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想观念与制度变迁

思想观念与制度变迁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变迁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引导。通过改革开放,改变甚至废除由先辈创建的尼赫鲁模式,长期在印度执政的国大党首先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调整。弱则思变,这种态势为印度改革提供了思想契机。这样的思想转变让印度尝到了甜头,中产阶级队伍在壮大,改革的基础在扩大。同理,这也是尼赫鲁的社会主义类型思想能够持续30年,上层的思想观念能改变国家政策的原因所在。而这种观念得到延续,与印度特殊的国情有重大关联。

可能是对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殖民蹂躏之苦记忆过于深刻,当印度获得自由后,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孤立主义”:虽然一直保持“大门敞开”,但追求经济闭关自守,同时还称本国经济按照“印度人的增长速率”增长。但是,取乎中而得其下,长期以来,印度的增长速率很少能超过该国的人口增长速度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出现了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当时印度政府的钱只够支付两周进口必需的产品,于是,尽管犹犹豫豫,印度还是开始开放本国经济。

由于国内政治格局、文化氛围、社会传统等原因,印度大政方针的调整,如果有,也一般都是小步慢走,难以达到较大的规模。任何重大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强烈反响,严重时,会导致政府下台。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能够步伐较大、推行较顺,能够领先对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来维持和促进经济成长,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不同经济模式成功得失的启示、外援切断外力无法依靠等因素不无关系,但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度变迁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引导。辛格在宣扬他的预算建议时,曾引用了法国作家雨果的话:“当一种思潮来临时,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阻碍它的时代的到来。”的确,辛格的改革并非空穴来风。就像中国经历“真理标准”大讨论从而引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一样,印度也经历了相应的态度转变。

通过改革开放,改变甚至废除由先辈创建的尼赫鲁模式,长期在印度执政的国大党首先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调整。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大党开始走弱:印度社会政治发展逐渐走出尼赫鲁式的威权时期,多党制衡、民众参政的局面开始形成;政府退出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其社会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尼赫鲁家族和国大党在民众中威信下降、印度人民党等其他党派崛起等。弱则思变,这种态势为印度改革提供了思想契机。

其实,改革的先声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响起:1985年,拉吉夫·甘地提出,用电子工业把印度带入21世纪,赋予公营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放松对私营经济的诸多限制。同时,在解释何谓“自力更生”时,拉吉夫·甘地颠覆了过去的观念,他指出,像印度这样的一个国家,是否自力更生,绝非指是否不受外部经济力量的任何影响,而是指印度对形成国际经济力量作出了多大的贡献。照此定义标准,新工业政策将“自力更生”解释为“增强我们用赚取外汇来支付进口花费的能力”。

这样的思想转变让印度尝到了甜头,中产阶级队伍在壮大,改革的基础在扩大。正如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所说:当代世界中,只有最穷和最富的国家趋于稳定,经济现代化进展中的国家,因为经济成长本身引起新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在政治上最不稳定。[8]布热津斯基也曾指出:“今天的亚洲是世界上新近觉醒且日益发展的群众性民族主义最主要的集中地。这种民族主义之所以更加活跃的原因是日益增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所造成的日益加大的社会期望值。人口和城市化的爆炸性增长和发展则使得这种民族主义更加易于发展成为政治性的涌动。”[9]再加上作为尼赫鲁模式来源的苏联在1991年解体、中国的成就让印度羡慕不已等催化剂的作用,印度上层的态度起了变化,于是,在面临1991年外汇储备危机之时,印度政府决定利用国际支付能力来应对危机,并水到渠成地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政策。

在一个议会民主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或领导者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并塑造了一个国家,其原因在于:在印度这样一个在经济落后基础上通过长期民族独立运动才建立起的新国家里,必然会形成一个“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没有足够的时空形成力量够大的中产阶级和不同利益集团,只有国家和大多数穷人两个极端。换言之,印度的民主是国家给予的,不是有产阶级自己争取的产物。如此,国家自然也就居于主导地位。同理,这也是尼赫鲁的社会主义类型思想能够持续30年,上层的思想观念能改变国家政策的原因所在。

而这种观念得到延续,与印度特殊的国情有重大关联。印度素有“世界民族博物馆”和“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民族、种族、语言和宗教问题错综复杂,而且这些问题在现代印度进一步复杂化,甚至出现阶级-种姓现象。对此,民主政体无能为力,因为“要解决不同民族间的纠纷,民主没有太大益处,因为民族主权问题本来就不允许任何妥协”。更有甚者,独立后印度国大党虽然祭出“世俗主义”的利器,但执行中很不彻底:一直以来,印度的政治领域和宗教领域是交叉的。而且,在多年的发展中,宗教力量越来越强大,世俗主义者的力量减弱而且不能引导政治和道德行为。因此,难怪尼克松认为印度的民主政体“就像一条狗靠后脚行走,尽管特别别扭,但使你惊奇的是它毕竟在走”。然而,尽管印度的政治组织足够包容,但印度社会的异常多样性也迫使政府必须将国民的注意力向另外的方面引导,选择以经济增长来维持国内政治稳定和民族和睦。拉奥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牢牢抓住促进经济成长这根主线的同时,在社会问题上保持低调,对一些矛盾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最终促进了印度经济20年快速增长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