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子及其弟子的启示

孔子及其弟子的启示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才学的角度来说,孔子及其弟子对我们有三大启示。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除了孔门十哲之外,曾子也是孔子培养的一位杰出人才。孔子培养的人才达三千多人,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孔门十哲,再加上“宗圣”曾子,共11人。

从人才学的角度来说,孔子及其弟子对我们有三大启示。

人人皆可成才,不是说人人都是人才,而是说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人才,即所谓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孔子虽未正式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点,但是他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主张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人人都可通过接受教育成才成家。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相传有弟子3000人,贤人72人(孔门七十二贤),哲人十人(孔门十哲)。用现在的话来说,孔子一生中,培养的本科生有3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2人,博士研究生十人。孔子的学生当中,既有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也有经商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既有身着芦衣、为父推车的闵子骞,也有曾被关进监狱的公冶长;既有北方卫人子夏、陈人子张,也有南方吴人子游,而孔子都能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孔门十哲就是孔子培养出的十位最优秀的人才。《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为: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子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他们都是具有特别才能和素养的人,下面逐一作简单介绍。

颜回,字子渊,亦颜渊,比孔子小30岁,春秋末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人谦逊好学,异常尊重老师。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15岁,春秋时卫国人(今濮阳县渠村乡大闵城人),孔子高徒,为二十四孝子之一,以德行和颜回并称。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

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春秋末鲁国人,出身“贱人”家族,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者之一。孔子对冉耕十分器重,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为鲁司空,冉耕继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并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

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29岁,茶(今菏泽市冉贤集)人。以德行著称,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就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可以做地方长官。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字子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29岁,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仗,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比孔子小九岁,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

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宰予小孔子29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端木赐,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卫国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比孔子小45岁,春秋时常熟人。孔门十哲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据说曾到今天上海的奉贤讲学。擅文学,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为孔子所称赞。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卜商,字子夏,小孔子44岁,卫国人。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

除了孔门十哲之外,曾子也是孔子培养的一位杰出人才。曾子,名参,字子舆,小孔子46岁,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被后世尊为“宗圣”。曾参依照孔子之语,写了《大学》一书,子思则写了《中庸》一书。

孔子培养的人才达三千多人,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孔门十哲,再加上“宗圣”曾子,共11人。从这11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才观,即,人不分老少长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出身不论贫富贵贱,只要经过教育培养,人人皆可成才。在出身方面,孔子及其弟子,大部分出身贫贱,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过着穷困清苦的生活,但由于其志向远大,并没有影响到其成为人才。即使孔子本人,家境也很贫寒,三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很苦。青年时代处于社会底层,看过仓库,喂过牲口,但他立志于学,矢志不渝,并终身持之以恒,最终成为儒家创始人。在年龄方面,孔门弟子中,有比孔子只小四岁的秦商,也有相差53岁的小学生公孙龙,更有父子同学的颜路(小孔子六岁)和颜回以及曾皙和曾参。在个性方面,孔门弟子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谦虚好学,有的刚强好争,有的怯懦不进,而孔子都能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比如,颜回接近圣道,常常贫困却乐在其中;子贡不受天命而从商,猜测行情却是每次都中;冉求生性谦退,却以政事见称,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子夏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有一次,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时,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就去纠正他:“你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己亥’,因为‘己’与‘三’、‘亥’与‘豕’字形相像。”后来那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己亥年过的河。子夏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在地域方面,鲁国人虽说较多一些,但卫、陈、宋、齐、蔡、秦、郑等地的人并不少见。在特长方面,孔子的众弟子分布在各行各业,特点各异,其中孔门十哲最为优秀。以德行见长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办理政事见长的,是冉有、子路;以辞令见长的,是宰我、子贡;以熟悉古代文献见长的,是子游、子夏。“宗圣”曾参则是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并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孔子的人才标准中,品德被列为第一位。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为:“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人才而言,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良好的品德修养更为重要;一个人即使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但是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也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为:“称千里马叫骥,并不是赞美它的力气,而是赞美它的品质。”)这就奠定了德在中国历代衡量人才标准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党在选拔人才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德”的内容,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为孝顺。《论语》第一篇就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这一段话,道出了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来建立道德体系的根本诉求。“孝”是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悌”是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孝是纵的要求,悌是横的规范。孝、悌两种情感是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一纵一横,为人间的道德秩序确立了经和纬。其中尤以孝为根本,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孔门弟子中,以孝为大、孝行突出的大有人在,其中最为孝顺的当数闵子骞。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子骞丧母后,其父又娶一妻,并生了两个弟弟,继母渐渐对他不好起来。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闵子骞絮芦花,闵子骞拉车时冻得常掉绊绳。他父亲不了解真情,因此常鞭打他。后来,他父亲终于得知继母虐待他,一怒之下,要赶走继母。这时,闵子骞却连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么这两个孩子也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之人的赞赏。孔子说:“孝哉闵子蹇!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为:“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出戏剧叫“鞭打芦花”,观者无不潸然泪下。

孔子的孝道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敬”的感情。《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为: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孔子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这就是说,孝养父母,不但要养他们的身体,也要养他们的心。心中的尊敬与爱戴,是父母能够体会的,也是子女给父母最好的安慰。这在曾参的孝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奉养父母。虽然他生活十分俭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养父亲。二是尊敬父母。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做什么事都要请示父母。三是取悦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曾参跟随父亲曾皙在瓜地里劳动除草,稍一不慎,一棵肥壮的瓜苗被锄掉了,曾皙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儿子。曾参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曾母听说儿子挨打,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曾参忍住疼痛,劝说母亲:“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对我教训,我惹爹爹生气了。”曾皙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书房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曾皙看后,才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四是思念父母。曾参双亲去世以后,每次观看丧礼,都会想起死去的父母,经常泪水浸湿衣襟。

总之,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尽孝并不只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能尽力做到。

二为忠恕。对于人才的道德标准,在孝顺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忠恕”的要求。“忠”者,尽力为人谋;“恕”者,推己及人。“忠”是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在《论语·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则是从消极的、否定的方面来说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在待人接物过程中,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体谅别人的难处,从而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许多过错。

“忠”和“恕”实际上是从相反的方向指示着同一个道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博爱大众,共同发展,大家共赢。

三为诚信。在孔子看来,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也是一个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原则。《论语》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为: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为: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

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孔子在解释“信”时说:“信则人任也”。也就是说,只有讲信用,人们才会信任你。在孔门弟子中,遵循孔子教诲,讲究诚信,尤以曾参为甚。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待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每个人才的特点不同,孔子认为要量才而用,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才的特长。孔子十分赞赏“及其使人也,器之”的做法(意为: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强调要做到知人善用,根据各人的特长赋予不同的职责。比如针对孟公绰的特点,孔子认为“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意为: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顾问,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孔子是说,孟公绰这个人,要他做赵、魏这样大国的顾问,坐而论道,则是第一等的好人才,他的才能、学问、道德,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但是如果滕、薛两个小国请他作大夫,要他实际从事政务,那就不行,会干不好。孔子论人才,认为某些人才,担任某一种级别很高的闲职、虚职,蛮好;但是要他改做实际工作,去执行一项具体任务,就完了。相反,有些人从事实际行政工作,执行任务,会办得很好;但如果这样认为他很了不起,把他提拔到太高的清要地位,那他也完了。

孔子按照这种因材施教、量才适用的原则教育和培养其弟子,使其弟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成为各行各业有用的人才,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当数颜回、子贡和子路三个人,他们成为孔门弟子做学问、做生意和做官的代表,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人才。

先谈谈做学问的代表颜回。颜回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跟随孔子。颜回在孔门中,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在不能入仕做官、达到以其思想治国的情况下,靠办学广收弟子来传播他的治国主张。他希望弟子能入仕则入仕,不能入仕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使其思想、主张能为后世所用。所以颜回在未入仕为官的情况下,与孔子一样,也走上了设坛讲学的道路,成为孔门弟子中做学问的代表。

颜回讲学所用教材,有《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在教学实践中,颜回对《易》的讲解比较深透,这对其弟子提高辩证思维是有帮助的。随孔子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还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

颜回的许多特点与孔子有点类似,是一个古代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一是敏而好学。颜回聪敏过人,非常好学。孔子有一次就故意问子贡,他说你跟颜回比较谁更杰出一些?子贡识趣地说颜回闻一知十,他闻一知二,差五倍。颜回的聪明好学特别表现在其可以由此推彼,预知一些事情的结果,如预知东野毕的马将会逃逸,等等。二是安贫乐道。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为: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忧愁,而颜回却能不改变自己的乐趣。颜回呀,是多么有修养啊。)三是持久行仁。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告诉孔子。孔子说:“我考察并相信颜回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即使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做好了饭就把它送进来,我准备用饭来祭奠先人。”颜回对孔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要是我,也会这样做的。”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知道颜回之仁,不是今天才知道。”从此以后,大家真的服了,更加信赖颜回。

再谈谈做生意的代表子贡。子贡出身微寒,拜学孔子之前即从事商业买卖,利口巧辞,善于交际。孔子周游至卫国,子贡即拜其为师,追随左右,是第一批拜孔子为师的学生。与孔子其他弟子相比,子贡最特殊的地方,是善于做生意,在理财经商方面具有卓越的天赋。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成为春秋年间天下最富有的两人之一,而另一人是陶朱公范蠡。子贡、颜回、子路这三位学生始终不离孔子左右。子贡是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类似今天的大学生勤工俭学,他利用跟着孔子周游列国的机会一边学知识,同时一路观察市场行情顺带做生意,是听课、旅游、赚钱三不误。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也是一位赚钱高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论及致富之学时就讲过泰利斯的有趣故事。当时的人,并不否认泰利斯的聪明和智慧,但却嘲笑他说,尽管这么聪明,却贫困得几乎难以养活自己。这些俗人得出的结论是:哲学并非救贫的学问。泰利斯决心向世人证明,自己并非没有商业才能。某年冬天,他凭着星象学预测,第二年夏天油榄树将获丰收。据此,他将自己所有的资金完全交给启沃岛和米利都城的各油坊作为定金,租得了各油坊的榨油设备。这个时候,因为是榨油的淡季,没有人想到去租赁设备,无人竞争,租金当然也就很低廉。次年收获季节来临,需要榨油的人纷纷到油坊,谁都愿意照他开出的高额价格支付榨油设备的租金,泰利斯获得大量金钱。

子贡经商有道,是身家巨万的工商界巨子,并曾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倍受历代商界崇奉。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子贡做生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善于预测。子贡经商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亿(臆)”,这里的“亿”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意思就是预测,高瞻远瞩。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鲁哀公十一年的吴国和齐国战争。这一年,吴王夫差率领大军讨伐齐国,在别人睁大眼睛看热闹的时候,子贡看到了商机。战争爆发在冬天,棉衣是吴军必备的军需品之一,夫差必然会向全国老百姓征收丝棉。这样,老百姓肯定缺少棉花过冬,棉价走高必不可免。于是乎,子贡派人从其他各国收来大量的棉花,卖到吴国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二是善于公关。除了预测,子贡还善于包装自己,搞公关。子贡每次做生意,都派头十足,乘坐相当于今天宾利、劳斯莱斯级别的车子去拜访各国政府高官,以至于各国国君见了他就像现在的非洲小国见了比尔·盖茨一样,平起平坐,完全不行君臣之礼。三是儒商结合。子贡做生意获得成功,不是靠损人利己,而是秉持了儒家的基本理念,如仁爱、合宜、尽心、同情等。子贡“儒商结合”的言行受到了近代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有“日本实业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根据其数十年经历和体验所写成的《〈论语〉与算盘》一书,就大力提倡把商业才能和儒者精神结合起来。

最后谈谈做官的代表子路。孔子认为政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一个国家,作为以读书学习掌握知识为业的士人,应该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用自己所学,为国家民族效力,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达则兼济天下”。孔子设案授徒,专门辟政事一科,子路就是政事科之杰出代表。

子路的从政才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德治仁政。子路跟从孔子游学到卫国,卫国执政孔悝任用他为蒲邑令(今河南省长垣县县令)。“蒲多壮士,又难治。”(意为:蒲地多有刁悍之徒,难以治理。)孔子教导子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可以震慑刁悍的人;宽容公正可以安抚强暴的人;慈爱宽恕可以感化陷入绝境的人;教育和惩办相结合可以抑制奸邪的人。像这样坚持下去,正气就可以树起来了。”子路照此奋斗三年,蒲邑大治,百姓乐业。三年之后,孔子路过那里,进入边境称赞说:“善哉,仲由做到恭敬了。”进到城里又说:“善哉,仲由做到忠信了。”到了办公庭堂又称赞:“善哉,仲由做到明察了。”子贡牵着孔子的马问道:“您老人家还没有见到仲由的政绩就三次称赞他,这其中的原因能说给我听吗?”孔子回答说:“我已经见到他的政绩了。入其境看到田地都经过修整了,地里的杂草都锄掉了,还深挖了里面的沟渠,这表明因为他谦虚敬诚,百姓才为之尽力;进其城,看到房屋整齐坚固,树木茂盛,井然有序,这表明他忠诚宽厚,所以百姓不怠惰不偷懒;进入他的官署,里边很安静,手下人听从命令,各司其职,这表明他明察以断,所以政局很稳。由此看来我虽然三称其善,岂能全部概括他的美德和政绩呢。”今天的长垣县把其商业街命名为“三善街”,并在街道中央塑起了子路的站像:一手按剑,一手持卷,风流儒雅,神态安详。二是求真务实。子路做事务实求真,着重实际,讲究实效。子路任长垣县令时,长垣紧靠黄河,好闹水灾,他多次兴修水利,筑堤修渠,为民造福。《长垣县志》有关于他“为水备”的记载。后人称其为“河内公”,是一位水利专家。现长垣县城北二里许有长约五十里的引黄灌溉渠,名字叫“文明渠”,就是2500年前子路首先开挖的。史书上记载,有一次连降暴雨,洪涝将至,如不及时预防,必然成灾。危急关头,子路来不及请示报告,就身先士卒,率众筑堤,并拿出自己的俸禄,对民工每人补给“一箪食,一壶浆”,以提高民工的积极性。他冒着丢官的危险,首先考虑的是百姓的利益;如果等请示批下来再干,洪涝已形成灾害,损失已经造成,这种请示又有何用?正是这种务实求真的精神,才使子路给长垣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三是勇武报国。英勇是子路的又一个特点。子路跟随孔子,勇堕三都,充当前线指挥。在周游列国中,他是卫队长,捍卫圣道,保护老师,使孔子“恶言不闻于耳”。雍正皇帝称他为“勇行贻范”、“圣道干城”。最后因卫国内乱,主人被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为国家冒死拼杀而殉道尽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