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明显成效,列在全省六大支柱产业第三位,2010年将形成千亿元级“产业方阵”,是进一步壮大江西工业崛起的脊梁。江西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江西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进展顺利,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研究[1]

产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

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类)为原料进行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食品工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一端连接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另一端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

实践证明,依托我省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必然选择。近年来,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明显成效,列在全省六大支柱产业第三位,2010年将形成千亿元级“产业方阵”,是进一步壮大江西工业崛起的脊梁。食品产业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也最贴近生态江西特色。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食品工业成为制造业中绽放出的一朵“奇葩”,显示其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潜力。振兴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支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优条件。

一、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的历史

第一阶段 (1978—2000),平稳发展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率先进入改革阶段,并进入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供应充足,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江

西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农产品原料作为竞争资本,各种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纷纷兴起,使这个时期江西食品工业稳定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47.9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19.2亿元,年均增速9.5%,说明我省这一时期农产品食品加工业保持平稳发展。

单位:万元

图1 江西历年食品工业总产值情况图

数据来源:历年江西统计年鉴整理所得,按当年价格,下同

第二阶段 (2001— ),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食品工业转型时期,食品工业已经完成了解决温饱的历史任务,开始进入“以工辅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减免农业税和对农业进行补贴的大背景下,江西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食品产品不断的丰富,品牌正在形成,加工领域不断拓宽,加工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江西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19.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47.2亿元,增长速度由20世纪90年代的9.5%增加到2000-2009年的24.3%(按当年价计算),这表明江西省食品工业自从新世纪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取得的成就

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1.总量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食品工业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840.4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56.3%,食品制造业占21.0%,饮料制造业占12.7%,烟草业占10.0%,见图2),列全省六大支柱产业第三位,列全国第19位,同比增长23.0%,虽然增幅小于2008年,但增速的全国位次前移,排全国第13位;实现利税总额122.9亿元,列全省六大支柱产业第三位,同比增长23.7%。

img2

图2 2009年江西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图

数据来源:江西食品网

2008年全省食品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明显好于上年,资金利税率37.54%,比上年增长5.38个百分点。从图3可以看出江西食品工业的资金利税率近年来增长较快,且高于全省工业资金利税率,表明江西省食品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img3

图3 江西省食品工业资金利税率

数据来源:历年江西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2.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

到2009年末,全江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达731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97%。已形成了粮油加工、制糖、屠宰及肉蛋类加工、水产品加工、糕点及糖果制造、发酵制品、调味品制造、乳类品制造、饮料酒制造、卷烟制造等四大行业,46个门类较为齐备的食品工业体系。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比重大,占全部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总数61.70%,食品制造业企业增长快,同比增长26.52%。食品工业企业职工人数12.34万人,占全省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6.42%。食品工业成为整个工业中提供积累和吸纳城乡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在江西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产业的作用。

3.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集群初显雏形

近年来,江西省食品工业尤其是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建立较为稳定的食品原料基地,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措施,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如近年来江西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狠抓大项目建设,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产品精细加工水平,用项目建设促进连接在粮食产业链上的千家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江西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江西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进展顺利,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省共有8个设区市的24个县市区的26个基地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占全国第一批基地创建总数的29.8%,排名全国第一;已有23个县创建的25个基地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占全国第一、第二批创建成功的基地总数的16.6%,列全国第2位。基地创建面积已突破800万亩,涉及水稻脐橙、蜜橘、茶叶、茶油、金橘、红芽芋、黑芝麻等14种大宗与特色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以基地创建为载体,培育一个主导产品,形成一个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初显雏形。

4.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江西省对食品工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资额度逐年增加,加快了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扶持了一大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江西中烟工业公司始终致力于本草减害技术,先后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烟草郑州研究院等院校开展技术创新战略合作。投资5000万元的中草药提取生产线全面竣工,进一步提升“金圣”品牌利用中草药降低卷烟危害效果。

生物工程技术、微胶囊技术、挤压技术、真空应用技术、微波加热技术、脉冲电场杀菌技术、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江西省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粮油加工、肉类、酒类、饮料等均有一批高质量的新品面市,为产业进步作出了贡献。1985年至2007年全省食品工业共开发新产品1400个,其中省级优秀新产品555个,国家级优秀成果奖4个。多年来全省食品工业重点产品的质量安全率均在90%以上,有359个产品获得省优、213个产品获部优、17个产品获得国家优质食品奖,共有82个产品获江西名牌产品称号,“金圣”、“四特”、“月兔”、“汪氏”、“煌上煌”、“南丰蜜橘”、“泰和乌鸡”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春丝”面条,“金佳”、“玉珠”大米,“安福”火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5.绿色食品发展迅猛,并进入全国前列

绿色食品以其独有的安全、优质、高营养等特点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调。多年来,江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方针,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江西”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省森林覆盖率60.5%,居全国第二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资源为江西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独特的优势。至2009年,江西省绿色食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12月底,全省绿色食品企业达到482家,比2008年增长9%;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达1408个,比2008年增长11%,居全国第八位,其中有机食品产品总数达到750个,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有8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验收,至此江西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40个,列全国第二位,基地面积803万亩,带动农户190.2万户,户均增收500多元;全省绿色食品销售收入达到231亿元,比2008年增长36.9%;出口创汇达2.11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7%。

(三)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食品强省、大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矛盾和运行机制中的问题不断积累,在改革和创新方面的不适应也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

江西省食品工业除了江西中烟工业公司等少数企业外,大部分食品企业规模不大,以食品企业户均资产规模来衡量食品企业规模,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江西省食品工业户均资产总额仅为0.54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9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户均资产规模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烟草制品业外,我省食品工业企业户均资产规模与山东省的差距更大。

与全国食品工业发达省份山东、河南相比,江西省龙头企业偏少,整体水平相差甚远。2008年前11个月山东省收入超百亿、超十亿和超一亿的食品工业分别有3家、96家和1393家,河南省收入超百亿、超十亿和超一亿的食品工业分别有2家、31家和567家,与其相比江西省的差距非常大。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行业结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作坊式生产企业大量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表1 2008年食品工业企业户均资产总额  单位:亿元

img4

数据来源:2008年各省及全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2.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

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是制约江西省食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食品工业加工程度。2008年江西省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39:1。从图4中可以看出低于山东与河南水平且差距较大,并存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也较大。

数据来源:各省和全国各年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img5

图4 江西省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对照图

同一种原料,在江西往往只能加工出几种产品,在发达国家却能生产出几百甚至上千种产品,如玉米能被精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其中的氨基酸类产品可比玉米原料增值百倍以上。产品的产业链发育程度极不完善,加工增值程度小,甚至没有进行加工,以原料形态进入市场。比如水果加工没有很好启动,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更谈不上,这使得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而且缺乏市场竞争力。

3.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从表2可以看出,2008年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风险高于山东省,但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8年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低于河南和山东发达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省份,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表明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表2 2008年食品工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表

img6

数据来源:2009年各省和全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注:(1)是资产负债率,(2)是成本费用利润率。

4.开拓市场乏力,名牌产品偏少

江西省尽管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真正上餐桌的加工食品数量不多,拥有自主品牌偏少。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特、优、稀、珍品种的开发力度和品牌宣传力度也不够。在江西省食品市场上,四川、贵州的白酒,云南的卷烟,山东的啤酒,上海的糖果,广东的饮料和糕点比比皆是,而省产名优食品却寥若晨星,销售情况大不如外省同类产品。江西省有10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10名,但还没有出现像河南双汇、内蒙伊利、成都希望、长春大成、山东鲁花这样的全国知名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品牌不响,市场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农产品品牌数量不足,全省还没有像东北大米、新疆棉花、寿光蔬菜、福建铁观音茶等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大市场规模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5.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食品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乡镇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严重雷同。有的一个农村里同时建立了几个甚至十几个产品完全相同的企业,高度重复,造成相当多的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产品积压、资源浪费和投资效益低下,加剧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食品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江西食品行业结构中,2009年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56.3%,食品制造业占21.0%,饮料制造业12.7%,烟草加工业10.0%,而同期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税总额占食品工业的24.9%,食品制造业占14.7%,饮料制造业占16.1%,烟草制品业占44.3%。食品工业中占10%的烟草加工企业,创造的利税达几乎占食品工业利税总额的半壁江山,而占全部食品工业几乎60%左右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实现的利税仅占全部食品工业利税总额的25%左右,这表明这期间我省食品工业内部结构中以粮油加工和其他粗加工业比重仍然过大,其产品附加值含量和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而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比重过小,其发展空间较大,食品行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四)食品工业做不大做不强的原因

1.投入少是食品工业做不大做不强的主要原因

投资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有投入才能有相应的产出。江西经济结构在20世纪还是比较典型的农业经济结构,经济实力薄弱,自身的投资能力小,加之比较封闭,缺少外来资金的投入,包括食品工业在内的整个江西工业投资严重不足,虽然有个别年份食品工业的投资强度较大,但从总体分析,食品工业投资滞后的问题更为明显,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世纪末的50年中,食品工业累计投入仅58.23亿元,只占同期江西全省工业投入的6%[3],而创造的产值占13%。以产出比较高的1996年为例,食品工业占全国食品工业比重1.63%,但投入占全国食品工业投资的1.02%,投入滞后是明显的,以致失去许多发展机遇,如火腿肠江西起步先于河南,有关部门也提出增加投入的意见,但最终未能实现,后来的发展正如大家看到的,河南“双汇”称雄全国,江西的火腿肠被淘汰出局。进入新世纪以来,投资相对有所增长,但也不到全省工业投入的7%。投资的不足造成江西省食品工业企业普遍“贫血”。

2.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落后

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营销不仅仅是个促销问题,其实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企业经营活动,它的内涵丰富,包括市场分析预测、市场细分、市场开拓、信息运用、产品促销、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内容。现以江西樟树四特酒和山东的秦池酒为例进行比较。四特酒以受到周总理的称赞而闻名全国,四特酒的四大特色是周总理所概括的,其品质与国内其他名酒齐名,20世纪90年代,利税和销量分别进入全国前5和前8,产业基础在秦池酒之上,但江西人不善广告宣传,周总理对四特酒的称赞,在普通百姓中几乎无人知晓,同时四特酒的市场定位多年一贯制,产品开发也严重滞后,单一产品无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广告投入在几十万到200万元间,年销售额在1亿1.5亿之间徘徊。而此时秦池酒开发了十多个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并投入几千万元买断了央视黄金时段广告,使秦池酒家喻户晓,销售收入在几年内突破10亿元之多,把四特酒远远抛在后面。

3.品牌整合阻力重重,难以形成省级区域效益

江西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食品数量众多,这本来是发展江西食品工业的有利条件,但也成为地方分割、重复开发建设的一个理由。许多地方只考虑地方利益,怕肥水外流,不愿参与品牌资源的整合,以至各地重复开发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形成不了一定的规模效益,而且互相压价竞销,形成过度竞争,或者搞地方保护主义。例如江西白酒行业除四特外,还有临川贡、七宝山、全良大曲等县级地方品牌,但都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只能维持3千-5千吨规模,而几百吨规模的白酒企业还大量存在,加在一起也不如外省一个企业,而经营成本却大大提高。而且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如“七宝山”进入宜春就很困难,增加了企业负担。又如茶叶,江西的名优茶叶至少有十多个优质品牌,品种确实很好,而且都得过全国性大奖,但由于不会营销,产量长期上不去,全省茶叶产量20多年徘徊在2万吨左右。与浙江、安徽等省的茶叶发展差距很大。

4.对食品工业的扶持政策不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从中外食品工业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政府对食品工业在投资、财税、融资和品牌推介等服务和优惠政策,是促进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客观地讲,江西省在历史上对食品工业的扶持力度与其他省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税费负担,江西的企业比外省企业高出许多,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据有关当年的调查资料显示,20世纪80—90年代,江西乡镇企业(其中有不少是食品企业)比沿海省份的乡镇企业税率高出1/3,个别产品差距更大,如上面讲到的四特酒,1991—1996年的销售收入税率达到34.02%,同期山东省为了支持秦池酒发展,销售收入税率降到9.85%。由于江西财政收入低,各部门通过自己的权利,向企业收取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企业负担过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时至今日,企业税费负担重的问题仍然是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税以外,一些不规范的收费,也加重了企业负担,食品企业的安全检测对保障食品安全是非常必要的,食品企业自身有安全检测系统,已纳入生产成本,而政府的质检机构检测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职责,其检测费用应由政府承担,不能转嫁个企业。

5. 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分属于经贸委,食品、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管理,由于综合协调机构缺乏,企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多头管理,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缺乏有效配合,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论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食品工业分散、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管理法规和食品标准由多部门制定,执行不力,出口无序,恶性竞争,造成了企业的损失,严重阻碍了我省食品工业发展。

6.人才缺乏,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企业规模小而散,许多企业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家人和亲戚,一人身兼数职,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沿用“家族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的管理和对外业务交往人才奇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员,90%以上规模企业中硕士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占企业总职工数的比例小于0.1%。

(五)振兴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潜力与优势

1.振兴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潜力分析

食品既是人们的生存资料,又是人们的享受资料。作为生存资料,食品的消费数量基本稳定,消费弹性很小。作为享受资料,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的质量和它反映的消费金额也不断增加,消费弹性较大。据此,许多人认为食品工业是永恒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食品工业的一大特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食品工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税率较高,资金回收期短的特点,在工业化初期作为支柱产业,可以为工业化积累更多的资金。在经济高度发达以后,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承担着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功能,早期欧美等国的工业化,一般都从发展包括食品工业在内的轻纺工业开始的,经济进入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社会阶段,食品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仍长期保持10%以上(一般认为支柱产业的标准是某一工业行业产值占整个制造业比重10%以上,如表3所示)。发展中国家实施工业化战略,也有许多国家是从发展有利于资金积累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开始的,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马来西亚、泰国等。再从我国沿海发达省份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的工业化,也是从发展包括食品工业在内的轻纺工业开始,待积累资金后再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特别是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初期,更是以小、轻、集(小是指中小企业、轻是指轻纺工业、集是指集体经济与个私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使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进入全国前列。目前,欧、美、日等已经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全国小康并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作为体现人们生活质量重要标准的食品工业仍然是这些地区的支持产业之一。由此可见,人们把食品工业称之为永恒的支柱产业是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的。

表3 部分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

img7

资料来源:根据世行报告资料整理所得

江西在未来十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人们的生活质量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食品消费群体的结构变化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由于目前江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贫富差距较大,中央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方向表明:未来10年国家分配政策会逐步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会有所提高,这意味着人们对食品的消费能力会有较快的增长,从表4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达到0.86—0.91和0.71—0.76,仍然保持较高的状态,即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一个百分点,食品消费就会增加0.71—0.91个百分点,食品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弹性系数1为完全同步增长),如表4所示。

表4 江西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收入弹性系数

img8

二是城镇化水平提高较快,预计2020年江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城镇居民将超过农村居民,从表5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对食品的购买能力高于农村居民一倍以上,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发展食品工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三是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对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营养食品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因此,未来十年,江西食品市场增长空间将不断扩大,现以2000-2008年为基期年,利用指数增长法预测2020年食品消费额增长,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利用2000—2008年为基期年资料,根据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年消费食品额,可以计算江西省城乡居民每年消费食品总额,计算结果:2000年、2004年、2008年全省食品消费总额分别为447.50亿元、660.48亿元、1082.55亿元,都远远大于当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如2008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为657.16亿元,而居民购买食品总额达到了1082.55亿元,高于食品工业产值60%。这说明江西食品工业规模小,满足不了群众对食品消费不断增长的需求,也说明外省食品在江西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当然江西食品也会进入省外、国外市场,但数量不大。由基期年的食品消费额,按增长指数预期2015年、2020年的食品消费总额分别为2518.00亿元、4589.21亿元,这表明未来10年,江西食品工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至于实际占领的市场份额,将取决于江西省食品企业的竞争能力。

表5 江西省食品消费额潜力预测表

表4、表5的资料来源:根据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所得

预测方法说明:

(1)以2000—2008年为发展基期年,利用指数增长法预测2015、2020年数;

(2)表中价值指标采用当年价,包含了物价上涨指数预期在内。

img9

2. 振兴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丘陵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8%,森林覆盖率达60.5%,有33万公顷的水面;且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日照时间长,霜冻期短,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振兴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江西具备发展食品工业的良好区位条件。京九铁路纵贯江西南北,途径22个县(市),改变了江西南北交通不畅的局面;浙赣铁路横贯东西,与沪杭干线共同组成华东铁路第一通道,与华东其他4个通道相连,全线已建成复线;江西又毗邻长江黄金水道,与外界相通,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便于快捷运输新鲜食品原料及食品产成品,这可以回避多数食品耐储性差的劣势,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有利于形成与沿海互补的产业结构,形成相辅相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江西农业资源和地表资源十分丰富,气温、降水量、阳光利于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粮食、油料、茶果生产和畜牧水产业比较发达,这为食品工业适应市场需求、走品种多样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全省有10多种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10位,主要农产品全部实现净调出,多种经营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种类丰富、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农产品中“原”字号外销的比例达40%,精深加工品则不足30%;可用于加工的品种量大价廉,精深加工潜力巨大。江西省野生资源丰富,野生植物有5000余种,如草珊瑚、绞股蓝、南酸枣、淮山、金樱子、土茯苓等等,为开发功能食品提供了资源保障。此外,江西还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旅游食品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尤其突出的是,江西生态环境好,被污染的地方较少、程度较轻,对发展绿色生态食品工业十分有利。

(3)投资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创造了条件。作为投资创业硬件条件的能源、交通、水利、信息条件不断改善,到2008年,江西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49公里,高速公路达到2316公里,内河航运里程达到5716公里,开辟了几十条国内外空运航线,水陆空相结合的综合、快速、优质服务的物流体系基本形成,食品运输的快速时鲜性要求能够得到保证。能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电力可供量达到546.77亿千瓦时,可以满足企业用电需求。电信通讯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作为投资创业软环境的政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财税、金融、工商、土地等各项政策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前不久,政府为改善创业环境,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基本建立,为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平台。政府的审批事项精简了70%以上,办事效率不断提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投资创业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二、国内外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经验

(一)国内外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国外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世界食品工业以每年约40000亿美元的销售额居各工业行业之首,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之一。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同时也都是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如2005年美国食品工业产值约8000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欧盟约6000亿美元,占15%;日本约2500多亿美元,占15%。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大战略来抓,平均70%的农业投资用于农产品的产后加工。

世界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已跨入现代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在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之上,发达国家为2.0—3.7:1,发展中国家为1:1,中国为0.73:1;在加工深度上,发达国家为95%,发展中国家为50%,中国为30%;在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例上,发达国家为80%,发展中国家低于38%,中国约为25%。目前,国外食品工业从整体加工能力、产业经营水平、新技术研发利用,到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国内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据1996年完成的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表明,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首次上升到第一位。上世纪的后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为9.3%;而食品工业则以年均13.1%的增速持续发展。至2003年食品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已连续九年位居国民经济制造业之首。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9698.71亿元,同比增长17.86%;销售产值48589.86亿元,同比增长18.1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9%、14.1%和14.6%; 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3.65万多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6%。可见,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保持一个快速发展的态势。但食品工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亦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食品加工程度低;二是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效益欠佳;三是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治理监管缺乏长效机制;四是不同行业品牌成熟度差距大;五是管理机构多而散,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二)国内外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经验

1.国外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和出口创汇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早、程度高,科学技术进步快,因而食品工业发展起步早、水平高,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技术占据优势。第一,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食品加工机械部门,不断运用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间接实现了先进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第二,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企业注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研发投资比例高,技术革新速度快。大型食品加工企业都比较注重研发投资,企业这项投资一般占销售额的2%—3%。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政府鼓励食品研发投资,加拿大政府就有专门的研发投资税收优惠政策。

(2)积极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第一,食品加工企业自身不断根据全球市场变化,进行结构调整,联合、购并和合并。第二,食品加工企业从各方面改进生产模式,更新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世界食品零售市场需求进行内部生产调整。第三,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网络化发展机会,依据全球标准进行产业重构,重点是品牌改变和建立。比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时机,成功地实现转型,逐步在世界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3)政府重视对农产品食品加工的监管与服务。第一,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密的管理网络,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政府一般都建立一套成熟的食品管理机构和法制环境,以确保食品加工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可靠、安全。第二,科学、公开和透明的规范监督机制。政府中相关的职能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具体,监督工作细微到位。第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为食品加工业对农业部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一般都会为食品加工业创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比如,美国、加拿大政府建立了一套成熟的集管理机构、监察、服务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使食品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在食品国际贸易自由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积极制定完善的标准以构建国内技术壁垒,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国际标准。日本政府在食品法以及其他与食品进口有关的法规中大量引用ⅡS标准(日本工业标准),只有符合ⅡS标准的食品方可进口,并以“制定标准者控制市场”为出发点,主动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以求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有利地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制定了食品、药物、生物制品、农药及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标准,以法律保证其强制执行,凡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允许进口。欧盟国家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为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及保护环境等而制定的法规和标准中,相关的技术法规涉及产品安全、人体健康、消费者保护和环境保护等。这些技术壁垒对欲进入欧盟成员国的食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严格限制。加拿大政府也注重食品加工领域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组织的活动。

2.国内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经验

本文主要总结国内山东、河南等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达省份的发展经验:

(1)领导重视,认识统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强农兴工、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农业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先后做出了“大力发展食品业、振兴河南经济”和“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等一系列决策,连续五个五年规划都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重点优先发展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支持,坚持新型工业化建设与农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农产品加工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龙头企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的食品发展之路。此外,两省都非常重视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

(2)政策扶持,环境优化。从2002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明确提出了对食品工业加大财政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扩大金融支持、优化发展环境等扶持措施。2002年起,山东省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滚动使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2007年,增加到7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发展,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食品安全、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食品工业的良好环境。2001年以来,省财政筹措资金20亿元,争取国家资金3.6亿元,重点支持了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食品工业,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山东省食品工业近7年来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额约为2000亿元,扶持了一大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连续6年从省财政5000万/年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扶持资金3000万元/年中,安排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食品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重点产品开发。目前,山东省食品行业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3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从而使粮油、肉类、果蔬加工、乳品等9大主要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河南省食品行业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目前,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平均达到25%,部分先进企业已经达到35%。

(4)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规模化发展。纵观河南省的食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历史,无不是通过打造品牌,迅速扩展其品牌影响力,实施规模化发展,如双汇、三全、思念等。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手段,开展质量兴省为目标的质量振兴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和著名商标称号企业,省政府给予50万—100万元奖励名牌企业和有功人员;对名牌企业的出口业务,优先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等。目前,该省食品行业已有62个中国名牌、40件中国驰名商标;371个省名牌、412件省著名商标。

(5)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食品工业经济。河南省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食品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大力推动县域食品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11月河南省政府首次对全省县(市、区)的食品工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共评定23个县(市、区)为“河南省食品工业强县”。快速发展的县域食品工业,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山东把县域经济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落脚点,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按照“一县一品”、“一品一特”的发展模式,推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食品工业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日益突显,逐步形成了食品工业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目前,山东近三成的县(市)食品工业的产值占其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一半以上的县(市)都把食品工业作为当地第一支柱产业予以重视,培育发展了一大批食品强县、食品特色县。

三、江西“十二五”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十二五”期间将围绕实施农产品“十大工程”,打造“双千亿”的目标,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即根据江西的资源优势与潜力,着力实施粮食、油茶、畜禽、果蔬、水产、茶叶、乳制品、药材、森林食品、烟草十大食品加工工程,力争到2015年,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 并争取到2020年比2015年再翻一番。

(一)发展目标

最近,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江西经济要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位赶超的战略指导思想。制定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指导思想,以“绿色食品、健康生活”为发展宗旨,发展和提升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到2015、2020年,江西食品工业努力实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

(1)加快食品工业发展速度,做大做强食品工业经济总量。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要求略高于全省工业发展的速度,以2009年为基数,2009-2015年,食品工年均增速要达到18%,按可比价计算,2015年, 食品工业产达到2300亿元,2020年比2015年再翻一番,使食品工业真正成为江西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0%以上。要发挥江西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绿色食品,继续保持江西绿色食品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2)食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上升,排位前移。2015年要求江西食品工业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008年为1.55%)2020年达到2.5%,食品工业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国排位前移2-3位。

(3)大力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加工率,提高农业与食品工业的关联度。2015年要求江西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0.7:1的水平,2020年达到1:1的水平。

(4)优化食品工业结构,提高非烟酒食品工业在食品工业中的比重和经济效益,非烟酒食品工业的利税占食品工业的利税比重达到70%以上。

(二)发展重点

1.粮食加工工程

江西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生产以稻谷为主,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湖南,但稻米加工量居全国第一位。2009年,我省粮食产量达到400亿斤,创历史新高,江西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通过实施造地增粮工程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到2015年,规划增产粮食100亿斤,总产达到500亿斤以上,为发展粮食油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江西粮油加工业是食品工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进入“十一五”以来,粮油加工业迅速发展,年产10万吨以上大米加工业企业数明显增加,加工集中度不断提高,并且创造出一批著名的大米品牌,金佳、玉珠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昌碧、汇银、华敏获中国农产品名牌称号,有100多个大米产品获“放心粮食”品牌,普通大米加工量已基本上能满足市场需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加工产业链短,加工深度不高,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由于品牌数量多,生产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有待解决。

江西“十二五”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以产业化龙头带基地,标准化生产出精品,生态型产品创品牌。在继续发展普通大米加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同时,需把重点转向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和稻谷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稻谷加工要积极发展深加工项目,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免淘米、强化米、功能米、留胚米、蒸谷米、高纯度米蛋白、米淀粉脂肪替代物等,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大米制品加工,如快餐米饭、米线、营养米粉、汤圆等传统大米主食产品;发展稻谷综合利用,如开发米糠多糖、米糠油,利用谷壳制造可降解的环保餐盒。新干县已成功利用谷壳发电,发展生物能源。

江西是油菜籽的主产区,要发展高产“双低”油茶、专用高芥酸、高硬脂酸等油菜品种,建立稳定和符合加工需求的原料基地;开发和推广菜籽干法脱皮、低温冷藏、膨化浸出、低温脱脂、物理精炼等制油新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利用菜籽饼粕、皮壳、油脚等副产物,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开发生柴油、润滑油、油墨涂料等新产品。

2.油茶加工工程

油茶是优质木本油料树种,茶油是世界公认质量最好的食用油之一,号称东方橄榄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江西省具有2300多年的油茶栽培历史,是油茶原生区和全国主产区,重点分布于南昌、宜春、吉安、上饶、赣州、景德镇等市,目前我省油茶种植面积达1120万亩,其中现有高产油茶林面积60万亩,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有45个,其中30万亩以上的有8个。全省油茶年设计产量16万吨,实际产油量5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现有油茶加工企业35家,年加工精炼茶油8.8万吨,2008年全省油茶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形成了绿海茶油、润心山茶油、得尔乐山茶油等一批优势品牌。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800万亩,其中油茶高产林达到800万亩,实现油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产品精加工率达到80%左右;到2020年,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到2100万亩,其中新造高产油茶林1000万亩,逐步改造现有油茶林1100万亩,年产茶油60万吨;大力开展茶油及其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省内1—2家油茶加工龙头企业上市,新建10个规模在5000亩以上的油茶产业科技园,实现油茶产业年综合产值300亿元,把油茶产业培育成江西省继脐橙产业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

具体推进措施:一是省人民政府成立油茶产业发展推进小组,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油茶产业发展基地市县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密切配合,负责人要带头办点示范,推动油茶产业发展。二是结合林业重点工程扶持油茶产业发展,将油茶产业列入退耕还林、造林绿化“四大一小”工程等工程的延伸,用好省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苗木补助资金中的5000万元的油茶苗木投入,并将一些果树低产林、灌木丛林、残次林改造成高产油茶林,扩大油茶产业生产规模。三是借鉴湖南发展油茶产业的经验,建立项目扶持机制,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涉农的退耕还林及后续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移民专项、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科技研发等投资项目资金,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油茶林基地和加工项目建设。四是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市、县区财政根据各自财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油茶林基地造林良种苗木、低产林垦复、油茶良种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培训、油茶科研项目建设以及加工技术提升和专用机具、肥料、农药的研发等方面。五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引导油茶林和油茶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鼓励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推进规模经营。

3.畜禽加工工程

江西省具有畜牧业产业和畜牧业资源优势,形成生猪和家禽两大优势产业。我省是传统生猪主产区,2009年,全省肉类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禽蛋产量50.6万吨。其中,生猪出栏2814.5万头。畜牧业产值为521.2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每年有千万头生猪和上亿羽家禽调往沿海发达地区。生猪、家禽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畜禽产品不仅省内消费量大,而且邻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丰富资源和潜在的市场为江西畜禽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畜禽生产区域化格局日趋明显。基本形成了“一片两线”(即赣中片、京九、浙赣沿线)生猪优势产区、“沿江环湖”水禽优势产区和“赣中、赣中南”肉牛优势产区、“赣中、赣西、赣南”奶牛优势产区,养鸡业以地方品种原产地为核心区域向周边辐射,有广丰、宁都黄鸡产业,泰和、东乡乌鸡产业和崇仁、临川麻鸡产业,建立绿色地方肉鸡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及南昌、九江、抚州、赣州等蛋鸡生产及加工基地。优势产业的集成度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生猪和家禽产品加工产业工程,要把畜禽屠宰加工作为振兴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突破口来抓,按照畜禽优势区域建设的发展思路,重点进行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养殖基地、质量监控体系和龙头企业等的建设。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方便、营养、安全的畜禽加工产品,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一是重点培植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肉牛加工企业,肉鸡加工企业,水禽加工企业等。引进雨润、双汇等全国知名企业,通过靠大联强的方法做大做强江西省畜禽食品加工业。现有的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联合兼并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发展的内部活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实力强、标准高、牵动力大的现代化加工企业。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畜禽系列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和产品附加值。发展商品猪、肉牛、灰鹅、鸭基地以及深加工,支持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猪、牛肉系列现代休闲食品。三是建立高标准的畜禽产品加工基地。按照畜禽优势区域建设的发展思路,挖掘发展潜力,以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为切入点,建立绿色畜禽养殖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饲料及疫病净化工作。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保障猪肉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强化种猪、种牛、种鸡场等地重点疫病净化工作,从源头提高畜禽健康水平。四是加快运用现代工艺改造传统畜禽制品的步伐。加强冷却肉、冰鲜禽肉、发酵肉制品、传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配送技术研究与开发。完善冷藏链和现代配送,连锁营销方式建设,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开展研究微生物预报预测技术、溯源技术,建立完善的肉制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果蔬加工工程

多年来,江西省大力实施“南橘北梨”果业发展战略,推进果业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果业已成为我省农业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果品加工粗具规模。江西省现有果业龙头企业超过95家。其中包括江西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安远三百山果品有限公司,汇源集团(南丰)水果饮料加工公司。另外,江西省还培植了福建超大、飞环酒业等为代表的加工型、综合生产型、流通型的新兴果业龙头企业。

蔬菜生产遍布全省各地,形成了5个各具特色的蔬菜产区,包括赣东北蔬菜生产区,赣南蔬菜生产区,赣北蔬菜生产区,赣西北蔬菜生产区和赣中蔬菜生产区。几年来,江西省在加大已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监管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组织各地申报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截至2007年底,全省通过专家审定的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200多个;另外,永丰、乐平、高安3县(市)被农业部审定通过列入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但我省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加工业落后,蔬菜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生产规模过小,蔬菜年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2%至4%,并且以腌制品、罐头制品、冷冻等较低附加值的加工方法为主,保鲜、干制、汤制等较高附加值的加工偏少。

江西省发展果蔬生产具有显著的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并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江西省发展绿色果蔬加工具有巨大的潜力。江西省在“十二五”期间,应当继续提高果蔬加工产值在整个果蔬产业产值中的比重,果蔬技工比重达到70%,提高果蔬精深加工产值在果蔬加工产值中的比重,果蔬精深加工比重达到50%,提高果蔬加工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江西果蔬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江西省果蔬加工业发展,关键的一点是加强果蔬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扶持赣南脐橙加工企业,南丰蜜橘果酒生产企业,猕猴桃酒加工生产企业和南酸枣加工企业。重点扶持永丰县、乐平县、安义县等地特色无公害蔬菜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建设大型冷库。扶持白莲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以广昌县为核心的白莲种植基地发展,扶持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黎川、铜鼓、九江等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大力发展淮山、百合、葛粉、山药等药膳食品加工。

5.茶叶加工工程

江西省茶叶生产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特色明显、区域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整合后的“江西绿茶”开始实现从质量金牌到市场名牌的跨越。截至2009年底,江西全省茶园面积达94万亩,产量达4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茶叶已成为江西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2009年全年,江西出口茶叶14135.28吨,货值3315.75万美元。

赣东北重点发展以“婺绿”为主的有机茶,婺源县为示范基地,上饶、浮梁县为生产基地;西北部重点发展“庐山云雾”和“宁红”有机茶,庐山、修水县(区)为示范基地,武宁、星子县为生产基地;赣南以“梅岭毛尖”等有机名优茶为主,上犹县为示范基地,崇义、宁都、于都县为生产基地;赣中重点发展“狗牯脑”等名优有机茶,遂川县为示范基地,井冈山、泰和、金溪县(市)为生产基地。

从2011年开始,每年新增茶园面积4万亩,每年改造茶园10万亩,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20万亩,其中新增面积20万亩,改造50万亩。平均单产达110公斤/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无性系茶园面积占总面积达50%以上;无公害茶叶生产面积占总面积达60%以上;优质茶率(一、二级茶)达60%以上;低档茶的深度加工比例达70%以上。新建名优茶基地10万亩以上,初步建成婺源、浮梁,修水的茶叶科技生态园及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等科技生态茶园,培育和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规范化茶叶产业合作社100家;培育龙头型茶叶营销企业,构建江西省茶叶产业集群。

一是整合现有品牌,发挥品牌优势。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实施品牌组团战略,在统一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支持规模较大、优势较强的茶叶品牌对其他品牌进行整合,逐步提高品牌集中度,尽快培育出规模大、市场认同度高的重点品牌。发挥品牌级联效应,全面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品牌效益。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按照“以基地兴市场、以市场促基地”的原则,在盘活南昌茶叶交易市场的同时,引导婺源、浮梁、修水、遂川等重点产茶县因地制宜地建立地方区域性茶叶交易市场,发挥产品交易平台和市场信息窗口的作用。三是建议财政重点扶持五个项目.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补贴项目、茶叶机械补贴项目、茶叶质量安全认证补贴项目、茶叶品牌建设补贴项目、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补贴项目。

6.水产加工工程

江西省是淡水水产大省,每年养殖产量达到200万吨,占全国淡水养殖的10%。水产加工品总量从有统计记录的1987年的0.54万吨增加至2007年的 16.69万吨,年均增长12.56%。2007年水产品加工率达到13.7%,水产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但是,江西省水产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低,加工深度不够,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依然比较明显。

江西省具有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全省五条主要河流和以鄱阳湖为主的湖泊都是优越的淡水水产养殖资源,已经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水产加工企业,进一步壮大江西水产加工产业具有坚实的资源和加工基础。力争到2015年,江西省的水产加工率达到25%,水产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进一步加强水产优势产区“三区一带”的建设,即环鄱阳湖区优势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区、鳗鱼养殖加工产业区、龟鳖类养殖区和鲶形目鱼类养殖加工产业带的建设,进一步促使渔业结构调整由品种结构调整向发展特色产业转变。

继续引进省外企业来赣投资,建设一批起点高、加工设备先进、产品档次高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淡水产品综合深加工项目,优化江西省水产加工企业结构。加强淡水鱼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引导江西省水产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增值增效,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要继续按照“两个面向”和抓好“三个一批”的思路,稳定烤鳗加工,加快发展鱼片、小龙虾、珍珠系列产品和传统特色产品的加工,突破鲢、鳙、草鱼等常规大宗水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扶持壮大一批具有明显带动能力的水产加工企业。

7.乳制品加工工程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逐渐成为人民生活必需食品之一。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发展乳业及乳制品加工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江西奶业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009年,乳制品总产量17.6万吨,同比增长10.2%,产值近15亿元。形成了南昌光明英雄、阳光乳业、维雀、吉安牛牛乳业、赣州高山青草奶业等品牌,自2009年以来,乳制品行业已经走出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艰难的时期。乳制品企业加强从奶源基地、原料奶质量、加工到营销渠道建设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推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但江西奶牛产业发展存在奶牛单产不高、标准化与规模化养殖水平低、资源利用不合理、乳制品加工业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

做好乳制品加工工程,要在严格贯彻执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振兴与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把发展现代奶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推进江西省奶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力争到2015年,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乳制品总产量40万吨,乳制品生产企业完成生产规范改造,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60%以上;奶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根据奶源发展的情况和分布,合理布局乳制品加工企业,适应市场需求,丰富产品品种,形成多样化的乳制品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品质、市场需求量大的乳制品,延长乳品加工产业链,适当发展超高温灭菌乳、乳粉等乳制品及乳蛋白、乳糖等精深加工产品。二是逐步推进奶业产业一体化,构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机制。根据奶业所具有的鲜活易腐,实效性强的自然特征,实现牛奶生产、收集、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结,保证整个产业链条的协调发展。理顺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保障奶源基地的稳定。三是建立严格的安全控制体系,通过对原料乳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控制,加强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认证,确保乳制品安全。四是鼓励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乳制品工业发展要实现规模经济,突出起始规模。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江西“英雄”与“光明”携手合作不仅将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对于江西乳业也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实现“英雄”靠大联大、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我们还可以通过引进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制品企业进行重组,利用各方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快江西省乳业发展步伐。

8.药材加工工程

江西省中药材资源比较丰富, 全省中药材资源达2061 种,药材种植重点分布在九江、吉安、宜春和抚州,优质种质资源主要有杜仲、车前子、百合、银杏、厚朴、黄檗、黄栀子、枳壳、蔓荆子、茯苓、绞股蓝等,目前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6.6万亩,总产量8.67万吨,2009年江西省中成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2.12亿元,同比增长6.76%,居全国第四位,完成利税总额18.81亿元,同比增长5.20%,拥有宜春袁州医药园区、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小蓝工业园(医药是第二大产业)、南昌高新区江西医药港和国家南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国家和省级基地,基本形成了汇仁、江中、济民可信、仁和等医药企业集团,拥有4000多个医药产品,拥有江中牌健胃消食片”、“金水宝胶囊”、“汇仁肾宝”、“草珊瑚含片”、“乌鸡白凤丸等一批优势品牌。

“十二五”期间,建议加快中药产业化体系建设,把江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成药产业跻身于全国前三位,力争至2015年末,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全省中药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按年均20%的速度增长,即中药材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50亿元。

具体推进措施:一是借鉴安徽亳州发展药材产业的经验,成立药业发展局,专门负责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用现代化理念经营中药材产业,以GAP种植为特色的中药农业,以GMP生产为特色的中药工业,以GSP销售为特色的中药商业,三者互为补充,互为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高度重视药材生产,按GAP标准种植药材,将药材种植列入农业产业化资金补助范围,对连片新植药材50亩以上并经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给予100元/亩资金扶持。四是加大支持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的药材产业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组建中药材现代产业化研究机构、建设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仓储库,建设中药材GAP基地、申请国家GAP、GMP等质量、环境、安全认证等方面的支持。五是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沟通合作,积极搭建信用平台,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

9.森林食品加工工程

森林食品是指生长在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中可供直接或间接食用的植物、动物、菌类及它们的制成品,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国际公认的森林食品分类有:坚果类(例如板栗、松子、核桃等)、果实类(如枣、猕猴桃等)、食用菌类(如香菇、木耳等)、蔬菜类(如竹笋、各种高山蔬菜)、淀粉类(如西米等)、油料类(油茶、橄榄油)、香料色素类(如茴香、八角)、糖类、药材保健品类(如杜仲、银杏等)、肉食类(如林蛙等)。传统的森林经营着重于木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非木质资源的森林食品,长期以来只能作为林业副食品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和管理。随着森林经营理念的创新,森林食品的开发利用,已作为发展林区经济,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由于森林环境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环境,在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回归自然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森林食品那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江西森林资源丰富,作为生长在森林中可供食用的动植物资源自然也很丰富,木本粮食及淀粉植物、油料植物、药用植物、香料植物的物种资源数以千计,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且形成一定规模的森林食品主要有茶油、竹笋罐头、食用菌、板栗、山野菜、南酸枣、猕猴桃、绞股蓝茶、药材等,年产值十多亿元, 且近几年略有下降。“十二五”期间,建议林业部门把森林食品作为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来抓,主要任务:一是扩大森林食品基地面积,是发展森林食品的基础,到2015年,森林食品基地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油茶、茶叶面积除外)。二是按照森林食品总体要求,规范森林食品的生产环境和产品标准,建立检测队伍和检测制度,保证森林食品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根据现有的生产基础和资源情况,明确十二五森林食品发展的重点,建议重点发展木本粮油,保健饮料,野生蔬菜、食用菌、竹类食品和旅游休闲食品。四是加强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的产业和产品,特别是深度开发具有药用和保健功能的高附加值药用食品和保健饮料,例如以银杏为例,仅涉及食品的产品就有银杏汁、罐头、口服液、银杏果晶、银杏露、银杏啤酒等,开发潜力很大。五是加强森林食品的宣传和市场推介工作,提高消费者对森林食品的认同。

10.烟草加工工程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重大影响、全国烟草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卷烟消费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2009年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为江西食品工业和“四个一”项目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2009年,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累计生产卷烟105.8万箱,同比增长4.9%;销售卷烟106.9万箱,同比增长7.99%;实现销售收入84.48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税利54.3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7%,同比增长12.85%;实现税金49.1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5.8%,同比增长15.46%;实现利润7.27亿元,若不受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影响,同口径计算全年利润可达10.7亿元,增幅达到39.79%。金圣高端规格盛世典藏金圣和本草香典藏金圣畅销青岛、太原、南京、深圳等一批大城市,同时进入北京、天津、广州等十余个大城市。

加强烟草育种和烟叶原料研究,突出烟叶的基础性地位。稳定烟叶规模,千方百计打造江西烟叶品牌。建立以“金圣”品牌为核心的原料保障体系上下工夫。把推进卷烟调香、减害降焦、特色工艺及其特色配套设备的核心技术研究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卷烟核心竞争力。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全力推进技术创新上水平。要在创建创新型企业、创建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产品研发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研究、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紧抓品牌培育,千方百计做大做强 “金圣”品牌。通过启动“金圣”品牌扩量增效、品牌构建和形象升级“三大工程”,壮大“金圣”规模,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循环经济研究,适应和满足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加强烟草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烟草”。

一是制定江西省烟草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建议由省科技厅牵头,组织该产业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省烟草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规划,确立原始创新性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自主领域,提出企业主创新措施,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运转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强政府对烟草企业R&D投入政策引导。加强政府对烟草企业R&D投入的政府导向作用,即由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实施项目申报与建立企业研发中心相互捆绑的措施,要求企业申报种类项目时必须与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挂钩,从政策上促进企业研发中心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开展新产品及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权威认定。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共同开展对烟草企业科研投入的权威认定工作,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或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投入进行权威认定,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将其视为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按国家的财税优惠政策,抵扣企业当年税款,以此鼓励企业创新生产技术和工艺。

四、振兴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推进体系和政策措施

农产品食品加工业以其与产供销、农工商各产业密切的关联度,吸纳劳动力的广泛性及对各级财政的重大贡献,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我省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以“绿色食品、健康生活”为发展宗旨,振兴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但必须建立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及推进措施,为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推进体系

1.确立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战略地位

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优良生态环境使江西的农产品不仅容易得到国内外消费者心理认同,而且有良好的品质,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基础。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程度,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衡量的重要标志。江西省应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平台上,立足我省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把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确立为江西省重大发展战略重点,以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目标的实现。

2.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

一是领导高位推动,理顺管理体制。成立振兴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围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十大工程”分别成立十大推进小组,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形成党政推动、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的有利于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整合资金,分类扶植。优化整合支农资金,以保证现有经费来源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经振兴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领导小组宏观管理指导下,采取项目公示、招投标、专家论证等评审方式,集中力量向“十大工程”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三是要加强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各相关要素向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聚集,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各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切实保护资源与环境,保障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科学发展。

3.高起点谋划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根据地区资源、工业基础和外部环境等,加强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形成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适应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区。加快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建设,创优龙头企业创业发展环境。通过规划引导,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相关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区集中,加速全省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我省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三是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农产品食品加工业作为江西省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4.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二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通过企业重组兼并,做大联强,加强企业现代制度的建设,提高生产和加工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引导企业面向市场,从市场需要出发,适时制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二是按照《公司法》对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以规范,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向具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靠拢,寻求合资合作,借助外力促进发展。三是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做强做大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

5.加强食品安全,提高标准化程度

食品安全是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生命线。应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推进农产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把分散的农户生态生产组织起来,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的情况下,将农户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组织起来,实现统一配套的产业化经营;如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耕作技术,统一收获加工,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等,从而使农产品食品加工生产规模和来源品质得到保证。完善营销网络,引导生产企业与销售渠道联合,不同产品统一使用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逐步统一广告宣传、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出口创汇,实现江西农产品食品加工质量升级和农产品食品工业的利税增值。

6.实施目标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对指标进行分解量化,明确责任,分工到位。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对全省农产品食品加工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比考核,总结交流推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产品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科技人员,按照全省表彰奖励的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二)政策措施

按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要求,积极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重点加大对企业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用地政策等的支持力度,并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倾斜。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食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发展,并逐年增加投入,对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增收作用突出的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并对获得中国名牌、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奖励。对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通过补助、贴息等方式给予扶持。

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的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购置相应的专用设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等,均将国家有关优惠扶植政策落到实处。

建立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基金,在企业每年利润的增量中提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企业技术的更新、人才培训等,促进企业内生性升级发展。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农贷、农保、农投、农担、农信、涉农企业上市培育”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倾斜。通过做大担保公司规模、创新反担保抵押方式、扩大合作银行范围。在现有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农业银行等三家合作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银行范围,让更多的金融机构为农产品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服务。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涉农贷款担保办法,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资金贷款难问题。开展信用增级评定,推动企业自觉提高信用度。切实加强政府、企业、银行与担保、再担保机构的多方合作,建立政企银联动协调机制,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

3.加大出口支持力度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抓住目前江西省农产品食品工业发展进位赶超的好势头,提高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附加值,对企业参加境外展览的费用给予支持;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海关监管服务;按照现行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行政审批速度。重点抓住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选择基础条件好、交通运输便、出口前景广的部分产区建立若干个大宗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区,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速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从而真正把江西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对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国家及省重大科技专项,给予重点支持和帮扶。对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省科技发展相关政策扶持范围。

5.加大企业用地优惠力度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鼓励建立农产品食品加工生态工业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配套的具体指导和操作措施,促进原有乡镇企业闲置土地资产的出让与流转,通过盘活土地等要素资产,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6.加大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各有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审批服务力度,对立项、建设等涉及审批事项,充分利用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加快审批服务。二是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稳定就业,完善就业帮扶政策,对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予以支持。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信息系统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及时发布,为企业发展提供宏观参考信息。四是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业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发挥其在政府、市场、企业、农民之间以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护各方权益。

【注释】

[1]本课题为江西省农工部委托课题。

[2]课题顾问:杨荣俊,课题组长:李志萌, 成员:尹小健、杨锦琦、杨志诚、张宜红。

[3]资料来源:《江西省食品工业“十五”结构调整与发展规划纲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