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制度

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制度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保障促进法规范的顺利实施,行政系统内部的管理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监督检查,也是重要的促进措施之一,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以及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检查。《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他的立法理论成为国家干预和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

(十)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制度

为保障促进法规范的顺利实施,行政系统内部的管理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监督检查,也是重要的促进措施之一,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以及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检查。如《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87)《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88)就业促进法规定》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所属的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89)

除上述常见的10种措施外,在促进法规范中,还有一些专门的、特别的促进措施,主要有:①推广应用,如《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科技发展的计划”(90),《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91)等;②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和优化政务环境,如《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规定:“实行政务公开、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电子政务,推行企业网上申报、年检、备案、咨询和投诉”“实行行政许可公开制度”“适时清理并取消不利于开放的行政许可”“依法从严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设立”“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制度”“避免随意执法和重复执法”(92)等;③提供其他优惠条件,《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规定:“鼓励外地私营企业和公民在本市投资开办私营企业。长期在本市经营并有较大贡献的私营企业的负责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及其配偶和一名未成年子女可以办理本市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的限制。”(93)④设置容错机制,如《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规定:“改革创新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同时符合以下情形的,可以免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一)改革创新方案制定和实施程序符合有关规定;(二)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三)未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的。”(94)

【注释】

(1)陈裕琨.分析法学对行为概念的重建[J].法学研究,2003(3):15-30.

(2)汉斯·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4.

(3)J·威尔逊.功能分析介绍[J].国外社会科学,1986(10):61.

(4)付子堂教授曾对功能论和法律功能进行过系统研究。付子堂.法律功能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4-40.

(5)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4.

(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8.

(7)卢云.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45.

(8)文正邦.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60.

(9)赵震江.法律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4.

(10)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33.

(11)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M].于同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0-51.

(1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61.

(13)边泌认为,法律控制的主要目的不是自由,而是安全与平等。他的立法理论成为国家干预和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09112.

(14)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从“变革性立法”走向“自治性立法”[J].中国法学,2005(3):44-50.

(15)以立法目的为例,促进型法律通常不使用“调整”“规范”等法律术语,而是采用“促进”和“推动”等带有明显宣示意义的词语,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1条、《清洁生产促进法》第2条、《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1条等。

(16)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初探(上)[J].中外法学,1998(3):38.

(17)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241.

(18)苏力认为,那些并不起眼的习惯、惯例,经过人们反复博弈而证明有效的“本土性”制度才是法治建设真正起作用的。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221.

(19)我们认为,法律促进发展机制属于法治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而法治现代化也只是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20)舒国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M]//中国法治模式建构的历史语境及其面临的问题,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387.

(21)政府社会互动型的模式所归纳出来的优点落脚到中国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质疑。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247250.

(2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23)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6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10条规定“鼓励引进外资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科学技术进步法》第5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农业技术推广法》第21条第3款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24)李艳芳.“促进型立法”研究[J].法学评论,2005(3):105.

(25)陈德敏,董正爱.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功能优势[J].重庆大学学报,2007(5):84.

(26)拉兹认为,规范功能主要涵括指引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教育功能和强制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涵括法的经济功能、法的政治功能、法的文化功能和法的社会公共事务功能。付子堂.法律功能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162;吴增基,等.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57.

(27)《循环经济促进法》第45条第2、3款之规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当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企业,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28)《就业促进法》第1条、第2条。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2.

(30)Max Rheinstein.Sociology of Law.48 Ethics 233(1938).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51.

(31)詹姆斯·H.唐纳利.管理学基础[M].李柱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95.

(32)付子堂教授应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将法律激励功能分为外附激励功能、内滋激励功能、公平激励功能、期望激励功能和挫折激励功能。我们认为,公平激励功能涉及法律价值和功能评价,期望激励功能可以理解为指引功能。而关于挫折激励功能,学界存在争议。王益明教授认为,惩罚是对不良行为通过造成一定个人利益损失或使其心理痛苦,从而促使其改变行为的负强化手段,也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倪正茂教授持不同意见,“激励法的激励性,只能论定在‘正激励’的范围内。否则,刑法这一类总体上是惩戒性的法,也是激励法,几乎没有什么法不是激励法了”。付子堂.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J].法律科学,1999(6):21-28;王益明.实用心理学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285;倪正茂.激励法学要言[J].东方法学,2009(1):9.

(33)我们认为,“负激励”可以理解为“反面激励”“反面促进”。

(34)付子堂.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J].法律科学,1999(6):21-28.

(35)《民办教育促进法》第62条、第63条。

(36)刘水林.法学方法论研究[J].法学研究,2001(3):75.

(37)刘隆亨.中国区域开发的法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41.

(38)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

(39)《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五章、《就业促进法》第八章、《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六章、《节约能源法》第六章、《可再生能源法》第七章之规定。

(40)《农业技术推广法》第22条。

(41)《就业促进法》第15条第2款。

(42)《中小企业促进法》第10条。

(43)《节约能源法》第60条。

(44)《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28条。

(45)《科学技术进步法》第34条。

(46)储德银,崔志坤.论积极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取向[J].财贸研究,2004(3):86-91.

(47)《可再生能源法》第26条。

(48)《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6条。

(49)《循环经济促进法》第44条。

(50)《清洁生产促进法》第35条。

(51)《科学技术进步法》第33条。

(52)《中小企业促进法》第24条。

(53)主要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减免、民政福利企业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减免、资源综合利用减免、西部投资减免、民族地区减免、“老少边穷”地区减免、再就业扶持等14项税收优惠政策。

(54)贾绍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J].刘隆亨.中国区域开发的法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55)《可再生能源法》第25条。

(56)《循环经济促进法》第45条。

(57)《中小企业促进法》第15条。

(58)《科学技术进步法》第18条。

(59)产业政策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即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如:“产业政策是与产业有关的一切国家法令和政策”。二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即当市场调节发生障碍时,由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补救的政策。如日本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三是产业赶超政策,即工业后发国家为赶超工业先进国家而采取的政策总和。如中国有些学者定义为“产业政策就是当一国产业处于比其他国家产业落后状态,或者可能落后于其他国家时,为加强本国产业所采取的各种政策”。

(60)张雪img10.产业结构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

(61)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第1章“政策目标”。

(62)《可再生能源法》第12条。

(63)《循环经济促进法》第29条。

(64)《节约能源法》第7条。

(65)《科学技术进步法》第6条。

(66)詹兆雄.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J].理论探讨,2009(1):145-148.

(67)《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22条。

(68)《就业促进法》第35条。

(69)《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0条。

(70)原田尚彦.行政法要论[M].2版.东京:日本学阳书房,1989:92-93.

(71)《就业促进法》第4条。

(72)《循环经济促进法》第6条。

(73)《可再生能源法》第7条。

(74)《科学技术进步法》第10条。

(75)《中小企业促进法》第4条。

(76)《节约能源法》第11条。

(77)《就业促进法》第6条。

(78)杨思斌.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89-90.

(79)《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3条。

(80)《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7条。

(81)《中小企业促进法》第40条。

(82)《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1条。

(83)《宪法》第20条。

(84)《农业技术推广法》第8条。

(85)《民办教育促进法》第6条。

(86)《科学技术进步法》第15条。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1999年发布,2003年修订)。科学技术部出台了《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1999年发布,2006年修订)。

(87)《节约能源法》第6条。

(88)《循环经济促进法》第8条。

(89)《就业促进法》第58、59条。

(90)《农业技术推广法》第17条。

(91)《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3条。

(92)《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第3033条。

(93)《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第21条。

(94)《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第41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