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与电视直播

媒介融合与电视直播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融合与电视直播陆小华在理论层面,媒介融合至今依然是一个充满困惑与挑战性的话题,吸引着诸多的智者努力探索;而在实践层面,则是一个充满碰撞而又充满机会的选择。人们深知,必须看重并参与媒介融合。引人注目的CNN开始向美国的报纸用户提供文字稿件,开始进入通讯社领域。CNN是美联社电视供稿业务的最大用户之一,它的这一举措,深深影响了美联社向报纸用户供稿的传统业务。

媒介融合与电视直播

陆小华(1)

在理论层面,媒介融合至今依然是一个充满困惑与挑战性的话题,吸引着诸多的智者努力探索;而在实践层面,则是一个充满碰撞而又充满机会的选择。人们深知,必须看重并参与媒介融合。尽管并不能确定每一个尝试都会导向成功,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个小小的选择就可能引领意义重大的变革。在传媒发展史上,新的传播工具、传媒形态的出现,往往是始于这些小小的选择,比如,1992年第一条通过计算机向手机发出的短信,是短信发明的开始;而通过短信发送新闻,则是短信媒介化的开始。值得注意的是,把一些新的传播工具媒介化的,往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人。短信的媒介化,即时通信工具的媒介化,都是非传统的传媒人做出的选择。

一、媒介融合表现的五个特征

媒介融合的表现特征很多,从世界范围观察,可以描述为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

所谓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是指一切可以用来传递、传输信息的工具,都在被试图用来介入传播信息,被试图用来充当一种传播工具,而不仅是传输工具。这首先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只充当信息渠道,还要做信息传播者。从中国移动几年前悄然把“移动通信专家”的自我定位改为“移动信息专家”,可以看到移动通信业对固定通信业几乎沦为信息渠道的深深担忧。迅雷从提供下载服务向提供传播平台服务的转型,可以看到互联网世界的传输手段在如何媒介化。以往,人们总是从技术层面讨论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实际上,信息传输工具的泛媒介化,才是最集中的融合选择。总体来看,泛媒介化给社会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来源,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多的竞争者。

所谓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尽管融合进程充满变化和陷阱,一些强势传媒仍通过购买、创办等形式介入各种媒介工具以维持强势,或是通过介入以往未曾进入的领域来获取更多价值。新闻集团的并购清单就体现了这一点。这样的媒介融合,不全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引人注目的CNN开始向美国的报纸用户提供文字稿件,开始进入通讯社领域。CNN是美联社电视供稿业务的最大用户之一,它的这一举措,深深影响了美联社向报纸用户供稿的传统业务。

所谓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媒体的运营模式发生变化,更趋于同时、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态或运用多媒体形态。传统媒体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单一业态保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转而希望建立多种媒体业态以适应传媒的变革,增强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今天的报社,已不只是生产报纸的专业组织,而越来越趋向成为内容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者,成为同时拥有报纸、网站等各种媒体形态的专业组织。业态,就是经营、运营模式的固化。在新媒体时代,传统传媒行业界限、传媒分工界限弱化,进入门槛在技术、市场与组织层面都在降低,政策准入门槛也在发生变化。从世界范围看,多媒体传媒业态正在成为传媒,特别是大型传媒集团的共同选择。

所谓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是指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纷纷以介入新媒体领域、运用新媒体工具、融入新媒体运作理念作为媒介融合的基本取向。电子媒体进入平面媒体的风潮正趋于平静,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媒体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新媒体领域并与之融合。更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运作理念中的媒介融合因素。它不仅包括互动、多媒体化等,不仅包括传统媒体跟进网上热点,更包括传统媒体愿意以多种方式使用公众制作的内容,更包括传统媒体接纳所谓的网上传播的草根属性。互联网已经走过体现技术属性、媒介属性的阶段,正处于技术属性、媒介属性、社会属性同时呈现的阶段。网站、视频分享平台、社交网站等等新媒体工具之所以可以吸引人们在网上观看视频,就是因为在上面可以分享网上普通人制作的东西,而不是只遵循专业人士制作、大众分享接受的传统模式。

所谓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是指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传媒的运作模式更趋于跨平台运作,传媒集团内部、新老传媒间更趋于分享内容资源、品牌资源和渠道资源等。总体上看,这种资源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果,体现为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信息共享水平。

媒介融合的表现,集中体现为传媒移动化变革。传媒移动化变革,可以称之为移动化,或在移动化中变革。而这种变革,既源于技术进步的推动,更源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信息需求方式的变化。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便利性决定有效性、必读性支配可能性、耐读性体现有用性的规律在更强有力地起作用。屏幕式接受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从电视屏幕、户外屏幕、手机屏幕到物联网式的屏幕)。便利性等要求不仅预示着传媒终端将走向便携化(这已经迫使报纸小型化,出现更多借助便携终端的信息产品),也将改变传媒的传播理念、产品形态和生产流程。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技术变革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如何推动着媒介融合。

这一年,媒介融合,已经从学界的讨论话题变为业界的关注焦点和努力方向,已经从观念层面的理性预测到实践层面的本能反应和选择。今天,业界不再仅仅把媒介融合视为理论的预测,因为大家都已经看到,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媒介之间的竞争是存在的、是激烈的,但是媒介之间的互补、借鉴乃至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是每一个参与竞争者的必然选择。

这一年,媒介融合已经从先知先觉者的创新尝试到压力下的应急选择。人们容易看到,平面媒体遇到了一系列困难,《纽约时报》等著名平面媒体在以裁员、财务重组的方式应对危机;但更应该看到,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同样在遭受挑战。今天,新媒体与老媒体之分,并不是因传播介质的不同,而是以媒体观的新旧、传播理念的新旧,特别是对媒介融合前景的认知和应对措施的选择。

这一年,各媒体对媒介融合的探讨和使用,已经从工具的共用到模式的共用。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在受众移动化和传媒移动化双向互动作用下,媒体正在走向剧烈变革,以更有效地影响移动中的受众。在这样的互动与变革中,不同媒介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模式的共同之处会越来越多。

这一年,媒介融合已经从渠道共用趋于内容产品的多用,生产方式正在变化。理念的变化正在变成实际的结果,最终将出现新的媒介。

今天,探讨媒介融合,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还可能有什么样的传播工具会媒介化,会演变成新的传媒形态。谁忽视更为年轻的传播工具与传媒形态,谁就会失去整个世界。对于政治家是如此,对于普通公众同样是如此。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短信的媒介化、即时通讯工具的媒介化,以及诸多新的传播技术演变为新的传播手段乃至新的传播形态,首先的尝试者或者推动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人。传媒人本该对传播、对媒介理解得更深,但是为什么没有看到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媒介化的可能?这是运作媒体、研究媒体的人们应当反思的。这不仅需要传媒学界与业界共同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种探索与思考。

也许可以说,观察、研究媒介融合,应当从观察生活变化开始,从观察自己的体验开始。

二、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直播

直播的历史,就是多种传播手段结合的历史。电视与卫星的结合才使电视成为全球性媒介,人们熟知的CNN、HBO在20世纪60年代按照今天的标准可能是很小的地方媒体。HBO率先和卫星结合,把他的节目传到美国另外城市,使得他的用户量大为增长。斯卡看到HBO的成功,采用了运作手段,借用了卫星,把他的信号发到天空,才使他当初拥有的小小电视网络迅速变大,才有了Discovery等一系列频道,也才有他20世纪70年代创办CNN这样的举措。电视不仅是活动影像传播的渠道,从媒介融合的角度说,我们认为电视同时也是多种形态的内容产品传递的平台。通过屏幕不仅可以看屏幕影像,也可以看静止影像,或者静止影像的电视化处理,甚至静止影像、活动影像与文字的结合。人们对于信息的追求不仅是丰富,还要有深度;不仅是快速,而且最好同时。因此,不仅是报纸,电视也是同样,不仅要传递影像、信息、快乐,还要传递分析、传递思想、传递观点。就此而言,文字以及图片等等表现手段也是电视媒介骨架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直播就应当是媒介融合的平台。在今天,电视直播报道应当走向多现场、多信息流、多表现手段、多信息窗口、多终端。多种信息同时在直播窗口中出现,既可以传递影像、传递现场,让观众感知事件的过程,揭示事件的结果,同时也传递背景、传递分析、传递观点。

在今天,电视直播报道的发展越来越呈现为多种内容产品、多种媒体手段、多种传播理念的结合体。新华社在2009年国庆节主控一场连续22.5小时的大型电视直播报道,其中新华社自己采制的电视报道共有18小时。新华社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境外各地、海外三地设置了四个系统,四个层次,共59个拍摄点,其中一些拍摄点实行了多机位二级切换。这样的直播报道,其理念是以正面专题片为骨架,以现场直播画面为血肉,以思想性为灵魂,以设置在天安门广场的线上演播室为特殊表现手段,多侧面、多方位、多信息流表现国情盛典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深刻阐述国之典与民之庆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生日和人民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以生动的画面借力长画卷的展现方式,让人们从多个角度看到阅兵部队从出发、行进到结集、返回、欢庆的过程。这样的直播报道既提供现场画面,也提供新闻;既提供现场访谈,也提供分析点评,让人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观看到国庆日当天重要活动的情况。这样的多现场、多信息流的电视直播报道赋予了观众一个超越现场的观看角度,进而具有比单一现场报道更为强劲的说服力,因为它甚至可以提供现场观众难以获得的视觉感受与深刻体验。

三、电视直播的发展

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直播本身也在发展。从媒介融合的角度说,首先电视直播的形态会发生变化。不仅今后的电视媒介直播将常态化、大时段化,而且电视直播将成为常规手段,新闻频道都会以大时段连续直播、现场直播与演播室访谈结合的方式来体现报道艺术、反映速度和见识高度。

基于媒介融合观念,电视直播的产品实际上可以再开发,比如它的内容可以多次利用。因为任何的采访既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借助直播镜头完成。现场记者包括出镜记者在直播镜头面前的采访,在后端实际上可以直接处理为包括文字报道在内的其他形态的新闻产品。如此,采集与前端处理的环节就可以分离,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基于多种内容产品处理的要求,电视直播的形态、操作理念、操作方式等将发生变化。今后的电视直播报道虽然会采用现场的二级切换,但不再只是传回现场切换后的信号,而将会是现场执行二级切换各个摄像机,同时挂带记录,获得多重视角、多种用途的影像资料,以完成进一步的开发。

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直播报道将失去轰动效应而成为基本手段,但是可以通过多重开发、多种手段利用、多个终端展示、多个窗口呈现得到进一步增值。因而,在媒介融合理念之下,对电视直播产品的多重利用可能将成为新的讨论焦点。

【注释】

(1) 作者系新华社音视频部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