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能源功能体系

能源功能体系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能源体系首先属于国家之内的一个功能体系,随着能源的生产、贸易和投资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源体系溢出国家边界之外,从而形成了国际能源体系,并获了脱离单个国家控制的自行发展演变的动力。全面地理解能源体系及其运动,需要考虑不同能源的功能角色。三个功能领域只是反映了国际能源体系的客观存在,但并不能说明该体系的运动及其特点。

能源体系首先属于国家之内的一个功能体系,随着能源的生产、贸易和投资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源体系溢出国家边界之外,从而形成了国际能源体系,并获了脱离单个国家控制的自行发展演变的动力。全面地理解能源体系及其运动,需要考虑不同能源的功能角色。由于不同能源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能源行为体的战略、政策和行为模式,因此首先应该从功能上理解国际能源体系。功能体系就是能源的生产、运输和消费结构,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全球主要能源的构成状况、增长趋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单个能源在国际能源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在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一、能源的功能领域

物质主义的视角,有助于了解能源体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存在。从物质主义视角来定义全球能源体系,需要考虑三个功能领域,即生产、分配和消费。在每个领域里,行为体使一系列相应的能源政策决策职能化。国际能源体系的客观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形式,基本上可以从生产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中反映出来。

生产功能,是指在能源资源开发阶段通过各种生产环节,把物质资源矿藏转变成可使用的能源。一般来说,这些阶段包括三个环节:(1)勘探活动。通过勘探发现和确认资源矿藏,取样分析。(2)开采。把资源从地下或水底开采出来。(3)提炼或加工资源以使其可用。分配功能,是指在不同生产阶段中能源资源的转移和运输,即采用何种方式把能源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市场,这就涉及铁路、油轮、管道和公路等各种运输体系在能源运输中的地位问题。消费功能,是指能源的利用和使用。

三个功能领域只是反映了国际能源体系的客观存在,但并不能说明该体系的运动及其特点。要把握国际能源体系的内涵及其运动,还要搞清三种功能的基本结构,即生产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一般来说,生产、分配和消费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对能源功能结构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

二、全球能源生产结构

能源生产结构,通常是指各种能源在总能源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实际上还涉及某些更重要的政治经济因素。苏姗·斯特兰奇把生产结构定义为“决定生产什么、由谁生产、为谁生产、用什么方法生产和按什么条件生产等各种安排的总和。”[1]在能源体系中,决定生产什么主要是由国家的资源秉赋决定的,而由谁生产和为谁生产,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盘算,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过程。

地理分布是全球能源生产结构的基础。东半球从北非、波斯湾、中亚里海、西伯利亚直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巨大油气带,其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0%以上,天然气占世界总储量的70%以上。在这个油气带上,能源储量丰富的国家成为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输出国,以沙特阿拉伯为核心的中东地区、以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为主的非洲地区、以东西伯利亚为主的俄罗斯、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里海地区,成为国际能源生产中心和次中心。

西半球从墨西哥湾沿岸、加利福尼亚谷地、加拿大西部直达阿拉斯加北坡形成的油气供应带,油气资源蕴藏量仅次于中东地区,如果算上委内瑞拉的重油和超重油储量以及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的沥青砂,那么该资源富集带的油气储量甚至超过中东地区。在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中,美国、委内瑞拉、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都是西半球举足轻重的行为体能源,除美国以外,其他产油国都拥有多少不等的出口能力。

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仍然是维系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总能源生产中的占比高达86%。[2]2030年前,化石能源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仍占新增能源需求的80%。石油在全球总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将下降,但此后25年内石油仍将是最主要的能源。[3]

从石油的地区生产结构来看,中东国家在世界石油供应链中仍然处于关键位置,但总体影响力呈现弱化的趋势。2015年全球石油日产量为9 167万桶,“秒产”1 060桶。其中,中东国家日产原油3 009.8万桶,占全球石油日产量的32.4%。其后依次为:北美地区1 967.6万桶,欧亚地区1 746.3万桶,非洲837.5万桶,亚太834.5万桶,中南美地区771.3万桶。如果从两大生产集团的产量来分析,2010年以来全球能源生产格局没有显著的变化。2010年以来欧佩克占全球产量的41.8%,非欧佩克占58.2%。2015年,欧佩克占全球产量的41.4%,非欧佩克占58.6%。总体来说,二者大体持平,但非欧佩克的产量呈增长态势。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而且两国的煤炭产量继续呈增长趋势,而欧洲煤炭产量呈下降趋势。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伊朗和挪威是位居世界前五位的天然气生产国,其中加拿大的天然气产量呈快速下降趋势。

2015年,全球清洁能源(不含天然气)产量相当于18.41亿吨油当量,占全球能源总消费的14%。其中,水电占6.8%,核能占4.4%,可再生能源占2.8%。[4]欧盟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清洁能源总产量的32.65%,经合组织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54.78%,可见发达国家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遥遥领先于新兴经济体。美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是经合组织国家中的新能源强国,中国、巴西和俄罗斯在新兴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单就生物质能的产量来说,美国、德国、英国、瑞典和法国是发达国家中的五强,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德国和英国紧随其后。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后来居上,目前已超过巴西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跟随巴西之后。近来,中国生物质能的增长速度快于任何国家,2010年跻身世界五强之列,但相比前四强还有着明显的差距。2015年中国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并且保持着紧追美国的势头。

全球能源生产结构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欧亚大陆中央地带的能源中枢地位没有改变,依然是“中心—次中心”相叠加的能源供应格局,“中心”为波斯湾—俄罗斯—中亚里海一线,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了世界大约65%的石油储量和75%的天然气储量。“次中心”为非洲西南部、拉美、北美、东南亚和北海地区。

第二,中东能源供应的主导地位相对削弱,非欧佩克国家,如加拿大、俄罗斯、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在世界能源贸易中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在中东和外高加索地区,能源经济与地缘政治的紧密结合是能源生产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三,21世纪初,化石能源仍然是主导性能源。目前石油在全球能源平衡中的份额占32.9%,煤炭占29.2%,天然气占23.8%。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自主贡献减排方案的实行,天然气增速有所放缓,2015年较上年增长了1.7%,石油较上年增长了1%,而煤炭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份额逐年降低,较上年下降了1.8%。

三、全球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是指各种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可以从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比例来判断该国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来衡量某种能源的重要程度。

2015年,全球主要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商业化新能源)相当于131.47亿吨油当量(Mtoe)。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能源消费国。从单个能源的消费结构来看,美国是世界最大油气消费国和世界第三大煤炭消费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日本是世界第四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五大天然气消费国。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国和第六大石油消费国,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煤炭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欧盟一直是世界主要的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新能源消费集团。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对外能源依存度总体上呈增高趋势。美国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能源需求,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占石油总消费量的60%)和天然气进口国。2000年美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 000万桶/日,年进口量约5亿吨,而当年产量仅为580万桶/日。按这个数字计算,美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63%。然而,自2009年以来,由于页岩气革命,美国原油产量持续增长,而石油消费仅略有提高,因此其对外依赖度快速下降,2015年降到34.5%的新世纪最低水平。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人均能源消费高于亚洲任何国家,由于国内几乎没有石油储量,日本对外能源依存度高达90%以上。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对外能源依存度不断攀高,为全球能源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2015年印度石油消费也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亚洲地区仅次于中国的新兴能源消费大国,中印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源于两国庞大的人口和更快的经济增长。

天然气日益在化石能源体系中扮演关键的角色。2015年全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了1.7%,虽然增长速度大幅放缓,但保持着1984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势头。天然气资源富集的国家增速最快,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委内瑞拉、孟加拉以及所有中东国家都实现了快速增长,而美国天然气消费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增长3%,远低于2010年5.6%的创纪录水平。亚太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列入BP统计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正增长和负增长各占一半。

2015年全球水力发电量相当于892.9百万吨油当量,相比上年增长1%。中国、加拿大、巴西、美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五大水电消费国。同2010年相比,水电消费增长的动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小型经济体的水电消费呈快速增长势头,如比利时、芬兰、希腊、瑞典、爱尔兰、土耳其和厄瓜多尔等。大型经济体增速普遍下降,发达国家中,除英国、日本和加拿大之外,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都是负增长。金砖国家中只有中国实现了5%的增长,印度、巴西和俄罗斯都是负增长。

全球核能发电共计583.1百万吨油当量。经合组织国家占据绝对优势(76.8%),其中欧盟占33.3%。美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韩国是世界最大核能消费国。中国核能消费在新兴经济体中居第二位,但核能消费在世界核能消费中仅占6.6%,远低于美国在世界核能消费中32.6%的占比。但是,目前中国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未来核能消费的增长空间很大。

综上所述,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全世界能源消费极不平等。在现代生活方式下,能源消费水平与国民财富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的富裕与贫困可以从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反映出来。[5]全球一半以上的能源仅供约10亿人口消费。1997年,经合组织国家的人均商业性能源消费量是发展中国家消费量的6倍。北美地区人均消费量是亚洲和非洲地区的10倍。其中,美国人均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能源消费的5倍,英国和西欧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世界人均消费量的2.5倍,印度人均能源消费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消费的二十分之一,人均石油消费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21世纪初,人均石油消费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年消费量4.2吨,然后依次为沙特(3.9吨)、美国(3.2吨)、西欧(1.5吨)、俄罗斯(1吨),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消费量仅分别为140公斤和30公斤。[6]

电力消费的不平等状况更加惊人,经合组织国家人均电力消费是东亚国家的13倍,南亚国家的26倍,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65倍。[7]能源的国内消费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美国富裕家庭消费的能源比贫穷家庭高75%。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消费的能源是西部地区的2.5倍。在巴西、墨西哥和印度,情况也是如此。

能源消费不平等是南方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际能源体系中,富国区别于穷国在于能源消费水平不同。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奇怪的反向关系:多数富国石油资源匮乏,而不少穷国却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其他主要能源资源。[8]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大约20亿人口的能源需求依靠非商业化能源。正是由于贫穷,数以亿计的家庭无法利用油气和电力,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没有商业性能源消费。而发达国家消费的化石能源、核能和水电等却不断增长。

第二,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能源消费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地位,从未被其他任何国家所撼动。20世纪90年代美国能源消费占全球能源总消费的24%,中国所占比重仅为8%,但是,近年来美国在国际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逐年降低,中国所占比例呈持续增高趋势。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在全球能源总消费中占20.3%,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处于群体性崛起进程中的新兴经济体的领跑者,撼动了美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的地位,这对未来国际能源政治和能源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消费国的崛起,总体上对国际能源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全球能源消费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的能源需求。欧洲传统能源消费国在世界石油消费中的比例正在减少,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的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未来20年亚洲将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取代北美成为世界石油消费中心是大势所趋。

第四,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大约70%以上的全球能源存在着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比较来说,西欧地区的能源消费量远高于生产量,中东地区的能源产量远高于消费量。西欧国家的石油平均消费量超过生产量的3.5倍。其中,西班牙超过5.6倍,德国4.4倍,法国3.3倍,意大利2.0倍。[9]虽然发达国家增加了能源勘探投资,但本土能源储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这种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至今没有任何改变。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例,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本土能源不足或匮乏,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很高。

第五,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主导能源,石油价格成为国际政治的风暴之眼。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占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绝大部分,其次是核能和水电,新能源仅占极小比例。正是由于石油的主导地位长期不动摇,使石油成为国际政治的不稳定之源,中东地区成为各种能源行为体围绕能源利益而竞相角逐的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政治势力较量的结果,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已基本被分割完毕,而围绕定价权的博弈永无休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国凭借石油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间接控制了国际石油定价权,而欧佩克勉强维持着卖方垄断地位,当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炒作油价时,欧佩克也顺水推舟从中获得超额利润。

四、全球能源分配结构

能源分配结构,是指各种能源的跨国运输活动及其运输方式,包括能源跨国运输的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当能源运输延伸到一个国家所管辖的领土范围之外,运输就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这时运输不再单纯由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所决定,能源外交和安全保障成为影响能源分配体系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当我们预测能源体系的关键方面时,通常聚焦于供给和需求,至于分配问题,关注的程度要小一些(这部分是因为方法上的困难)。[10]

第一,1973年以前,七姐妹主导着国际能源的分配体系。国际石油公司不仅根据特许权垄断着能源储量,而且控制着几乎全部的能源运输手段,包括油轮运输和管道运输。1973年以后,随着欧佩克革命的成功,国家石油公司成为国际能源体系的弄潮儿,国际油价的飙升大大增强了输出国的财力,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财大气粗的国家石油公司开始向中下游产业进军,它们参与各种输油管道项目或输气管道项目,同时建立起规模庞大的油轮船队,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在分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

第二,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促进了国际能源贸易。中东、北非、俄罗斯、中亚里海、非洲西海岸和拉美北部海岸是油气资源的主要出口地,西欧、北美和东亚则是世界油气资源的出口目的地,“嫌贫爱富”的能源一直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这一流向已经延续了百年之久,直到最近十年由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普遍增长才有所改变。据统计,全球大约共有130多个国家依赖进口满足其能源需求,因而世界石油产量的45%以上进入国际贸易。其中,欧佩克、俄罗斯、墨西哥、挪威和中亚国家的合计出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90%左右。2015年全球天然气贸易温和增长3.3%,贸易量高达10 424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贸易约占67.5%,LNG贸易占32.5%。德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和法国是全球五大管道天然气进口国。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分别位居全球液化天然气进口前五位。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挪威紧随其后,加拿大和美国的出口量也相当可观。[11]

由于生产和消费的高度集中,大多数发达国家不能依靠本国能源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客观上需要对能源资源实行全球配置。但是,国际石油市场经常发生失灵,导致价格偏离市场供求关系,呈现剧烈的波动。2006年至201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最大浮动为2.3%,而同期原油价格最大浮动为247%。[12]2014年6月以来,全球原油价格遭遇断崖式下跌,平均较上年下降了40%。

第三,能源输出国拥有一定的控制世界能源流向的权力。拥有资源不等于拥有权力,过去产油国依赖于西方消费市场,而消费国反而频繁地动用能源制裁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工具,阻止有关国家得到贸易和投资。[13]1973年,中东石油输出国首次对西方实行禁运,标志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家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可以通过协调和合作,有意图地控制成员国的石油流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