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食物的“舶来品”

食物的“舶来品”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人认为番薯是中国固有的食物,其实不然,番薯是舶来品。糖水,广东地区的甜品小吃。然而,这样一款多功能的蔬菜并不是中国固有的品种,它是一款舶来品。由于跟中国的“柿子”外形相似,所以被称为“西红柿”。如今,番茄作为食用蔬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品,并得到广泛种植。四大产地的番茄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9%。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中国的番茄制品主要以出口为主。

(一) 番 薯

有一种美味,不见不念,见之则忍不住要尝一口。在寒冷的冬天,路边停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上面放着一个漆黑的柏油桶,里面不时爆出一两点火星,同时飘散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打开了路人的味蕾,让人不禁想去品尝一下。买一个,握在手里暖暖的;咬一口,甜甜的,糯糯的。这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这就是我们中国南方人口中的“烘山芋”、北方人口中的“烤地瓜”。(见图3—1)

然而无论是“烘山芋”还是“烤地瓜”,其实指的是同一种食物—番薯。番薯,又名甘薯、朱薯、金薯、地瓜、红薯等。

图3—1 番薯

许多人认为番薯是中国固有的食物,其实不然,番薯是舶来品。它原产于中南美洲,哥伦布将其带到了欧洲。在16世纪,因殖民扩张,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它传入了东南亚。大约在16世纪80—90年代(即明朝后期),番薯被传入了中国。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传播:一条是从越南传入广东,一条是从菲律宾传入福建。

对于番薯的引入及推广,不得不提福建商人陈振龙父子。据记载,陈振龙到菲律宾吕宋岛经商时看到当地遍种朱薯,产量极高,而且既可生吃也可煮熟了吃。他想到自己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如果可以引进这个易种而又量多的农作物,就可以大大解决温饱问题。于是在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他用重金购买了当时被禁止运出国的薯藤,将其编进竹篮和缆绳内,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地躲过了殖民者关卡的检查,瞒天过海,运回了老家福建。并且试种成功,收获颇丰。后经其子陈经纶在整个福建推广。

17世纪初,江南地区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食不果腹。此时,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在福建种植的番薯,是救助饥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后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此外,徐光启先生还在其著作《农政全书》中专列“番薯”。

“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固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

由于番薯适应力强,无论土地贫瘠,皆可存活,而且产量极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此外,番薯有多种吃法,可煮、可烤、可磨成粉、可制成饼,味道甜美,容易饱腹。因此番薯在传入中国后,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并成为了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

在抗战期间,红军打游击战时,由于物资匮乏,总是饥一顿饱一顿。后来从山区农民那得知种番薯可以有效地应对饥饿,便和山区的农民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些番薯,以备不时之需。军民们还有口号“土藏萌番薯,吃饱不辛苦”(见图3—2)。

番薯不仅高产,还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中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居住在广西西部的百岁老人之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此地长寿的老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习惯每天吃番薯,有的甚至将其作为主食。

图3—2 土藏萌番薯

如今我们几乎不再把番薯作为主食,而是作为各种副食或甜品。司康饼,苏格兰的特色早点。加入番薯,制成美味的番薯司康,也成为了国人早点的选择之一(见图3—3)。糖水,广东地区的甜品小吃。加入番薯,制成清甜可口的红薯糖水,西方人也喜欢这款甜品(见图3—4)。

图3—3 番薯司康

图3—4 红薯糖水

(二) 番 茄

鲜艳的颜色,光滑的手感,酸甜的口味,番茄已然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见图3—5);它既可作冷菜,也可热炒,还能制酱,甚至可以当作水果生吃。然而,这样一款多功能的蔬菜并不是中国固有的品种,它是一款舶来品。

番茄其实是别名,学名叫西红柿,又称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报三元。原产南美洲。它的出现其实还带有一丝恐怖的色彩。

图3—5 番茄

番茄原先是生长在秘鲁森林里的一种野生浆果,因为它色彩娇艳、与众不同,当地人对它十分警惕,把它当作有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只用来观赏,并无人敢食。

在15世纪末,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到南美洲游玩,第一次见到了番茄,顿时被它艳丽的色彩所吸引,于是就把一株西红柿苗带回了英国,作为稀世珍品献给了英国女皇伊丽莎白。自此,西红柿便落土欧洲,但是仍然没有人敢吃。甚至据说当时有一位英国医生警告人们,食用西红柿的话会带来生命危险。

直到18世纪,才有人冒险吃了番茄,从此知道了它的食用价值。相传,有一位法国画家,在一片番茄田地写生,画着画着,饥渴难耐,又见到一个个番茄如此诱人,实在忍不住就吃了一个。吃完之后,他已经做好了“死神”降临的准备;结果,除了觉得有一种酸甜的味道,身体安然无恙。自此,番茄进入到餐桌之上。

西红柿从南美洲传入欧洲,西班牙征服南美洲后,殖民者们便将西红柿沿着加勒比海的殖民地传播开来。他们还将西红柿带到了菲律宾,然后从菲律宾传到亚洲其他地区。

据明代赵函的《植品》记载,西红柿是西洋传教士在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的。但当时仍然作为观赏性植物。直到清末,人们才开始食用番茄。在著名农学家王象晋编写的《群芳谱》中这样记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见图3—6)

由于番茄喜温、喜光,对土壤条件要求也不太严格,花果期为夏秋季。所以传入中国以后,广受欢迎。由于跟中国的“柿子”外形相似,所以被称为“西红柿”。如今,番茄作为食用蔬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佳品,并得到广泛种植。美国、俄罗斯、地中海沿岸和中国已成为番茄的主要生产地区。四大产地的番茄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9%。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中国的番茄制品主要以出口为主。

图3—6 番柿

中国人喜欢把番茄作为一道菜的主要材料,并尽量保持其性状。比如在夏天凉爽可口的糖拌西红柿。无需繁复的步骤,只要把番茄切开,拌入糖,再放入冰箱冰镇,一道美味就诞生了。而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家常菜—番茄炒蛋(见图3—7)。用最普通的两种原料,做出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菜肴。这道菜甚至已经传到了土耳其的世遗小镇—番红花城(Safranbolu)。要知道,土耳其也是番茄的主要产地,不过番茄主要用作配菜和辅菜。

图3—7 番茄炒蛋

西方人除了把番茄作为一种辅助材料外,更喜欢把番茄制成酱汁来调味。例如我们现在常吃的薯条,总要配上番茄酱。在必胜客进入中国后,除了披萨(Pizza)红火了起来,另一种意大利的特色食物也广受欢迎—意大利肉酱面。而这个酱则是用番茄和罗勒共同调制的,之所以加入罗勒,是为了更好地调出番茄的酸甜味 (见图3—8)。

图3—8 意大利肉酱面

此外,番茄的营养价值也非常高。在许多世界性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癌或保健食品中,番茄总是位列前茅。意大利科学家研究发现,番茄具有抑制胃癌的作用。胃癌,以位列全球肿瘤发病和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然而研究显示,每周吃7次番茄或番茄制品的人,比起每周只吃2次的人,胃癌发病危险性可降低50%。

如今,营养丰富又独具风味的番茄再也不仅是花园里的花骨朵了,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品。

(三) “黄金”玉米

玉米是中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玉米,亦称玉蜀黍、苞谷、苞米、棒子;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

然而,同番薯一样,玉米也是舶来品。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一带,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在第二次归程中把玉米带回了西班牙。随着航海业的逐步发展,玉米被传入到中亚,继而在明代传入我国。

关于玉米如何传入我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在明朝嘉靖年间,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回了玉米,所以玉米又有“西天麦”、“西番麦”之称。这一说法与《平凉府志》的记载有相通之处。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甘肃《平凉府志》记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

另一种说法,在明代,有一外国人朝见中国皇帝,把玉米果穗作为贡品。经加工后,皇帝食用并非常喜欢,随即赐名。因它长得像一粒粒米,又是御用之食,便称为“御米”。中华民国成立后,没有皇帝之称,也就没有所谓的御用之食,便取其谐音,为“玉米”(见图3—9)。

图3—9 玉米

玉米成熟快,产量高,耐寒能力强,营养价值丰富,很快便在我国传播开来。据说到明朝末年的时候,玉米的种植已覆盖了我国十多个省,例如:吉林、河南、山东、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安徽、新疆等地。

其实,玉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特别是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如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仍以玉米籽粒作为主要食量;其中亚洲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50%,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

玉米浑身都是宝,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类主食材料。所以我们常说“黄金玉米”,它的价值如同黄金般宝贵。玉米维生素的含量是稻米、小麦的5—10倍,胡萝卜素的含量是大豆的5倍多,而且对致癌物也有抑制作用。有人曾调查过,在非洲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以玉米为主食,她们患肠癌的几率很低。

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了玉米的重要性,在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早餐,他们常常食用玉米片粥,尤其是儿童(见图3—10)。据报载,美国前总统里根也曾每天早上以玉米片粥作为早餐。

图3—10 玉米片粥

而我们国人也渐渐重视起了玉米,不过想要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早餐品种有点困难,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就用各种各样的烹饪手法,让玉米也“入乡随俗”,例如排骨玉米汤、豌豆炒玉米、玉米饼;其中,最老少皆宜的就是“黄金玉米烙”(见图3—11)。用传统的烙饼手法,制成色泽金黄、入口松脆、香甜可口的玉米烙,不但美味又富含营养,而且还契合国人讨口彩的心理,所以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除了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此外,玉米还是很好的饲料。世界上大约65%的玉米其实都用作饲料,在发达国家甚至高达80%,玉米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玉米籽粒,可直接作为猪、牛、马、鸡、鹅等畜禽的饲料。

图3—11 玉米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