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爱人助人利人不是舶来品

爱人助人利人不是舶来品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他萌生了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志愿者的想法。“志愿者”这个词近些年才流行起来,也有人认为是舶来品;但志愿精神显然不是舶来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有没有什么是中国志愿者群体值得借鉴的?德国志愿服务运行中有三个明确的角色,即派遣方、接收方和协调方,各方均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为志愿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共青团中央也有《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具体文件。
爱人助人利人不是舶来品_志愿者的力量

志愿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它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融合与发展。

老子曰: “与,善仁。”意思是说,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仁爱、宽和、恭恕的待人处事之道,古人常称羡君子的言行,而君子似以行仁、行义为己任。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数千年来始终滋养着中国社会的道德土壤。今天,代表着当今中国道德高度的志愿者群体,正是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进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中国风貌的志愿服务精神。

几天前,文化学者张跣刚刚从德国回到北京,此次外游,海外志愿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由此,他萌生了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志愿者的想法。在接受笔者专访时,张跣提出,志愿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它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融合与发展。

笔者:关于志愿精神,有一个很凝练的概括,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实际上,这组词都能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

张跣:是的。“志愿者”这个词近些年才流行起来,也有人认为是舶来品;但志愿精神显然不是舶来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它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融合与发展。

笔者:“仁爱”观是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

张跣:谈到儒家的“仁爱”观, “仁”这个字本身就是“二人”,是人和人之间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人与人相处时应当具备的友爱、同情和和善。“仁”强调的是关系,而不是个人,强调的是由内到外、由己及众。而且,儒家所强调的这种仁爱,不是因为外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要求。比如,孔子就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爱人、助人、利人这些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出于主动,而不是等待外界的压力或者召唤,简单地说,“为仁”与他人没有关系,完全是出自“自由意志”。可以说,这些都是从人的社会关系的层面上为志愿精神提供了思想意识的基础。

笔者:从古时的“仁爱”观,到新中国初创时期的雷锋精神,再到今天的志愿精神,它们其实是生长在一条道德脉络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样一种关联?

张跣: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都是在体现人性向善的一面,体现人际关系中积极的一面,体现一个社会的建设性的力量,它们都与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仁爱思想一脉相承。从这个角度来讲,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它是雷锋精神的一种延续。

笔者: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社会对道德的理解一定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道德体系会增加新的内涵。您认为,今天的志愿服务行动与以往的学雷锋活动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张跣:志愿精神更能突出当下这个时代的特点。志愿精神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意识,因此,相比于一般所说的“学雷锋,做好事”,志愿服务更关注公共服务,更注重于特定的社会问题、重大事件和重要公共活动,等等。此外,在组织形式上,志愿服务的组织性也更多地体现在NGO(非政府组织)层面。也正因为如此,相比以前的个人或者政府组织的“学雷锋,做好事”,志愿服务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积极的社会角色。

笔者:中华传统美德化育了当代的志愿精神,但同时,志愿精神也需要不断注入现代意识。

张跣:没错。我国的志愿服务近些年来蓬勃发展,无论从参与主体、服务范围还是活动效果来讲,都可谓“盛况空前”。不过,志愿服务尽管在思想文化层面底蕴深厚,但在实践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短期效应” “一窝蜂现象”等。更为重要的,在组织管理机制上,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向世界各国的优秀经验学习。

笔者:您刚刚从德国回来,对海外的志愿服务有比较直接的观察。有没有什么是中国志愿者群体值得借鉴的?

张跣:有的。比如,认证问题。德国志愿服务认证制度包含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机构认证,经过认证的机构才能开展志愿服务;二是志愿者认证,只有在一家社会福利机构中从事全职、一定时间以上的志愿服务后,才可以获得志愿者证书;三是认证一视同仁。再比如,运行管理问题。德国志愿服务运行中有三个明确的角色,即派遣方、接收方和协调方,各方均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为志愿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另外,还有注重抽检、评估和信息收集等。

笔者:志愿者群体是民族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应当如何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使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张跣:我认为,应该通过立法,从社会整体规划的层面上规范、扶持和激励志愿服务,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作,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央文明办有《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这是建设和发展我国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共青团中央也有《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具体文件。但是,无论从权威性、系统性还是针对性而言,这些都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法制建设、机制建设作为保障,志愿服务才会长久发展,志愿精神才会生生不息。

张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舆情信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大众文化和西方文艺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对社会文化现象有深度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