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

年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印度看来,印度独霸南亚的唯一障碍就是巴基斯坦。印巴关系始于1947年的印巴分治,而这也是印巴两国一切重大关系的起源。抛开其他因素来看印巴关系,两国冲突的核心就是克什米尔问题。而巴基斯坦则指责“加入印度协议”是非法的。在联合国的作用下,1949年1月1日,印巴实现停火。而印度的态度迫使巴基斯坦于1957年1月2日再次要求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克什米尔问题。

在印度看来,印度独霸南亚的唯一障碍就是巴基斯坦。印巴关系始于1947年的印巴分治,而这也是印巴两国一切重大关系的起源。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说过:“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相反的政策并相互敌对……它们便无法在亚洲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传统和无谓的消耗将会把我们从地球上消灭掉。”[1]而巴基斯坦领导人也有过类似的言论,但从印巴分治以来的近七十年的历史表明,两国恰好处于这么一种无谓的对抗之中。抛开其他因素来看印巴关系,两国冲突的核心就是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处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1947年,英国撤离南亚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将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各土邦则可以自行决定加入印巴的任何一方,或者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3/4的人口是穆斯林,但统治阶层为印度教徒,议会也被印度教徒所控制。印巴分治过程中,克什米尔王公哈里·辛格一度想要独立。根据英国的蒙巴顿的分治方案,主要考虑地理位置和群体利益等方面的因素,虽然克什米尔王公是印度教徒,但是大多数臣民是穆斯林,理应加入巴基斯坦。然而,印度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特别是尼赫鲁本人,由于他的祖籍是克什米尔,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同时,印度完全继承了英国的安全战略思维,把克什米尔视为保卫其西北边疆的屏障,绝不肯拱手让给巴基斯坦。于是,印度国大党采取了幕后施压的办法,制造出一种克什米尔人民希望加入印度的形势,并不断向克什米尔施压。这最终导致了克什米尔穆斯林起来反抗,起义的武装人员开始向首府斯利那加进攻。穆斯林的武装起义迫使克什米尔王公哈里·辛格倒向印度,并于1947年10月26日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协议。印度随即以此为借口于10月27日派出军队进入克什米尔,并控制了首府斯利那加。而巴基斯坦则指责“加入印度协议”是非法的。11月1日,印巴两国领导人在拉合尔会晤,讨论如何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巴基斯坦领导人真纳建议双方停火,然后在两国的监督下进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由于尼赫鲁未出席这次会议,英国代表蒙巴顿并未表态。而尼赫鲁在第二天的公开讲话中承诺了在克什米尔实现和平与秩序之后,在国际监督下举行投票。[2]

1948年1月1日,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月17日,安理会做出决议,呼吁印巴两国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导致局势恶化的行动,并决定成立三人委员会。但这个时候,印度已经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不断以军事手段占领克什米尔。1948年4月,巴基斯坦军队开进克什米尔,印巴第一次战争爆发。4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重申之前呼吁停火的决议,并首次表明了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同时把先前的三人委员会扩充为五人委员会,由捷克、比利时、哥伦比亚、阿根廷和美国代表组成,负责调停争端和监督举行公民投票。在联合国的作用下,1949年1月1日,印巴实现停火。3月12日,联合国的五人代表团宣布确定了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的永久停火线。7月26日,印巴双方正式勘定停火线。根据这条停火线,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尔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从这实际的控制范围上看,印度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印度以武力实际控制克什米尔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这个时候再与巴基斯坦或者是联合国讨论公民投票已经完全不符合印度的战略利益了。因此,印度逐渐地排斥联合国的决议并从实力上压制巴基斯坦。

1953年,在印巴两国总理签署的《德里宣言》中确定了克什米尔的归属应当通过公民投票。但在1955年5月,印巴两国总理在新德里的会谈中,印方开始建议以停火线划分边界,而巴方仍坚持按照联合国的决议举行公民投票。1956年11月17日,印控克什米尔议会制定并通过了一部宪法,宣布该邦永远是印度联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年12月,连接印度与克什米尔的巴尼哈勒隧道竣工,使得印度军队可以不受季节影响全年进入克什米尔。至此,印度不再谈论其承诺的公民投票。而印度的态度迫使巴基斯坦于1957年1月2日再次要求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克什米尔问题。安理会很快通过决议,再次肯定之前通过的决议,并拟考虑巴基斯坦提出的派出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建议,但都遭到了印度的反对。1958年,印度拒绝了联合国派出代表赴克什米尔考察的决议。[3]

印度的这一系列行动都证明着其战略文化内涵中的现实性特征,在与巴基斯坦进行克什米尔问题上的较量的同时,印度也在国际社会中高唱不结盟与和平主义外交,同时还积极地参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合国维和行动,组织亚非国家开展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但在南亚次大陆的克什米尔发生的一切,都与印度大力宣传的理想主义外交思想严重相悖。

第二次印巴战争的起因与1948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大体一致,印度先谴责巴基斯坦指使的武装分子越过印巴停火线挑起战争,接着就大量派出军队介入。而在这次战争之前,南亚局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于中印边界局势紧张,印度于1962年起就以安全需要为借口,开始有计划地从特里普拉和阿萨姆地区向东巴基斯坦驱逐穆斯林,造成了克什米尔局势的动荡。从1963年起,印度开始采取行动使克什米尔完全并入印度,使得克什米尔局势开始进一步恶化。1964年,印度单方面宣布印控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个邦;并在1965年3月30日指使印控克什米尔对宪法做了修改:将该地区的首席行政长官的名称改为邦长,并且不再通过选举产生,而是由总统任命;还将克什米尔的总理改为首席部长,这样在称谓上就和印度其他的邦一样了。印度的内政部长还声称,克什米尔作为印度的组成部分是不容辩论和谈判的事实,谈论自决是没有意义的。[4]这些做法和言论毫无疑问地激怒了巴基斯坦。

1965年5月17日,印军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占领了卡吉尔地区的巴基斯坦哨所。这是对1949年确定的停火线的严重破坏。在联合国和美国的压力下,印度被迫于6月30日撤军。同年8月5日,巴基斯坦经过“吉布拉塔尔行动计划”训练的“自由战士”进入印控克什米尔,支持当地的民众举行起义。[5]8月16日,印度以巴控克什米尔武装分子进入印控克什米尔为由,再次派出大量军人越过停火线,占领巴基斯坦哨所;同时,还向巴基斯坦控制的其他地区发动进攻。9月1日,巴基斯坦进行反攻,占领了印军的两个哨所。9月6日,第二次印巴战争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全面爆发,印军开始向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地区发动进攻。

在巴基斯坦处于危险境地之时,巴基斯坦总统向中国请求军事上的支持。在中印1962年边界战争之后的3年,印度在中印边界锡金段修筑了大量军事哨所。中国认为有必要将这些哨所予以清除,并以此作为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支持。1965年9月16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政府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式的照会,要求印度在3天之内拆除上述侵略哨所,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6]中国的这一最后通牒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美国本来对这场战争采取中立态度,在发现中国可能介入之后,便迅速促使联合国安理会介入调停。联合国安理会于9月20日通过决议,要求印巴两国于9月22日上午7时停火。

苏联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态度由一开始支持印度逐渐变为中立,甚至首次介入调停两个非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苏联在中国发出了对印度的最后通牒之后,担心巴基斯坦可能会被中国控制,而印度则会倒向美国,从而使苏联在南亚的战略利益受到损害。在中国发出最后通牒的第二天即1965年9月17日,苏联总理柯西金邀请印巴首脑到苏联进行会谈。美国此时也支持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接受苏联的建议。但阿尤布·汗一直到1965年的11月1日才表示接受柯西金的建议,而印度总理夏斯特里还拖了一些时间才表示同意会谈。于是在苏联的斡旋下,印巴两国领导人与1966年1月4日至10日在苏联的塔什干进行了会谈,会谈结束后,印巴双方于1966年1月10日发表了联合声明即“塔什干宣言”。印巴双方表示同意两国的一切武装人员应于1966年2月25日前撤退到1964年8月5日前占据的阵地,双方在停火线上遵守停火协议。巴基斯坦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克什米尔争端依然没有解决,仅仅是双方同意建立一些相应级别的会晤和机构来解决争端。同时,印度也没有得到巴基斯坦不再向印控克什米尔渗透的保证。印度提出了3条要求,包括:第一,联合声明应包含劝说巴基斯坦不与第三方发展一种有损印度重大利益的关系;第二,冻结停火线,并将它作为永久边界线;第三,缔结一项对争执问题没有明确安排的非战条约。这些要求也都被巴基斯坦完全拒绝。[7]

印巴之间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发生在1971年,印度在这次战争前插手了巴基斯坦的国内事务,在南亚地区行使了霸权,并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印巴分治以来,巴基斯坦一直由东西两部分国土组成,这两部分国土横跨在南亚次大陆上,中间隔着印度,从地理上就形成了交流障碍。虽然东、西巴基斯坦的民众都信仰伊斯兰教,但是人种、语言却完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距,政治上也不平等,这就造成了东、西两部分的矛盾。在第二次印巴战争后,东、西巴基斯坦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矛盾愈加突出,东巴基斯坦民众大规模集会示威,最终导致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以东巴基斯坦法律和秩序失去控制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人民同盟成员逃到印度,在印度的支持下于4月17日宣布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1971年3月27日之后,印度开始公开表示要干涉巴基斯坦内政。3月31日,印度国会两院通过英迪拉·甘地提出的“声援孟加拉国人民”的议案,表示要全力支持孟加拉国的独立事业。印度政府不仅支持流亡的东巴基斯坦人在印度建立临时政府,还利用其他一切理由为印度入侵巴基斯坦制造借口。

印度这次干涉巴基斯坦内政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的。自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和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印度对中巴之间的关系十分敏感,特别是当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宣布尼克松总统行将访华之后,印度的精英阶层开始认为中美巴轴心已经形成,因而感到非常孤立,并认为苏联是印度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8]同时认为,由于美国和中国与巴基斯坦结成同盟对于印度在南亚地区的霸权有极大的威胁,印度必须要采取行动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于是,英迪拉·甘地政府接受了苏联在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后提出的建议。印苏两国于1971年8月9日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苏联同时向印度提供了大批军事装备。在苏联与印度签约之前,分别停止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度才敢于向巴基斯坦发动全面的进攻,并且还选取了冬季大雪封山之后作为出兵的时机,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小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支持。

1971年11月22日,印度军队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12月3日,印度军队开始向西巴基斯坦发动进攻。12月6日,印度政府承认孟加拉国。12月16日,印度攻占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东巴基斯坦守军投降;12月22日,孟加拉国临时政府迁至达卡。印度的侵略行为受到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苏联政府没有发表任何表示,只是在印度向西巴基斯坦发起进攻之后才表示,苏联不会像1965年那样出面调解,原因是苏联和印度之间签有和平友好条约。联合国安理会在讨论印巴局势时,曾3次提出印巴停火的方案,但都被苏联否决。而美国则派出航空母舰战斗群到孟加拉湾游弋,以警告印度。印度军队在东、西巴基斯坦的两处战场取得胜利之后,于1971年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基斯坦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

1972年7月2日至3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与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在印度西姆拉举行会谈,达成共识后签署了《西姆拉协定》。根据协议,印巴双方同意避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同意通过谈判或其他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尊重1971年12月17日停火线,并将停火线改称为实际控制线。《西姆拉协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巴基斯坦妥协的产物,根据这一协议,巴基斯坦承认了孟加拉国的独立,以及印度占领巴控克什米尔的部分土地。最终,印度胁迫巴基斯坦同意了克什米尔问题在印巴两国之间解决而不需要通过联合国,这对巴基斯坦是极为不利的。经过这次战争,巴基斯坦元气大伤,与印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印度取得了对巴基斯坦的绝对军事优势。同时,印度还避免了印巴战争接受国际仲裁。而印度认为《西姆拉协定》是一个真正的双边协议,规定了克什米尔问题由印巴两国协调解决。印度通过这次战争再次把克什米尔问题限定在南亚区域内,防止克什米尔问题的国际化以及区外势力的调解或是提交联合国讨论。[9]从第一次印巴战争的联合国调停到第二次战争的苏联斡旋,再到第三次战争印度主动发起和平谈判,这一方面说明印度独霸南亚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联合国在调解南亚问题中的无力和美苏两极格局下的现实主义政治的残酷性。虽然印度成功把克什米尔问题压缩到了只在印巴两国之间谈判,然而实际上,在以后的印巴关系中,印巴两国仍然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冲突,克什米尔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到冷战结束的一个时期内,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巴基斯坦由于无力与印度抗争,一直希望借助外部力量来干预,试图使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因此,巴基斯坦政府一贯强调要按照联合国安理会1951年的决议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即通过举行全民投票来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对此,印度方面利用1972年的《西姆拉协定》来进行辩护,并指责巴基斯坦违反了该协定。印方认为,根据该协定,克什米尔问题只能在双边框架内解决。为此,印巴双方争论不休,同时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组织和国家愿意参与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调解。[10]

20世纪80年代末,贝·布托当选巴基斯坦总理之后,印巴关系在敌对程度上有所改善。1989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继尼赫鲁之后30年来第一位印度总理访问巴基斯坦。冷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印巴两国关系不进不退,没有太大的发展。1991年1月,印巴《互不攻击对方核设施》协定正式生效。1992年8月,印巴举行会谈,同意在1972年《西姆拉协定》的框架内讨论克什米尔问题。但当年年底印度发生阿约迪亚毁庙事件后,引起了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应,又导致双边关系下降。1993年,两国关系因孟买爆炸案和哈兹拉特巴尔清真寺等事件持续恶化。1994年,克什米尔地区出现紧张局势,边界地区交火事件不断。双方领导人为改善关系进行过多次对话和谈判。1995年,印巴就克什米尔地区沙拉尔谢里夫城的圣陵和清真寺被毁事件互相指责,双边关系持续紧张。1996年,印巴在各自控制的克什米尔举行大选,再度让两国关系恶化。1997年6月23日,印巴外长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同意讨论克什米尔问题。总的说来,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就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巴基斯坦相对处于弱势。[11]

1998年,印巴两国相继进行的核试验是印巴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巴基斯坦也同样拥有了核武器,印度在常规武器方面的绝对优势被抵消,印巴两国之间出现了核战略平衡。然而,核试验的成功也让印巴两国走入了核军备竞赛,双方不断发展和试射各种新型的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这让南亚地区笼罩在一片核阴云之中。

印巴核试验后,国际社会对印巴关系给予了广泛的关注,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印巴两国领导人决定改善关系。1999年2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首次乘坐跨越印巴边界的公共汽车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在拉合尔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会晤并发表《拉合尔宣言》。双方表示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所有分歧。并且,两国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如建立两国首脑之间的热线电话联系机制、讨论克什米尔争端、避免擅自使用核武器等。这次举世瞩目的“公共汽车外交”为紧张的印巴关系营造起了难得的友好气氛。

然而,1999年5月,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了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冲突。卡吉尔冲突的起因是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装分子从巴基斯坦渗透到了印控克什米尔。印度边防部队从1999年5月开始在卡吉尔地区实施围剿,并动用了大量的空中力量。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边境地区逐渐开始升级军事冲突,双方都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并向边界集结部队。这次冲突持续了两个多月,战火蔓延到了整个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并造成了印巴双方军队的重大伤亡。1999年7月17日,这场冲突以巴基斯坦主动撤出渗透分子而宣告结束。卡吉尔冲突也使刚刚才有所缓和的印巴关系再度陷入紧张之中。[12]

1999年年底,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原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上台。2001年7月15日至16日,穆沙拉夫接受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的邀请,赴北印度阿格拉进行会谈。双方的分歧主要还是集中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首先是关于会谈议题,巴方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主要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而印方则试图越过克什米尔问题,在诸如边界恐怖活动、商业和文化交流等问题上进行突破,还拒绝了巴方提出签订非战协定的建议。其次是关于会谈方式,巴方建议举行多边会谈,让克什米尔地方党派也来参加会谈,但印方拒绝。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性质,巴方认为这是领土归属问题,仍然坚持要求执行联合国的有关决议,举行公民投票予以解决;而印方则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度内政,主权问题不容谈判。[13]由此可见,印巴双方分歧之深并没有任何改变。

2001年的“911”事件发生后,印巴关系再度陷入紧张,印度趁美国反恐战争之机向巴基斯坦发难。当年10月1日,印控克什米尔议会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两个月后的12月13日,印度的国会大厦又遭到恐怖袭击,印度举国震惊。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包庇恐怖分子,并向印巴边界大举增兵,巴基斯坦也随即增兵边界,双方百万大军在边境地区对峙。印度还将两国关系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并中断了两国之间的航空和陆路联系。这场危机持续了一年多才在国际社会的干预和斡旋下逐渐缓和下来。2003年,瓦杰帕伊在视察了印控克什米尔之后,在记者招待会上主动向巴基斯坦表示了友好,并表示印度准备同巴方讨论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所有问题。这样,印巴关系又一次缓和了下来。在2004年第12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峰会期间,印巴两国首脑举行了会谈,并决定启动旨在解决两国所有分歧的全面对话进程。同年11月,巴基斯坦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访问印度。2005年4月,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应邀访印观看板球比赛。并与印度总理辛格会晤,重申印巴和平进程不可逆转。同年11月,印巴正式开放了第一个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地区的过境通道。2007年2月,印巴签署了《降低意外使用核武器风险协议》;同年3月,印巴联合反恐机制首次会议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

然而,印巴两国连续4年的和平进程被印度孟买发生的连环恐怖袭击事件中断。2008年,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被印度人称为“印度的911事件”,印度在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立即就不点名地指责了巴基斯坦。虽然巴基斯坦也配合了印度的反恐调查,但是这次事件再次对印巴关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印巴双方的正常外交被迫停止。“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因素掺和进了印巴克什米尔问题中,使得原本就复杂的两国关系变得更加不可控制。2010年2月初,印度政府提议印巴双方展开外交秘书对话,巴基斯坦表示欢迎;当月25日,印巴两国外交秘书会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会谈中,双方在反恐和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很大。唯一的成果是:这是自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以来两国首次恢复官方会谈。2011年,印巴两国恢复了自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后中断的正常化谈判,双方领导层进行了广泛的会谈,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2年4月8日,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对印度进行了短暂的私人访问。2014年5月27日,印度邀请了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参加印度总理伦纳德·莫迪的就职典礼,这是印巴分治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在印巴关系中实属罕见。谢里夫在26日就称莫迪就任总理是掀开两国关系新篇章的好机会。[14]

“911”事件以来印美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对印巴关系的缓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美印两国从2004年起就开始着手推动两国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地缘政治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印美两国之间在安全、经济、环境等领域签署了数个协定,其中的民用核能协议和未来十年防务合作新框架最为重要。2005年6月18日,美国和印度宣布签署民用核协议,国际原子能机构于8月1日通过了印度的核能监督保障协议。然而,印度并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巴基斯坦学者认为“这个协议是极为不合理的,它赋予印度核国家的地位却又不用承担任何国际义务”[15]。2005年6月28日,美印两国国防部长签署了未来十年防务合作协议,这份协议被称作“新框架协议”。2015年1月,印度向美国提出了延续2005年签署的“十年防务协议”。美印双方已经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磋商,并同意延续和深化防务合作。[16]印美两国以反恐为名的战略合作刺激了巴基斯坦,作为美国传统盟友的巴基斯坦此时并不受美国的重视。但是,美印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却不能无视巴基斯坦。2014年1月,在伊斯兰堡举行的参议院常务委员会关于国防问题的会议中,巴基斯坦国防部长亚辛中将表示,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公开涉入阿富汗事务。他非常清楚地警告说,如果北约联军撤离阿富汗之后让印度来接替一部分事务的话,巴基斯坦将强烈保留态度。[17]如果美国指望印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与美国合作,那么美国不能绕开巴基斯坦,而必须对巴基斯坦做出安抚,以抵消印度在阿富汗影响力的扩大对巴基斯坦造成的忧虑。为应对后撤军时代的阿富汗问题,建立美—印—巴三边磋商机制势在必行。在这个框架下,印巴之间的谈判将会如何进行、印巴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