让我当人,那我就当菩萨,就这么简单嘛!既然你说我不是人,我就承认我不是人,我就来当菩萨。

“人”一定有个前际、有个后际,一切人都不能免除前际与后际。前际,譬如以我来说,我在1944年出生,在1944年正当出生前那一刹那,那就是我的前际;我将来死了,死时就是我的后际,人都有前际、后际。可是我死了也没有关系,爽爽快快就走了,没有牵挂就走了;事情做完了就走,还留恋这边干什么?又不是要等着受供养、等着收红包,一天到晚坐在禅床上给人家礼拜。事情做完当然就走了,看别的地方有什么事情再去做,这就是菩萨做的事。但是这个五阴是有前际的,可是五阴所转依的如来藏,祂没有前际、后际。

所以经中说“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意思就是说祂无始以来不曾有过出生的时候;既然没有出生的时候,当然就没有前际。没有出生过而本来存在着的阿赖耶识,当然将来就没有灭的时候;因为祂是无生的,无生之法怎么会有灭?没有灭,就没有后际;既然没有后际也没有前际,当然不是人;所以不是人才不会死,不会死灭的人才叫做真人,蕴处界所含摄的人当然就都不是真人。所以,如果哪一天,我写一本书,署名叫某某真人,你也别奇怪,正因为转依如来藏了才叫做真人。但是外面的“某某真人、某某真人”,我告诉你:他们都是假人。因为他们都是有生有灭的法,都是有前际、后际的,具足为“众生人”的人。这道理很深奥,所以当维摩诘菩萨说:“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目连尊者听不懂,因为他所知的法都是蕴处界入等法,都是有前际、有后际的,不是断前后际的。

当菩萨证悟以后,前、后际就断了,因为前际、后际的施设是一期生死的五阴所有;可是转依如来藏以后,就没有前后际可说了,所以前后际就断了。但是阿罗汉无法断前后际,他们怎么想也想不通;因为他们的五阴十八界永远都有前际,最多只能断后际而入了无余涅槃,不再来三界中,从此没有后际,永断后际。可是前际还是在,他们断不了;因为没有前际的如来藏是无始劫以前就在的,根本无法断,他们不证如来藏所以听不懂,当然没有能力去向维摩诘菩萨探病。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常寂然,灭诸相故。”阿罗汉当然又听不懂了!明明有十八界,这个五阴具足六根、六尘与六识,既然有六尘被六识所领纳,什么时候寂静过?没有啊!如果不是慧解脱的阿罗汉,而是俱解脱的阿罗汉,托钵回来吃过饭,经行一会儿消食,然后腿一盘,入灭尽定去,算不算寂然?算。不过问题是那个寂然是短暂的,不是永远的寂然。就算他入了无余涅槃,前际仍然不是真正的寂然。因为过往无量世都不寂然,入灭后才寂然,所以他过往无量世有种种相,喜怒哀乐不曾断过;这一世也仍然一样,如果出去托钵,托不到食物时怎么办?托空钵回来时,肚子饿得难受,就去拿牛粪充饥,骗骗肚子。好吃不好吃且不管它,至少它可以吃,先把肚子骗过,又入灭尽定去,等明天再说。

古时阿罗汉吃牛粪的人很多,菩萨则不是这样的,菩萨可以每天三餐美食佳肴,却无妨依旧解脱;维摩诘大士就是这样,菩萨总是不愁吃喝的。阿罗汉如果托空钵回来,路上总是会想:“我今天得要吃牛粪了。”能寂然吗?不寂然。因为苦相出现了,不能灭诸相。可是菩萨今天午餐列出来,不管三菜一汤或者九菜二汤都好,他无所谓,很好吃,而且还会赞叹说:“哎呀!典座菩萨,你煮得真好,谢谢你!”当菩萨大快朵颐的时候,无妨寂然,因为六七识正在领受好吃、正在赞叹的时候,所转依的如来藏还是寂然,祂离见闻觉知、离六尘,怎么不寂然?所以祂没有任何诸相,无妨继续有喜怒哀乐诸相:“好好吃喔!”赞叹的相也有,领受味尘的相、领受香尘的相也无妨继续存在,但同时也是离相的,灭种种喜乐相,一切我相、人相都灭。这个“灭诸相”阿罗汉就听不懂了。

维摩诘菩萨又说:“法离于相,无所缘故。”阿罗汉出去托钵时有托钵相,行走时有行走的威仪相,饮食时有饮食的威仪相,为什么会有这一些相?因为有所缘。阿罗汉所修的法,一定要缘于五阴十八界法。若不缘于人相、众生相,二乘圣人能修什么行呢?他们的二乘菩提是无法修证的。菩萨照样也修证二乘菩提法,但是同时转依如来藏;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如来藏没有任何一相,因为祂离见闻觉知,祂是无覆无记性,不执著自我,祂也不执著自己附属的六、七识,反而是众生的六、七识把祂执著住,抱着祂不放,拖着祂去轮回生死,祂是被众生我所害而继续流转于生死中。祂不害你,因为祂没有任何相可说,因为祂不缘一切诸法,你在六尘当中、在六尘所生的法当中不断地攀缘执著,祂却不攀缘。

但是祂也有所缘,所缘的是无漏有为法。你若没有悟,这句话就听不懂了!等悟了你就知道:原来祂缘这一些无漏有为法。悟后终于知道了!“终于知道了”这句话,表示你的智慧就开始出现了。可是有智慧后的你所缘的仍然是六尘万法,祂如来藏仍然是对六尘一无所缘。在不攀缘中,你所需要的六尘,祂仍然如镜现像一样现给你,让你去了知,祂自己从来都不加以了知,所以说祂无所缘。这个法,阿罗汉就听不懂了,所以就无法去看望维摩诘居士的病,因为怕维摩诘大士会问他这个法。维摩诘大士为他讲了很多,其实只要问他其中一样就够了,目连尊者就已无法回答了,所以他不敢去看望维摩诘菩萨。

维摩诘居士又说:“法无名字,言语断故。”真实法离言说相,名字就是言说,叫做名言。名字、言说,这个名言,在一切种智里面说有两种名言:一个是显境名言,一个叫做表义名言。表义名言就是我们大家用语言文字在互相沟通,表达你心中想要显示的意思。表就是表现,显示出一个意思。譬如说,某甲向某乙讲:“我明天要去某地。”这意思,你能够用你的表情去表达吗?你没办法!你一定要透过语言去说出来,把“我明天要去某地”这个意思表示出来,这叫做表义,表达你心中的意思出来。这意思是说:我这个人,到了明天将要去某地。

可是这个表义名言不能离开显境名言来表义,如果没有显境名言,就无法表义。换句话说,某甲要有显境名言,某乙也要有显境名言,两个人都有显境名言,某甲说这一句话出来,这个表义名言才能表达出他的意思。什么是显境名言?显境名言就是说,能够显示出境界相。境界相如何显示出来?要六识心出现。六识心如果不出现,你就听不懂人家的意思,看不懂他嘴巴在讲什么,无法从他的肢体及语言上面去了解对方在讲什么。六识心出现后的功能叫做显境名言,但不是说六识心本身是显境名言。换句话说,六识心要有五遍行、五别境十个心所法,或多或少的配合,才能具足显境名言。六识心如果不出现,或者六识心出现时,别境心所法若不出现(事实上不可能不出现),也无法产生显境名言。所以六识心以及祂的心所有法——祂的亲所缘缘——出现的时候,你的六识心就能够了知境界相,把境界相显示在你心中,这个显示出来的功德就是显境名言;它也算是名言的一种,也是言说相,因为要由显境名言——对六尘的了知,才能理解对方的表义名言。所以,言说相不是只有单靠语言,离了语言还是有其他的言说相。

譬如文字,譬如画图,依文、依图解义;譬如手语——我要去玩,我坐火车去——这也是言说相。或者说军舰、童子军用旗号,那也是言说相。所以名言——言说相——不是只有单指语言,所以这个“名”字,都是属于言说相所含摄的。但凡有名言(凡是有名字,凡是有言说相的),全部都是万法所摄。如来藏这个名称是我们把祂假名安立,你若是去问如来藏说:“我把你叫做如来藏好不好?”祂绝不会跟你说好,那你说:“那就是不好啰!”祂也不跟你说不好。如果祂跟你说不好,祂就有名字相、就有言说相了。当你找到如来藏时,告诉祂说:“我叫你阿赖耶识好不好?”祂不会说好,也不会说不好,因为祂离名字,从来都不与言说相、名言相相应:言语之道到不了祂身上。我们为了弘法方便,把祂安立一个名相叫做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所知依、心、种子识、真如等无量名字;但祂本身没有名字,祂拥有的所有名字,都是我们六识心把祂安上去的。

祂从来不曾讲过一句话,不说话的才是真说法者;我在这里为你们说法,这都是假的;但是我有一个不说话的,祂为你说的法才是真正的法;那要看你有没有慧眼,你若有慧眼,你就听见了。如果我这一句话是讲假话,是笼罩人的谎话,我们明心的人都会当场抗议:“你说谎!”是不是这样?(众答:是!)是啊!我若是说谎,为什么他们到现在还相信我?所以说我说的是真实法,真实法没有名字,祂离言语相,从来不跟言语相相应。当你证得这个心的时候,你转依这个没有言说相的如来藏时,才可以说你真的已经言语道断:言语之道已经断了。你找到祂了,当你跟你的如来藏沟通时都不必用语言。这才是真正的神通,要用语言沟通的,那个神通是可以修得的,将来缘散时一定会坏掉;但这种通,修不得——没办法修得,因为祂本来就这样,是永远不会坏掉的神通,所以叫做大神通。祂真的从来都不必用语言来沟通,你若故意要用语言来跟祂讲,我告诉你:祂也不理你。但你不必用语言讲,祂都知道你在想什么,都不需要用语言。你转依这样的真实心,才能够说你的所证真的是言语道断。可是二乘人修习的法,都要用语言来沟通,因此当维摩诘菩萨说:“法无名字,言语断故。”阿罗汉就没办法听懂了,所以目连尊者不能答话。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奇怪了!刚刚我不是跟诸位说:我另外有一个在为你说法的吗?为什么此时又说无有说?可是真相是:无有说的才是真说法,有语言说法的都是假说法,都是在帮助你怎么样去找到那个离语言而真正在说法的人。祂从来没有用语言文字为你说法,但是祂却没有一天停止为你说法,也不管你是否悟了,永远都一样。就算你是还没有悟,还没有找到祂,祂也是每天一天到晚都在为你说法。这个不说话的,才是真说法者。

为什么说祂从来不说话、没有言说?因为祂离六尘觉观。祂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不是有十八界吗?你的十八界中共有六尘,六尘是祂供应给你看的,是祂显现给你的。可是这个六尘,祂就好像镜子一样,祂接触外面的六尘进来,就显现内六尘给你;就好像镜子把影像反应出去给人看一样,那个境中的影像美与丑,镜子都不做分别的。镜子不会说:“这个影像好丑,我不要显示给你看。”你拿起镜子来照照自己的脸,镜子不会说:“你现在刚睡醒,丑相毕露,不好看,不要显示,我显示另一个比较漂亮的给你看。”如来藏就像镜子一样,不了知美或丑,直接显示给你看。祂不对六尘做了知与分别,离觉观;既然离觉观,怎么可能有言说相呢?可是二乘人所修的都是在五阴、十八界、七识上面,所应断除的这七识是跟语言相相应的,而真实法如来藏不与语言相相应,所以维摩诘大士说:“法无有说,离觉观故。”目连尊者当然听不懂。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形相,如虚空故。”二乘人所修的,要毁坏五根,要永远灭掉意根。五根有形相,觉知心也一直在跟形相相应,可是如来藏都不跟这些相应,无形无相,犹如虚空一样。虚空,你拿火烧它,它也不气;你拿粉尘丢它,它也不气;你拿刀砍它,它也不气;它完全不动,如来藏就像这样。虚空,你拿火烧,烧不到它;拿刀砍它,砍不到它;拿粉尘,要它沾得一头粉,你也沾不上它;如来藏就像这样,所以祂没有形相,犹如虚空一样。虚空永远不会和六尘相应,可是六、七识都会跟六尘相应,与虚空不同;如来藏就像虚空一样,不跟六尘相应,不跟形相相应。而二乘菩提所修的,都是六识、七识上的法,会跟六尘及形相相应,所以看见了众生:这是男人、这是女人,这个英俊、这个丑陋,这个漂亮、这个丑陋。都会跟六尘所显示的形相相应。现在维摩诘菩萨说有一个真实法是无形相的,二乘圣人目连尊者就听不懂了。

维摩诘菩萨又说:“法无戏论,毕竟空故。”什么叫做戏论?就是言不及义的言论。言不及义,是很严厉骂人的话;也就是说,他言语所讲的内容和主旨都不相干。言不及义本来是佛法中的话,教外人们是把它拿来引用,说他讲的跟所要讨论的主题完全无关,叫做言不及义。在佛法里说言不及义,就是说他所讲的道理跟二乘菩提的真义不相应,所以言不及义。大乘法里面说,他所讲的若跟第一义谛无关,也叫做言不及义。言外之意是说:“你这个人是很外行的啦!”言归正传,戏论就是言不及义,都只在语言文字上面做文章,只是堆砌一些词藻,讲些漂亮的门面话,但是所说言语都跟解脱无关,或者都跟实相无关。

怎么样叫做与解脱无关呢?譬如有人说:“诸法全都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就是五阴十八界全都灭掉了;但是灭掉了以后,不是断灭,因为灭掉以后的灭相还在,灭相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叫做真如。”但是这样跟解脱有关吗?无关。因为人家说的灭相就是蕴处界都灭尽了,灭尽了就是空无,空无就是断灭。他说:“不!不是断灭,因为这个灭相中还有一个意识的细心常住不灭。”他恐怕落入断灭空,又建立一个意识细心常住不灭说,这一样是戏论;因为意识细心不管有多细,都是缘生法,缘生法都会灭坏。他既然要讲解脱,就不要再建立意识细心的常住说;这一建立,又落回到五阴里面,又落到十八界的意识界里面,那还是没有断我见,这样的解脱与佛法中讲的解脱完全不相干,所以那位导师这个说法就叫做戏论。

如果说,像《阿含》讲的,阿罗汉们亲证了无我的现观,确实详细观察到五阴十八界的一一阴、一一界、一一处、一一入都是虚妄法,我执断尽了,乐意舍寿后自我断灭了!但是我执断尽以后,把自己舍了入无余涅槃,仍有涅槃的本际不灭,但不属于十八界所摄的任何一法:既不是意识也不是意根,十八界都灭尽了,剩下本际称为如《阿含》里面有时候称为真如,有时候说是实际,有时候叫做我,这样才是真实的二乘解脱道。这个圣教真理,未来在《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书中,我们会慢慢举证来写(编按:总共七辑,已于2006年8月起陆续出版,2007年8月已出版完毕)。如果要讲真实法的话,从大乘法的实证者来看二乘法,它仍然是戏论,因为大乘法是以涅槃中的本际作为真实法,可是这个本际,二乘圣者不能证得:他们只能把自己灭了,剩下第八识独存,所以他们所说的法都不能言及实相。因此说阿罗汉们凡有所说言不及义,所说都讲不到第一义谛。

涅槃中的本际才能是实相,祂既能生名色等一切诸法,但是也可以独自存在;既能出生种种戏论相,自己却从来都无戏论相;既能出生喧闹的种种六尘,自己却都不受六尘的影响而永远处于绝对寂静、恒离六尘的境界中,这样才叫做自在,这才是真实法。但是二乘法永远谈不到这个地步,修不到这个地步,也证不到这个地步,所以说从大乘法来看二乘菩提,二乘法仍然是戏论。

乃至当有人证得涅槃的实际如来藏的时候,出世为众说法,所说的法也仍然是戏论;他所说的法就像指月之指:“月亮在那边。”把月亮指示出来的那个指头,就是三藏十二部中的那些文字。我出来弘法十几年所说的话,也都是指月之指;至于哪个才是月?你自己的如来藏才是月。但是自古以来,影月与真月一向很难分辨清楚,只有菩萨再来才能自己分辨清楚。影月就是指月之指,希望藉假识真;所以三藏十二部经,从实际来说也是戏论,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帮你去找到真正的月亮,真月如来藏才是胜义谛;因为真如也是由祂显现出来的,所以祂在般若诸经中又被称为真如。

法,为什么说无戏论?法是讲如来藏心,是讲涅槃中的本际,因为祂毕竟空。可是那一些佛门中的外道都不懂,就说:“毕竟空就是一切法都空掉,都不存在,如来藏实有说,是外道的神我,不是毕竟空。一切法都不存在,才叫做毕竟空。”错了!法有而真实空,这个“有”不是三界有,祂真实不空。真实空就是毕竟空,是说祂无形无色,离一切诸法,但是也有毕竟不空的含义;要具足空与不空两法,才是真实法。毕竟不空就是说,祂真实存在,并且拥有一切无漏有为法:能生五阴,能生十八界,又能辗转出生一切诸法,所以毕竟不空;毕竟不空的法,才有可能是常住而不具有众生我性的法,这个法才是真正的空。不具有丝毫众生我性的法,才能称为毕竟空,不是断灭空可以称为毕竟空。在心体自身毕竟无众生我性的情况下,说祂离一切诸法;离一切诸法,如何有法可说呢?所以祂当然是离戏论相的。

不论你如何度众生、如何说法,说得天花乱坠——诸天都来散花供养而天花乱坠了——但是你所说的法义仍然是戏论,不管你说得多高兴,或者度众生时度得多痛苦,心里想:“我讲了老半天,怎么大家都听不懂?”可是你的真实法如来藏仍然不起心动念,祂离戏论相,因为祂本来就是毕竟空相。可是这个毕竟空,目连尊者不懂,所以他无法回答。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我所,离我所故。”请问:“你鼻梁上架的眼镜是谁的?”是你的嘛!你会说:“这是我所有的眼镜。”乃至说:“你这个色身是谁的?”你说:“这是我所拥有的身体——我所有的身体。”这也是我所。请问:“你所有的眼镜,你所有的钱财,你所有的眷属、父母、师长、子女,这些是你所有的,但是你若没有自己所有的身体,你能有这些身外的所有吗?”不行!你在人间,一定要先拥有你所有的身体,然后才会有你所有的师长、父母、子女、财产,这些外我所才能属于你。你所有的身体若坏了,这些资产等外我所也就不再属于你。所以这些我所,是从你的身体开始的,有了身体才能拥有外我所。但身体是你的六、七识据为己有的我所,身体也是你的我所;经由身体这个我所,来持有父母、师长、子女,来持有财产、名誉、性命、寿命等等。可是如来藏从来不说:“这身体是我所有的。”也不说:“你们意识、意根每天在做主、在思量分别,把我据为己有,其实你也是我出生的,所以五阴的你也是我所有。”如来藏不会如此,祂没有丝毫的意见,无始劫以来不曾表达过一次意见,有意见的永远都是你,祂从来没有意见;确实如此,一切亲证者都是如此现观的。所以真实法是离我所的,如来藏从来不会说:“这六、七识也是我所有的,这身体也是我所有,这山河大地也是我所有。”祂从来不会如此,所以说真实法如来藏是无我所的,因为从来就远离我所。

这部经中的某些经句,以前我曾对一些居士讲过,我说:“这部经是禅门的照妖镜,你们自认为悟了,出世努力弘扬已故某法师的法,但是你们要先用《维摩诘经》自我检查。如果能够通过这部经的检查,你才可以说你是真的悟了,如果你无法通过这部经的检查,你的悟就是假的。”你们去禅三被我印证回来的人,用这部经来自我印证看看;如果印证不过去,那就表示我为你印证的法是假的,那么现在马上就可以起身,对我说:“莎哟哪啦!”我们讲到这里,诸位都可以时时验证看看:你从现量上面来现观看看,从你所亲证的阿赖耶识如来藏的现量上来看,如来藏真的是离我所。这才是真实法。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分别,离诸识故。”真实法是离分别的,并且这个离分别是永离,是本来就离,不是修行以后才离,也不是悟后才开始有时候离、有时候不离。可是离分别三字,古今有多少人错会了!有些法师说:“没有语言文字时就是不分别。”那好!请问你:“你第一次来到正觉讲堂听经,刚见到我上座的时候,你心里说:‘啊!原来这就是萧平实。’可是你起这个语言文字之前,是不是已经先分别完成了?”(众答:分别完成了。)是先分别完成了,才有语言出生的,可见分别是不必要用语言文字的。但是如来藏从来不分别,只有七转识才会分别,如来藏从来不分别,因为祂对六尘从来不生起觉观,你要叫祂分别个什么?

祂离诸识的功能差别,从来远离前七识的功能差别,祂自己从来不起前七识的见闻觉知及做主思量的功能,所以祂才是真实的无分别者。真实法是从来就没有分别的,不是像意识心修行以后有时分别、有时不分别;觉知心都只能短时间不分别,不是从来不分别,不是永远不分别。定修得好的人就能永远不分别吗?在定中就真的没有分别吗?还是有分别!所以他在二禅等至位中,很清楚知道自己正在二禅等至中。只有一个定是不分别的,但不能讲是灭尽定跟无想定,因为那两个定是意识心灭了,意识心是已经不存在的;只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才能无分别,因为那个定中不起想了(《阿含经》中佛说想亦是知),他那时已经不起法尘上的知觉了,可是那时又不是完全无知,所以才叫非知非不知——非想非非想,但那个境界中的意识其实是个白痴。

菩萨的法道却不一样,菩萨的法道是:我现在不分别,但是我也正在分别。一般人听了:“你这不是在睁眼说瞎话吗?你这是在骗人!你当我三岁小孩子?”我告诉你:“不是!我是尊重你,才会这样跟你讲,不拿你当三岁小孩儿。如果当你是三岁小孩儿,我就会跟你讲:‘我了了分明而不分别。’这才是对三岁小孩儿讲的。因为尊重你,我才告诉你说:‘我不分别的时候,我也是继续在分别的。’”这就是说,无妨七转识不断地在分别,但同时有第八识从来不分别:分别与不分别并行。所以克勤大师有个师弟远禅师,他有一次上堂开示:“须是不离分别心,识取无分别心。不离见闻,识取无见闻底。不是长连床上闭目合眼唤作无见,须是即见处便有无见。所以道:居见闻之境,而见闻不到;居思议之地,而思议不及。”这样才是禅宗真正的无分别。所以菩萨是在分别万法当中,转依第八识的不分别,不是把能分别的、有智慧的意识心,修成不能分别的白痴心。

正因为第八识本身不起诸识的分别性,所以说祂“离诸识故”;从来远离诸识功能性的心,祂才是真实法。目连尊者那时尚未回心大乘,尚未证得如来藏,所以他当然不懂;不懂,在菩萨面前就没有开口的余地。菩萨说法并不是故意在贬抑二乘,也不是故意在贬抑崇尚罗汉道的法师们,而是在说明真相;既然是在说明三乘法义的真相,就不得不说到二乘法与大乘法之间的异同与高下,这是因为提出来相提并论而做分析以后,修学菩萨法的人就能很容易听懂,所以必须要这样做;目的不在比较高下,而是想要使学法者容易听懂,也更容易激发二乘根性的法师、居士们回小向大。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真实法,三界中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拿来跟祂相比较的;因为三界中没有任何一个法是跟祂类似的,所以无法拿来相待、比对,所以说祂离开相待之相,所以又叫做绝待——绝对待。你们明心的人试着去找找看:十方三界,有哪一个法跟祂相同而能够拿来与祂比较?没有!所以说祂“无有比”。可是二乘菩提断见惑、思惑所说的法,都是有法可以拿来相对待比较的,因为都是在三界中的法。可是真实法不在三界中,祂虽然被你拉着在三界中,可是祂自己所住的境界是三界外的,不是在三界里面的,那是祂的自住境界。祂为了配合你,不得不在三界中忙得要死,可是祂自己所住的境界却不在三界中,因此说祂无相待故。目连阿罗汉听不懂,与维摩诘菩萨根本说不上话,所以无法去看望他的病。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不属因,不在缘故。”说如来藏从来不是导致你去轮回生死的因,所以祂不是你生死的因。可是有时候,菩萨方便说祂是众生生死的因,因为如果没有祂,就不可能有众生能在三界里轮回生死;可是真要探究下来,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是祂所害的吗?不然!因为众生在三界中现世的生死,是由于往世有业——往世造了业。生死的业种固然是由如来藏执持的,才让众生有了这一世的生死。可是那个业种究竟是谁造下的?是上一世的众生自己造下的。上一世的你——意根,藉着上一世的意识不断地贪著而造业;造善业就生天,或者在人间享受福报;造了恶业就下堕三涂受恶报,还是众生自己造的,如来藏只是为你持住种子而被动地实现业果而已。

又如无明,众生无量世在我见、我执上面不断地造作增长,在我见上面不断地熏习,增长我见,那也是意根与往世的意识做的,仍然不是如来藏做的,祂只是把这些无明种子收存着而已,所以众生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了善、恶业自己领受。祂只是帮你收存这个种子,让你下一世再来。再来了以后,你很有钱,享受快乐,那也是你在享受,祂也没有享受到,因为祂离见闻觉知,怎么会享受?喜怒哀乐都是你自己的事,跟祂都无关,所以祂根本不是众生生死的缘因,因为祂不在诸缘里面帮助众生生起我见、我执,也不在诸缘当中帮助众生造作种种业,所以祂既不造业,不可能是业因的缘因,所以说祂不属因,因为祂的运行都不在六尘所摄的各种缘中。可是二乘菩提所说的,都是在因与缘上面(以前缘为因)缘于三恶业,缘于六尘,造作了种种善恶业,成就了来世的生死因,这是二乘菩提。可是大乘菩提讲的真实法,离这些缘因,祂是离生死因、离相待因、离一切未来果报的因。因为祂从来不曾在种种外缘上面用心,当然是离生死因的。可是目连尊者听不懂,所以不敢答应去看望他的病。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同法性,入诸法故。”说这个真实法和诸法的体性一样,因为祂入于诸法中。这一句是不是和前面说的法义有些自相冲突、矛盾?还没有悟的人读了往往觉得似乎是自相冲突的,但其实一点儿都没有冲突!因为我们十八界、五阴,乃至种种贪瞋痴慢疑,也都是祂所含摄的万法之一,不能自外于如来藏而存在。既然不能自外于如来藏,都是从祂心中出生的,怎么可以说这些跟如来藏无关?当然也有关啊!所以说这个真实法同于诸法的法性;清净、染污,善念、恶念,都同于如来藏,因为都是从祂出生的,所以不能说与如来藏不同。

就好像手,你不能说手不是身体,因为手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说手等于身体,那你只要有手就好了,不必有头,也不必有其余部分的身体了,但是也不能说身体与手不同。同样的道理,诸法都从如来藏中出生,当然诸法同于如来藏,所以说法同法性。因为如来藏遍于诸法中,祂具有四种遍,遍十八界及诸法中,每一法都没有办法离开如来藏,都在祂里面运行,所以说祂“入诸法故”。目连尊者一想:“糟了!这一句话我还真的不懂,为什么真实法入于诸法中?”虽然在诸法中,可是在十八界中找来找去,真实法在哪里?又都找不到!所以目连尊者不敢去看望大士的病。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随于如,无所随故。”这得要先解释什么叫做如。如就是说,祂完全不动心、不动念,那才叫做如。假使吃到一碗烧焦的饭:“哎呀!这饭好苦。”虽然嘴里不骂,可是心中想:“我这个老婆真不会煮饭。”虽然嘴巴不骂,心中也没有责备的语言文字出现,但是,味道是苦,感受到苦,这就是苦苦;心里面觉得不好吃,就已经是苦受了;吃饭的过程就是行苦,是苦苦加上行苦,这时觉知心能算是如吗?已经是苦了,怎么叫做如?可是饭吃完了,待会儿太太说:“对不起!今天饭烧焦了,现在用冰淇淋供养你。”“欸!这却不错!真好!”动心了没?动了!这还叫做如吗?不如了。因为觉知心一定会跟三种受、五种受相应,既然相应了就不能叫做如。可是真实法永远“随于如”,也就是说祂随顺于如的体性,永远如此,无始劫以来就这样,不是修行以后才这样。

外面常常有善知识说:“我现在都是如如不动的。”你突然给他一巴掌,看他动不动心?看他如不如?早就不如了。就算你都不给他一巴掌,他坐上三个钟头都是如,可是下座了以后还如不如?我告诉你,还没下座,他就不如了,因为脚痛得要死:“引磬怎么还不敲?”早已经不如了。就算腿功很好,仍然是如,那么请问:有时如,有时不如,那个变异如,你要不要?才不要那个变异如呢!真要是如的话,应该永远都如、本来已如,那才是真实如。真实法从无量劫以来,祂就一直都随顺于如,每一刹那都是如。为什么祂能够永远都是随顺于如呢?因为祂“无所随”嘛!如果祂随于六尘中的任何一法,就一定会不如。因为祂永远离六尘的觉受,所以祂无所随,才能够永远随顺于如。离念灵知心与六尘觉受相应,当然不可能永远都如。好了!二乘菩提的修法永远都在五阴十八界法上面,怎么可能永远随顺于如呢?所以目连尊者听不懂,就不敢去看望维摩诘大士。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实际就是如来藏自住境界,祂自己所住的境界才是实际。菩萨悟了也说:“我们也住实际,因为我们住于如来藏的境界,我们转依如来藏了。”转依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实际,万法的根源当然是实际;涅槃既是祂,所以祂当然是实际。菩萨不入实际,而住于实际;因为如来藏自己住的境界,你觉知心永远不可能住进去。不可以说:“我现在住在真心的境界中。”如果有谁胆敢这么讲,你就一巴掌再给他,他生气地质问你:“你为什么打我?”“你不是住在实际吗?你不是住在真心的境界中吗?真心的境界离见闻觉知,你怎么知道我打你?所以我没有打你啊!”他只能吃闷亏了。所以住于真心的境界,意思是说转依真心而安住,因为你七识心永远不能变成真心,所以不可能像真心那样地住于实际。

可是现在很多大禅师们都是要把妄心意识变成真心如来藏,都是误以为觉知心、妄心一念不生就变成真心了,认为就是住入真心的境界中了!但那都是变来的,不是本来就真,凡是变来的都是有生有灭。阿罗汉所证的无生,不能住于实际,所以他们的无生是“将灭止生”,六祖大师早就骂过了。“将灭止生”就是说,把一个法灭了,让它永远不再生起。但是菩萨的法不是“将灭止生”,是本来就无生,不是灭了某一个法而不使它再度出生;是另一个法本来就在,本来就不曾出生过而说无生。但二乘法中的无生都是灭了五阴而不再出生五阴,所以说是无生,都是将灭止生。悟错的法师们则是从来落在有生之法中,误以为是已证无生,都是误将觉知心压抑着不动,错认为是不分别心、无生心;所以他如果正在一念不生之中,自以为是不分别的清净心,可是当他后来听见有人说他不好听的话,心想:“这个人是我的仇家。”就气起来了,心就动了!觉知心每日这样动摇过多少遍了?有人也许讲:“我入定三天,心都不动。”骗人!你如果觉知心都不动摇,就无法入定;如果都不动摇,也出不了定。即使是证灭尽定,我还是这么说:因为你要入灭尽定,还得要心有动摇,才能入;在定中,心不动摇,还不能出定呢。但是真实法从来离这一些境界,因为都不跟六尘相应,才是真的不动心。觉知心进入各种定中时,还得要跟定境法尘相应,是动摇;会出定也是一样,因为心动摇了,一念无明又出现了,一个念一闪而过,就出定了,还是动摇了;这些都是动心,因为跟六尘相应的缘故,所以心会动摇。可是如来藏从来不与六尘相应,所以祂是无动摇者。二乘菩提所证的都是在七识上用心,当然是会动摇的心,依于六尘的缘故。所以他不懂,就不敢去看望维摩诘菩萨。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去来,常不住故。”众生所知的心都是有去来的:离开了上一世,入胎来到这一世,有去、有来。觉知心今天晚上睡着而断灭了,去了;明天早上醒来,又来了,所以有去、来。恒、审、思量的意根到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永远断灭了,也是去了,所以一切法都有去、来。但是如来藏从来就没有去、来,无始劫以来就一直都是这样。无明众生不断地轮回生死,去到地狱受尽百般的苦恼,恨不得赶快死掉;一死掉就去了,但如来藏还在,没有去;正因为如来藏还在,所以业风一吹,觉知心又重新出现,重新再受苦,于是又来了,但如来藏还是继续在,还是没有去、来;死后业风一吹,觉知心又醒来了,如来藏还是本来就在,没有去、来;觉知心再度现行时于是又受苦了,又闷绝过去,又死掉了,于是又去了;如来藏还是没有去,还是在。这样反复地继续下去,觉知心来来去去,如来藏仍是没有来去,因为本来就在。所以诸法都有去来,可是如来藏永远常住,祂没有去来。

我们离念灵知心今天早上来了,中午睡个午觉又去了;午觉后醒过来的时候又来了,晚上睡着了,又去了!被人打一记闷棍时觉知心又去了,又断灭了!不断地来来去去。菩萨为什么重法而不重视神通?诸位知道这个道理吗?因为神通是依意识心才有的,意识心一旦断灭了,神通就不能现前了。神通再怎么大,都敌不过麻醉医师那一针;那一针打下去,再广大的神通也会灭失不现了。神通依于意识心而有,意识觉知心依于五色根而有;五色根若被麻醉了,意识心灭了,神通就跟着灭了。所以,只有真实无去无来的常住的法才是真实法。离念灵知,往往不必动到麻醉针,只要一记闷棍就解决了,祂就断灭了,就去了!等到泼冷水以后,才又慢慢地回转来,都是有去有来的法,就是虚妄法。但真实法如来藏也是“常不住”,为什么常而不住?因为祂不住于诸法中:不住于六尘,不住于觉观,不住于贪瞋痴中,这才是真实法。目连尊者不曾证得这个实相境界,所以他不敢去看维摩诘大士。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真实法如来藏,永远随顺于空,不会在三界有里面起执著,所以叫做法顺空。但是二乘法所断的十八界,不管哪一个法都不顺空,都攀缘于三界有。既然都攀缘三界有,不顺空,那显然就不能无相,一定随于有相、随于三界中的种种有,最微细的就是随顺于无色界有。很多人误以为一念不生时就是证空,可是他们不晓得一念不生时仍然是有;觉知心一念不生时正是欲界有,因为不离五尘中的觉知,所以是欲界有;即使他们打坐入未到地定过暗中,无所觉知,但是无所觉知的时候,仍然还有觉知心在,只是祂暂时不反观自己而已,那还是欲界有。修入初禅时是色界有,修入第四禅时还是色界有。如果再往上进修四空定,修到最高的非非想定中,还是无色界有,不是真空;因为只要觉知心还在、只要意识还在,就是有;都将随于有而不能随于无相,因为一定会跟三界境界相应。

可是真心如来藏这个真实法,祂永远不跟三界有相应,从来不起贪,起贪的都是意根;由于意根生起贪的作意、我执的作意,所以如来藏才无法离开你的五阴进入涅槃,所以如来藏祂本身是随顺无相的;因为顺于空,所以随顺无相,随顺无相就无作。意识心看见了漂亮的珠宝,眼睛为之一亮。如果买到手,每天把玩、肤色光泽,这就是有作。可是意识心很欢喜地正在把玩珠宝的时候,祂真心都无所谓,因为祂既不了知它是什么,当然就不会产生贪著,不生贪著也就不会讨厌厌恶的物质或者六尘。凡是有贪著的、有喜爱的,它同时就会有厌恶;既然没有贪著也没有厌恶,它怎么会起有为有作的心行呢?所以祂永远都与无作相应,所以说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这个道理,神通第一的大目连尊者也弄不清楚,因为他所知道的法都是十八界中的法,可是十八界中的每一法都不顺空,随有相,应有作。十八界法,诸位都知道是六根、六尘、六识,都随于有相法,都不是无作法,所以他听不懂。

维摩诘大士又说:“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大目犍连尊者所知道的十八界法,不管哪一个法都是有好丑的,因为十八界和合运作,就一定会有好丑。今天托钵回来:不错!有美食。这一户人家有钱财又恭敬三宝,早就准备好要供养的,今天我去托钵得到了,吃起来很好吃;明天托钵时没得到,只好用牛粪充饥。古人对牛粪,并没有那么厌恶的;现在有的人看见了牛粪就作呕,古人是不会的。我们小时候,乡间房屋墙壁都是用竹篾编的,然后用牛粪去糊起来;有钱人家则是弄麻丝加上石灰土去糊起来;所以牛粪是建材之一,古人并不厌恶它。如果不得不为了充饥而吃牛粪,比起昨天托钵回来的美食,那当然就是丑了!十八界的法,永远都会跟美丑相应。可是真心,祂离六尘见闻觉知,所以祂永远没有好丑之分。

“法无增损”:六识心加上意根,这七个识都会有增损。以学书法来讲好了,今天学习成绩很差,明天、后天、明年、后年,后来这觉知心在写书法的时候不但都细致地观察到每一个地方,而且运作顺畅快速,写起来字很美,让人家觉得有一种美感;这表示七识心可以在这一方面增长自己的功德。但是专心在这上面,也许他就把钢琴给忘了,结果五年后重弹起来,好多杂音出现了,在钢琴方面的功德损减了!十八界法总是如此,五阴一向是如此的,它是可以有增损的。

你们来正觉学法,学到今天破参乃至见性了:哇!好有智慧。可是,好有智慧,是谁有智慧啊?还是七识心,所以七识心的功德有所增损,但真心在这上面是不会有所增损的,因为真心不会在这上面相应。你把《心经》诵诵看:“无智亦无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一法与祂相应,祂怎么会有增损?可是你来学法,找到了祂以后,你的七识心智慧增加了,烦恼损减了,至少我见烦恼不见了,思惑烦恼也有一分不见了!所以七识心这个法,是有增损的;在善恶法、在无漏净法上面,祂会有增损。可是真实法如来藏从来无增损,由于无增损,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说白了也是无三十七道品。祂永远都无增损,永远无增损的心才是真法。若是有增有损,显然就是虚妄法,真实法是绝对不增不减的。

可是,到底是哪个法无增损?大目犍连尊者弄不懂,就没资格去看望维摩诘大士的病;他怕万一去到那边看病,维摩诘菩萨问他:“我以前跟你讲‘法无增损’,你说来听听看,现在弄懂了没?”没办法回答,那该怎么办?所以他当然要推辞。

“法无生灭”:真实法没有生灭,有生灭的都是虚妄法。众生,特别是常见外道们,总是认为离念灵知不生不灭。前几年好多居士、法师在网站上一直与我争执:“萧平实竟然诽谤离念灵知,说祂是生灭法,显然是个外道。”有时说:“能见之性、能闻之性乃至能知、能觉之性就是佛性,萧平实竟然说都是生灭法、虚妄法,他是毁谤正法,是邪魔外道。”可是今天他们不讲话了,因为以前根本都还没有读过我写的书;现在我们也在网站上面贴了很多本书,举证很多了,他们才不再乱讲了。所以,有生灭的法,表示它们会有增损,也就是说它一定是能熏的法,能熏的法就一定会有习气增损。真实法没有增损,所以它一定是不生灭的。

当然,以前曾有许多法师说:“阿赖耶识是生灭法,找到阿赖耶识以后还要把祂灭掉。”古来类似这种说法是很多的,意思就是说,他们不懂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不灭;把不生灭的法毁谤成生灭法,然后说他们证得所谓的佛地真如、初地真如,原来还是意识心离念灵知,原来是退回凡夫常见中。但离念灵知确实是生灭法,因为从世间人的常识就可以知道了!这很简单:如果病得很痛苦,闷绝了,离念灵知就不见了;要不然打他一记闷棍,离念灵知也不见了也灭了;要不然下了毒药也可以把他毒死,离念灵知也不见了。因为只要五色根坏了、不正常了,离念灵知心就不能存在了,所以祂是生灭法:有生有灭嘛!

也许有人说:“意根恒审思量,祂无始劫以来就在,所以祂不会坏,如果我不入无余涅槃,祂会永远在。”讲得好像有道理,但是,他最后一句话说:“如果我不入无余涅槃,祂会永远在。”那就表示祂也是可以坏灭的了,既是可以灭的法,还是生灭法。真正的法是永远都不生灭的,可是很多人不懂,他们说:“佛法讲无生,证悟的人就是得无生忍。”他就想:“我就把妄想灭了,一念不生,那就叫做无生。”也有这种愚痴的说法,并且是大多数所谓开悟者的说法。他们以前都说:妄想不生时就是证得无生忍。竟然也有这种无生忍。可是妄想是谁相应的呢?是觉知心相应,觉知心灭了,妄想也就永灭了!但觉知心却是从来有灭、有生的法,那岂不是有灭然后才无生?这正是六祖大师所骂的“将灭止生”。用灭来说无生,不是本来无生;佛菩萨们证得的无生都是本来就无生的,不是灭后才无生的。

“法无所归”:真实的法,是本来就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生也没有灭,才是真实法。既然无生也无灭,祂当然就无所归了;不能把祂归属于某一法,当然是真实法。有归就表示某一个阶段消灭了,所以你们年轻女性如果出嫁了,嫁了就叫做于归——有归宿了。有归宿了,那你少女的身份就消失了、灭了,现在变成人妻,几年后变人母,也许二十几年后变人家的婆婆,所以是有所归的。虚妄法都可以有所归,譬如说万法,意识的法,什么法都好,要归到哪里呢?归到十八界,都是从十八界生。可是十八界仍然可以有所归,继续归到后来,终究还是归到如来藏去,都是直接、间接、辗转从如来藏生嘛!可是如来藏从什么生?没有啊!祂出生万法,不从任何一法生,所以如来藏无所归,无所归的才是真实法。大目犍连尊者所证的是二乘菩提,二乘菩提的一切法都有所归,因此维摩诘大士对他说:“真的法是无所归的。”他就傻眼了,因为无所归的法是哪个法?在何处?他不知道,所以当然要推辞,不敢去看望维摩诘菩萨。因为去看望的时候,维摩诘居士若是问一句说:“我当时跟你说‘法无所归’,你弄懂了没?”大阿罗汉竟然不懂,被当众一问,不就要脸红耳赤了吗?那怎么办?

维摩诘大士接着又说:“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真实法是超过眼耳鼻舌身心的境界。一般人所知的法,说穿了都是意识心,逃不过意识心的境界。不管哪一个证悟者所说的,都逃不过意识心的境界;如果来了一个糊涂蛋,他再加上意根的境界,叫做处处做主,那正是遍计执;这不是悟得更深,反而是更堕落。聪明人说:“我的离念灵知统统随缘,都不执著攀缘,都无所著。”可是他老兄反而来个处处做主,那是在依他起性的离念灵知上面产生了误计而成就了遍计所执,才会想要处处做主。所以真正解脱的人,他是不做主的:什么都不做主,处处都不做主。处处做主的人,他就得要轮回生死,想做主就做不了主;能够悟得不做主的心,转依祂而不做主,他才能死后做得了主,他才是圣人,才能处处做主而决定自己的生处。

可是他们不懂这个道理:落在眼耳鼻舌身五根加上七个识中,祂们所了知的是三界中的法,不离色法、不离六尘;可是真实心如来藏,祂能了知的太多了,却都不是眼耳鼻舌身心所能了知。可是也许有人说:“你总得讲出来吧!否则我凭什么相信你?”但我就是不告诉你!等你悟了,你可以再一步一步去了知;因为你纵使真的开悟了,也仍然无法完全了知。悟的时候所知道的内容,就像某人讲的:“只有鼻屎那么大。”只知道这么一点点而已。你要慢慢地一步一步进修,才能越来了知越多。祂所了知的,绝不是五阴的自我所能了知的,祂了知的范围太广泛了,所以说祂是超过眼耳鼻舌身心的。

真正的法没有高下,可是虚妄法就有高下了,正因为落入十八界的关系,所以就说:某某人比较聪明,某某人比较痴呆。就因为十八界的关系,所以说:某某人长得比较漂亮,某某人长得比较丑。都有高下。但是真实法不在十八界中,所以祂没有高下的差别。如果蚂蚁,它真的悟了,当它遇见佛的时候,它也会这样子说:“佛的第八识跟我的第八识一样,都是真如法性,没有高下差别。”佛听了,也会说:“你真的有智慧,说得好,确实如此。”绝不可能将它推翻的,所以真法没有高下。凡是有高下的,都是因为十八界法的缘故才会有高下;但十八界都是所生法,也都是可灭法,真正的法却是常住不动而无所住的。虚妄法都是有所住,所以不能常住,有时住于色尘,有时住于声尘,乃至有时住于法尘,都是有所住的;有所住的心,这个住就是执著、所缘。

有所住就有所著、有所缘,有所著、有所缘就不能常住,因为它会像猿猴一样:取一放一、捉一弃一。猿猴永远是这样,它现在两手把果子抓满了,再往嘴巴塞,塞到两颊都鼓起来了,两手也抓满了,当它看到另外一个时,就把右手中这个丢了再摘另外一个;看看树上还有另一个,于是左手又丢了原有的,又再摘另一个,结果它把满树的水果都摘光了,带回家的却还是嘴巴里和两手的,但整棵树都被它摘光了,猿猴就是这样。我们的意根、意识也是如此取一放一,都是有所住、有所缘;有所住、有所缘的结果,住于这个法、缘于这个法,等一下又转住、转缘于另一个法中,不断地转换。所以上辈子在琉璃光如来的世界,这一辈到娑婆来,下辈子又要去极乐了,换来换去,不能常住。如果以意识心、以离念灵知来讲,自从醒过来,一下子缘于那个法,一会儿又缘另一个法,一直到睡着不见了为止,都是如此有所住、有所缘,所以不是常住法。因为会动心,不断地动心,所以不能常住;能常住的心,是不在六尘上动心的,从来不动。当意识缘于五尘或单独法尘时,即是有所缘;若无所缘的尘,意识就只能断灭不在了。但是当你们明心了以后,可以试试看: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你的如来藏动心呢?不可能!实际上真的不可能!你无法使祂动心,所以这个真实法才叫做常住心。

正因为你没有办法把祂毁坏,你要让祂暂时一刹那地断灭都不可能。你们找到如来藏的人,你想想看,你有什么办法能使祂暂时断灭一刹那?有没有办法呢?根本就无法使祂断灭一刹那,所以祂才是常住的。而能够常住的心,绝对不会在六尘上动心。这个常住而不动的心,才能说祂是真实法,除此以外都是虚妄法。

也许有人说:“我们因为悟得离念灵知心,所以观行很好。”问他怎么观行呢?他说:“我们常常会观照自己有没有起妄念。”原来观行是在观有没有起妄念,不是在观察我见断了没?不是在观察有没有打破无始无明,只是在观察有没有生起语言文字妄想。可是就算他的观行正确,再请问他:“所观察的心是不是能观行之心?”答案是“能”,因为他不能否定,因为他的离念灵知就是会观行的心。现在维摩诘菩萨说:“法离一切观行。”所以他们不敢讲《维摩诘经》,因为不管讲哪一句,他们都会自相抵触。离念灵知既然能观行、会观行,那就是虚妄法,维摩诘大士说真实法是离一切观行的。

参禅也是一种观行,就是依《般若经》的正见去寻找:到底我的如来藏在哪里?这也是观行的一种,所以六即佛里面说观行即佛位,就表示他还没有悟,还在作观行的阶段中,还在找他的真实法;因为仍然找不出来,所以要一直观行,在他寻找如来藏的过程中,我们就说他是观行即佛位的菩萨,还不是开悟者的相似即佛位的菩萨。找到如来藏的人叫做相似即佛,看起来跟佛很相似,因为他看佛时:佛也有这个第八识心,也是真如性;我也有这个第八识心,也是真如性,跟佛是很相似的。其实与佛相差很多,可是从如来藏看起来是相似的,似乎没有差别,所以叫做相似即佛。因为他的第八识还没有发起五法,没有五分法身,所以不叫做分证即佛。可是即使修到诸地的分证即佛了,那时的如来藏自身还是不作观行的,能观行的永远都是六识心。所以六识心纵使修到佛地了,祂还是六识心,修到佛地都不会变成真实法第八识,因为佛地的真实法第八识,是从因地的第八识转变所含藏的种子而成佛地的第八识,不是因地的第六识去转变成佛地的第八识。可是现在的学佛人都想要把第六意识修行变成佛地的第八识真如心,这就好像说我要把这个黄铜努力淬炼以后变成黄金,都是误会佛法的凡夫。所以说,真实法是不观行的,永远不会作观行,正是第八识如来藏。诸位!你们破参找到如来藏以后,看祂会不会观行。祂永远不观行的,观行永远是我们六识心的工作,永远没有办法派给真心如来藏来做。

讲完了那么多法以后,维摩诘菩萨总结说:“喂!大目连啊!法相就是这样的,这种法你怎么可以用语言来为居士们说?”大目连一听,还真的是如此!真实法的相貌就是这样,所以说“不可说、不可说”,说出来的已经不是真实法自身了。所以维摩诘居士接着说:“所谓说法(也就是指真正的说法),是没有语言相的、没有表示的。没有语言相、没有表示,才是真正的说法者。”

所以云门禅师悟前去叩睦州禅师的方丈室,睦州禅师听到他叩门,就把门打开,随即又关上了。云门禅师不得其门而入,只好回去。第二天早上又来叩门,睦州禅师听到他又来叩门,门一打开又随即关起来了,连着三天都这样。后来云门禅师想一想:“这样不是办法,我非得要弄清楚不可,不然我来找大禅师作什么?”第四天他又来叩门,睦州禅师刚把门一打开,云门很快一脚就踩进去,不等他开口接人了。这意思就是说,真正说法是无说亦无示的,睦州才是真正说法者,只是当初云门不懂。后来他突然一脚踩进去了,应该是让睦州没办法关门了;可是睦州却不管云门把脚踩进来的事,他照关不误,把云门的脚给夹了,这一猛夹,云门就悟入了,成为跛脚禅师。所以说,听法者无闻无得,这时候他终于懂得听法了。前后四天,睦州没有说法也没有表示,云门也没有听到一句法,也没有得到开示,但这才是真正的说法与听法者,会听法的人要这样听。哪一天你如果来小参问我:“哪个是真如?”我如果给你一棒,你可别怪我,因为说法者无说无示,那你听法者也该无闻无得。如果你听见我跟你说了什么,看见我做了什么,那就表示你一定还是悟不了,或是悟错了。正因为你的悟缘未熟,我得要先在知见上为你说法,那都是因为还无法真的悟入。大目连尊者以前听到维摩诘菩萨这么说法时,当然不懂,现在哪敢去看望他?

维摩诘大士说:“就好像幻化出来的一个人,为另一个幻人说法,这才是真正说法。应该建立这样的观念,来为居士们说法,才算是真正懂得说法的人。”所以我今晚上座讲了一个钟头,其实并没有说法,因为都是言语。我用什么来跟你们说法?用我这个幻化出来的人来为大家说真实法。在六十二年前并没有我这个人存在,六十二年前幻化出来了,现在有了这个人名为萧平实,我用这个幻化出来的假人来为你们这一些被幻化出来的假人说法(你们也都是幻人);要由幻人来为幻人说法,才是真说法,而不是以口舌来为你们说法;“以口舌而说出来的法都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法。”所以真学禅宗的人,都要懂得以幻人为幻人说法。

“悟后要懂得这个道理,以这个道理来为众居士们说法,这才叫做真的说法,你目连为这一些居士们说法,这不是真的在说法,不是在说真实法。而且应当要了知,众生的根性有利有钝,有的人智慧很深利,有的人智慧很迟钝。但是身为菩萨、身为说法者,应当要善于知见,要能够观察(见就是观察,知就是了解);观察了解众生根性的利与钝,然后心中无所挂碍,以大悲心来赞叹于大乘法。”若是赞叹二乘法,用不着大悲心;因为我只要这一世为众生讲完二乘法,有人得解脱了,我该舍报时就走了,永远不来三界中了,所以不需要起大悲心再发受生愿。但是菩萨能得解脱之后,反而还要再生起一个愿力来:“我还是要继续地利乐众生,不要入无余涅槃,不可畏惧久远劫的生死苦恼。”所以只好以这个大悲愿故意留下一分思惑再来受生,这样一来就得要有大悲心才行。得解脱了,而愿意再来五浊恶世,跟五浊众生混在一起,这真的需要大悲心;有这种大悲心的人,他所修、所传授的法一定是大乘法。既然是大乘法,当然是要有大悲心互相配合,所以说用大悲心来赞叹于大乘法。“这样深心想念着要报答佛恩,使三宝种子不会断绝。”报佛恩,不是赶快成为阿罗汉入涅槃,或者躲到极乐世界去享乐,不肯再回入娑婆来。那不叫做报佛恩,那叫做忘恩。忘了佛恩,才会只想去极乐世界享清福,学成之后不肯回来跟娑婆世界五浊众生共事,那是不感念佛恩的人。

所以真的感念佛恩的人,他的心态是说:“我既然悟了,依照《观经》中的许诺,我去那边很快就可以进入诸地,至少也有初地;最迟钝的明心者去那边,至少也可以得到初地智慧,人间没有人可以来跟我挑战了。”他想:“我应该这样去极乐。”所以他是以回来这里为前提而去极乐的,不是为了逃避这边荷担如来家业的辛苦,而是为了将来有能力荷担如来家业,所以他要去极乐,这样的人就是念、报佛恩。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人,人间三宝就永远不会断绝了。“应该为居士这样教导,教导他们要念报佛恩,要以大悲心赞于大乘,要让三宝持续不断,然后以这种心态,也为众生这样教导,来为他们说法。”维摩诘大士这么说。

目连尊者转述了维摩诘大士上面的说法以后,又叙述说:“维摩诘居士说这些法的时候,我听不懂,但那个时候竟然能有八百位居士因为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说法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换句话说,他们不再修二乘法了,要专门修大乘法、行菩萨道了。“而我目连没有这个法义辨正的口才,根本无法跟他论法,连插一句话都插不上,所以我如果现在接受世尊您的指派去看望他的病,他要是问我这些法,随便一句我都答不出来,那我怎么办?所以我真的不堪任去见维摩诘菩萨,不堪任去看望他的疾病。我不是推辞,所以世尊您还是另外派别人去。”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闻此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这一段经文,是换大迦叶尊者上场了!声闻十大弟子中,前面已有两位推辞了:第一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第二位是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现在第三位是头陀行第一的大迦叶尊者。这大迦叶尊者也不晓得般若密意,所以他也无法去。佛就是故意要向声闻中的十大弟子一个一个问,让他们知道大乘法的不可思议,为的是要发起他们的大乘心,将来才会回小向大而成为菩萨,后来果真有好多位回入大乘而证悟了。佛接着告诉大迦叶尊者:“你去吧!去看望维摩诘的病况。”大迦叶尊者知道自己也无法胜任,就向佛禀白说:“世尊啊!我不堪任看望他的疾病,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起以前曾经在比较贫穷的那些里巷中行乞,可是当时维摩诘菩萨来跟我讲,他说:‘喂!大迦叶啊!你有慈悲心,可是不能普遍,因为你专门舍弃豪富的人家而不行乞,你的慈悲心都用在那一些贫穷人家,专向贫穷人行乞,不肯给富人种一两次福田。迦叶!住在平等法的人,应该顺着次序去行乞。如果按次序先遇到的是有钱人家,你就不应该跳过去,你也应该给有钱人同样能在你身上种福田的机会,这才是住于平等法的人。’”

如果是二乘法的行者,他就没有平等法可说,因为二乘法所观行的,都是在十八界法中,可是十八界法中并没有平等法,一定是一一界各不相同,所以一定会有贫富差别的看待;世间不可能有两个人财富是完全相等的,所以一定会有贫富差别,那不是平等法。可是最贫穷的人与最富有的人,他的真实法如来藏完全平等无差别,这才是真的平等法。“如果住在这个平等法里面来看待富人,他跟穷人一样是这个如来藏,你就应该平等地乞食,不应该跳过富人;你略过富人,显然就是用你的意识心来看,说这个富人太有钱了,不必给他种福田,我迦叶专门要给穷人种福田。”所以就不是住于平等法了,但是他无法了解这个道理。

维摩诘居士又说:“为不食故应行乞食。”大迦叶尊者更听不懂了:“我们二乘人实行乞食就是因为要吃饭,所以要行乞食;因为我这个十八界若没有饮食就不能生存,所以我才要乞食。今天维摩诘居士竟然跟我说:‘是为了不食才要乞食。’如果为了不食,我乞食来干吗?”所以他无法弄通。但菩萨确实是“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一切真悟的出家菩萨都是这样的。出家菩萨们受众生供养,供养食物来了无妨就吃了,受供的钱财也是拿来买吃的;可是吃了这些钱财——饮食,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吃,而是专为那个不吃的。(众笑)

讲到这里,就产生不同的状况了:有的人听了就笑,有的人听到别人笑,所以也跟着笑——是跟着傻笑;有的人根本没办法笑,因为真的很痛苦——听不懂。我告诉你:我若是在二乘人中讲解这一部经,如果不是二乘圣人而是二乘凡夫,他们一定留不下来,一定会离席,只有在二乘法证圣的人才能留下来继续听。因为让我这样讲解下来,这二乘解脱的圣者好像是一文不值了;连俱解脱的圣者、三明六通的圣者给我一讲下来,都成为一文不值了。可是二乘法中的凡夫又不敢开口骂,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经文中讲的啊!不是萧平实自己编出来的。那该怎么办?越听心中越痛苦,那就只好离席了。你们没有离席,真不简单,这表示你们都是菩萨性者,一心求证菩萨法;即使有人听不懂,也不愿离席,想要继续闻熏,增加证悟的机会;至少也可以多闻熏习,将来必定会有悟缘。

菩萨出家了,下山乞食回来,他真的是为了不吃的才乞食,他不是为了要吃的觉知心而乞食。表面看来,他是为了要吃饭才去乞食,因为他乞食回来得要吃了才能维持这个色身,然后可以在人间继续给人家种福田,与众生结下法缘,然后可以度众生得解脱。可是菩萨出家了以后,他去乞食回来,吃饱了却说:“我没有吃。”不但说没有吃,而且说:“我一生从来都没有吃过饭。”他为什么乞食?而且吃完了竟然还说是为了不吃?因为他想要圆满一切种智,也想要度众生,让众生同样圆满一切种智,因为成佛一定要靠一切种智。可是一切种智是什么呢?是了知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一切种子含藏在如来藏中,如来藏却从来不吃饭。出家菩萨是为了要究竟了知不吃的如来藏,所以他要维持色身而吃饭,才要去乞食,如果不吃,生命不能存在,就无法证一切种智,也无法教导众生证一切种智,所以他真的是为了不食的缘故而行于乞食。这样一讲,诸位就懂了。可是二乘人从来没听过这个法,维摩诘大士也只跟他讲这么一句:“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不加以解释,那究竟是在讲什么?真的听不懂。可是你们已明心的人,我不必解释,你就已经懂了,所以我这个解释是为还没有明心的人解释的。

维摩诘居士又说:“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揣就是团。我们人间的食物都算是团食,或者叫段食,一段一段的;菜拿来切了炒出来,还是一段一段;饭煮出来装到碗里面,也是一团一团的。那你说:“水总没有一团一团,也没有一段一段吧?”但是水仍然是物质,还是可以用容器把它装起来,所以仍然属于团食所摄。人间菩萨所吃的当然是团食,出家了出去托钵回来的食物也是团食;但团食是和合相,团食的受用者是我们的色身,色身也是和合相,都是和合相,能吃的与所吃的都是和合相。但是菩萨去乞食,是和合相。有能吃的色身是和合相,去乞讨回来的团食也是和合相,能吃与所吃都不离和合相,可是这样乞得团食回来,目的是为了要坏掉和合相。也就是说,未悟的出家菩萨乞食,都是和合相;正是为了坏掉和合相,所以才要乞食:“你迦叶尊者去乞食时,也应该是要坏掉和合相才对。”

这一句话他可能稍微有一点听懂了,因为如果舍报了入无余涅槃,和合相就灭了;可是如果是为了入无余涅槃,那为何要去乞食来坏和合相?为何要用团食来坏和合相呢?不如就入涅槃算了。这道理又不通了!所以还是不敢吭声。菩萨却不一样,菩萨出家了以后,乞食回来维持这个色身,目的是为了要悟入无和合相的如来藏境界,为了佛地的一切种智;可是一切种智是没有和合相的,因为都从如来藏而来;如来藏本身离和合相,所以取团食的目的是为了坏和合相。

维摩诘居士又说:“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从字面上来看,是为了不受食物,所以要受那个食物。这怎么能听得懂呢?太荒唐了!你既然不受食物,为什么要受食物?如果你把这句话拿出去外面讲,人家就骂你:“神经病!你明明是为了要受这个饮食,怎么又说不受?”因为这句话很少人听过,你先别告诉他是《维摩诘经》讲的。你说:“你出来乞食、你出来托钵,就是为不受食故,所以应受彼食。”他就骂你:“神经病!”可是你随着告诉他说:“这是维摩诘大士讲的。”他就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可是请问:“你们一顿饭吃完了,到底你是有受,还是无受?你吃了没?”真悟的人说是吃了也没吃:“所谓吃饭,即非吃饭,是名吃饭。”这才是懂得吃饭的人。因为实相法确实如此,这样不落两边,吃了饭又没有吃饭,才叫做吃饭,所以不落两边,这才是中道。般若诸经,《金刚经》就是讲这个道理。“那你吃了饭以后,到底有没有吃?”还是没有吃,吃了饭就是没有吃饭,没有吃饭所以才叫做真的吃饭。请问:“你吃饭过程当中,你受了味道没有?”有啊!明明有啊!六入分明,怎么说没有吃。可是六入分明当中,如来藏没有受六入,这样才叫做真的受六入。所以:“为不受六入故应受彼食六入。”所以:“所谓受食,即非受食,是名受食。”这样才是真正懂得接受饮食的人。你如果从二乘菩提来解释,一定没办法弄懂我这些话,听了也只好茫然。

“维摩诘居士又向我说:‘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什么叫做空聚?如果把你的六识抽离了,六识不在你身中,那就成为空聚落了,空聚就是讲这个。进入聚落中乞食的时候,看见一切人都是行尸走肉,没有常住不死的人,这才真的是“以空聚想入于聚落”,因为一个个都是行尸走肉,如果没有如来藏时就都是死人了,而如来藏自己又不是人。若断了我见又证得如来藏了,不再看五阴聚落中的六识心,看来看去就都是如来藏,哪里有五阴众生人我?入了聚落托钵时,一手托钵,一手把锡杖震摇:铿喨,铿喨,铿喨!然后等人家送饮食出来。可是你悟后进入聚落中所看的一切人,不都是如来藏吗?哪里有人?一个人也没有!以这样来看,你所看到的所有五阴聚落都是空聚,这样入聚落,结果“所见色与盲等”,因为乞食的人及施食的人,其实都没有看见色尘,所看见的都是如来藏里面的内相分色尘,有谁真的看见了外色尘?所以,所见的色尘也都是如来藏,那么就等于没有看见了。

实际上你有看见色尘吗?没有啊!你坐在这里看见了我萧平实,是你的如来藏显现了内相分的萧平实的影像,不是真的看见了我;你听到我的声音时,也是由你的如来藏显现的内相分的声尘,所以“所闻声与响等”,只有声音在响而已。“所嗅香与风等”,就是风吹来吹去,你如来藏也没有嗅到味道;嗅到味道的是觉知心,可是觉知心所嗅到的味道又是如来藏显现的香尘,你也没有真正地闻到外面的香,所以你嗅到的味道其实就跟风一样,风本身没有味道。“所食味不分别”,有人也许想:“我吃食物明明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怎么说不分别?除非阿罗汉,到阿罗汉位的时候就不分别味道。”如果真的这样,你拿狗屎给他,他是否就不知道是狗屎,照吃不误?他可不吃喔!牛粪会吃,狗屎他可不吃。你说阿罗汉是分别或不分别呢?(众答:分别。)是分别啊!成为阿罗汉以后还是在分别的。

成佛的时候,精美甘膳饮食供上去,难道佛不知道这是精美甘膳饮食吗?佛也是知道,也是有分别的,可是为什么又说“所食味不分别”呢?因为正当分别之中同时还有一个不分别的,不分别与分别的二心是同时同处的,这样子才可以说是懂得般若。可是阿罗汉没有证得如来藏,他饮食的时候明明就是有味道,现在维摩诘菩萨说:“吃饭的时候没有味道的分别。”结果他就不懂了。所以禅三过堂的时候,我叫你吃水果,问你:“好不好吃?”你说:“好吃!”好吃就给你一棒啦!你必须要证得那个吃水果的时候没有味道的,那才叫做开悟;在那个时候你还跟我说好吃,那你就是落在妄心上面了。所以,我问你:“脆不脆?”你说:“脆!”好,又是一棒!受诸触。要如智证才可以:既知脆而又同时有一个不知脆的。你答脆,当然就错了!如来藏才不管你脆不脆,烂掉了祂也不管。所以受到这个触觉的时候,你说它脆,还要懂得不知脆底,这样才有般若智慧的证量。

又因为不受六尘的关系,所以才能如实地了知诸法如幻相。一切法都是如来藏藉因缘所生,都是幻化的,没有一法是真实法。我见不断的人都是不知道诸法如幻相,所以就把觉知心自我抱得紧紧的,永远不肯否定祂,永远死不掉。他们觉得觉知心的我、做主心的我,是那么真实的存在,这就表示说他不知诸法如幻相。可是你找到如来藏以后,看一切法都是如幻的,你可以很清楚地了知:诸法没有自性,诸法也没有他性。譬如眼识好了,眼识无自性,如果把眼根的扶尘根、胜义根破坏了,眼识就不能生起了,所以祂没有自性。有自性就是说,可以自己独自存在而不会坏掉,眼根坏了照样存在,色尘坏了祂照样存在,这样才能叫做有自性。眼识,没有他性,因为祂只能了别色尘,你叫祂听声音看看,如果耳识说:“刚才那一响,我听不清楚,你眼识告诉我那是什么。”眼识也没办法回答,祂根本接触不到声尘,所以祂也没有他性。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诸法既然都是幻起幻灭,那可见不是由自己出生的,而是由如来藏出生的,是依如来藏而有,它不是自己存在的。既然是依如来藏而存在,显然就是如来藏的功能差别之一,所以本自不然。既然归属于如来藏,如今又何尝有灭?所以意识今晚灭了,明天早上还会起来。依二乘法来讲意识有灭,依大乘法来讲意识无灭;诸法也是无生无灭,因为它们都归属于如来藏;既然是归属于如来藏,如来藏永远存在,你这一些生灭法就可以也永远存在。正因为生灭法可以依于如来藏永远存在,所以众生才会有生死、才会有生灭,所以说:“不生即是生之性,生即是不生之性。”所以说:“生灭即是不生灭,不生灭即是生灭。”既然本自不然,现在也不必说有灭,你阿罗汉为什么急着要灭掉十八界入无余涅槃?你灭了,你不存在了,如来藏还是存在,祂本来不灭;你有生死,祂没有生死;你灭了生死,祂依然没有生死。既然你灭了生死或不灭生死,祂都没有生死,那你转依祂,又何必灭掉自己的生死?菩萨就是因为有这个智慧,所以菩萨不急着入无余涅槃,他可以生生世世继续在生灭当中住于不生灭,这样来教导众生,来利乐众生。

“维摩诘菩萨又对我说:‘迦叶啊!如果能够不舍八邪而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这样来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才可以吃。’”他一听,又糟了:“怎么现在乞食,人家供养到钵中来,结果却不可以吃,得要依照维摩诘居士讲的那样才可以吃?可是我无法像他讲的那样,我做不到,所以我就不能吃了。”这对大迦叶来讲,问题真的很大。不舍八邪,是说不能舍弃八种谬见,世间真修行人都不会说:“我们是真正在修行的人。”不会说:“我们的觉知心就是真实心。”只有世俗人才会这么说。外道或佛门中的凡夫修行人说:“当我进入初禅一念不生,才是真实法,这时候才是解脱。”这至少还有世间禅定的证量,不会像世俗人一样说:“我现在虽然觉知心于五尘当中了了分明,这时一念不生就是解脱、涅槃。”只有世俗人才会这样说,所以主张“离念灵知就是涅槃”的人都属于世俗人,还谈不上修行人。聪明伶俐、自己想象,开始进入修行阶段而误会涅槃时,他们会这么想:“我进入初禅中妄想不起,这就是涅槃。”这是第一种谬见。

第二种谬见是:“入二禅,离开五尘而一念不生,就是涅槃。”这是第二种谬见。还有人进入三禅,身心受乐一念不生,他认为那样就是涅槃之乐;因为听说涅槃快乐、寂灭为乐,误认为这就是涅槃,这是第三种谬见。第四种是舍、念清净定——进入第四禅中:因为三禅中仍有享受快乐,那也是无常法;现在把那个也舍了,一念不生,呼吸也断了,心跳也停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觉知心舍弃一切法而独存,认为就是无余涅槃。这是第四种谬见(若加上世俗人所谓的五尘中了了分明的离念灵知,共有五种,就是外道五现涅槃)。再来是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共有四种定境,他们认为四空定中的境界就是涅槃境界,这又是四种谬见。但阿罗汉是灭掉这八种谬见,他们说:“从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都不是涅槃,都要把它灭掉,是要灭掉自我才是涅槃。”所以他们舍寿前取证灭尽定,认为外道把这八种境界误认为涅槃,都是谬见。可是现在维摩诘居士说:“如果能够不舍弃这八种谬见,而同时进入八解脱中。”大迦叶就想不通了。

菩萨确实是如此,当你有一天证得初禅,乃至有一天证得第四禅,你在第四禅等持位中现观:“第四禅境界中确实不是涅槃、也不是解脱,但是我无妨同时是解脱的;因为在第四禅当中,乃至不住在第四禅当中,都可以是解脱的;因为自己的如来藏从来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就是解脱。”十八界我、五阴我是在生死当中的,但自己的如来藏同时是涅槃;无余涅槃中的解脱境界其实正是如来藏自身,而阴界入正在生死之时如来藏已是解脱的了,不必等到死后才解脱。

阿罗汉认知的八解脱中的初禅解脱,与菩萨所认为的初禅解脱,其实不同。菩萨在一至四禅中也可以是解脱的,转依如来藏时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涅槃,乃至进入非非想定时一样是涅槃。对阿罗汉来讲,他们分不清楚菩萨的现见涅槃与外道的现见涅槃有什么异同,因为菩萨的现见涅槃不是他们所知道的,但他们不敢毁谤是邪见。对菩萨来讲,菩萨依如来藏现见的涅槃,并不是外道的意识现见涅槃;一是生灭法的意识境界,另一则是不生灭法的如来藏实相境界,是能出生意识的第八识本来不生不死境界,所以菩萨的现见涅槃并不是谬见。

外道的现见涅槃,是将生灭法的意识心认定为不生不灭境界,所以修到初禅乃至四空定时,将那八种境界当做是不生不死的涅槃,当然是谬见;二乘圣人则是要舍弃外道这八种涅槃谬见,将五阴身心全都灭除而取涅槃、取解脱,所以外道的八解脱其实正是谬见;但菩萨是从八种境界中的如来藏来看待不生不灭究竟解脱,所以不须弃舍这八邪就能实证八解脱,当时的大迦叶尚未回心大乘,尚未悟入,所以不懂。

“以邪相入正法”:因为这八种境界都不是真的涅槃,都是谬见相,菩萨以谬见相却可以同时进入正法中安住。然后“以一食施一切”,以一食就是正法食,要以这个正法食来施给一切人,来供养诸佛及众贤圣。因为你如果真正懂得这样的法食来布施给众生,这个功德正好拿来供养诸佛、供养众贤圣,这叫做法供养。“如果你能够这样子乞食,那么人家施给你钵中的饮食,你就可以吃了。”现在迦叶尊者麻烦了!没办法吃了。

接着维摩诘居士又说:“像这样吃的人,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能够这样吃的人,是不食而食,不受而受;能这样吃的人一定不是有烦恼的人,但是他也不离烦恼。为什么能够这样吃的人没有烦恼呢?因为如来藏从来不起烦恼;为什么又不离烦恼呢?因为这个饮食太好吃了,万一明天托钵不到这种好饮食,又是另一个烦恼。如果今天饮食很粗劣,只有山珍海味——淋了盐水加上几片姜——真的是不好吃啊!有烦恼了。有烦恼时如来藏却又没有烦恼,所以这样吃的人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也就是说,这样吃的时候,既不离决定心,但是又没有决定心,因为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正在受用人家所布施的饮食时,并不需要进入定中来吃,因为如来藏从来不入定,入定是意识心的事。而且你正在饮食时,如来藏也没有一个决定性,不会确定自己是正在饮食或不在饮食,所以没有生起决定之意。只有意识心会说:“我的如来藏从来没有吃饭。”可是意识心当时还是在吃饭,心得决定,却无妨如来藏不对吃饭决定了知,故无决定,所以非入定意。但也非起定意——也不离开定意,因为意识坚决认定:在吃饭的是我,如来藏没有吃,这个决定性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这样来吃饭,既不住于世间,也不住于涅槃。当你在吃饭时,你的如来藏并不住在世间法中;住在世间法中的心一定会接受饮食中的六尘,可是如来藏从来不受,所以祂不住世间。可是这时你意识明明不在涅槃里面,所以也非住涅槃中,却无妨如来藏照样住在不生不灭的涅槃中。对一般人及二乘圣人而言,不住世间就一定是涅槃,在涅槃中就一定是离开世间。但菩萨不一样,菩萨既不住世间也不入涅槃;这是阿罗汉无法想象的,因为如果不住于涅槃,就一定是在三界中,就一定在世间,可是菩萨竟然说:“不住世间,也不住涅槃。”阿罗汉们想不通,因为正在饮食的时候绝对不是涅槃,绝对是世间,可是维摩诘菩萨却说:正在饮食的时候,不住世间也不住涅槃。当时的大迦叶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无法去看望维摩诘菩萨的病。

接着维摩诘居士又说:“如果有人布施饮食给你的话,并没有大福德,也没有小福德,对于布施者自己既无利益,也没有损失,能这样确实地观察出来,才叫做真正地进入佛道之中,不是依止声闻法的人。”明明是因为大迦叶故意跳过富人,专向贫穷人乞食,因为他行头陀行而不贪著饮食,只要维持生命就可以了,所以故意跳过富人,专怜悯穷人,要给穷人布施植福。可是他接受穷人布施饮食之后,要为穷人祝愿时,现在维摩诘居士竟然说:“布施饮食给你的人没有大福德,也没有小福德。”那跟他所知道的布施因果完全相反,这时候他该怎么办?

我们在前面讲解《优婆塞戒经》时明明说:布施给一条癞痢狗,来世还得百倍之报;布施给破戒者,来世还得千倍之报;布施给外道修行人,还得万倍之报;布施给断我见的须陀洹人就是无量报。明明都有大福德,为什么这里又说无大福、无小福?这是因为:不论大福与小福,都是妄心得,都是五阴得,然而五阴是生灭法,得了也是无常,也是坏空,能有谁得福?没有人得。若是从实际理地来看福德,如来藏从来不受;往世你布施行做了很多,护持正法很努力,所以这一世万贯家财,但是如来藏把你往世的福德种子带到这一世来的时候,祂都没有享受到,都是给你的五阴在享受。你说,祂能有什么大福德,有什么小福德?一点儿也没有啊!所以真的是无大福、无小福。

这样子布施了以后,受施的众生并没有得到利益,也没有损害;他布施给你,他的如来藏不可能得到利益,他的如来藏也不会受到损坏,所以真的是“不为益,不为损”。“如果你大迦叶真的能够这样亲证、确实地理解,你就是真正地进入佛道了,这才是不依声闻法的人。”从这一句话看来,显然维摩诘菩萨是说:“你大迦叶虽然开始在修学大乘法了,但你其实还只是在声闻法里面,还没有真的进入佛道啦!”你们说,大迦叶是阿罗汉,而且是大阿罗汉,他听到菩萨这样子说法,心里面难道不难过吗?当然有些难过啦!

接着维摩诘菩萨又对他说:“迦叶啊!你如果能够这样吃你的饮食,才算是‘不空食人之施’。”这样来饮食,对布施者才算是确实有利益,才是没有白白吃掉人家布施的食物。好在我不出去托钵,所以倒免了这个麻烦。但是如果依照维摩诘菩萨的要求来看,我是有资格出去托钵的,只要去圆顶受了声闻戒,或是虽不圆顶、不受声闻戒,但如同文殊、普贤一样舍家出家行童子行,也可以去托钵,不会空食他人之食了。

维摩诘居士开示以后,大迦叶尊者听不懂,所以他这样讲:“世尊啊!我听他讲完这些话以后,感到真的是从来没听过的法,所以我那时就对一切菩萨,深心之中生起了恭敬心。然后我又想:‘像维摩诘居士这样的人,虽有在家之名,可是他的辩才,他的智慧,竟然能够如此,有什么人听到他这样说法以后,能够不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呢?’所以我从那一次听了他说法以后,就不再劝人家用声闻和辟支佛的法门来修行了!我的智慧距离他实在太遥远了,所以说我真的不堪任去见维摩诘菩萨问疾,世尊!您还是请别人吧!”这表示他后来是回心大乘了!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这一段经文,大家从文字上直接读下来,听起来应该是蛮震撼才对。如果是面对一大批还没有证悟的人,把这一段经文直接讲出来,不说明是《维摩诘经》讲的,使人误以为是他自己讲的,那么他一定会挨谤;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佛法是这样讲的;可是你如果事先告诉他:“这是《维摩诘经》讲的。”他们就不敢讲话了。但是,你们诸位来听《维摩诘经》,每一个人都要准备作维摩诘菩萨的知音。什么时候可以成为他的知音呢?从你破参明心时,可以极少分成为他的知音,因为破参明心时你还是无法讲它;得要破参好几年下来,别相智发起了,你才有办法讲它;若是要深入地讲解它,可就得要有深厚的智慧了。

现在,我们先从这一段经文的表面来解释一下,然后再一句一句来讲。这一段是说: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尊者是解空第一,佛有十大弟子,每一个弟子各有一个第一。前面目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大迦叶是头陀行第一,现在他是解空第一,也就是说他最了解空理)。佛告诉须菩提尊者:“你去,去看维摩诘居士,探望他的病。”须菩提尊者向佛禀白说:“世尊!我不堪任去那里向他看病,因为我想起以前曾经到他家去,向他乞食,当时维摩诘居士取了我的钵,把里面装满了饭。他将要拿给我的时候就跟我说:‘喂!须菩提!如果能够在饮食这个法上平等、平等的话,那么就可以看见一切诸法也都平等、平等。如果看见一切诸法都平等的话,于一切饮食也都是平等、平等,要像这样子来行乞,才可以把这一钵饭拿去吃。如果须菩提,你能够不断除淫怒痴,但也不跟淫怒痴同时住在一起,不坏色身而能够随顺法界唯一之相,不灭除痴爱而同时离开了无明,而生起明,得解脱,是以五逆之相而得到解脱(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是现前身上具有五逆之相而同时得到解脱;对于四圣谛不能理解,但也不被四圣谛所缚,也没有看见四圣谛;但又不是没有见道,又不是没有悟入二乘菩提。在证果上面,你没有证果:你现在虽然是第四果人,但你没有证果,也不是没有证果;不离凡夫之法而又不是凡夫,你现在不是圣人,又不是非圣人;虽然成就一切诸法,一切诸法都现前了,但是却离一切诸法的法相。你如果能够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样,才可以取我给你的这一钵饭去吃。如果你须菩提既没有看见佛,也没有听见佛法,那外道六师,譬如富兰那迦叶等六个人,都是你的老师、你的师父。换句话说,你得拜这六师外道为师;因为他们出家了,那么这六师外道所堕,你也随着落进他们的境界中,要这样,你才可以取我这一钵饭去吃。如果你须菩提进入种种的谬见中而不到彼岸,并且住于八难之中而不得说没有八难;和烦恼在一起而同时远离清净法;你这样子得到了无诤三昧,但是一切众生也都跟你一样得到无诤三昧,心得决定而不退转,所以那一些众生如果有施舍一切供养你的话,不算是供养福田。所以供养你的人们要堕落三恶道,都是和众魔做同样的事,都在三界中劳累而互相为伴侣;你与众魔以及一切众生都在三界中种种尘劳中平等而没有差别,并且都是对一切众生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僧数,所以你不算是出家人,永远也无法灭度。你如果能够如我所说的这样,才可以取我这一钵饭去吃。’”

完了!须菩提现在没办法吃这一钵饭了,问题真的很大。但这是等觉菩萨说的,你不能说他讲错了,他一定有道理才这么讲,可是听起来跟二乘法的解脱道是完全颠倒、完全相反的。所以一般所谓的开悟法师读到这一段,你叫他深入来讲,他最多只有依文解义,否则就只有口挂壁上,要不然就只能口似扁担。但我们不会这样子,我们也不必参考什么注解来讲,这就是要有证道的功德才做得到。你们看我拿着这些经文文稿,就只是经文,我没有注解,就是这样子讲。这就是说,般若应当如此,般若非同小可。所以达摩大师才会说:小智、小德,想要得到诸佛的心法,没那么容易。确实也是这样,诸位读过这一段经文,你们看,从文字表面上来看,怎么讲也讲不通,怎么想也想不透;但是,诸位!今天要让你们真的懂得这里面的道理,懂了以后激发了勇猛之心,你说:“我好不容易来到正觉,我这一世要不把祂悟出来,还真白来一趟,这一生可真是白来了。”

现在诸位来听听看,为什么说“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这就牵涉到宗门的密意了!禅师们每天叫人“洗钵去!吃茶去!”吃饱了叫人洗钵,洗钵完了叫人吃茶,吃茶吃到肚子饿了又叫你吃饭去,这都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吃早餐、吃午餐、吃晚斋,乃至你们有时候做事情很累了,耗掉很多体力,睡前还得来个宵夜,工作中间还要饮茶、喝水、喝果汁、吃水果,莫非是食。可是问题来了,吃早斋和吃午斋到底等不等?有没有平等?一般人都会说:“不平等啊!早上吃粥,好一点的加个馒头再来点小菜,中午则是一定要吃干饭的,炒出好几盘色香味俱全的菜来,早餐与午斋怎么会平等呢?”绝对是不平等的。晚斋又不一样了,你们学佛前可能晚斋时会来一杯小酒,也许汤又弄得特别丰富,那跟午斋显然不同;这三斋加上喝茶,喝茶跟吃饭一样不一样?当然不一样,可是你学大乘法以后却得要是一样。

当然有人会这样子讲:“对我来讲是一样的,因为我都了了分明而不分别(众笑……),我都不管它味道怎么样,我反正都是吃,所以平等平等。”真的平等吗?如果真的平等,你吃了一定是没有反应,才叫做平等,可是为什么内人(或者外子)盐放太多了、辣椒放太多了,你就哇啦哇啦大叫!有的辣椒很辣,昨天买的辣椒不辣,放了许多,炒了刚刚好;今天买的辣椒很辣,但事前不知道,同样放这么多,炒了吃下去,可就吓死人了,浑身都冒热汗。请问:“你今天都冒汗了,与昨天大不相同,这是二餐平等吗?”显然不等啊!应该是你二餐吃了完全都没有反应,那才叫做平等。既然辣椒放多了,你会冒汗,你会口舌麻辣,显然你心中觉得不平等。于食上既不能平等,于诸法也一样会是不平等的。

譬如你本来听经听得好好的,突然间后面的人无缘无故给你一拳,你吓了一大跳,心里就起了个念:“这家伙!这么粗鲁,也不看是什么场合,乱打一通。”你动了念,那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显然不平等,因为都是以觉知心意识为中心,所以于诸法都不平等。但是对菩萨来讲却是平等的,因为菩萨不是在觉知心上来看这些事,而是从如来藏来看这些事,所以你吃得很好吃的时候,觉知心无妨不平等:“太座!你今天炒得太咸了,今天中午辣椒又放得太辣了。”你仍然可以讲,但实际上同时仍是平等的。应当如此,于不平等当中就有平等的,菩萨是这样子证得般若。因为从真心如来藏、从法界实相来讲:诸食平等、诸法平等。能于诸食、诸法都平等,你若出家了,就有资格去维摩诘大士家门前托钵;托了饭来,你绝对可以安心地吃。当他问你这些问题,你当场就吃给他看,管他什么戒不戒、平等不平等的。他当然要问你:“你既没有证得真平等,凭什么吃这一钵饭?”我告诉你:他虽然问了这句话,你要打理他也很容易,你就把钵捧得高高的,手就伸出去抓一把饭,胡了满嘴给他看。他会说:“你真的有资格吃这一钵饭了!”

维摩诘居士说:“如果你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才可以吃这一钵饭。”怎么叫做“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也就是说,于食物的味道里面起贪,这叫做淫;但是对于不合口味的食物生起厌恶之心,这就是怒;于食物、饮食之法中,不能了解这些食物都是从如来藏变生的,不知是哪里来的,那就是痴。淫怒痴与无淫怒痴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淫怒痴固然存在,你同时却不跟淫怒痴在一起。你明心了以后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淫怒痴都是觉知心意识的事情,可是实相如来藏心从来都不跟淫怒痴相应,却与意识同时存在;所以意识的淫怒痴不断除,存在着,但是另外有个如来藏心却不跟淫怒痴同在一起,这样子现观具足了,你就有资格吃他这一钵饭了。二乘人没有办法吃这一钵饭,你若明心久了,就有资格吃了。他如果问你这一句,你就拈起一份菜来,塞进嘴巴里,就含含糊糊地跟他讲:“嗯!好好吃,好好吃!可是没有味道。”他就知道了,就说:“你真的是有资格吃我这一钵饭。”

维摩诘居士又说:“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众生身相个个不同,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长得各不一样,但是有一相是完全相同的;不但人类之间如此,我们若再跟动物来比较,也是一样:动物四只脚在地上爬,禽类两只脚走却有一对翅膀天上飞,鱼在水里游,饿鬼饿火中烧,各类有情种种法相各不相同,可是统统一相,没有二相。当然,诸位来正觉熏习那么久了,就知道是哪一相,一定是讲如来藏那一相,因为都一样,大家都没有差别;问题只是说,还没有破参以前,到底如来藏在哪里?如来藏的法相又是如何?这个问题比较大。统统一相,没有一个有情不是这一相,上至诸佛,下到地狱众生,都同样这一相。这是在有情及自己都活着时,就可以亲证的。所以,见到同一相,不必等到坏身以后才同一相,在活着当下就是同一相,如果能这样,那你须菩提就可以吃这一钵饭了。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二乘菩提都说要把见惑、思惑断尽了,才可以得解脱,才可以得明。断无明,是二乘菩提的法。但是在大乘菩提,不是这样的,尽管思惑烦恼还很强烈,但没有妨碍,照样可以离于无明、照样证得解脱。不断思惑而证得解脱,二乘人无法想象,因为二乘人想要得到的解脱是把五阴、十八界全部灭除,全无我执,叫做亲证解脱;灭除以后成为无余涅槃,叫做亲证无余涅槃。可是大乘菩萨不是这样,大乘菩萨一旦明心了,他看着阿罗汉一定要入涅槃,就觉得好笑。因为阿罗汉把自己灭了入涅槃,还是那个如来藏;还是祂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把五阴十八界灭了,另外给个名称叫做无余涅槃罢了,其实还是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菩萨说:“根本不用入无余涅槃,我现在既有痴也有爱。这冰淇淋好吃,我照吃;冬至到了,汤圆我照吃;各样的包馅的汤圆,再贵我也照吃。贪,无妨不灭;爱,无妨不灭;痴,也可以不灭,因为我还在思惑里面。但是有什么关系?我无妨现在就是解脱。阿罗汉灭了痴爱,把十八界灭了,才证得解脱;但我痴爱都还在、十八界也都还在,一样是解脱、涅槃。阿罗汉灭了十八界以后剩下第八识本来性净涅槃,但我这个本来性净涅槃现前就在,无妨蕴处界都还具足存在着,所以我不灭痴爱而起于明、起于解脱,所以我有资格吃你维摩诘大士这一钵饭。”二乘人想要吃维摩诘居士那一钵饭可难,但不管是哪个在家、出家的真悟菩萨去了,都可以照吃不误。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五逆,杀父是第一逆,犯五逆罪都是要下地狱的。杀父、杀母是两个逆罪,正是天地间之大逆。还有杀阿罗汉,是第三逆。第四逆是出佛身血,应身佛在世时,恶心者想要害佛(当然是害不死,因为有护法金刚护着,所以害不死。像提婆达多那样推下大石来,也不过是砸伤了佛脚的大拇指而已),出佛身血,所以要下地狱。最后一个大罪是破和合僧,也就是挑拨离间,使得本来和合如一的声闻僧团、或者凡夫菩萨僧团、或者胜义菩萨僧团,被挑拨离间而分裂了,那个挑拨离间的人就是破和合僧者。这五个罪是天地间最重大的罪,必入无间地狱,不是入普通地狱。维摩诘居士说要具足五逆相而得解脱,你想这有可能吗?当然是不可能嘛!但是菩萨却有可能,声闻缘觉绝不可能。

在说明菩萨以五逆相具足而证得解脱之前,先讲个公案给你们听。有一天老赵州跟侍者在庭院中边走边谈话,有一只兔子看到他们两个人来了,蹦起身子就逃走了,这侍者问:“和尚!您是大善知识,为何兔子见惊?”为何兔子看见你就怕得要死?他说:“只为老僧好杀!”只因我老赵州最喜欢杀生。杀生,是杀死众生呀!世间人拿刀子杀、拿枪杀,但众生其实是杀不死的呀!这身体坏了,下辈子又出生,你杀不死的;可是老赵州把众生杀了,就永远杀死了。我杀人也是这么杀,这就是杀生。请问你:“佛是谁作?”你说:“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作。”那我就问你:“释迦牟尼佛是谁作的?”你说:“悉达多。”请问:“悉达多又是谁作的?”当然是祂的如来藏。有人问:“如何是佛?”赵州说:“佛是人作。”有人称赞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有个禅师听了就说:“弥勒还是祂的奴才。”有人说这个叫做诃佛骂祖。请问:“弥勒是谁的奴才?不但弥勒,释迦也是祂的奴才。祂又是阿谁?”你们当然都知道:祂是如来藏。

所以如果诸佛说:“我是佛。”只有一个情况是被容许的,就是方便说,为众生方便言说:“我已经成佛,我是某某佛。”诸佛心里面不会想:我是某某佛。就像《金刚经》讲:阿罗汉如果说他是阿罗汉,如果他想着自己是阿罗汉,他就已经不是阿罗汉了。懂了这个道理,才是真正成阿罗汉了。请问:“诸佛是谁作?”诸佛是五阴十八界来作。当你把这五阴十八界统统推翻掉了,那就成为菩萨;推翻到彻底时,你就是成佛了。可是现在这句经文说的成佛是把佛全部推翻掉,因为佛是五阴十八界作的,而诸佛的真佛、法佛,叫做无垢识(因地名为阿赖识),无垢识自身并没有佛可说,当你现观到这个道理时才真的是杀害了佛。杀佛时如此,杀父与杀母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样子杀了父与母,当然可以吃维摩诘居士的饭。

请问:“你家堂上老父母是谁作?”是他们的五阴十八界作。你如果真孝顺,你就要把那两位老人家杀死。换句话说,要让他们真的证实:我这个儿女心中的老爸爸,是到今天才由儿女度了我,说明我确实是假有的。他真的一一现观:果然我是假的。无妨老爸还是老爸,老妈还是老妈,但无妨他们都已经死掉了——活着就已经死了;这样把堂上两尊活佛给杀了,才是真报恩,这就是两个五逆罪了。杀阿罗汉也是一样,阿罗汉一样是五阴十八界作,那当然不是真阿罗汉,真阿罗汉是他们的第八识如来藏。你如果找到一位阿罗汉,让他了解:你这阿罗汉是假的,是方便说阿罗汉,实际上真阿罗汉是你身上的第八识。他如果在你帮助之下真的明心了,证悟了,这阿罗汉就不再是阿罗汉了,你就是杀死阿罗汉了。

阿罗汉认定有阿罗汉,也是方便说,因为我执已断尽了;菩萨也不认定有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是五阴十八界作的,实际理地并没有阿罗汉,实际理地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哪里会有阿罗汉?当你度到一个阿罗汉明心了,那就是说你已经杀掉阿罗汉了。这时已经具有三个五逆罪了,还有第四个是出佛身血。你在末法时遇不到应身佛,化身佛也没有血可以让你出,那又是以什么叫做出佛身血?就是破坏诸佛的血脉,这就是出佛身血。三乘菩提一切法理都是佛血,三乘菩提的法义流传就是佛的血脉绵延;若是破坏了三乘菩提法义的流传,以外道法来取代,或以误会后的解脱道来取代佛菩提道,就是出佛身血。

但在这里讲的出佛身血,意思不同。当你有一天弄清楚了:原来实际理地没有一法可得,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老僧拿来撕了擦疮疣,身上长疮化脓时我就拿来擦疮;不然就拿到地板上叠起来当做我的座位来坐,因为实际理地无一法可得,那些经典中何曾有法可说?有法的是谁?都是七识心的事。从如来藏来看:没有一法可得。这样就等于把佛的身血都破尽了、出尽了,这样就有四罪了。

再说破和合僧:一般说破和合僧,是在菩萨僧团或声闻僧团中挑拨离间,使僧团分裂,这是地狱罪。但从般若实相智慧来说,菩萨却一定要破和合僧,才能成就道业,这是从理上来说。和合僧也是由五阴来做,并且是由许多五阴来和合,可是菩萨现观一切五阴都是虚妄,何曾有僧可以和合?实际理地中,人间的佛教中有僧宝,可是僧不是本住法,不论声闻僧或菩萨僧,都是由色、识、受、想、行和合所成,都是由十二处、十八界和合所成,所以一切僧人都是和合而成的。菩萨现观一切由蕴处界和合而成的僧人,全都虚妄不实而加以否定,转依非僧的如来藏真如法,而如来藏自身无僧可说,这也是破和合僧。这样子,菩萨已经具足五逆罪了。诸位若能像这样具足五逆时,还有没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没有?(众答:有。)有嘛!还没有破参时就不敢答,因为不知道有没有,跟着人家答也不好意思,有一点儿冒充的味道。但若从如来藏自身来讲,又没有性净涅槃可说,也没有僧可说了!所以你若能够如是具足五逆相的时候,一定是已经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了,那当然是解脱者。以这五逆相而证得解脱,你就有资格吃维摩诘大士的这一钵饭了。

“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不解就是不懂、不能理解四圣谛,因为二乘人是从四圣谛来修的。请问诸位:“是谁能了解四圣谛?”(众答:七转识。)对啊!是七转识嘛!都是意识心在了解四圣谛,如来藏从来不管什么四圣谛不四圣谛的,祂从来不管,祂从来不理解四圣谛;因为祂离见闻觉知,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怎么会理解四圣谛?“不缚”,不被四圣谛所系缚。请问:“什么人会被四圣谛所系缚?”是五阴十八界的凡夫众生。因为四圣谛是他们求取解脱唯一之道,所以他们每天要在四圣谛上面用心观行,可是如来藏根本就不管四圣谛,你从早上跟祂啰唆到晚,讲上一天一夜,祂连听都不跟你听,所以祂不被四圣谛所缚;祂也不见四圣谛,因为祂连听都不听。能看见四圣谛的道理,都是你六识心在那边听、想、思维,才会看见四圣谛。见了四圣谛就得初果了,再进修断尽思惑,就成为四果人。可是你证的初果,祂如来藏永远不证;你成为阿罗汉,祂永远不成;你四圣谛都证悟了,成为见道的声闻初果人,祂还是不会跟着你见道,祂不管你见道或不见道,都不理你。虽然祂不解四谛、不缚四谛、不见四谛,可是毕竟你还是已经见谛了,你还是已经取证初果、二果等等,所以又不是没有见谛;你能够现前这样观察,你就有资格去向维摩诘大士托钵了。

“非得果非不得果”:当菩萨看见声闻人证果时,菩萨不会说他得果了,也不会说他没有得果。因为得果是六识心所证的,可是六识心得果时,如来藏却是不得果的,六识心所得的果却又是无常的,死了以后果也就没有了。就好像你买了苹果来,还没有吃下肚以前,它还不能算是你的,随时可能会被你遗忘,丢了或被抢了都不一定,当你吃下肚了才算真正是你的;可是吃下肚以后,就没有果了。一样的道理,阿罗汉证果是六识心所证,但六识心舍报就灭掉了,果也就不在了,所以其实他们都没有得果;可是从六识心还在人间的状况下来看,不能说他没有得果,所以说非得果、非不得果。这个得果其实还是依如来藏才能说他得果,可是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也不懂四圣谛,也不修八正道,祂什么都不修,所以祂也无果可得。但是因为有祂,所以有六识心可以得果,所以又不能说祂没有果可得;因为六识心是依附于祂而得果的,然而六识心会断,祂不会断,所以得果实际上还是祂得:故说非得果、非不得果。你现前观照到这个道理,如果维摩诘大士还在世,你可以找上门去:“我要吃你这一钵饭!”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以前有个祖师开示说:“凡夫具足圣人法,而凡夫不知;圣人离凡夫法,但却具足凡夫法。凡夫若知,即名圣人;圣人若知,即成凡夫。”意思大约是这样子。诸位想想看:一切凡夫都具足圣人法,因为每一个凡夫身中的如来藏都是离贪瞋痴的,怎么不是圣人呢?谁敢说祂不是圣人?一切圣人无非就是想要断掉贪瞋痴,才要那么辛苦修行呀!可是凡夫身中的如来藏也是离贪瞋痴的,那不是具足圣人法吗?问题只是:凡夫不知道,所以他们叫做凡夫。凡夫如果证得了这个心,果然是离贪瞋痴的,本来就离贪瞋痴的,他就不叫凡夫了,他就称为圣人了。假使有大乘圣人事事都知,却不知那个不知的,总是落在了“常”知中,那个圣人其实正是未见道的凡夫。凡夫正因为不知道身中有这个圣人法,所以叫做凡夫。你看古时候祖师就这么讲了,虽然他换个方式来讲,却是跟《维摩诘经》讲的一样: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在这个情况下,请问诸位:“你要去哪里找一个圣人?”你来同修会,随便不小心撞到了一个人,正好就是圣人;你出去外面,怎么样也找不到,确实是如此。可是你撞到了他,他很客气跟你说:“抱歉,抱歉!我不小心让你撞着了。”因为他不会觉得自己是圣人,所以反而向你道歉,怪自己没注意避开。只有二乘圣人会觉得自己是圣人,因为断尽了思惑,却还有习气种子存在;但菩萨不会,因为真实法中无凡无圣可得。圣人是六识心作,五阴十八界作,可是我转依了如来藏,如来藏根本没有所谓凡夫与圣人可说,哪来的圣人可以自豪?所以他不会以圣人自居。如果谁敢开口跟你说:“我是圣人!”你就给他一巴掌,因为他已经表示他不是圣人了,他的所谓开悟密意一定是听来的,所以没有转依成功;转依成功了才叫做圣人,但大乘圣人心中无凡无圣。所以虽然阿罗汉非凡夫,但是也不离凡夫法。凡夫是一天到晚追赶跑跳碰,只是为求糊口,为了吃饭、谋生活;可是他们身中都有圣人之法,凡夫都不知道,所以他是凡夫。

“非圣人非不圣人”: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心是离贪瞋痴的,你就不能说他不是圣人。可是每一个凡夫都一样,都另外有一个离贪瞋痴的心,所以凡夫也不能说他不是圣人,从菩萨来看是这样。凡夫不可以说他不是凡夫,但凡夫也不可以说他是圣人,菩萨有时却会说凡夫也是圣人,这不是脑筋坏掉,而是有智慧。所以有时候我写《公案拈提》,拈提某个法师说:“你如果在寺院到处行走,看见每一个弟子,你都要向他礼拜,因为他是你的善知识——每一个凡夫弟子都是你的善知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能说那些未悟的弟子们不是圣人,但你也不能说他们是圣人,因为他们毕竟还没有找到身上活灵活现的圣人法,所以仍不是圣人。当你证到如来藏,现前观察到自己或者维摩诘大士,都一样非圣人、非不圣人,那你就可以伸手向他开口:“维摩诘大士,取饭来!”你真的可以向他伸手,如果他开口问你:“你凭什么要跟我取饭?”你就再说一次:“取饭来!”一句话就够了,包管他要拿饭给你。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虽然在三界中一切诸法都生出来了,无妨贪瞋痴具足;无妨跟凡夫一样,一天到晚为了生活,为了服务家庭:堂上二老要供养,子女小,也要扶养,所以跟凡夫们一样,每日里奔波不停,一切世俗法都现前了。出去工作为了赚钱,难道你可以说没有贪吗?为了钱当然有贪的法相。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样辛苦奔波真的是白痴:赚了钱财自己不留着吃,要买食物给家人吃。但是有时候,天下起雨来,偏偏这些东西都不许淋雨,心中急得一塌糊涂,心里面就骂起来:“老天爷真不赏脸!”这时瞋相也有了。无妨贪、瞋、痴相都有了,一切诸法相都现前了,但是同时却有自己的另一个心不在诸法相中,与这六尘一切法相都不相应。明心以后就是这样,无妨七识心一切诸法的法相都在,同时有如来藏离一切诸法的法相。“如果你须菩提能这样,就可以取这一钵饭吃了。”须菩提不敢吃,因为那时候他还在小乘法中,还没有转入大乘法中悟入,所以声闻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也是吃不了维摩诘居士这一钵饭。

声闻出家人想要吃菩萨的饭,都没那么简单。以前常常有大禅师,寺院里已经没有钱粮了,他就派徒弟:“你去找某某巡抚、知州、知府、知县。”因为那都是他的徒弟。“你去向他化缘。”这某甲徒弟去了,到了那边,这大居士拿起一袋银子就问:“是什么?你要是讲得清楚,全部供养。”结果某甲徒弟说:“银子。”那巡抚说:“对不起,请上人回山。”不供养他。证悟的菩萨,你想要向他化缘可不容易呀!但他出手往往很大方。这禅师看徒弟空手回来了:“啊!不行。”就派另一个已破参的某乙徒弟去,这某乙徒弟去了,大居士还是来这一套,可是某乙徒弟就向他答:“银子!”这大居士也就供养了。你看妙不妙?前后二人所答,一字不易,他却得大把银子供养。这里面当然有蹊跷,你若是真正悟入了,自然就知道蹊跷在哪里;你要是还没有悟,不懂,同样答银子,可就没得供养了。问话一般,答话也一般,为什么某甲来他就不供养,某乙来他就供养,是什么道理?就是这个道理: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

某甲徒弟成就一切法却不离诸法相,某乙徒弟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那大居士当然有法眼能分辨呀!法眼金睛能分辨清楚。所以菩萨法不是声闻圣人所能了解的,因为菩萨智慧无量。可是同样的,心胸也是广大无量。菩萨总是不计较别的,但菩萨也常常会跟众生计较,他会计较“你有没有菩萨性”。你要是没有菩萨性,被他看出了声闻性,有的禅师甚至有可能拿把刀子把你脚后跟给剁了;他才不管你阿罗汉不阿罗汉,照剁不误。

接下来维摩诘居士又说:“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经上的记载,这富兰那迦叶等六师外道不断地在毁谤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总是让他们去毁谤。谤过一段时间了,六师外道聚集了一大批人了,佛就去当众说法破斥他们,六师外道的徒众们听到佛陀的说法,领受了真实法义以后,就被佛度化了,就会有许多人出家,其余人也都信受,于是全都成为佛弟子了。总是由六师外道去召集一批人,然后佛再观察因缘去度化他们的弟子。六师外道看看这个城市没办法摄受众生了,又跑到另一个城市去谤佛;佛陀又继续等,后来有人来通报了:六师外道又在某某城乱说法、谤佛。佛说:“让他们去毁谤。”等到他们聚集的人数很多了,佛又去了,又当场把他们的错误法义都给破了,众生一听:“啊!这才是真正的佛陀呀!”于是又一大批人归依及出家,于是六师外道好不容易度来的一批人,弄成了寺院,佛又来度化了。佛常常会用这个方法度人,不必一个一个众生去度,常常是让外道们去找人;找了一批人来,佛才来度化。所以六师外道遍历当时印度各大城去谤佛,佛就跟着他们脚后跟一步一步去破,一步一步度化。现在维摩诘大士说:“须菩提呀!如果你能够不见佛、不闻法,而这六师外道是你的师父,因为他们出家的缘故,所以这六师外道的落处,你也随之而堕,这样你才可以取食。”完了!这下子,真的完全听不懂了。

每天去听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听法与见佛的究竟是谁?是觉知心、离念灵知啊!可是见佛、听法的都是妄心,若以这个心作为真心时,就不能吃维摩诘大士的那一钵饭了。好!既然能见佛,也能闻法了,那他当然吃不了维摩诘居士这一钵饭;这表示他根本就没有悟,他成就了一切诸法而不能同时离诸法相。

六师外道怎么能在佛门中出家?我请问诸位:“六师外道到底出家了没?有没有出家?”(许多人摇头表示“没有出家”)正因为他们都是外道嘛,所以好多人摇头,认为他们都没有出家。但我告诉你:他们都出家了!因为他们身上就有一个从来不在三界中的真人,这还不是半仙,可是真仙呢!那你说,他们有没有出家?当然是有出家。菩萨看到的是这样啊!二乘人与凡夫菩萨看到的六师外道不但没有在佛门中出家,而且还是外道。但菩萨看六师外道们是个个都已出家,因为他们身中的真人既没有贪瞋痴与我见、我执,那就是已过三界境界了,怎么不是出家?他们身中的真人是离三界法的,早就出三界家了啊!六师外道们一直都落在这个地方,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不但如此,诸位!你们之中还没有破参的人,也都同样落在这里面;但是却要悟得这个法界实相,才是真出家。

“等你开悟了,看见他们其实也都落在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里面,你当然就会跟着掉进去;等你能跟着六师外道一样掉进本来出家之境界中,你就可以吃我维摩诘这一钵饭了。”所以你们有很多人都可以吃这一钵饭了。但是你如果还没有破参,即使成为阿罗汉了,还是没有资格吃他这一钵饭。所以,菩萨怎么认定出家、在家的?就这么认定:出三界法的才是出家,还在三界法中的人都不算出家,即使剃头受声闻戒了,一样是尚未出家。所以有个禅师说:“如果你明心了,找到身中的那个大丈夫了,不管你身为男人、女人,都叫做丈夫。”丈夫就是说不会小鼻子、小眼睛、小家碧玉的,什么都爱计较,大丈夫是什么都不计较的;别小看你自己是个女人,你们一个个都是大丈夫,我看你们都是大丈夫!(众笑……)对啊!事实正是这样嘛!所以刚才有许多人以笑声帮我证明了。你看,既然你找到了大丈夫,转依你身上这个大丈夫,你就不再是女人了!因为女人是以这个色身在当女人,当你转依了你身上的大丈夫,怎么还叫做女人啊!

哪一天假使有会外的哪位错悟者来跟我说他是男人,我还是给他一巴掌,我说:“你还是女人!”因为禅师就这么认定:没有悟入以前,男人还是女人,因为心眼小,老爱计较;悟入了,女人就是男人,而且还是大丈夫。所以菩萨是这样认定的,对于出家与在家,都不是在身相上来看。声闻人都是要从身相来看的,但菩萨不从身相来看。所以维摩诘居士说这六师外道本来就出家了,无量劫以来就是出家的;他们既已落在这个地方,你须菩提也必须跟着六师外道同样落在这个地方,才可以取我这一钵饭吃。可是须菩提听不懂,就不敢伸手去接那一钵饭。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这一段经文说,如果须菩提进入种种谬见而不到彼岸,才可以取维摩诘居士的那一钵饭食。

这又有问题请问诸位了:学法是不是应该依止正见?(众答:是。)是啊!当然是应该依止正见,不会有人反对这一点。可是菩萨却不依止正见,你说:“我们要断见惑、要断思惑、要取证菩提而入无余涅槃、得解脱。”菩萨却骂:“你这个是谬见!”解脱道中的凡夫说:“不!你的才是谬见。明明佛说要断见惑、断思惑才能证菩提、取无余涅槃,这才是正见。”菩萨说:“我不依止你这个正见。”凡夫菩萨就骂证悟的菩萨:“你这个正是谬见!”菩萨说:“好!我就入诸谬见,安住于这个谬见,但是我得解脱。”

阿罗汉都说:“我已经到解脱彼岸了。”菩萨说:“不!你没有到彼岸。”阿罗汉也许不服:“明明佛已印证我是阿罗汉,已到解脱彼岸;你说我没有到解脱彼岸,岂不是谬见?”菩萨说:“我可以安住于这个谬见,没有关系!但我照样得解脱。”阿罗汉说:“奇怪!你安住于谬见,怎么能得解脱?我不住谬见才得解脱。”菩萨说:“不!你不到彼岸,我才有到彼岸。”阿罗汉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到彼岸了,但菩萨说:“不!你没有到彼岸,不到彼岸的才是到彼岸。”阿罗汉一听:“奇怪!不到彼岸的才叫做到彼岸,怎么有这个说法?”不信!菩萨就告诉他:“听你说,你是解脱到彼岸了,那我请问你,你入无余涅槃真实解脱时,你还在不在?”阿罗汉说:“我不在啊!完全无我啊!”菩萨说:“那不就结了!你已经不在了,你又怎么到彼岸?一定是彼岸也在,你也在,才叫做到彼岸嘛!你已经灭了,又怎么能到达彼岸?所以,你的无余涅槃是不到彼岸的。”阿罗汉一听:“嗯!也对,真的不到彼岸,因为到彼岸就是我灭了,我灭了才是到彼岸;可是我灭了,又是谁到彼岸?没有人到彼岸,所以无人无我到彼岸;不到彼岸,才是真的到彼岸。”阿罗汉终于懂了,可是他们懂归懂,只是在意识层面中自以为懂,无法证实,真的是这样啊!所以维摩诘大士说:“须菩提!你得要这样入诸谬见而且不到彼岸,你才能吃我给你的这一钵饭。”所以维摩诘菩萨的饭不容易吃。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八难,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不再解释它,因为众生在人间具有八难,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一切住于八难中的众生,真的有得到八难吗?其实也没有人真的被八难所障碍。可是在八难所障碍的当下,又不妨无八难。有谁正在八难中?从菩萨的慧眼、法眼看来是没有的,但阿罗汉的所见却是有。住于八难,无妨同于烦恼。因为住于八难中,一定是烦恼很重的:想要听佛法听不到,想要值佛见僧都见不到,八难之身就是八无暇。可是菩萨无所谓,何妨八难俱在,同于烦恼,离清净法,却仍然是解脱的。

阿罗汉不能认同这一点,因为阿罗汉的看法是要把烦恼除掉的,是要离八难才能见佛、闻法、修道,而且是不离清净法的。菩萨却不管这个事情,不但离二法,连清净法也离。凡夫想:“奇怪了!你维摩诘居士怎么乱说法?清净法为什么要离?”但我告诉你:就是真的要离。因为如果一直住于清净法中,离不开清净法,那就表示这个人还是会继续跟染污法相应,所以阿罗汉有余习,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不离清净法。不离清净法的意思就是说:他也同时不离染污法。所以阿罗汉被骂时也会起瞋,只是不恨、怨、恼。所以阿罗汉见到过去世的佣人,他会不自觉地起慢;所以难陀比丘上座说法时,他总是会先看女众,余习都还在;虽然他已是大阿罗汉了,始终都不离清净法。正因为不离清净法,所以另一面同时会跟染法相应。只有已离清净法的才不会跟染污法相应,并且是从来就不跟染污法相应。得要以意识住于八难中而悟得一直都不与清净法相应的第八识心,才能吃这一钵饭;“所以你须菩提,如果住于八难,一直都有八难,同于烦恼而离清净法,你才可以取我这一钵饭吃。”这一钵饭还真不容易吃喔!

维摩诘居士接着又说:“你须菩提证得无诤三昧,都不会跟任何人争执,而且已经心得决定,永远如此了。但是我告诉你:一切众生也跟你一样得到这个三昧。”有人当然不服气,心想:“维摩诘大士说这个话,是乱讲吧?”但是我告诉你:“菩萨无妨正在大发脾气的时候,同时又不发脾气。”你说:“天下哪有这回事儿?这不是笼罩人吗?”但菩萨法界中确实是如此的。有时候禅师还用发脾气来度人,度人悟了以后却是不发脾气的,这才奇怪呢!但是等你有一天真的悟入了,一点儿都不奇怪,事实就是如此。所以说:“你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但是一切众生也都有无诤三昧。不管你怎么欺侮他们,凡夫众生被你欺侮到七孔生烟、暴跳如雷,但他们身中还有一个心是仍然跟你无诤的,祂从来都具有无诤三昧功德。既然如此,你得无诤三昧,众生也得无诤三昧,那你跟众生其实都一样嘛!那么众生布施给你饮食,又怎么叫做种福田呢?所以众生在你身上布施,就不能称为种福田。”

“供养你的人也都将和你一样堕于三恶道。为什么会堕于三恶道?三恶道都是从贪瞋痴三法来的啊!会跟三恶道相应的,会跟贪瞋痴相应的,又是阿谁啊?还是这七识心嘛!所以供养你须菩提尊者的这些众生都是有贪瞋痴的,都是三界中的凡夫。既然是这样,你须菩提接受供养的时候又是谁?还是这七识心,还是觉知心啊!那这样子,虚妄的施供与受供,跟众魔还不是同一路货色、做同样的事?众魔也都是和你一样呀!同样都是在世间作诸劳侣,同样是一天到晚劳劳碌碌的一类人嘛!”真的是劳侣。“你须菩提及众魔都在三界中有种种的六尘上的劳碌,平等平等而没有差异。可是你须菩提跟众魔一样,于一切众生都有怨心。”为什么有怨心?现在先要把众魔的身份弄清楚,不要以为众魔来到人间示现的时候都是青面獠牙、指甲很长、沾满了血。众魔来人间示现时,可真是斯文得很!可真是道貌岸然哦!你不容易看得出来的。天魔来示现时是很庄严的,绝对不会输给菩萨的。他如果示现青面獠牙,你还会听他的吗?

“众魔也自称得解脱,也自称阿罗汉,也自称是成佛了,所以他们都对众生有怨心。”度众生就是要对众生有怨心。我对你们每一个人都有怨心,所以都要把你们杀掉;杀掉了我见、我执以后,那就不再叫做众生了,改叫做初果人、二果人、某住位菩萨、某行位菩萨等等,就不再叫你是众生了,众生就死了。所以我对你们每个人都怨恨得要死,都要把你们杀掉,非杀透不可;平时杀不够,去到禅三要帮你开悟以前,还要再杀一遍,只怕杀你不死,所以我于一切众生都有怨心。那你说菩萨与诸佛对众生有这个怨心,这讲得通呀!诸魔是想要让众生不断轮回生死的,为什么他们也会有这种怨心?有呀!魔认为他的境界就是出离生死的境界了,所以他也想要杀掉你呀:要让你永生。可是想要帮助你永生的就是魔,因为诸佛都说要灭度,把你灭了才能度过生死的彼岸,魔却要帮你五蕴永远不灭而得度,所以得永生。凡是要度你永生的都是魔,与他化自在天魔是同一类。众魔既然也是要度你得涅槃,所以他们也说要帮你断我见、断我执,可是他们总是把我见、我执抓得紧紧的不放,却当做是已断我见、我执的境界,如同很多人悟错了却当做是真正开悟了。同理,他们也说他们证得涅槃,所以他们对众生也有怨心呀!要把众生的我见、我执杀掉呀!可是他们所谓的杀掉我见、我执,其实是增长我见、我执的,但从他们的心态来看,还是于众生有怨心啊!

须菩提说:“无佛无法亦无人。”魔也说:“无佛无法亦无人。”因为天魔也听佛说过《般若经》,他也懂得说这个法。菩萨也说:“无佛无法亦无僧。”因为菩萨的看法是:佛是五阴十八界作,从佛的法身无垢识来讲,并没有佛可说,所以无佛。法是五阴十八界所证、所修,若从法身自己的立场来讲:没有法可说。所以《金刚经》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统统不存在了:无智亦无得。所以菩萨说:没有法。菩萨又说:“僧是五阴十八界作,可是五阴十八界虚妄,从法身来看也是没有僧可说,所以无僧。”有一般阿师就跟着说:“你一天到晚在讲成佛之道,其实没有佛可成啦!你还成什么佛?”他就表示说:“所以我比你更高,你把成佛之道讲出来,是在努力修行成佛之道,那你心中就是还有佛,你就是凡夫。我心中却无佛。”他就从文字表面来讲,自认为他比你高,其实是误会了!可是菩萨说无佛可成,表面上看来是谤佛与毁法,因为他认为无一切法可得。明明有三藏十二部经种种世出世间法,为什么无一切法可得?那就是毁法。有人因此就骂:“啊!某某菩萨在毁法,他是假菩萨,是外道、邪魔。”但是真毁法的,才是真菩萨啦!因为法界实际理地中并没有法可说,这才是真佛法。

“不入众数”:众数是指出家的众人,是说僧众,就是说出家众。不入众数,是没有出家人可说,不论是菩萨僧或声闻僧。一切僧人都是虚妄无常的,从实际理地来看,无僧可说,这叫做不入众数。谁出家呢?是五阴十八界出家,如来藏还能出家吗?当然不能。如来藏本来就在三界外,还要出什么家?这样一来: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不算入僧数之中,不算出家人中的一分子),结果是永远都无法灭度。请问:“灭度是谁灭度?”是五阴十八界灭度。阿罗汉舍报入无余涅槃,五阴十八界灭尽了,而说他得度了。可是阿罗汉的五阴十八界灭尽了以后,是谁得度?是如来藏啊!可是他们的如来藏能灭度吗?不能灭,也不能度。因为你灭不了祂,没有任何一法能把祂灭掉,那祂也无法灭度呀!因为祂本来就在涅槃的彼岸,还要你度祂做什么?你总不能把祂拉到三界中来,再把祂推回去吧!祂不需要你如此做,而你也拉祂不过来,因为祂本来就在三界外,祂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就是在彼岸的;但祂却又同时在此界,不离两边,你要怎么拉祂进三界?你又如何能度祂出三界?所以你既不能灭祂,也不能度祂,你永远不能灭度。“你须菩提呀!如果能够这样,才可以取我这一钵饭吃。”所以他当然不敢伸手去拿那一钵盛好了的饭,因为他当时完全听不懂。

不像今天诸位,我为你详细解释了,你听懂了,可是须菩提当时完全听不懂,所以他就向佛陀说:“当时我啊!世尊,我听到他这些话,心中茫然,不能了解他所说的是什么道理;他到底在说什么,我都听不懂,不知要怎么去答复他,所以我就想要把那个钵舍了,想要离开他家。”饭吃不到,连钵都不敢要了。

当他正要离开维摩诘大士家门口,转身正要走,维摩诘菩萨却说:“喂!须菩提!你把这个钵跟饭都取了!别害怕。”真的会怕,连大阿罗汉也要怕。我这个人最好相处、最随缘了,都不会与人为难。但未悟言悟的人为什么会怕我?因为他们的落处我都知道,而我的落处他们从来不晓得,所以恐惧名闻受损啊!同样的,须菩提的落处维摩诘大士清清楚楚,但维摩诘别说落处,连他讲出来的话是什么意思都听不懂了,所以须菩提会害怕。维摩诘大士是很慈悲的,就说:“取钵勿惧。”

然后又为他开示:“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如来所造作出来的一个变化人,如果这个变化人,以我刚刚所说的这一些事情来诘问你,你须菩提会不会有害怕之情呢?”那只是个变化人,不是真的如来呀!你会不会有害怕之情?须菩提向佛报告说:“我当时就跟他答复说:‘不!我不害怕,因为知道那是法身佛变出来的假人,不是真的佛!’维摩诘居士就对我说:‘其实一切诸法都如幻化相,刚才我为你说的这一些法,也都是幻化出来的,包括你面前维摩诘我这个人,也是我的法身如来变化出来的,都是幻化相。所以你现在不应该对我有所畏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的言说都不离这个幻化相。’”一切的言说为什么不离这个相呢?因为言说就是幻化相。既然都不离幻化相,一切有智慧的人,已到达智慧境界的人,都不会执著于文字。因为凡是会执著于文字的都是觉知心,会用言说来责备你没有智慧的心,也是这个被幻化出来的觉知心,本是幻人而非真人,何必害怕?而真实心法身如来从无量劫以来就已经离语言相,祂根本就不会骂你、不会诃责你,“‘你又何必要畏惧呢?所以你应该无所畏惧,为什么呢?因为文字之性本来就是被幻化出来而远离实相的。’”文字、语言都从实相心来,都是由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所以文字相、语言相本身其实也没有文字语言相,都是如来藏相。“‘所以文字性离,无有文字,这就是解脱,本来就是解脱。可是解脱相是什么呢?解脱相其实就是诸法。’”因为你若是找到了解脱相,无余涅槃里面的境界是在当下就可以见到(不必像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以后还看不见无余涅槃中的解脱境界),菩萨在诸法法相当中就已看见了解脱相。须菩提尊者向佛报告说:“维摩诘居士说这个法的时候,有二百位天子同时开悟般若而得法眼净;这是我做不到的,也是不懂的,所以我不堪任应接世尊您的使命,我没有能力去向维摩诘菩萨看望疾病。”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接着轮到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上场了。佛告诉富楼那尊者说:“你去维摩诘家,探望他的病吧!”在声闻法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就禀白佛说:“世尊啊!我也不堪任去探望他的病。因为我想起来,以前曾在一座大树林中,在一棵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菩萨来找我,他向我说:‘喂!富楼那!你应当先入定来观察这个人的心性,然后才为他说法;不可以把不清净的食物放到宝物做成的钵里面,你应当要知道这位比丘心里面所想的是什么,千万不要把琉璃当做那个水晶一般的没价值。你没有能力知道众生的根性与来处,不应该用小乘法来发起他们的菩提心;他们本来就好好的,身上并没有长疮,你就不必特地在他们身上挖疮而伤害他们嘛!他们是想要行于大道的人,你不要指示他们走入小道里面去。你不要把整个大海纳于牛迹之内——不要想把大海全部的水放到牛脚踩成的那个小小的水洼里面去,也不要把日光等同那个萤火之光来看待。富楼那啊!这位比丘很久以来就已发起大乘菩提心了,只是因为生死过程之中忘了这个大乘心的意志,但他仍然是个大乘根性的人,你如何可以用小乘法来教导他?我观察小乘人的智慧太微小、太浅薄了,就好像一个生来就是眼盲的人一样,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性的猛利或者迟钝。’当时维摩诘居士就进入三昧中,促使这位比丘自己认清楚了以前曾经发过的大愿与行为:他曾经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种植了许多的功德根本,已回向无上正等正觉,此时立即悟得前世已曾证悟的本心如来藏了。于是诸比丘都向维摩诘居士低头弯腰行礼,并且都礼拜维摩诘居士的双足;维摩诘居士因此就为诸比丘们说法,他们因此都能对无上正等正觉永不退转。我想起维摩诘居士的话:‘声闻人没有能力观察学人的根性,不应为人说法。’所以我不堪任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的病情。”

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有了神通的人,说法前应当先入定,观察对方的心性如何,才可以为他说法。若是没有神通力以致不能观察,就从他的身口意行去观察,或是以种子相应的情况去观察,不应该初见当时就决定为他说二乘法。你如果为人家说大乘法,可以不必先观察,反正一见了面就为他说大乘法,只要不是讲大乘法中的极甚深法,都没有过失。他如果跟大乘法不相应,自然会去找二乘法;譬如有人来向你要钱,他只是要乞讨一枚铁钱,你若给他一枚金钱,他一定会接受,你一定没有过失。如果他是有资格可以得到金钱的,你给他的是铁钱,你就有过失了。所以遇到一切人,你但说大乘法,俱无过失。可是,富楼那尊者见了比丘们,就为他们讲二乘法,那就有过失了。因为其中有些人是有资格证得大乘法的,结果他给他们的是二乘法。

所以维摩诘大士就责备他:“你既然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你为人说法以前应该先入定观察对方的心性与根器,然后才为他们说法。如果这个人是个宝器,比如说他这个钵是黄金、白银做的,或是琉璃做的,你装上这钵的食物,一定是要很净洁、很精美的食物。”如果是剩饭剩菜,不能拿来装进这个钵中布施。剩饭剩菜只能装入瓦钵、破钵,所以说“无以秽食置于宝器”。“他这个人是菩萨种性,种性很高洁,你为什么用二乘法来教给他?就好像把脏了的食物放到宝器中一样。你应当要知道:这个比丘心里面所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成佛之法,要利乐众生、要成就佛道,你竟不知道;他是好像琉璃一样尊贵的材质做成的宝器,跟水晶制成的不一样,”水晶跟琉璃的价格是差很多的,“你不可以把珍贵的琉璃当做是粗俗的水晶,所以说你没有能力了知众生的根性与来处。众生若已在无量世以前发大乘心,你就不应该给他二乘法,所以不应该为了要让他发菩提心就教给他二乘法,这样发起的只能是二乘菩提心。他本来就不执著于五蕴身,你何必为他说五蕴的虚妄?他如果是执著五蕴身,才可以教他把五蕴的执著破掉;这就好像一个人身上本来无疮,你偏要说他身上长了疮,还帮他把‘疮’挖了,成为‘好肉剜疮’。真的很冤枉呀!所以你不要伤害他。”

“对于想要行于大道的人,你就不要指示给他小路;他的心量犹如大海,你为什么把他容纳到牛蹄踩陷成的那个小小水洼中呢?你不要把日光当做萤火一样小的光明呀!这位比丘其实无量世以来已经发起大乘心了,可是因为他还没有离开隔阴之迷,在生死中途忘掉了曾经发起大乘心,你怎么可以用小乘法来教导他呢?”所以度众生时,菩萨没有限制,一概用大乘法的基本法义来讲,除非对方特别提出要求:我要听闻二乘法。否则菩萨一概用大乘法来讲,因为大乘法中已经涵盖二乘法了。但是二乘法中的三明六通大阿罗汉度人时必须要先观察:他所要度的人是不是菩萨种性?若是菩萨性,就不应该用二乘法来度他,应该推介给菩萨度化。所以当时维摩诘菩萨进入三昧中,把这个比丘过去世所经历的宿业:如何发菩提心、如何修学佛法等事相,让他自己看见,让他自行了知;于是这位比丘当场就知道以前曾经在五百位佛陀身上种下种种大福德,已成就许多功德。

奉侍过五百佛,那一定是经过很多劫的修行了!曾经有时连续九十一劫中不曾出现过一尊佛,我们贤劫之前就曾经如此。有时候好几个大劫中都没有佛出现世间,那么五百佛,你想已是经过多少劫了?这位比丘在遇到第一尊佛时就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这样一世一世奉事诸佛,修学大乘法,当然是菩萨种性的人。所以当维摩诘菩萨用三昧力量让他知道自己过去世曾经奉事过五百佛,当时就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就离开富楼那尊者所说的二乘法了;当他回向无上正等正觉时,当时就重新悟得他的本心,又明心了。你看,遇上大菩萨时就是这么有福报呀!一刹那间悟得本心。于是这时诸比丘就向维摩诘居士顶礼,维摩诘居士因此又为他们说法;因为他们肯礼拜维摩诘居士了,表示他们已经远离僧衣崇拜的声闻心态了,当然有资格可以证得大乘法中永远不会堕入四相的胜妙法,所以维摩诘居士就为他们说更深的法。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声闻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可以帮人家证得解脱果,因为他是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可是他却无法帮人证得本心,而且他也没有能力加持闻法者观察到往世的宿命因缘。而维摩诘大士他有这个功德力,这些比丘们既然已经证得本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这些比丘们很欢喜,就稽首顶礼维摩诘菩萨的足下。稽首就是低头的意思,他们不但低头示敬,并且还顶礼维摩诘居士的足下。顶礼于居士足下,并不是每一位比丘都把他的额头放到维摩诘菩萨的脚下,而是说维摩诘脚下踩着泥土,而他们额头触地,那就表示是在维摩诘的足下,也就是感恩礼拜的意思。

古人曾经为了这一部经典中的这句话提出抗议,认为不该将比丘顶礼维摩诘居士的事相翻译出来,他们不喜欢比丘们顶礼维摩诘居士。当然,诸位可想而知,这也是声闻心态的僧人,他们心中想着的都是二乘声闻的表相,学的也是二乘小法;这些人外现凡夫菩萨之相,其实心中正是声闻人,这些人往往会提出抗议:出家人不许礼拜在家人。如果是菩萨种性的出家菩萨,根本没有这个问题存在。那些人提出抗议说:“(僧宝)何故礼俗?”说:“身为僧宝,为什么顶礼一个居士?”他们认为维摩诘大士是俗人,只因为他身穿俗衣,就不管他在法上的证量了。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要出来:大家每天在礼拜观世音菩萨,祂算不算俗人?因为祂还留着长头发,头戴着天冠,天冠上雕着阿弥陀佛的像,胸佩璎珞,手有臂钏。古时候的观音菩萨相还有胡须,身上穿着天衣,到底是不是俗人?大势至菩萨也如是,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还有维摩诘居士,以及当来成佛现在天宫中的弥勒菩萨,都是戴天冠,留长发,穿天衣的,他们究竟是在家或是出家?维摩诘居士是等觉菩萨,他与诸地菩萨都居于圣位,究竟能不能算是菩萨僧?所以俗与僧,在二乘法里面是纯粹从表相来说的,但是若以在家身证得第四果时,佛也是一样吩咐阿罗汉们要一起前往供养那位在家阿罗汉的舍利——尸身。在大乘法中更是不分在家与出家的,大乘法里面是看你五十二个阶位已修证到什么地步,如果还在三贤位中,不管你身现出家相、在家相,都是贤位菩萨。如果入了地,也不管你在家、出家,统统叫做圣人,都是佛的真子,都已经是生如来家、住如来家的真子;而阿罗汉们都不是佛的真子,如同客子、螟蛉一般,所以在大乘法中从来都没有出家身、在家身的分别,只有声闻法中才会有在家与出家的分别。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释迦世尊的庄严报身还是留头发的,只是应身佛要率领出家的阿罗汉们,所以才跟大家一样理光头,有时却仍是示现有头发的;这一点诸位要了解,这就是大乘法在弘法事相上与部派佛教的声闻法不同的地方。古时有一位法师,为提问的人解释这一段经文,他的注解中有这几句:“入道恩深,碎身莫报,此诸比丘方行大道,岂存小仪?”意思是说:这些比丘们由于维摩诘居士而开悟了,证得本心了,才能够进入大乘佛道中,这个恩德是很深广的,所以“入道恩深”;这种恩德“碎身莫报”,即使粉身碎骨也回报不了维摩诘居士对他们的大恩德。然后这位法师接着说:“这五百位比丘们,他们方才入道,刚想要进入大乘佛道之中继续进修,哪里还要存心注意那些小小的礼仪呢?”道理就在这里。这就是大乘法特别异于二乘法的所在,这与声闻部派佛教的观念绝不相同。

大乘法的出家,是以你的实证内涵来作分判的标准,完全在心而不在身,就看你是心出家还是身出家?二乘法不然,二乘法是以身出家为主的,所以在二乘法中出家的话,依二乘戒(也就是依比丘、比丘尼戒)而出家的话,那只是一生受,是以一世的身相与寿命作标准的,死后就没有声闻出家戒存在了,菩萨戒却是尽未来际受持的。所以有人帮死了以后的居士剃度,诸位应该已经知道是如法或不如法了。比丘、比丘尼戒是一生受的,这一世如果死了,戒体就不在了。既然人死戒体就不在了,他去帮死人剃度出家,那死人有没有出家戒体?(众答:没有。)当然没有戒体。所以人死了以后接受剃度而说他已经出家了,这是不如法的,根本得不到声闻戒的戒体,仍然不是出家人。

所以声闻律中的出家戒只是一生受,不是尽未来际的,所以它是身戒,不是心地戒。心地戒,只有菩萨戒里面譬如梵网戒、瑜伽戒,才是心地戒;菩萨戒如果是优婆塞戒,那又只是身戒了,同样只有一世受,死后戒体就灭失了。所以在大乘法中,出家与在家的分际,是看你的心出家了没有,心出家了就算出家,心没有出家还是在家。因此这五百比丘,如今是身出家、心也出家了,这种入道的恩德,粉身碎骨也难以酬报,所以当然要跟大士顶礼。虽然维摩诘居士戴着宝冠,留着长发,穿着很华丽的在家人衣服(古时候画的维摩诘居士画像都是穿得很华丽的),虽然是这样,五百比丘们还是得要向他顶礼。顶礼了以后当然有好处,因为他们顶礼居士了,一来表示他们于第八识妙法不退,能生于忍,已对本心如来藏起了忍法,心得决定而安住下来了;二来表示他们已远离四相了,所以不落入在家相与出家相之中,已有能力进修更胜妙的法义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时维摩诘居士就为他们宣说更胜妙的法。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因为”二字是“因此而为”之意。这是个遣词用字,你们不要误会了,很多人不习惯古人的遣词用字,所以有时候校对我的书,往往把我所用的字当做是错别字改了!因为我比较习惯古人的用字方法,因为那很简洁、很洗炼,几个字就表示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来,若是用白话语文的话,就要好几句话才能解决。可是现在我好像得要随顺大家了,不然的话,以后人家读不懂我的书,误会了以后也是麻烦。

这时五百比丘们顶礼维摩诘居士,表示他们已经对如来藏本心生起忍法了。生起忍法,是说他们对于第八识本心的本来无生已经安住不退了,所以这时维摩诘居士就因于这个缘故而为他们说法,也就是进一步摄受他们不退失,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让他们更深入地了知;这五百比丘们听完了维摩诘居士的开示,对无上正等正觉就不会再退转了。富楼那尊者当时跟着旁听,其实只是白听一场,因为他没有证得本心,所以他无法了知维摩诘居士所说的法;他所能听懂的,只是其中与二乘菩提有关的内容。所以这时他向佛说:“我想到这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声闻人没有能力来观察人家的根器,遇到大乘根器的人,我们也无法为他们说法,所以我们声闻人不应该说法,应该让菩萨来说法。由此看来,我富楼那虽是声闻罗汉中说法第一,还是不堪任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的病。”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声闻十大弟子各有第一,摩诃迦旃延尊者是论议第一;换句话说,讨论法义的事,声闻十大弟子里面他推第一,没有人比得上他,这回他总该可以去了吧!佛告诉他:“你去啊!去看望维摩诘菩萨的病。”他怎么说?他向佛禀白:“世尊啊!我也是不堪任去看他的病。”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也说他不堪任去看望居士的病。“为什么我不堪任去呢?因为我想起以前世尊您为诸比丘大略开示、解释法要,我就在佛说完法以后,把您的法加以敷演解说,也就是无常的真义,一切是苦的真义,一切法空的真义,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寂灭的意思。可是当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喂!迦旃延!你不要用生灭的心行来说实相法。迦旃延啊!诸法毕竟是不生也不灭的,这才是无常。五受阴都能够详细地、彻底地通达了,而五受阴其实空无所起,这才是苦。诸法也是究竟无所有,这样才可以说是空。对于我与无我,不落入两边,我与无我是不二的,这才是真正的无我的义理。法的实相本来就不是生灭、苦、空、无常的,不是你所说的这样。以往如此,现在一样不灭,这才是真正的寂灭。’”

这一段经文显示了一件事实:佛陀在世时转第二、第三法轮,声闻罗汉们同时听闻大乘法,只能听懂其中与解脱道有关的部分,大乘般若所说的实相法义是完全听不懂的,所以听闻以后说出来的法义就变成声闻法的苦、空、无常、无我了。这一段开示如实地记录了当时佛说第二、三法轮的事实(编按:详见《阿含正义》书中的举证与说明)。一般人总是把解脱道当做佛菩提道,而且他们对解脱道又全然地误会了。一般都说苦、空、无我、无常即是正法,没有人会反对这一点;可是这部经里面身为等觉大士的维摩诘为什么讲起来却是相反的?这也就是为何这一部经,没有人愿意出来如实宣讲的原因;是因为证得本心了,还不一定有能力宣讲,何况还没有证得本心或否定本心的人,怎敢动这个念头?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让大家了解:为什么祂说的跟四阿含的解脱道看来是颠倒的,结果却是正确的?

维摩诘居士说:“你迦旃延不应该用生灭心行来说实相法。”二乘法,为什么会叫做世俗谛呢?因为它的观行内涵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无常故无我的法,都属于世俗法上所显示的真谛,所以叫做世俗谛。可是当我们把五蕴的一一蕴,六入的一一入,十二处、十八界的一一处、一一界,加以详细而如实地观察以后,会发觉到这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没有一法不是有生有灭的法。二乘圣人也就因为现前观察到蕴处界等世俗法的每一法都是生灭法,所以为大众说明:一切无念灵知心全都属于生灭法,乃至离念灵知修到非非想定时仍然是生灭法。他们因为这样的现观,所以断除我见和我执,成为二乘法中的圣人,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可是他们所说的都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苦、空、无我、无常,这些都是生灭性的世俗法中的心行。如果要为人家讲大乘法、实相法,就不应该这样说,因为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都是生灭的心行,这世俗法的心行既然都是有生而且终必坏灭,当然不是实相,都是虚相法。不可以把虚相当做实相,所以这个生灭心行——虚相法——不应该说是实相,因此维摩诘居士就告诫迦旃延:“喂!迦旃延啊!你不要用生灭心行来说实相法。”

接下来大士就解释说:“迦旃延啊!诸法毕竟不生不灭,这才是诸法无常的真义。”怎么会这样呢?诸法明明有生有灭,为什么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那就应该是常啊!为什么又说是无常?问题真的很大。迦旃延听了只能愣在那边,没办法答话,因为听不懂。可是你如果明心了,你就能听懂大士的话了!所以有好多人听我说这一段经文以后一直欢喜地笑着,为什么一直有笑容?因为心里面有一分法喜:这个法我懂。

诸法一直都是生灭无常的,譬如最简单的六识自性好了:眼识能见之性,耳识能闻之性,乃至身识能觉之性,意识能知之性,这些自性都是生灭法,因为你晚上回家睡着以后就断灭了;到半夜里做梦时才又出现,可是梦过了,又睡着了,又不见了,第二天早上天亮了,祂们又出现了!所以这六识自性都是生灭无常的,认定这六识自性是常住佛性的人,都已落入自性见外道中。世间法含摄的一切诸法都从这六识自性中转生出来的,不管你花怎么插,茶怎么泡,水怎么喝,饭怎么吃,字怎么写,车子怎么开,都是从六识心的自性所能认知之中发展出来的;若没有这六识的自性,就没有这一切法。

一切法与六识自性,通称为一切法。这一切法为什么昨晚灭了,今早会再生起来?为什么今晚灭了,明早又会生起来?为什么前世死灭了,在中阴身里面又会生起来?为什么投胎永灭了以后,未来世出生时又有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灭了以后就是无,无就不可能有个自己突然再出现,一定要有另一个常住法持着这个觉知心的种子,才能使这个已经灭了的法(觉知心)再度出现;因为灭了就无法,无法不能再出生法,所以一定另有一个常住法,才能使已灭的此法再度出生:这六识的自性灭了以后,次日又从如来藏里面再出生了,如来藏必定是常住法。证悟的人以如来藏为主,来看待如来藏所生的六识心的自己,把自己转依如来藏,认定自己是附属于如来藏的,这才叫做转依成功。转依完成时,改从如来藏常住的立场来看这六识心及其自性、来看六识辗转所生的一切诸法时,怎么可以说诸法有生灭呢?如来藏不生不灭,而这六识及一切诸法都摄归于如来藏,都以不生灭的如来藏为主,一切法当然也就不生不灭了。以实相常住的前提来说一切法的生灭有为,才是一切法无常的真义。如果没有如来藏来摄持一切法的种子而永远存在,就不可能有任何一法是无常的,因为一切法中的任何一法连出生都不可能,怎么会有无常可说呢?所以说:“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无常。”若无不生灭的、常住的实相法如来藏,就不会有蕴处界出生及存在,当然就没有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可说,这才是蕴处界无常、苦、空、无我的真实义。

“五受阴洞达”:五阴为什么加个“受”字?因为色阴有色阴的所受,识阴六识也有六识的所受。这个受,受阴的本身,它有三种受,有五种受,乃至种智里面还说有境界受,就是触——触六尘,也是受阴。有受就有想,“想亦是知”,触到六尘而了知也是想阴,所以了知的本身就是显境名言。想阴是说六识对六尘有“触”的领受,这个领受再接下来就是外面那些人所知道的苦、乐、舍等触,及语言文字妄想的想阴(表义名言),那已经离声闻道太远了。有想阴就表示有身口意的行,所以五种阴都是有所受的;身受、意受、心受都是有所受,所以五蕴又叫做五受阴。既然有所受,对这五种能受的五阴彻底的通达,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是菩萨才知道的。菩萨在这里面如何叫做洞达呢?也就是说,现前观察五阴生起的次第,也现前观察五受阴从哪里来,才叫做洞达,不是像二乘圣人所了知的五阴无常的肤浅义理。

等到确实了知,现观这五受阴都从如来藏生起的时候,确实证明五阴都在如来藏的表面上运作而已,就能把五阴摄归于如来藏,在这时说五阴无常所以是空。但是无常和空,是从五阴自身来讲,如果五阴是摄归如来藏时,无妨一世又一世地五阴生起又坏灭、生起又坏灭,虽说五阴是生灭法,可是如来藏从来没有生起过,祂本来就存在,五阴也就没有生灭可说了。如果如来藏有所起,未来就一定会有坏灭的时候,但祂从来没有生起,将来就不可能会灭,所以才能有一世又一世不中断的五阴去轮回生死。所以你如果真要说空的话,如来藏才是空。但是如来藏的真实空、毕竟空,或者摄归如来藏后的五阴无常空,从来都不曾起灭,因为这就是如来藏的常相,第八识如来藏永远是现这样的法相。这样的空与无常,才可以说是苦。换句话说,不可以离开常住的如来藏而说五阴的无常、苦、空。

但这个道理只是在大乘法中才讲吗?不然!在四阿含二乘法中(其实四阿含中有许多经典是声闻人听闻大乘经典而结集成为二乘法)佛早就说过了,只是阿罗汉们听不懂,所以他们把这个密意忽略掉,而专在蕴处界的苦、空、无我、无常上面用心。但是将来我们《阿含正义》出版时会举证:佛是在什么地方依如来藏空性来说一切诸法无常所以是苦、无我。(编按:《阿含正义》已出版。)因此五受阴若如实洞达了,就了知:其实无常空不曾有所起。有人讲:五阴都灭了、都空了,灭相不灭,所以叫做真如。当然诸位都知道是谁讲的。可是空无了叫做真如,或者用他创造的名词灭相真如,这真如空却是有所起的;因为他的五阴灭而不存时,就像阿罗汉入了涅槃,十八界都灭了、不存在了,已经没有了,这样的空叫做真如,那么显然这个空是有所起的;因为以前没有这个空,现在入无余涅槃时灭尽五阴方才有这个空生起,所以这个空就是有所起了,就是生灭法了。

可是真实的空,无所起。意思是说涅槃不是修行以后才有的,而是修行之前祂就已经存在那里了,否则那个涅槃就是本无后有的涅槃,那个涅槃就变成有起有灭的了。这就是说菩萨所修的道,与二乘圣人不同;二乘圣人认为无余涅槃是修行以后才有:把思惑断尽了,舍报时就把自己灭得一干二净,究竟无我,十八界连一界都没有了。涅槃于是成为本无后有。可是菩萨见了阿罗汉时会向他讲:“其实你这个涅槃仍是本有的,不是本无今有。你把自己灭了成为无余涅槃,可是无余涅槃中就是如来藏独住,而如来藏本来就涅槃,不必你断尽思惑烦恼才成为涅槃。你灭了自己时是涅槃,可是你还没有灭了自己以前,如来藏就已经是涅槃了,所以涅槃不是断灭法;而你死时灭尽了自己,剩下的仍然是如来藏自己本有的涅槃。”阿罗汉一听:这是什么道理?又不懂了;但是实相就是这样。

所以,空若有所起,就不是真正的苦圣谛。空是无所起的,是本来就已经空,那才叫做真正的苦圣谛,大乘菩萨们的苦圣谛是这样观的。同理,大乘十二因缘也跟二乘不一样,也是在此大前提下来观行十二因缘法;因此而能洞达五受阴是从哪里来的,对五受阴的一一阴从哪里来,已经彻底地通达了,就能了知:原来空性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把自己灭了以后才变成空。由于空性本来存在,才能有众生的五受阴世世轮回生死、受苦,这才是真实的苦圣谛,不同于二乘声闻法中的苦圣谛。

诸法究竟无所有,才是空。诸法究竟无所有,阿罗汉们是会承认的,可是他们只承认局部;他们认为蕴处界是究竟无所有,因为都会坏灭,可是外面的六尘诸法还是真实有,他们不能承认外法是究竟无所有,因此才会害怕生死轮回,个个都不肯发起受生愿,再来人间。但是菩萨不然,菩萨说:“时间到了,该死就死了。”床上一躺,走了!腿一盘,走了!都无所谓。死相好不好看?菩萨也不记挂;因为菩萨认为生死中的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所以无所谓。你看很多禅师们舍报时把枕头一丢,走了!有时候人家请他留个偈,禅师甚至开口大骂:“没有偈就不能死吗?”就为大众写几句,把笔一丢,身体一躺就走了!菩萨为什么会这样?他不会说:“我要把自己灭了入涅槃。”他走的时候早就准备好还要再去投胎的,因为他知道真正的空是诸法究竟无所有。可是诸法究竟无所有,明明是无常、是苦,为什么他不怕?因为诸法的空、无常、苦,都是因为有一个常乐我净的如来藏,否则不会有诸法的苦、空、无我、无常。阿罗汉因为不曾实证这个道理,害怕再来生死,所以死时一定要入无余涅槃。菩萨以慧眼、法眼一看,根本没有这些事,一切的苦、空、无我、无常都是在如来藏的表面上出现了,又灭了,不断地重复,而如来藏始终是涅槃性,从来不离涅槃;既然这样,依如来藏而不依蕴处界,菩萨死时便死得很潇洒。有的菩萨为了众生,甚至还会拿死亡来搞怪。所以依菩萨所观,诸法究竟无所有,一切都是如来藏法。声闻人则是有诸法的,从表面上看,他认为蕴处界全都无所有。菩萨说:“既然蕴处界无所有,为什么要急着入涅槃?蕴处界的苦、空、无常都已不是真的了,你就可以不必入涅槃来躲避蕴处界的苦、空、无常。”这样的诸法究竟无所有,才是真实空的道理。

我与无我是不二的,这才是真正的无我。一般稍微懂得《阿含》的人总是说:“我是虚妄的,是虚假的,是一定要灭掉的。”可是他们所定义的我是什么呢?其实只是身体:“但是觉知心这个我不可以灭,入无余涅槃以后就是我觉知心独自存在,由这个觉知心离念而进入涅槃的境界中安住。”可是佛法中没有这种涅槃,只有外道法中才有这种涅槃,那叫做外道现见涅槃,都是落在意识我见中。我,不管是外道法说的我,或是佛门中的凡夫所说的我,都是落在蕴处界上面来讲的。但是菩萨不然,菩萨说蕴处界无我,也说如来藏无我;蕴处界的无我,是因为它有生有灭,都是可以灭除的。但是菩萨又说另外一个无我,叫做如来藏。如来藏为什么无我?因为如来藏没有我性:祂没有五蕴的我性、六入的我性、十二处的我性、十八界的我性,所以祂是无我性的。正因为这个无我性,所以祂才是涅槃。如来藏真我无蕴处界我性,蕴处界则无如来藏常住的真我性。因为如来藏离于我性,离于无常,离于生灭,离于苦,离于空无、断灭,祂是真实常住法,虽然无蕴处界我的我性,可是祂却最有资格说为我,因为祂是常住不灭的。以这个如来藏来含摄生灭无常苦空的蕴处界,把蕴处界摄归如来藏来看为一个整体时,我与无我其实是不二的,是不可分割的,蕴处界其实本就是如来藏所有的。

蕴处界既然本来就是如来藏所有的,那你怎么可以说蕴处界的无我跟如来藏这个我有所差别?所以一定要亲自证实我与无我是不二的,才是亲证真实无我的道理,这就是大乘法中讲的无我:我与无我是一体不二的。迦旃延听不懂,因为他不知道本心的所在,又如何能观察蕴处界都从无我性的真我如来藏中出生的呢?可是却常常有人污蔑大乘法说:“如来藏这个我就是外道神我,也是外道的梵我。”这就像三岁小孩子骂在大学教微积分的大学教授说“你不懂数学”一样。大家想想看:所有外道说的常住不坏的神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第六意识的范畴,所有外道的梵我也一样;但如来藏是第八识,能出生第六意识;这第六识、第八识可以混在一起呀?那我想,他每天吃饭时,你也可以装一粒稻谷给他吃了,因为他的逻辑是:能生一碗米饭的一粒谷子与一碗米饭可以混同而相等于同一个法。若所生的第六意识,可以跟能生的第八阿赖耶识可以认作是同一个心,那么母亲与儿子又何尝不可以说是同一个人?然而事实上不行。彼理如是,此理亦然,逻辑一定是如此的。所以如来藏不等于外道的第六意识神我、梵我,外道的神我、梵我或是佛门凡夫所谓的佛性(六识能见、能觉等自性),也都是从他们各自的第八识如来藏中出生的。真实的我没有蕴我性,无蕴我性的如来藏才是真我;二乘无我法是依无常的蕴我而说的,而蕴我是从真我如来藏中出生的;将蕴我全部摄归于能生蕴我的无我法如来藏时,无我与我不二,这才是真正的无我的真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法,这里的法是指如来藏实相心;法本来就不像蕴处界一样的生灭无常、苦、空、无我,本来就不是像蕴处界这样。如今现前来看,祂是没有生灭过的,是永不坏灭的,这样的法才是寂灭的真实义。若不是以真实法如来藏自身离六尘的寂灭来说涅槃的寂灭,就会落入蕴处界断灭空无的寂灭,成为断灭空,同于断见外道的寂灭。迦旃延尊者转述了上面维摩诘居士为他所说的法以后,就向佛禀报:“维摩诘居士说这个法的时候,那些听他说法的比丘们个个心得解脱,我却没有办法使他们心得解脱,因为我根本听不懂,所以我不堪任去见他、看望他的病。”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接下来是声闻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该他上场了。佛告诉阿那律:“你去看望维摩诘菩萨的疾病。”阿那律尊者向佛禀白说:“世尊啊!我也不堪任去看望他的病,为什么呢?我想起以前曾经在一个地方经行时,当时有梵王名字叫做严净,他带领了一万个梵天天人,身上都放出清净的光明,来到我这个地方向我稽首。”稽首作礼就是弯腰合掌示敬。“他们向我请问说:‘阿那律尊者!您的天眼能够看见些什么?’”梵天王他们也很好奇:“我们梵天的天眼可以看见很多事物,那您在人间证得天眼,而且您是天眼第一,到底您能看到多少东西?”所以就来请问。阿那律尊者接着说:“我当时就向他们答复说:‘诸位仁者!我看见这个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三个千的大世界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以三个千来计算,诸位把它算一算就知道了。“‘这么广大的世界,我看得清清楚楚,就好像在看我手里拿着的庵摩勒果一样。’”庵摩勒果是天竺的一种水果,它的表皮很白净,不会沾染灰尘,所以叫做庵摩勒。

“当时维摩诘居士来向我说:‘喂!阿那律!天眼所见,是有为有作的法相呢,还是无为无作的法相呢?假使你的天眼所见是有为有作的法相,那你的天眼就跟外道一样了;如果你的天眼是无为无作之相,既然无为也无作,就不应该看得见。’世尊啊!当时我只好默然不敢跟他回话。而当时那一些梵天天人们听到他的话,知道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闻过的胜妙法,觉得很稀有难得,所以就向维摩诘居士顶礼,向他请问说:‘三界世间,谁有真正的天眼?’”阿那律尊者的天眼比梵天天人还要好,能看见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尚且都被维摩诘居士批判了,那些天人们就不敢再说自己的天眼殊胜了。“当时梵天们问道:‘世间是谁有真的天眼?’维摩诘居士说:‘有佛世尊得到真的天眼,常在三昧中,并且看见全部的佛国都是同一相,没有二相。’维摩诘居士这么说完了以后,严净梵王和他的眷属及五百梵天,都因此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都愿意修习大乘法了,不求解脱道了。他们当时顶礼维摩诘居士的足下之后,就忽然不见,回到梵天去了。维摩诘居士有这种大智慧,非我所能稍稍了知,所以我不堪任看望维摩诘居士疾病。”

一般的天眼所见,到底是有作相还是无作相?诸位想想看。天眼之下还有一种阴阳眼,我们人眼叫做阳眼,可以看见人间的事物;阴阳眼,是加上一个能力:可以看见鬼道众生,看见祂们在受苦,又看见一些有福鬼、大力鬼在作威作福。有阴阳眼的人在路上走,对面也没有人,但他有时突然间会闪身走过去,你别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这样走路?”他就是因为有阴眼,对面来了个有福鬼,祂直接向他撞过来,他就得要闪避。通常鬼是要避人的,可是你如果没有看见祂,就直直撞过去,祂也不敢怪罪你,因为祂知道你没看见,祂只好让你。可是你如果有阴眼,看见一个鬼当面走过来,这个人威仪庄严,随从仪仗都有,觉得这个鬼最好不要招惹,不要跟祂直撞,就避过去了;因为你看见了,不想得罪祂。可是鬼道众生一般是只有阴眼,大福鬼则多数有阳眼。若是人类同时具有阴眼,其实所见也很有限,仍然看不到欲界天的事,更不要说看见梵天的事。阴眼也无法往自己身内去看,天眼却有这个能力,可以往身内看,所以初禅善根发的时候会看见自己身内如云如雾,那个眼就是天眼。但是天眼所见不只如此,如果他加修了神足通,也可以到梵天去看看。可是不管他怎么看,所看的总是一个小世界。

阿那律所看的不只小世界,是一千个小世界都看得见;这一千个小世界只是一个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才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才成为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共有三个千:小千、中千、大千,那到底是多少世界?大梵天王只能看见一个小千世界,可是阿那律都看得清清楚楚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显然是远胜过那些梵天王、梵天人的。所以天人们来请问他,他就说:我可以看见释迦牟尼如来的全部佛土,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见。

可是维摩诘居士又来了,似乎是专门要跟这些声闻圣人作对。他来了就问:“喂!阿那律!你天眼所见是有为有作之相,还是无为无作之相?”好在他没答,一答就死定了,因为维摩诘居士接着说:“如果是有为有作之相,那你这个天眼跟外道五通还是一样的。”诸位想一想:天眼能看见实相吗?看不见啊!实相在他眼前,他却跟凡夫一样不见啊!这得要有慧眼、法眼、佛眼才能见,天眼是看不见实相的。所以你们明心的人所证的实相,他仍然看不见。明心的人说:“我在你身上看到你的如来藏在运作,我在你身上看见真如法性了,你看见了吗?”他会这么想:“我有天眼,可是我为什么看不见?菩萨这个慧眼比我厉害。”

天眼所见,或者见到人间,或者见到鬼道、地狱道,或者见到天道,都是三界中的有为法,没有一个不是有为法,所以天眼所见都是有为有作相。既然是有作相,所见的都是三界中的事物,请问:你阿那律尊者这个天眼跟外道有什么差别?只是范围大小广狭的差别而已,本质与外道天眼所见并无不同,所以真的还是有作相,一样都是有作相。因为外道或者凡夫,他们得到五通时也是能见天界事物的,只是所见狭小而已,没有阿那律尊者所见那么广大而已;如今阿那律的天眼仍然是有作相,所以说他这个天眼跟外道的五通相等。

有天眼的人也许不服气:“你专门打压我们!”打压归打压,你也无法奈何我,因为你确实是有作相。既是有作相,我就不承认你是真天眼,说你这叫假天眼。如果阿那律答复他说:“是无作相。”如此一答就死定了,为什么呢?如果是无作的话,无作就不应该有见。无作是无为,无为不应该看得见,因为无为法是无作用的,不论是百法中的六无为,或者六百六十法中的八无为、九无为、十一无为,都一样是无作相。无为没有作用,无为是所显法,不是所生法;所生法才能有作用,所显法是没有作用的。所以当你证得虚空无为、真如无为,能拿来吃吗?能拿来在有为法上作用吗?能帮你做什么事吗?不行!所显法的无为法是无作用的,只能使你生起实相智慧。既然是无作相,无作相就是无为法,那你这个“无为的天眼”当然不应该看得见,怎能叫做天眼?所以阿那律尊者虽是天眼第一,到这个地步也只好口挂壁上,不能开口了!

这些梵天们听到维摩诘居士的说法,心想:“原来还有这种真天眼,我们怎么没有听过?”得未曾有,就是从来没听过,当然要问:“世间到底什么人有这种真的天眼?”因为阿那律的天眼被维摩诘大士批判了,现在当然要问:“那么谁有真的天眼?”维摩诘居士当然不会说:“我有!”因为人家会说:“你这个人爱表现!”所以菩萨们把好的都推给世尊。菩萨都是这样,好的都归功于世尊,不会说:“我最棒,我最好!”所以他就说:“有佛世尊得到真天眼,一直都住在三昧中。”诸佛的真正天眼所见,最主要是看见诸佛国土都是同一相:同样都是如来藏相。这个你们都知道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所见也是这个如来藏,去到极乐世界所见的一切有情也是这个如来藏,都没有差别;在这里,看见了蚂蚁是这个如来藏,看见诸佛次第下生人间时也是这个如来藏;你去到东方琉璃世界看时是这个如来藏,去到西方、北方、南方、上方、下方所有世界,都同样是这一相,不论去到哪里都是如来藏相。

去到地狱还是如来藏相,到天上还是如来藏相;十方佛国所见“不以二相”,都是唯一如来藏相。这是住在什么三昧中所见呢?是大乘般若的三三昧啊!大乘法的空、无相、无愿,或者空、无相、无作三昧。既然都是如来藏,而如来藏无得又无失,那你还要起什么念想?还需再起有为有作的心行吗?所以就永远住于空、无相、无愿三昧中;这是菩萨的慧眼所见,也是法眼、佛眼所见。如果你今天已经证悟了,并且又有天眼能够超过阿那律尊者,进入定中一看: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国之外,你也看得见。但是当你看见的时候,你看看阿弥陀佛身相,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身相,以及其余三种不同层次净土中的菩萨或者声闻人,你所看到的他们,一样还是如来藏相。

再不然,你想看看那些还在花苞中的人们,于是钻进七宝池的莲花里面,那个莲花里面很广大,其实是五百由旬宽广的宫殿给他住——住在那么大的莲花里面,你看看那些被关在宝莲花里面,在那边不断听闻苦、空、无我、无常、六波罗蜜的那些人,他们还是如来藏相,与花外的极乐世界人们都没有差别。所以说:“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如果你有能力看到极乐世界,上至阿弥陀佛,下至还在莲苞中不断听闻佛法“录音带”的那些人,他们还是这个如来藏相,所以永远不以二相见诸佛国。

严净梵王和祂所带来的梵天们,祂们的天眼事实上已经被批判了,因为阿那律尊者超过祂们很多倍的天眼都被批判了,而佛有这种真天眼,你想:祂们会不会羡慕呀?当然会啦!所以祂们当然要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就是指四宏誓愿。发愿了以后,顶礼维摩诘足下,就回梵天去了,忽然不现于人间,以后就在天界修学佛法了。阿那律尊者就因为这个缘故,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如同诸佛同以一相来看诸佛国,所以只好推辞。因为当他去见维摩诘居士时,假使维摩诘居士问他:“喂!阿那律!你是天眼第一,你如今得到了真天眼没有?”他就没办法开口了,所以只好推辞。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接着该由声闻十大弟子第八位,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上场了,佛告诉他说:“你去,去看望维摩诘的疾病。”优波离尊者向佛禀白说:“世尊啊!我也不堪任去探望他的疾病。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起以前,有两位比丘违犯了律仪戒,所以心里面以为自己应当羞于见人,心中有羞耻之心。可是他们不敢到世尊您面前请问,就来向我问:‘喂!优波离!我们两个人犯了律仪戒,心里面觉得很羞耻,可是不敢去问佛,希望优波离尊者您为我们解释戒律,我们对戒律中的疑似有犯并不清楚,心中有所怀疑,请帮我们把疑有所犯之处悔除,使我们的戒罪可以灭除。’他们这样请求,所以我就为他们如法地解说,从戒相上来讲解‘犯了重戒该如何对众忏’等等事相。我正在解说时,维摩诘居士来了,他对我说:‘喂!优波离啊!你不要重新再增加这两位比丘的罪,你应当要直接把他们的罪行灭掉,不要扰乱他们的心。为什么说要直接灭掉而不要扰乱他们呢?因为他们所犯的戒,以及犯那个戒所产生的戒罪,体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内外的中间。就如佛所说的一样:因为心有污垢,所以众生是污垢的;心清净了,众生也就清净了。可是心既然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同样的道理,罪性的污垢一样是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你找不到罪性污垢的所在。诸法也是一样都不能超出于如以外,就好像你优波离以你的心相而证得解脱时,你的心难道还有垢秽不净吗?’我就答复维摩诘居士说:‘不是这样啊!根本就没有罪垢了。’可是维摩诘居士听了就说:‘一切众生的心相本来就没有污垢,也是像你一样清净的。喂!优波离!有虚妄想就是污垢,没有虚妄想就变成清净了;有颠倒想就是污垢,没有颠倒想就是清净;认为有我,那就是污垢;从来不认为有我,那就是清净。优波离啊!一切法都是生灭不住的,犹如幻化、犹如闪电一样;诸法都是不相待的,乃至犹如一念相那么短的时间,你想要叫它常住不动都是不可能的。诸法都是虚妄见,犹如做梦时所出现的境界没有差别,又像热沙地上面远远看去不断的有热焰在晃动如水一般;又好像水中映照出来的明月那样的虚妄,永远都捞不到;又好像镜子里面出现的影像一样不真实,都是从虚妄想中出生的。如果能够真的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才能叫做奉律清净的人;能够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才叫做善于理解戒律的人。’当他这么说完了,于是两位比丘就说:‘这真是无上的智慧啊!这种智慧是优波离尊者所及不上的(优波离尊者是持戒第一的人,竟然还不能够说出这种道理来)。’我优波离听到两位比丘这么说,就开口回答说:‘若是舍离至上的如来,以外所有人,我从未听过有哪一位声闻人和菩萨能够制止居士这种乐说之辩才,他的智慧明达竟然到达这种地步。’当时两位比丘原来的怀疑以及悔恨也就随之消除了,于是他们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又发了一个大愿:‘希望能够使一切众生都像维摩诘菩萨一样得到这种辩才。’所以我真的不堪任去看望他的疾病。”

现在我们来说明一下。这两位比丘真的是有大福报,因为他们遇到了等觉大士维摩诘居士,来为他们作实相忏,所以原来的戒罪就消灭了。维摩诘菩萨的意思说:“罪的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因为罪是从心而得的。”十重戒,不论他们两位比丘是犯哪一个戒,都是从觉知心而得,可是觉知心究竟是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呢?其实内外与中间都不可得。

有位禅师解说真正的心、常住心、真如心,大意是这么说的:这个真心就是在身体里面,你不能说祂在外面,因为你肚子饿了就会知道肚子饿,那表示祂在身体里面。这是在说哪个心呢?当然是觉知心。你也不能说祂不在外面,因为外面有事情时又会往外去看,那又跑到外面去了!那你说祂在内吗?当然不能说祂在内,因为祂无形无色。可是你说祂在中间吗?那是在皮肤上吗?也不尽然。祂有时候是在内,有时候又跑到外面去,所以也不在中间。他大约就是这么解释的。请问:“这个心到底是不是觉知心?”(众答:是觉知心。)那就显而易见了。他还问你说:你这个心常常在身体里面,在身体里面住久了,不会闷吗?(大众爆笑)喔!原来心住在身体中都不接触外面,就会闷;所以定中住不了很久,就要听一听外面有什么声音,因为住在里面不接触外面就会闷。那他说的真心当然就是意识心了。那么这位禅师认定这个觉知心就是真心,显然落在常见外道所堕的意识中,他到底悟了没?事实上还是跟常见外道一样!

所以,会得戒罪的从来都是这个觉知心,正因为祂会接触六尘,才会犯罪。如果不会接触六尘,祂怎么可能犯罪呢?诸位好好去思索一下,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都是因为能接触六尘,才会在六尘上面去犯罪。所以这觉知心不清净、有污垢,就会不断地经过熏习而把如来藏中的觉知心种子给染污了,因此说,心污垢了,众生就污垢。如来藏中所含藏的觉知心种子如果是清净了,众生自然就清净了,所以说“心净故众生净”。所以修行并不是要去修正如来藏,而是要修正自己。不要说:“我悟了以后,教如来藏好好修行,把我觉知心种子变清净。”不行!因为如来藏里面你自己的种子不清净,都是你自己给祂的,是你自己把种子变脏了!你现在想要清净这些种子,还是得要自己去转变清净。所以悟了以后修行,还是回过头来修正自己,不是修正如来藏。

证悟,就是要找到如来藏,现前观察祂是本来清净的,然后把觉知心自己与如来藏互相比对:原来我的如来藏这么清净,祂所含藏的我却是这么脏;我应该要转依祂的清净性,转变我自己,让我自己像祂一样;我清净了,祂所含藏的我觉知心种子就跟着变清净了。结果悟后是在修什么行呢?还是在修正自己的行为,是要把自己转变清净了。所以悟后修行还是在修自己的身口意行:心不要乱想,不想那些不该想的事情;身体不要做坏事,嘴巴不要讲坏话。就只是这样而已,这就是修行。但是没有找到如来藏以前,心中总是怀疑:这样修行真的有用吗?总是不信!可是找到如来藏时发觉:原来真的有如来藏,原来我们所有的种子都在祂里面,恶业一点儿都造不得。因为恶业一造了,祂就帮你把恶业种子收藏得好好的,未来世缘熟了就得要报,想逃也逃不掉,因为所有众生在十方三世轮回时,其实都是活在如来藏中,离不开自己所造的业种,能逃到哪里去?

真正找到如来藏时就可以证实这个道理,当然觉知心就深信因果而开始变清净了,因为果报绝对逃不掉;既然恶果逃不掉,就不能造恶业;不能造恶业时,就用这个智慧把自己绑住,紧紧地绑在善法中。就好像一个木桩绑着猴子,猴子刚被绑的时候很不情愿,又跳、又蹦、又抓,后来终于发觉:我不论怎么样跑、怎么跳、如何抓,都被这个绳子绑住,永远都逃不掉,都是白费力气。想通了,干脆就不逃了。后来就安住在木桩上面不动了,最多就是打打妄想,至少身体不造业了;悟后就像这样,身口意不再造作恶业了。这个实相般若智慧,就是可以把觉知心给绑住,把刚悟者的觉知心绑住,让觉知心能了知:我不论怎么样,都逃不过如来藏的种子现行果报。既然这样,何必白费力气?做了恶事就一定会受痛苦,因为种子一定在:我如果当个猴子而被铁链绑着,努力往外冲,脖子一定会受伤,就像这样被如来藏的种子绑着。所以它后来只好坐在木桩上打妄想:能不能再做点什么坏事。但至少身体不会做了!新学菩萨初悟以后就是这样。

刚悟的时候,心里面有时想:这个人好可恶,假使我有什么法力,我就一掌把他暗中打死,谁都不知道。但是真给他有这个法力时,他又不敢做了,最多就是心中打这个妄想。可是悟后久了,想一想:这样不行,我常常这样想,一直熏习,我这个觉知心就不清净,如来藏里面就永远存在我这个觉知心的不净种子。所以悟后久了,觉知心就不再打这种不良的妄想了。心都不想恶事了,心就清净了,这个人(众生)当然也就清净了,所以说“心清净故众生净”。

不管你是说如来藏或者说觉知心,都不能说祂在内、在外、在中间,觉知心确实就像上述这位禅师讲的,不能说在这三样之中。但我告诉你:如来藏也一样。如来藏,一般人刚悟时说是在身中,不在外面。好!既然不在外面,那么请问:“山河大地是你的如来藏跟别人的如来藏共同变现的,那么山河大地算不算你如来藏的相分?”当然要算,不能说不是。那你说,如来藏到底在内、还是在外?可是如果在外,你又怎么样跟祂联系?看来又在内。那么就说是中间好了!究竟又在哪里?山河大地跟我的中间吗?找不找得到?你又找不到。所以你也不能说如来藏是在内、在外、在中间。既然罪的法性是因为觉知心去造了恶业而存在如来藏中,可是觉知心和如来藏既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你去哪里找到如来藏里面的罪性或者觉知心的罪性?当然找不到啊!所以,如果离开了心,就没有罪性可说了;所以,不该在身相上面指称犯戒所得的罪性。

因此,“如其心然,罪垢亦然”。罪的法性其实也是从如来藏中生出来的,觉知心造业以后,将来受罪时业种还是从如来藏中来。诸法也是与这个罪性一样,都是从如来藏中生出来。“不出于如”:不出于真如心之外,都是由真如心中所生。如就是讲真如,就是讲如来藏。可是罪的业种成熟时受报了,比如说这一世偷偷杀了一个人,没有被发觉,未来无量世以后从地狱中回来又遇到了,还得要还给人家一命,请问:“未来世被杀死的人,是不是同一个如来藏?”是啊!是同一个。可是如来藏既不痛也不死,根本就没有被杀,罪性报不到如来藏自身,那这个罪性到底在不在?当然不在。然后再从觉知心来看,这一世杀人的觉知心不能去到下一世,将来下一世被人家杀了,下一世的觉知心又不是这一世的觉知心,那到底谁造了业、谁受了罪?正因为这样的罪性本空,因此维摩诘大士才会问他:“就像你优波离一样,是以心相得解脱的(是由你的觉知心灭掉了我执而得解脱的),这时候你的觉知心有污垢吗?”当然是没有。既然觉知心如此,如来藏也如此,就没有罪性的真实性可以说了。一切众生的心相没有污垢,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妄想是垢,无妄想就是净,所以罪性本净。

奇怪了!明明罪性是污垢,为什么本净?我们就来说说看:有虚妄想时,是谁有了虚妄想?只有觉知心才会有虚妄想,所以有虚妄想的心就是污垢的心。可是没有虚妄想的心才是清净心,这样看来众生都是污垢的。可是维摩诘居士对优波离说:不!众生都是清净的,众生都是无妄想的。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如来藏从来都不打语言妄想,也从来不曾生起过虚妄之想;所以,没有妄想的,才是清净心。颠倒心就是污垢的心,众生觉知心会起颠倒想,所以无常、常想,无乐、乐想,不净、净想,无我、我想,是标准的四倒,这个有颠倒想的心是谁?还是觉知心。但是每一个人却又同时都有一个永远不颠倒的心,并且你心里面在想什么,祂都清清楚楚,你都瞒不了祂,这就是自性清净心。

执著我自己,就是污垢;执著我自己的当然还是觉知心,不管是有念灵知、离念灵知,都是执著我自己。如果有人说:“没有,我证得离念灵知以后都没有执著我自己。”他话还没讲完,你就给他一巴掌,他就骂你:“你为什么打我?”“你不是不执著自己吗?为什么对我打你的事情会生气?”这就是取我,取我就是污垢的心。但是还有一个真实心是不取我的,就是如来藏,祂从来不会说:“你意识心一天到晚老是对我找麻烦。”祂不会这么讲,祂什么意见都没有——是死忠并且是拜把子的——祂就是这样,所以祂从来不取我,祂都没意见。

维摩诘居士又说:“优波离啊!一切法都是生灭性而不能常住的,一切法无我,那么罪性从哪里来?”如来藏从来离一切法性,不摄在一切法中,祂根本就不造恶业,你说的一切罪性又从哪里来的呢?一切法如幻,都是幻化的:不论是色身,或是觉知心,或是山河大地,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有情所触的六尘也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犹如闪电一下子就不见了。从过去无量劫来看这一世,就像闪电一样,一下子就过去了!所以诸法不相待,没有办法相待于任何一法而说它们是不生灭的,只有如来藏可以相待于诸法而说是不生灭的,其余一切法都是生灭不住的,甚至一刹那的停住都不可能,所以说诸法“乃至一念不住”。有情所见诸法都是虚妄见,犹如梦中的境相,犹如阳焰、水中月、镜中像,都是从虚妄想中出生的。既然是从妄想中出生,而妄想的是觉知心,觉知心又从来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是生灭性的,那么生灭性的心产生的罪性怎么会是真实有?能够这样真实了知,才是善解戒律的人。所以优波离一听,心想:“这种戒律我都没听过,何况能懂?那我今天要怎么样才能去看望他?”他当然不敢应命。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这位声闻法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说:“当时我就答复那两位犯戒的比丘说:‘从如来以下的所有人,除了如来以外,没有一位声闻、罗汉或辟支佛,乃至没有一位菩萨能够制止他这种乐说之辩,他的智慧通明而透脱,竟然能到达这样的地步。’”换句话说,除了如来能制止他以外,没有任何菩萨、更没有任何阿罗汉与辟支佛能够制止他这种乐说之辩;乐于为人家说法的法义辩论,是没有人能制止的。以菩萨位来讲,最高的菩萨位就是等觉,其他的等觉菩萨怎能制止他呢?所以只有佛才能制止他。“当时我跟这两位比丘说了赞叹居士的话以后,这两位比丘对于罪的怀疑以及后悔,就全部都除掉了。”因为这是依实相而住,实相中没有罪性可得,实相中也没有悔心入箭可得,所以也不必再后悔了,就转依实相而住,“因此他们就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他们就发愿说:‘希望以今天这个闻法功德,让一切众生都能像维摩诘大士一样得到这种乐说之辩。’所以我不堪任前往看望他的疾病。”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睺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接下来,是声闻十大弟子的第九位:密行第一的罗睺罗。罗睺罗是释迦世尊出家前,当太子时所生唯一的儿子。换句话说,净饭王的独子出家成佛,这独子出家前所生的唯一孙子也出家修行,成为密行第一的声闻十大弟子之一。这时佛也是内举不避亲的,就说:“罗睺罗!你去探望维摩诘菩萨的病状。”罗睺罗听了,他想:前面八位第一的都不敢去了,我怎能去?他想起自己以前遇过的事情,当然也要报告出来让大家了解,才好婉辞,所以他就向佛禀白:“世尊!我也不堪任这个任务,没办法去看望维摩诘居士的病,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起以前毗耶离城的许多长者子们,来到我那里向我稽首作礼,问我说:‘喂!罗睺罗!你是佛的儿子,你若不出家的话,可以当转轮圣王,至少王一天下;你把王位舍掉了,不当国王,却出家为了修道,那一定是有大利益的,不然你为什么要舍掉转轮王的崇高位子呢?出家既然有这么大的利益,请您为我们说一下吧!’当时我就如法为他们解说出家的功德和利益,可是那时维摩诘居士就来告诉我说:‘喂!罗睺罗!你不应该向人说出家有什么功德、利益,为什么呢?因为既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才可以叫做出家。有为法才可以说有利益、有功德,可是出家这个法是无为法,无为法里面既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罗睺罗啊!所谓的出家,是没有彼、没有此、也没有中间,是离开六十二种外道见的,并且是住于涅槃中,这才叫做出家。住于有智慧者所受用的圣人所行的处所,并且把众魔都降伏了,这才叫做出家。能够度过五道众生的境界,并且清净了五眼,自己获得了信、进、念、定、慧五力,也为众生建立了信、进、念、定、慧五根,这才叫做出家。不恼乱于一切众生,并且也离开一切众生所有不同种类的恶心、恶口、恶行,这才叫做出家。有能力摧伏了一切的外道,超越了假名三宝,这才叫做出家。出脱了淤泥,但是也不离淤泥,却不被一切淤泥所染污,不被一切三界法所系缚与贪著,并且没有我与我所,这才叫做出家。一切五尘、法尘境界都无所受,心也没有扰乱,永远如是住于一境,并且心中始终怀有欢喜,这才是出家。能够随时随地将护那个意根,并且将护如是正法出家境界的正念,心得决定而能够护持摄受这样的正意,并且随于禅定而永远不离禅定,还要远离所有的过失,这样才叫做出家。如果能够具足上面这一些条件而安住,才是真正的出家。’”

我们现在来详细地解说一下,因为这样的出家,在现代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好像没有人能达到,那是不是大家都别出家了?所以这个问题很大,值得我们来探讨。为什么“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因为这出家有两种:一个是身出家,一个是心出家。由这两种就变成有四种:变成身出家心也出家,身不出家而心出家,有的人则是心不出家身也不出家,还有一种人是心不出家而身出家。出家有什么功德之利?当然有呀!譬如能超度七世父母呀!人家说:“一人成佛,鸡犬都可以升天。”一人出家供僧了,七世父母可以升天享福,这是最现成的功德之利。其他的功德之利就先不谈。但是我们要谈的是:出家了就会有许多自身所得的功德利益,但这些功德利益是谁得的?还是五阴得。

五阴会得到这些功德利益,可是请问:五阴得到的功德利益,除了是世俗法上的功德利益以外,这一世你出家,下一世又是谁得这些世俗法中的功德利益?是来世的另一个五阴得,不是今世的你往生去后世得,那个功德利益并不是由今世的你来得。法上的功德之利,则是下辈子的另一个你,已经不是你这个五阴得了。言归正传,回到这一世来说,这一世现前可得的功德利益,是离开染污法。当然,如果说已经出家了,却是一天到晚在搞劝募、名声、眷属,那就没有远离染污法。如果出家了,能离染污法,能在道业上精进;这一世的世俗利益不谈(因为世俗利益不足挂齿,例如说你出家了,人家见了你就会恭敬,这是世俗利益。见了你也会供养,也是世俗利益),且说法上的利益:这一世出家了,修学解脱道、佛菩提道,有因缘时就可以亲证;可是这一世的功德利益,在此世的五阴坏了以后,所证法也跟着不在了,所以也无利可得,所以维摩诘居士说无利也无功德。因为利,如果从世间法的利益来说,不管人家怎么恭敬、名气怎么大,还是由他的五阴得;可是五阴坏了,地位就全部灭失了,所以从世俗法上看来也是无利益可说。

如果说功德,自受用名功,他受用名德。这个自受用就是说,解脱道上有所亲证,佛菩提道上有所亲证,自己得到了受用,这确实有智慧功用呀!所以自受用名为功。因为这个功,就导致别人接触你的时候,能跟着你得到法上的利益,使他人也有受用了,这叫做他受用,就称之为德。因为你得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证德、证量,有这个功行产生了,使别人跟你学习时也得到受用了,他受用就是德。但不管是自受用或他受用,这个功、德,对你自身来讲仍然是由五阴得;对于与你接触的别人来讲,他们也是由五阴得。可是五阴虚妄、无常,不能久住,一世过去也就灭失了。这样来看,还有功德吗?没有呀!你出家得到两个菩提道的证量以后,结果没有功、德,像这样子没有功德的实证者,才叫做真出家。

以上是从二乘法来说没有功德名为出家。再从大乘法来讲,大乘法中怎么说呢?当你证得佛菩提,转依如来藏以后,不依世俗谛、不依五阴来说,而是依如来藏来讲:你的如来藏有出家吗?没有出家。因为出家是一定要有五阴来剃发着染衣,才能叫做出家,要去受声闻戒呀!可是如来藏能剃发吗?如来藏不能剃发!如来藏也不能穿染色衣,如来藏也不受戒,所以如来藏不能出家,所以说不出家才是真出家,这才是大乘法,实相本来应该如此。但如来藏是本在三界外的,当然才是真的出家;所以世间相的出家是五阴出家,如来藏从来不出家;如来藏既不出家,祂有什么出家的利益可说?没有!祂又有什么出家的功德可说呢?也没有!要证得这样的出家,才是大乘法中的真出家,才是出家的大功德、大利益。

所以,想要谈出家的功德之利,应该要从解脱道的亲证上来谈,也应该从实相上面来谈,这样才是真正的出家功德之利。可是这样的出家之利、出家的功德,其实都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可说,因为如来藏从来无所受,这才是真正的出家。所以出家戒只有一生受,所有的出家戒都是尽形寿而受的,舍报时戒体就灭了。出家戒既然是舍报以后戒体就不在了,那么如果人死了,你帮他剃度有用吗?其实都得不到戒体,那是剃着好玩儿的。所以真正出家的功德和利益,应该从解脱道亲证的真实面,以及佛菩提道亲证的实相上面,来说出家的利益和功德,这才是真正的出家功德。所以出家,在大乘法中说的是出三界之家,不是出世俗之家,因此才会有初地后及三贤位的许多贤圣示现在家相,却是大乘法中的僧宝,名为胜义菩萨僧。在华严五十三参中,从初地开始的菩萨,你想要找到一位现声闻相的人,是很不容易的,都是在三贤位中才会有,初地以上很少有声闻相的菩萨。

从四阿含及大乘经典上诸大菩萨来看,七大等觉菩萨中只有一位现声闻比丘相,原因就在这里;正因为想要断习气种子随眠时,以在家相来做才会快。出家,有初地的证量而现声闻比丘相时,没有人敢说你一句闲话,你如何能使习气种子随眠现行而断除?人家供养你都来不及了!你能断什么习气种子随眠?且不说初地的出家菩萨,七住贤位的出家菩萨就有许多人等着要供养他了。但在大乘法中,凡是初地以上的圣者,不论是现在家相或声闻相,都是胜义菩萨僧;广义地说,证悟不退而受持童子行、童女行的已明心菩萨,都是胜义菩萨僧,不论是现在家相或声闻相。所以在大乘法中,真正的出家是讲心出家,是依证量而说心出家,是出三界之家而不是在讲色身出世俗之家,这是佛菩提道的精神所在。

因此说,从有为法上面来看,才可以说出家有利益、有功德,是在世间法上有众人的恭敬、供养以及事事如意,没有人敢轻易地辱骂你;这都属于有为法的色身和觉知心所有的,从世俗上着眼而说这样的出家有利益,也才能够说有功德。若是从如来藏来说,如来藏从来都无所受,谁能恭敬到你的如来藏?谁能礼拜到你的如来藏?又有谁能供养到你的如来藏?都不可能。所以如来藏是住在无为法中,同时用有为法来支持你,来流注你所需要的一切种子,可是祂本身始终都是无为性的。只有无为性的才能叫做出家法,所以真正的出家是无为法;色身上的出家仍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无为法。如果身出家了,还一天到晚招募眷属来做更多的钱财劝募,总是住在觉知心境界中,那就是有为法,那不是真出家,那是披着僧衣的俗人。所以真出家是出三界家,是如来藏的出三界家,是无为法;但是在这种无为法中没有世俗利益与功德可说,这样亲见、亲证了才是真出家。

“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那么受出家戒的是谁?是觉知心。觉知心一定有彼、有此、有中间,因为觉知心永远都有一个相对法存在,觉知心离不开三界中的相对法,所以一定会有彼、也有此。觉知心如果现起了,一定会听、一定会看,不离六尘;就算是打坐入了二禅的等至位中,也一定会面对定境中的法尘,从来都离不开定境的;定境也是法尘中的一种,那就是有觉知心的我,有所面对的定境法尘,所以一定有彼此。有彼此,就有中间出现。譬如觉知心,你说:我现在坐在正觉讲堂听经,但我觉知心不想要住在讲堂里面,以免落入此中;当我住在里面时看不见外面,可是落在外面以后还是有彼此,那我该怎么办?我就住在中间好了。但我告诉你,你如果要住在中间,你的眼睛会痛苦得不得了:你看一切色尘时都只能把焦点放在中间,所看的色尘也都是迷迷蒙蒙的,就算你做得到,不久以后你的眼睛也会很痛。所以觉知心一定有对象,不住于彼就住于此;住于此,还是有境界法尘相对,因为有彼、有此,就会有中间。但是真出家时就是如来藏的境界,永远都没有彼、没有此、没有中间,这才是真出家。

觉知心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六十二见中。也许有人抗议说:“哪有可能?我学佛三十几年了,哪有可能落入外道见中。”但是请不要说这句大话,就像多数人喝醉了都说他没醉。有许多人落在六十二种外道见里面,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但是请问:“落入六十二见的是谁?”还是觉知心。觉知心仍是三界中法,不能叫做出家法;因为出家是出三界家的,才叫做真出家,但觉知心从来都离不开三界家。可是真正的出家是如来藏,你自己悟后也可以去现观:你的如来藏从来不在六十二见里面。甚至《阿含》讲九十六种外道见,如来藏也从来都不曾落在这里面;一见都无,这才是真出家。为什么祂是这样的出家呢?因为祂永远住在涅槃中。众生为什么不是涅槃?因为有生有死,既有生死所以不是涅槃;可是如来藏从来离生离死、不在生死中,即使你把祂拖着在十方三界六道中流转,祂还是没有生死;早就没有生死,怎么可以说祂不是住在涅槃?所以才说如来藏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像这样子:无彼此、无中间,离六十二见,一直都处在涅槃中的,才叫做真出家。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先要来探讨什么叫做有智慧?有智慧,不是说在人间很会赚钱,或者说工艺很好、很会做事情而叫做有智慧,那只是流转生死中的小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所正受的智慧境界必定成为圣人所行之处,也就是不落在世俗人的贪瞋痴里面;离开世俗法的贪瞋痴时,他就是世俗法中的圣人,犹如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又譬如像孔老夫子。但是世俗法中的圣人,在正觉佛法中是排不上字号的。因为他们的觉知心还没有断除我见,我执也具足存在,因此不是圣所行处。执著于觉知心的自我,执著于意识自我,认定生灭性的觉知心是常住不灭,这就变成愚者所受凡所行处了,像这样子,不可能降伏众魔的。

“降伏众魔”:真正菩萨都能降伏众魔。对一般人而言,且不谈天魔、鬼神魔,面对自己的五阴魔就无法通过考验了;五阴魔第一个部分就是我见,我见都透不过了,还能降什么五阴魔呢?所以先要把五阴魔中的我见断了,才能谈到我执的修断;由于我执仍在的缘故,还会有许多五阴魔的出现。至于鬼神魔、天魔,那就得自己慢慢去对付。能够降伏这些魔,生死魔也就过度了,这样才能降伏四魔。觉知心修行以后能住于降伏众魔的智慧境界中,可是祂所住的这种境界是修行以后才出现的吗?换另一个问法:这一种涅槃的境界是修行以后才存在的吗?不是!祂是本来就在的。阿罗汉所取证的无余涅槃,那境界也是本来就在的,否则阿罗汉所证的无余涅槃就变成有生之法,有生、有取时,将来就一定会有灭。那就要问阿罗汉:你的无余涅槃什么时候会灭?当他们的无余涅槃坏灭时,那不就是出了三界以后又要回来轮回了吗?所以他那个涅槃也是本来就在的。但是他们若不修行,也是不能取受无余涅槃的,是无法正受涅槃的;所以这种圣所行处涅槃境界——出离三界生死的境界——其实是本来就有的。降伏四魔的境界,其实也是本来就在的,所以不是有取之法,不属于缘起法所摄;那究竟是谁的境界呢?就是如来藏的境界,这一种如来藏的自住境界才是真正出家的境界。所以真出家是出三界之家,不是出世俗宅之家;出五蕴身宅之家,才叫做真出家。

学佛人总是说:我们要出离三界的生死,要度过五道境界。这五道,这部经里都是用五来说: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可是一般人都说有六道,譬如说六道的轮回。可是六道众生其实就是五道,因为六道里面的阿修罗道是遍处于五道中:人间也有阿修罗,鬼道中也有阿修罗,畜生道、地狱道、天道中都有阿修罗,所以阿修罗是遍于五道中的,因此讲五道就含摄了阿修罗道。可是度五道,是谁能度五道?这可值得探究了。

阿罗汉说他已经度五道,可是阿罗汉如果遇见我,我会告诉他:“你还没有度五道。”他一定不服气,反问:“为什么我没有度五道?我已断我见、我执,可以出离三界生死了。”我说:“请问:你现在在哪一道?”他只好说:“我在人道。”这是他无法避免的。那也许他反问:“可是我灭了这个色身、灭了七识心,我就入了无余涅槃,这不是度五道吗?”我说:“那我请问:你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你自己还在不在?你不在了,怎么叫做度五道?你已经灭失了,哪里还有五道让你可以度过?”所以这个度五道应当如此度:不度五道,才是真度五道。这样真度五道时才叫做真出家,这样才是真正的度五道。这不是一般人所想的:“我不住在五道中,就是度五道了。”请问:“你不住在五道中,要住到哪一道?”我见不断怎能说他已度五道?当他住在五道中而不受五道的系缚,这样才是真正的度五道。可不要把维摩诘菩萨的真义给误会了。

再来,“净五眼”:五眼是怎么个清净法?先来谈谈肉眼好了。肉眼,不要看见了哪个白马王子就盯着他看,也不要看见了哪个白雪公主,你就盯着她看;这叫做攀缘——不净。肉眼以外还有天眼,天眼要怎么净?修得天眼时不必一天到晚去看别人有没有在修双身法?你如果每天这样看,世俗人说你不久就会长针眼;但我告诉你:你的天眼将会因此而日渐丧失掉。这跟欲贪是有关系的。很努力修习而终于修得天眼了,但若每天晚上专门用天眼去看哪个邪师在修双身法,你的天眼不久就会失掉,这事情对天眼的保持是不利的。你如果根本不想去看那些不清净的东西,你想看的是有哪一位菩萨在天界弘法的事,特别喜欢观看兜率陀天弥勒菩萨在弘法,用天耳配合,每天听法,这就是最好的净天眼的方法。想要清净天眼,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你的禅定不断地往上提升,一直都往等至位里面去住,不住等持位中。禅定的证量越高的时候,天眼就越清净,功能也越强大,这才是净天眼。

慧眼要怎么净?慧眼要在法义的思维整理上面来清净。什么人有慧眼?阿罗汉、缘觉有吗?勉强说有啦!但他们没有大乘法的慧眼。慧眼是因为证悟明心才有慧眼的。明心之后还有一种慧眼应该修证,就是眼见佛性:从山河大地上面可以看到自己的佛性,在别人身上也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这又能发起另一分的慧眼。因为明心之后所得的慧眼,从别人身上可以观见如来藏,但是如来藏不是只有这个面目而已,祂还有另一种面目,是你所不知道的,那真的可以让你从山河大地上看见自己的佛性,那是如来藏的另一个面目,这是两种慧眼。这两种慧眼千万不要用在一个方向上,别一天到晚看别人都没有悟,一天到晚在讲:“这个人是凡夫啦!没悟啦!”这样就使慧眼不能渐转清净了。

还有一种情形也不能清净慧眼:自己已经悟了,但是他那个还没有悟的师父教导给他的错误知见,他却因为情执而迷信地照单全收,那他的慧眼也是不能清净的。慧眼若想要清净,该怎么做?要去检查:“他落在哪里?他是由于什么谬见而产生错误?”你得要能说出个道理来,不能只是说他错,不能只是开口骂:“他只是个凡夫啦!”他为什么是凡夫?证据是什么?证据列出来以后,为什么这么判定?应该要把教理上的根据以及实证上的根据都列出来。经过这样的思维辨正,你的慧眼就会越来越清净,极深细的谬见都照样可以越来越远,这就是慧眼的清净。

法眼怎么清净呢?法眼也是一样,法眼不是用来跟人家争高下的;如果目的是跟人家争高下,这个法眼一定不会清净的;而是存着一个悲心,想要救拔那些误导众生的法师们的大恶业,因为误人法身慧命是最大的恶业。如果你以这样的悲心想要救拔众生,而你确实在做,这就是在清净你的法眼。还有一个清净法,就是摄受被你所度的退转者再度回归正法,因为有些人由于缘不具足而被揠苗助长地开悟了,或者遇到恶缘而退失了,你得要救他们回来。救他们回来有两种方法:一个就是慈眉善目,每天到他家里去为他谈法;另一种就是十一面观音后面那一面的金刚怒目相,将对方破斥到体无完肤就能救回来了。这样去做,就能把胜妙的法义一一铺陈出来,让众生得到利益;这样你的法眼就会越来越清净,可以一地、一地次第增上,这是净法眼。法眼清净到最后,清净佛眼就具足了,这样才叫做净五眼。

可是清净五眼,是谁清净的啊?还是五阴清净的。但是清净了五阴以后,这五眼毕竟还是生灭法,因为若离了七识心,就没有这五眼了,所以五眼仍然是五阴所有的生灭法;但五眼其实本无生灭,所以清净五眼之后,大家何妨去探究看看:这五眼的清净,是你修行以后才有的吗?不然!它其实本来就在,五眼的功德都是本来就具足圆满地存在,但是被无明所遮障,所以一直无法发起来。因此,净五眼其实还是没有净五眼可说,因为它们也是本来就在,不需要你去清净以后才出生。可是你若不去清净,它又无法把功德完全发起,所以你清净了它以后,只是回复五眼到本来应有的具足功德而已;所以净五眼推究到最后,还是如来藏所显现的功德,本来就不是觉知心自己所拥有的功德,这样才是真正的净五眼。所以说,没有五眼可净,才是真实的净五眼;如是清净以后,五眼就能永住不变。

“得五力”:是哪五力呢?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可是这五力,离了觉知心时也无法有这五力,而觉知心自己又不能单独拥有这五力,还是要依靠如来藏;由于有如来藏才会有这五力,也因为有如来藏才会有这五根:信根、念根、精进根、定根、慧根。这五根仍然是五阴所有,但是五阴无常,推究到最后,这五根的根源还是在如来藏;如果不是如来藏,你这五根也不可能存在。如果不是如来藏依过去世努力修集培养起来的种子而使五根发起了,这一世怎能具足发起五根?依然是因为如来藏从过去世带过来的种子,你才能有这五根;有这五根发起了,才能有这五力。所以五阴所建立的五根、所得到的五力,都是虚妄法,都源于如来藏;但是从如来藏来看,如来藏因为真实,所以五根、五力发起了;可是如来藏自己却是离见闻觉知的心,从来都与五根不相应,与五力也不相应,那你说,从实际理地来看,到底有没有五根、五力可说?还是没有。所以,没有五根、五力才是真正有五根、五力。能够这样子度五道,净五眼,立五根,得五力,才是真正的出家,所以不是表相上来完成这四种五法而叫做真出家。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觉知心不可能自无始以来都不恼于彼。这个觉知心,不说无始以来,光说这一世就好了;也不说学佛以后,光说学佛前就好,曾经恼乱过多少人?有谁不曾恼乱过别人?还真的难找!不信你打着灯笼去找找看,保证你找不到,觉知心多多少少都恼乱过别人。可是有一个从来都不恼乱任何人的,祂还是在你身中,那才是无位真人。真人无位,假人才有位;我坐在这个法座上,这是我的座位,但我是假人。可是我有个真人从来都不曾坐过这个法座,那才是真人,这个真人才可以说是古仙人。所有的仙人寿命都很短,活个一千岁就洋洋自得了,可是比较无位真人这个古仙人来,连一秒钟都谈不上,因为一千年对这个无位真人来讲,说一千年时间譬喻为一秒钟还嫌太长了,因为祂的过去是无量的。那些修双身法的外道们,即使他们真的能以双身法修成精行仙,也活不过一万岁,何况他们自古以来不曾有人修成精行仙的功夫;就算他们修成了,功夫很好,也活不过一万岁。可是他自己身中的真人,已经“活”过无量无数劫,没办法计算,算术、譬喻所不能及,那才是真正的古仙人。

所以,一般所说的仙人都只能说是半仙,不是真仙,其实半仙还是太抬举他们。真正的古仙人、真实的真人就在你们自己身中,自己就可以找得到,不必向外求。哪一天如果遇见一位一千岁的仙人,你就告诉他:“你还得要拜我为师,虽然我活不过一百岁。”你就把这一番大道理告诉他:“你这个叫做假仙,我才是真仙,因为我证得的古仙人寿命无量,从过去无始际,尽未来无量际。可是你这个仙若能够活上一千岁,就算你很行,但你这个仙仍然是假仙。”这一听,他还真的要拜你为师。所以凡是落在众生心的,都曾经恼乱过别人;可是自己身中的真人、古仙人,从来不曾恼乱于任何人,亲证了这个,才叫做真出家。

“离众杂恶”是说七转识总是不免会跟种种恶心行相应,恶心行太多了,数之不尽。七转识不可能是离众杂恶的,除非已经成佛,已成为究竟清净的七识,那时不再称为转识啦!因为祂们不再转变了,成为心性永远清净的佛地七识。等觉以下多多少少都还有一点微细的杂恶,所以七识心永远无法离开众杂恶,一直到等觉位;无始劫以来既没有离开过众杂恶,就不是真出家。显然七识心不是真出家,只能在世俗相上面,藉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世俗法来说出家,但这个出家只是假人出家,方便说为出家,因为不能出离三界身宅。所以真出家是无始劫以来就离众杂恶的心,依止这个第八识心才是真出家。

真正的出家人,在事相上要怎么做?要“摧诸外道,超越假名”。有一些人出了家以后,只许他说人家不对,不许人家说他不对,所以他们说的法,你都不许评论;甚至于他还会出来主张:不管任何一位法师写书或说法错了,你们居士都不许评论。有人在网站这样放话,我们有些师兄不免回了他几句话:“如果有人出家了以后用外道常见法来取代佛法,我们也不许讲吗?如果你是那个人的徒弟,你愿意接受他的外道法吗?”换句话说,出家之人不可以心存乡愿,有乡愿的心态就表示他的见解有过失。他的目的无非就是要保持自己的高贵身份:“我出家了,是僧宝,所以我就算是说法错了,你也不许讲。”有些人还会弄一些书或录音带说:“毁谤僧宝就得要下地狱。”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毁谤僧宝的定义要先弄清楚:不能把一块黑铁拿来当做黄金,反而说指认这是黑铁的人在毁谤僧宝。

毁谤僧宝,是指责出家人的身口意行过失,并不是在辨正法义。有根据的毁谤、无根据的毁谤,都叫做毁谤僧宝,属于谤三宝,是菩萨十重戒里面的两个大过失。有根据,把他提出来,那就是有根毁谤僧宝,属于轻垢罪。所以我们手里有些证据,但不想说、也不愿印出来;若是无根毁谤,则是第一个重戒。若是谤菩萨藏,拨无大乘,则是谤法宝,也属于谤三宝。第二是“说四众过”,僧宝是四众里面的两众,但大乘法中的诸地菩萨,下至刚明心不退的童子、童女也都是僧宝,不论身相是出家或在家。谤三宝、说四众过,都是十重戒的地狱罪,却是很容易违犯的;所以有很多人犯了十重戒,自己都还不知道。因此,侮谤僧宝,是专讲身口意上的过失;若不转述,只是作法义辨正,那与毁谤僧宝完全无关。假使有人出家后,专用外道法来取代佛的正法,你纵使仍在凡夫地,还是要破斥他;因为这是佛早就交代过的,这是法义辨正、护持正法而不是谤僧。

但现在有许多出家人,故意把谤僧与法义辨正混在一起。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个分际,却故意要混淆是非。能够摧伏诸外道法,才是真出家。如果老是想要跟人家和稀泥、做人情,那就不是真出家,那叫做身出家而心在家,因为他想的都是三界中的法:“如果有人批评我的法义,我的名望就下降了,我的供养会减少,我的名誉会被损坏,我的徒众会流失。”这是标准的在家人。真出家是要摧诸外道,要将外道法逐出佛门,不能做滥好人,不能老是跟别人和稀泥。

还要超越什么假名?要超越佛法的假名,超越僧宝的假名。诸位也许要问:“什么叫做假名佛法、假名僧宝?”听到这里,诸位应该都已经理解了,假名佛法就是把我见根源的觉知心及意根当做是常住不坏法,却援用了许多佛法的名相来讲解“佛法”,辩说意识心是常住法,譬如有位法师说意识是常住法,就是假名佛法。又譬如说,误会了解脱道而宣称:“我只要一念不生,那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将来我死时觉知心常住不断而保持一念不生,就是无余涅槃。”这也是假名佛法,是外道假名阿罗汉的外道涅槃。佛说的声闻解脱涅槃,是十八界尽灭才是解脱、涅槃。外道的假名佛法一定要超越,超越了以后才叫做解脱道中的真出家人。

什么是假名僧宝?身体出家也受戒了,结果做的事情都是世间法。在世间法上用心而不是在道业上面用心,就是假名僧宝,不是真的出家。真的出家人一定已超越假名僧宝,成为真实的僧宝。世俗法自有世俗人来做,不必出家人来做。救济众生应该另外有一个专门做慈善事业的机构去做,你出家以后来率领这个慈善团体也可以,但是交给在家的弟子去做,你不必事事去参与;你出家了,要做的是怎么样在佛法上面实证,然后用你所修证的佛法来教导为你做慈善事业的在家人,这样才是超越了假名僧宝。如果不能这样做,那就都是落在假名僧宝里面,我们就说他的出家是假名出家。

“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这才是真出家。出淤泥,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题目,请问:“阿罗汉有没有出淤泥?”(众答:没有!)没有!你们很坚定地说没有,答对了!阿罗汉没有出淤泥。为什么他没有出淤泥?因为他不在淤泥之中,怎么能叫做出淤泥?他舍了正报就入无余涅槃,根本不在淤泥之中。出淤泥的是菩萨,菩萨才是真出家。阿罗汉不算真出家,因为阿罗汉舍报以后不再来,不再来就是灭尽了,怎么能叫做出家?可是菩萨断了我执以后还是继续再来人间,八地、九地菩萨都是这样的,我执早就断尽了!初地满心也可以随时断尽我执的,但祂们不断除,祂们也再来人间;虽然祂后世再来时也许当总统,也许当个苦力,也许祂也出世俗家了,但祂正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不管祂是在家相或出家相,祂都仍然是胜义僧,这样才是出淤泥。出淤泥的意思是说不离淤泥,而不被淤泥所染污,这才是出淤泥。

阿罗汉是离开淤泥的,他怎么能出淤泥?诸位可能都没听过这样的讲法,但是我提出这个讲法,诸位是无法推翻的,文殊菩萨来了也要说:“讲得好!”因为法界中的实相本来就如此,这样的出淤泥才是真出家。阿罗汉出家以后老了就舍报、不再来人间了,哪里有出家?他们灰身泯智,既没有色身与觉知心再来出家,怎么叫出家?所以出淤泥是不能离开淤泥的。菩萨可以跟众生同事:这个人度不来,没关系!下一辈子我当他的宝贝心肝,我来当他的儿子,他对我疼得不得了,只好让我度了。菩萨可以这样啊!所以世尊往世为度一个女人,他发愿下辈子娶她当老婆,用一辈子的时间陪她,让那个老婆爱他爱得不得了,然后只好听他的话学佛;所以出淤泥是要跟淤泥在一起,不能离开淤泥的,这才是真出家。

“无系著”:古印度佛陀时代的出家人,他们成为阿罗汉以后,佛入涅槃时,有慈心的阿罗汉,他们的想法是:我到处去度人出离生死。到后来,该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死亡,他都不挂碍;到最后也许半路上舍报的时候到了,就在路上离去了,他也不管身体会怎么样;野狗要啃就让它去啃,他也不管。他们的心态就像鸟一样,今天飞到这棵树,这就是它的家;明天飞到另一棵树,那就是它的家,鸟不会说:“我要死在某处。”就以这样的心,没有任何的系著,不被任何法所系缚,不生起任何的贪著,这样才叫做真出家,没有我与我所才是真出家。这一句话等于又在骂人了:凡是落到我与我所中的,就不是真出家了。

“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这才是真出家。凡是有所受的,都是三界家宅之法。诸位听我说法,心里好欢喜:这个法没听过,闻所未闻,所以好欢喜。好欢喜就是有所受。有所受的是谁呢?是三界法,是在家法,纵使身披僧衣时也是在家。可是你身披僧衣时,有在家也有出家;你穿着白衣时,有在家也有出家,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谁是真出家呢?如来藏无所受,是真出家。你听得好欢喜:“这第一义太好了!”可是你听得很欢喜时,你的如来藏一点儿都不曾欢喜,都无所受。

“无扰乱”:譬如你看到某个新闻报导,心被扰乱了。心被扰乱了不打紧,马上又打电话:“某甲师兄!你看现在某台在报导……”结果是你又扰乱了另一个人。被扰乱的、会扰乱人的,都是觉知心在家法,都是在三界阴宅之中,逃不开五阴之宅。但是你正在扰乱时,你的如来藏不受扰乱;你扰乱了某甲师兄时,某甲师兄的如来藏也不受扰乱;这个无扰乱的才是真出家人。你现在悟了,已经真出家了,可是真出家之后,觉知心、意根要怎么安住?一定要“内怀喜”。可别看见有些外道邪师个个身价百亿,所以心生不平:“为什么正法就没有什么资源,他们这些常见外道法怎么资源就那么多?”我们以前有一位师兄就这样忿忿不平,当然我们不能说他错,因为他觉得了义正法没有资源,想要做个什么正事都很难。但是我告诉他:“我们不看这个表相,我们只要把正法推出去送给有缘众生,所需要的资源够我们用就可以了,我们不要理会他们有一两百亿资财。”所以他后来就比较心平气和,因为我们正在做的正事,资财一直都够用啊!我们还不曾有过不够用的时候,一直都够用,这就很心满意足啦!

既然证得无所受、无扰乱的真人了,这个真佛内里坐,从来无所受、无扰乱,证得祂以后就应该要“内怀喜”,永远都要内怀喜。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护什么意呢?护两个意。第一,要护自己的意根,不要再到处抓取三界中的虚妄法,这叫做护己意。护己意,护彼意,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要保护意根。护了自己的意根,也要护别人的意根,希望众生时时思量的心不要向外去攀缘贪著。第二,还要护什么意呢?护正法意,正法之意要能够善于摄护;也就是说,当你证得无所受、无扰乱的真人时,你这个正法之意得要善于护念,不要轻易地被人家几句话就转走了。假使有人来向你说一些似是而非的法,希望你退转,或者向你笼罩说:“我们另外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真如,不是阿赖耶识所显示的真如法性。”那是笼罩你,你可得要善于护念正法意。曾有个法师针对我们说:“离念灵知才是真心,永明禅师悟的也是离念灵知。”我们现在先提出辨正:“永明禅师也是悟这个如来藏,他讲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永明禅师在宗镜录中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如果不相信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另外再去找如来藏,那就是恶慧。

所以“正法意”,你一旦亲证了,就要懂得护念;因为被转走了以后,很难得有人能把面子丢掉再回来同修会中,真的很困难。如果是我,我会回来的,因为我这个人不重面子,我看重里子:外面穿得破破烂烂,没有关系!只要口袋麦克、麦克就好。我这个人是这样啊!所以如果说要比谁有钱,我说:“我没什么钱。”可是我口袋里真的有钱。我说没钱,是不想拿钱来比钱;我这些钱要留下来做正事,不跟别人比高下;我拿来布施,才是善于护念钱财。同理,悟后要善护念正法意,善护念自己的意根,不乱攀缘,接着才能够随禅定,这样才是真出家。

随禅、定,有禅也有定。定,讲的是在世间法上的四禅八定。如果是从禅宗的禅来讲定,就叫做心得决定。禅与定是不同的,禅叫做静虑,安静地去思虑。思虑什么呢?思虑如何是解脱、如何是实相,这才是禅。经由禅的熏习及修行,心得决定:解脱一定是把自我灭尽,完全无我,究竟无我。假使心得决定了,那就是有观行也有实证而能够心得决定,就是有禅也有定,这是二乘法的禅与定,不共世间人的四禅八定。如果能够破参了,心无怀疑,心得决定,那也是有禅、有定。所以禅只是个静虑而已,静虑的结果知道了实相,心得决定,那你就有禅、定。这样来解释这个禅定,这样来解释禅宗,才可以解得通,不能用四禅八定来解释禅宗的观行与般若实证。能够这样随顺禅与定,才是真出家。

既然能“护彼意,随禅定”,那就应该会“离众过”了,不会再常常误犯过失。离众过,才是真出家。觉知心往往会有过失,甚至于犯了过失时,连自己都不知道。可是真佛从来不犯过:你自己身上那个真人,祂从无始劫以来没有犯过过失。所以任何人都不能怪罪说:“都是因为如来藏,才使我轮回生死。”其实轮回生死都是因为众生自己造了业及不断地熏习无明,而使如来藏不得不在死后再生起中阴身,不得不再去入胎;那些无明与业种,本来都是众生自己造的,怎能怪祂如来藏呢?所有的过失都是众生自造自存的,不是如来藏所有的,所以祂是离众过的。悟了以后,现前看见祂确实是离众过的,那么转依了祂的清净自性以后,当然觉知心也是应该要离众过,不应该老是在世间人所有的过失上面同样去犯。

能够这样“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这才叫做真出家。依照维摩诘居士这样的说法来看,真出家就变得容易多了!本来从经文表面上看,他说的出家好像是不可能的,从来都是不可能的;可是这样说明其中的真义以后,让诸位知道真正的意思了,这样来出家,有时候犯一点儿小过失,那也没关系,还是出家的身份。因为真正的出家是如来藏真出家,这样清净的出家,就使本经中说的出家实质变得有可能了。否则的话,要照维摩诘菩萨说的文字表义来出家,就没有一个人能出得了家,只有成佛时才能算是真出家了。今天大家可以安慰自己了:以后正觉寺盖好了,我也可以去出家了。维摩诘菩萨说:“如果能够这样,就是真出家。”以前读到这一段经文时,一定会有人说:这样出家还真难,看来世间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了。现在了解以后,知道可以有很多真正的出家人了,没有问题了。

接着罗睺罗尊者说了:“维摩诘居士讲了前面这一段话以后,他又跟那些长者子们说:‘你们这一些人啊!在正法中都应该出家。’”本来维摩诘居士是说出家很难,可是现在却反过来说:“你们都应该要出家。为什么呢?因为有佛在世的机会是很少的,很难得值遇,所以你们都应该在正法中出家。”这些长者子们当然不可能真的听懂,不可能像今天诸位听完后懂这个意思。所以他们就说:“维摩诘居士啊!我听佛说过:如果父母不允许的话,就不可以出家。”他们为什么当长者子而不是当出家人?因为以前想要出家时,父母不允许。没想到,维摩诘菩萨回答他们说:“但是你们现在只要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你就是出家了,就是得具足戒了。”

如果是由我说出这一句话,一定会被佛教界围剿。好在这一句话不是我讲的,是维摩诘菩萨讲的。意思就是说:“你们现在已经懂得这个出家的道理,只要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要再发起声闻心(发声闻心就不是真出家。因为发声闻心的人既不能出淤泥也不能无系著;他们是把五阴灭了,就没有人可以离开系著了,怎么叫做无系著?只是灰身泯智而断灭了,自我不在了,怎么会是无系著?所以那个不是真出家),发心不退了就是大乘真出家,就是获得大乘具足戒了。”发了这个心,不好玩,因为永远不能逃避生死。将来可以离开生死以后,还得要继续去生死,这确实不太好玩。你们许多人没有想到这一点,想过的人太少了。因为这有很大的后遗症,我告诉你:“你未来世投胎再来人间,人间仍然会是像现在这样,而且人心将会越来越坏。”就是说证悟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不想再来这里,这里的众生太恶劣,五浊具足;你把法送给他,他还谤你,说你是外道。这些众生不好度的,但是众生虽然不好度,你还是要来度,要能够忍受这一些苦,能勇敢挑起如来的家业;不论众生怎么样辱骂你,你照样要把法送给他们,照样想办法去说明,让他们了解自己原来的知见是如何的错误,然后希望他们未来世可以转变。这样生生世世发起大乘心来受生、来出家,这才是真的出家,而不是灭掉自己以后叫做出家。

所以若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就是要行菩萨行。菩萨是难行能行的,能行菩萨行,才是真出家,这样才叫做受具足戒,这正是菩萨戒的具足戒,不是声闻戒的具足戒。依维摩诘菩萨的意思来说:这已经是获得大乘法的具足戒了。“这时,三十二长者子听了维摩诘菩萨的话,就全部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可是我罗睺罗身为佛的儿子,我做不到,所以我不堪任去看望他的病。”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当有何恼?’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讲记:接着佛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去,看望维摩诘菩萨的疾病。”这是声闻法中多闻第一的弟子,但他其实不只是声闻十大弟子中的多闻第一,他后来也是证悟般若、种智的大菩萨。在《楞严经》中记载,阿难尊者也得无生法忍,所以显然不是地下的菩萨。在禅宗的传承史上,阿难尊者是承接迦叶菩萨的法脉,所以他当然是证悟的人;可是在声闻僧团中他同时也是多闻第一的,佛说的法他听过后都能记持,所以在十大弟子之中,他排在第十位,是多闻第一。这时候佛故意请他去探望维摩诘菩萨的疾病,阿难尊者善观因缘,就向佛禀白说:“世尊!我也一样不堪任去见维摩诘菩萨,不能看望他的病。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想起以前世尊有一次身上有一点小疾病,应该要饮用牛乳来对治,所以我持钵去到一位大婆罗门家门前,站在那边希望求得牛乳。当时维摩诘菩萨来对我说:‘喂!阿难啊!是什么缘故使你一大早就持钵站在这里呢?’我说:‘居士啊!因为世尊身上有一点小小的病痛,应该要用牛乳来治,所以我就来在这个地方了。’维摩诘菩萨就跟我说:‘不要再讲了!不要再讲了!阿难啊!你不要说这个话。如来之身是金刚之体,诸恶都已经断尽了,而且所有的善法品已经普遍圆满地汇集在祂身上了,怎么能说会有什么疾病,会有什么让祂可以觉得烦恼的事呢?你就不要再说这种话了,默默地离开吧!阿难啊!你不要诽谤如来,不要使别的人,特别是教外的人听到你说的这一句话,也不要使得大威德诸天和从他方净土来到这里的菩萨们听到你这一句话。阿难啊!转轮圣王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福德就已经可以无病了,何况如来是无量福德聚会而普遍胜过三界一切人天的人。走啊!阿难啊!你不要让我们受到这一种耻辱,我们三宝弟子不愿意受这个耻辱。外道那些修行人如果听到你这一句话,他们会这样想:什么人天导师?他自己的疾病都救不了了,还能救别人的疾病啊!你可以赶快离开,静静地、不要让人家知道而赶快离去吧!不要再让人家听到这句话。你应当知道,阿难啊!诸佛如来身其实就是法身,法身不是思欲之身,怎么会有病呢?佛是世间最尊贵的人,超过于三界中的一切众生;佛身是无漏之身,诸漏都已经断尽了;佛身也是无为之身,不会堕于三界众生数中;像这样的法身、金刚身,应该会有什么病呢?还会有什么烦恼的呢?’维摩诘菩萨说完了,当时我,世尊啊!真的是心里面怀着很重的惭愧之心,我就想:会不会是我一直都接近于佛身边,可是我听错法了呢?可是当时又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阿难啊!就像居士所说的那样,只是因为佛出于五浊恶世,所以要现行这样有病的法才能度脱众生。走吧!阿难!你就把牛乳拿了就走了,不必惭愧。’世尊!维摩诘菩萨的智慧辩才到这个地步,所以我没有那个智慧可以去看望他的疾病。”

这是大略的意思,我们再来解说一下。牛乳性寒,可以治热病,经上这么讲。所以你如果火气上来,没有清凉的食物、药物可以用,那你猛喝生牛奶也可以,因为它性寒。但是变成乳酪以后它就变成温热性了。由于印度很热,身体容易上火气,所以佛也是不好当的,白天为众生说法、排难解忧,初夜过了,到午夜(就是从子时开始)又是天人来请法的时间;前夜(就是傍晚以后,有时是从傍晚五点就开始),从申时开始到晚上十一点钟亥时结束以前,是鬼神来请法的时间,所以佛有时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天气又那么热,有时候身体会上火气。上了火气,得要喝生牛奶,生牛奶可以降火气。

维摩诘菩萨看到阿难一大早就来托钵,知道一定是有什么缘故,所以他就来了。维摩诘菩萨见了就问:“阿难啊!你一大早就来托钵,是什么缘故呢?”托钵通常是要早上十点以后,但他一大早就来了,当然是有缘故的,原来是因为世尊示现需要喝生鲜牛奶来降火气。维摩诘菩萨就说:“你不可以这么讲,如来身是金刚身,怎会有病?”如来受生于人间的目的,就是要教化众生;如来示现在人间只是应身、化现之身,化现给众生看,那不是如来的真身,如来的真身是法身。有两个身叫做法身:第一个法身就是讲第八无垢识,是心,心怎么会生病?心怎么会受寒、受热?当然不会嘛!所以第一个无垢识法身,是金刚之性,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坏掉祂,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使祂受寒、受热;祂离六尘,又怎么会受寒、受热?这是第一种法身。

还有一个法身叫做自性法身,也就是毗卢遮那佛的自受用身。毗卢遮那佛,诸位是看不见的,谁也看不见祂,只有到达佛地时才能看得见,那是自受用法身;因为是以五法为身,所以名为法身;但那是方便说法身,祂是从无垢识变现出来的自受用身,菩萨们是看不见的。另外还有祂受用身,就不属于法身,祂受用身就有很多种了,譬如等觉菩萨所见、十地的诸地菩萨所见,各不相同,这是祂受用身,不是由佛自己受用,是为了让别人受用佛的功德,所以化现这个身相出来。如果没有祂受用身,诸地菩萨将无法见佛请法,所以得要有祂受用身变现出来,那叫做庄严报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祂受用身;但是诸地菩萨所见都不相同,到越高的层次所见就越庄严越广大。另外三贤位菩萨所见的是属于化身,这个化身又另分一种叫做应身,就是众生得度因缘熟了,所以感应到佛来人间入神母胎,在人间受身,示同人身来示现成佛,这叫做应身。另外有一种化身,比如说你定中感应到祂来为你摩顶灭罪或者开示佛法,这是化身,随化随灭;这化身并非肉身,但应身是有肉身的。

另外还有一种化身,比如说有某一种因缘,你没有修定,不能入定中等持位,所以佛就在梦中来为你开导或者指示某一些事,这也是属于化身。因此维摩诘菩萨在这段经文中说法的目的是要告诉众生:佛的真身是法身,是常住不坏的金刚之身,这法身当然不会有疾病。心不会感冒,会感冒是因为色身受寒。你们有谁曾经心感冒过?一定没有嘛!所以心不会感冒,色身才会感冒。但是三界色身又不一样,在无色界时以定力为身,所以无色界无色身,是以定境维持祂的意识觉知心存在,色界跟人间欲界则都有色身。可是色身是有不同的:人间的色身有五脏六腑,所以要吃团食、要喝水;欲界天人也有五脏六腑,但祂们是微细的物质,所以祂吃的东西也是微细物质;譬如某些附佛外道往往有人求甘露,说能求到甘露就说是有佛法证量,求不到就是没证量。但那都是自欺欺人,因为甘露其实是欲界天人的饮食之物,无关佛法的证量。如果欲界天人的食物吃了就可以开悟,所有欲界天人都早已开悟了;那我们在人间吃人间食物也应该可以使人开悟呀!都一样是食物嘛!所以说他们是不懂佛法,我们先不管他。

欲界天人不单有甘露,还有别的食物。但是欲界天的甘露拿来人间时,不可能像那些西密外道去求来的甘露,如同果汁或是比果汁还要稠、还要浓,那并不是甘露。既有食物,因此欲界天身也要有五脏六腑,他们也吃团食;可是他们不会感冒,他们也不会生病,因为欲界天没有细菌,所以欲界天人不生病。细菌只能生在人间,无法生在欲界天中,所以欲界天人不会感冒,流行感冒流行不到他们身上去。色界天又与欲界天不一样,色界天身很微细,没有五脏六腑,可是很高大,他们的天身只有一层皮;很薄很薄的皮,就像最薄的保鲜膜一样;身体里面都是如云如雾,毛细孔与身外相通,所以每一个毛细孔有气出入时都会有乐触,称为禅悦;他们没有五脏六腑,所以他们不吃团食,他们以禅悦来维持色身的力气。所以色界天人每天都要打坐入定的,他们的一天是我们这里很多很多年,但是每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静坐修定,那是色界天身。可是从欲界天开始,天身就不会生病了,何况是佛身呢?佛的法身当然更不会生病。所以维摩诘菩萨的目的是要让大众了解释迦佛所示现的应身不是真身,只是为了众生得度因缘成熟了,所以祂感应众生的缘而来人间示现:众生有病,所以佛身就有病。如果众生都无病,佛身就都无病。是为这个缘故,所以佛身也跟众生一样有病,所以要喝生鲜的牛奶。

因此维摩诘菩萨说:“如来身,这金刚之体,由于诸恶已断、众善普会,怎么会有病呢?”众生为什么会生病?因为有诸恶而且有烦恼,所以才会生病。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道理,从来不曾想过;以前似乎也没有人讲过,但我现在要告诉诸位:就好比说,人间为什么不断地有风在吹?都是因为众生要呼吸。众生要呼吸,所以人间就有风;如果不是众生需要气息进进出出的,人间就不会有风,就不会有风灾。风灾,从人间吹起,最高层次会吹到三禅天,吹不到四禅天,所以四禅天人不怕风灾。四禅天人息脉俱断,祂们不用呼吸,当然就不会有风灾,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谁弄懂过这个道理?没有。三禅天人还得要呼吸,所以祂们仍然会有风灾,可是为什么祂们需要呼吸就会有风灾,为什么呢?头脑急转弯一下!佛法不离世间,道理很简单!祂们需要呼吸就表示祂们那里一定要有空气,有空气就一定会有风灾,就这么简单。

三禅天人不喝水的,因为祂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受用禅定之乐。二禅、初禅天人色身内仍得要有云雾来维持生命,才能有定水来滋润禅定,所以他们的世界当然是有水的,那就会有水灾,就是这样啊!初禅以下,就是欲界的第六天以下都得要团食,需要团食,这是物质;既然有物质存在,就会有欲火;物质也可以火烧,所以火灾会烧到这里来,而初禅刚好是在欲界第六天上面,所以就会被火影响到。这样你就不必去记火水风灾了,就很容易懂了。原理懂了,三界的世间相你就跟着能懂了。

欲界天人尚且不生病,如来是法身——金刚之体——诸恶断尽了,没有烦恼,为什么祂还会生病?没这个道理吧!众生因为诸恶不断,众善不足,所以生在人间;生在人间就表示善心不够,烦恼众多。善心不够与烦恼众多,就会感应疾病,所以众生会病。可是佛已诸恶断尽、众善普会,怎么会生病?怎么可能会有烦恼?所以应该是无病无恼的。但因为人间众生的因缘使佛只能感应到这一种佛身,所以佛身就如同众生一样示现有病。道理就这么简单,不要把佛法想得很玄,绕了很多圈,结果每一个圈都打结了,还是弄不清楚。佛法不玄,不懂时就很玄,懂了就不玄。所以维摩诘菩萨就向阿难尊者说:“你默默地走开吧!不要毁谤如来。如来金刚之身(法身)怎么会生病?连欲界天人都不会生病了,如来还会生病吗?所以不要让其他任何人听到你这句粗话。”所以如果谁说“如来病了”,这句话就是粗话,所有佛弟子都不可以说如来也会生病。因此“如果有人说这一句话,那些大威德的菩萨们,以及从他方来的菩萨们听到了,他们就会想:‘原来娑婆世界的佛比我们那里的佛差一大截。’他们会这样想,就会产生了不好的后果,所以不能让任何人听到这一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会生病”。

“譬如转轮圣王(人间的转轮圣王共有四种: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即使是最低层次的铁轮王都可以无病,他从来不生病,一旦病了,他就知道要舍报了。但是转轮圣王的福德不必很大,诸位以为转轮圣王福德很大,不然!只要有机会遇见了佛,供养过一次就有资格当转轮圣王了。甚至于有的人只遇到辟支佛,供养一餐饭就能当好几世的转轮圣王,所以这个容易当。转轮圣王没有什么难当的,问题是你想不想去当而已。换了我,不要说转轮圣王,天主给我当,我也不想要;我要的是佛法,我不要那种世间法。所以转轮圣王所需要的福德不必很大,只要能够遇见辟支佛、遇见佛陀,供养一餐,你就有机会当了)的福德就可以不生病了,何况如来有无量的福德,经由三大阿僧祇劫修集起来的福德已经统统聚会在祂身上了,而且普遍地胜过一切人天所有的福德,怎么可能会有病呢?所以如果你阿难说‘如来身有疾’,那真的是我们三宝弟子们的耻辱。”

我们归依的佛世尊竟然也会生病,那不是跟凡夫众生一样了吗?所以说不应该有病。这意思就是说,如来身示现有疾,这是一种示现:因为众生身有疾,所以如来身有疾。若是法身如来藏,你们已经破参的人可以现前观察祂离六尘,既离六尘怎么会是思欲之身呢?一定是跟六尘相应的心才会是思欲之身。所以离念灵知才是思欲之身,修双身法的那些外道们,他们就是用离念灵知去住在淫触的第四喜境界中,一心领受那个淫触而不再打妄想,当然是思欲之身。可是如来身是法身,法身是金刚身,怎会与淫欲相应呢?不要说如来的法身,即使是小如一只细菌,用显微镜才看得见的细菌,它的如来藏也是金刚身,也是不可坏的。既然不可坏,当然是金刚身,即使是那一只细菌,它的如来藏也不会生病的,何况如来法身怎么可能会生病?

细菌是使人生病的,细菌自己会不会生病?还是会啊!因为牠也在欲界人间,所以医生在你被传染到病毒、细菌,他就把药投到你身体里面去,就换细菌病了、死了,你的病就好了;所以细菌也会病,那也是它的果报。只有法身是不病的,下至细菌上至诸佛都一样,一切有情的法身都是不生病的。法身既然非思欲身,又是无漏之身、又是无为之身,不能以世间任何一法来比量祂,所以说祂“不堕诸数”。像这样的法身,怎么可能会有疾病?又怎么可能会有烦恼呢?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当时阿难尊者,因为那时还在小乘法中,还没有悟入大乘法,那时他真的弄不懂,只好觉得很惭愧:“我一直近在佛身边,竟然都没有听过这种法。”可能那个时候,佛还在讲四阿含,还没有到第二、三转法轮讲般若、种智的时候,所以他根本听不懂。因此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人家已经把牛乳盛在他钵中了,他到底是要拿回去呢,还是要还给施主呢?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拿回去就表示说,佛还是真的有病,要这个牛乳来治;可是若不拿回去呢,明明佛身需要这个牛乳来解除火气热燥。那该怎么办?他就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好在当时维摩诘菩萨又以神通从空中放出声音告诉他:“如维摩诘居士所说的,阿难啊!佛出于五浊恶世,所以就要显现出来:乃至佛身也有病痛、也会死,所以你们要赶快求解脱生死。用这样来示现,来教化众生。所以阿难啊!你就走啊!赶快走啊!拿着牛奶赶快走,不必惭愧了。”你看维摩诘菩萨智慧辩才威神之力如此,像这样的等觉大士、这样的大居士,谁有资格去看望他的病?一定得要跟他相等的人才能去,不相等就无法对话,所以不能去探病。

即使是相等的智慧,也要看因缘,要看这个法缘在谁身上。你不能够说:“我也是等觉,我可以去。”不行!这出戏不是该你演的,你就要装孬种,所以你不能去。所以有很多事情要看因缘,不是我们出头的时候就不要强出头。这时阿难尊者说完了,声闻法中十大弟子都推辞了,说不能代替世尊去看望维摩诘居士的病。声闻十大弟子都讲完了,世尊继续点名。世尊还真故意一个一个点名,把声闻法中五百弟子一个一个点名,都没有一个人敢去,因为他们都遭遇过维摩诘菩萨,所以这个居士还真惹人厌。你看:“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一个个都向佛说明:我以前怎么样遇到维摩诘菩萨,这位居士为我说的是一些什么法,结果我都不懂,所以我没有办法代替世尊您去走一趟。菩萨病了,不能要佛去看他,只可以要求佛陀派个代表来看,哪有由佛亲自去看他的?所以,佛一个一个点名,声闻法中五百弟子都说:不堪任探望维摩诘菩萨的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