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坚持阵地意识,推进依法治校

坚持阵地意识,推进依法治校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视制度建设,强调依法治校是当前依法治国语境中的当然选择。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高等院校的作用,坚持阵地意识,打好攻坚战,这决定着方向和旗帜问题。阵地意识不是保守,而是不断地扩大阵地,推进阵地的前沿。管理就是服务,高校管理意味着为高校师生做好服务。阵地意识与先进文化是并立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对策。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明确为治国基本方略。制度的治理的最高形式是法律的治理。

坚持阵地意识,推进依法治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是思想文化产生、传播的重要阵地。如何推进高校建设,确保高校成为中国特色人才的成长基地,成为社会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园地,既弘扬学术,又造就人才;既坚持政治方向的不迷失,又坚持科学研究的自由度。重视制度建设,强调依法治校是当前依法治国语境中的当然选择。

一、高校建设必须坚持阵地意识

高等院校知识分子云集,被赋予传播思想文化知识的重任。高等院校是党的思想文化阵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高等院校在产生和传播实现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新的时期的高校建设需要融入阵地意识,将高校的建设提高到为党和国家造就明天的人才,赢得明天的支持的高度。首先,高校是党的思想阵地。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是产生思想和传播先进思想的基地。高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科研直接产生思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受体是学生,青年学生是明天的希望,青年学生的成长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潜力。其次,高校是党的文化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具有明确前进方向的文化。她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目的在于促进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高等院校的师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弘扬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的建设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既是思想文化的产生地,也是思想文化的传播地。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高等院校的作用,坚持阵地意识,打好攻坚战,这决定着方向和旗帜问题。

阵地意识不是保守,而是不断地扩大阵地,推进阵地的前沿。必须强调“主动性”。主动性表现为:一是主动占领。即牢牢掌握主动权,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引导和思想保证作用,在“主动占领”上下功夫,以思想政治工作引领高校其他工作。二是主动渗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守阵地、巩固阵地,更要主动“攻城掠地”,拓展工作领域,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灵活地采用工作方式。三是主动服务。管理就是服务,高校管理意味着为高校师生做好服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群众出发,在高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成才的理念。

推进高校建设,必须把高校建设为党的思想文化阵地,必须贯彻阵地意识:第一,坚持理论导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将高校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网络论坛),结合当前的大学生思想现状、文化热点加以引导。从导向上引导高校师生培养集体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对和抵制极端个人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想倾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人才,追求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充分发挥。高校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高校建设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师生素质的提高而展开。高校管理必须实现人性化,尊重师生,平等对待。坚持高校建设的阵地意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堂内外全面培养,系统传播,筑就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浓厚文化氛围的阵地。

在培养阵地意识的同时,必须强调先进文化作为内核。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是开放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是具有大众性服务于人民的文化。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等学校作为重要阵地,应当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大力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培养四有新人。从目前的高校的现状来看,高等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师生获取信息速度加快,知识面越来越宽,与国外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合作交流的增加,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乘机而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和负面影响;国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们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我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积累,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沉渣泛起,严重地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阵地意识与先进文化是并立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对策。

二、制度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关键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建设决定着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面临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师生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实现“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紧迫任务。我认为,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前提与根本性的东西。科学规范的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有力保证,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规则制度具有先天的优势:制度具有稳定性,有利于降低资源的配置成本,通过制度化的民主管理,减少内耗、摩擦成本和行政费用;制度具有可预期性,有利于节约过程中的组织成本,形成外在激励机制;制度具有长期性,有利于减少学校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强可控性,便于节约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因此,高校建设必须以制度为前提,以制度为根本,以制度为纲,围绕制度设计开展高校工作。法律是制度的完善化规范化的形式。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明确为治国基本方略。制度的治理的最高形式是法律的治理。中国的教育法制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制定10余项教育行政法规,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了100余项地方性教育法规,逐步形成分层次的教育法规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高校的教学管理基本上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必须遵循公正与效率的原则。公正与效率都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二者互为前提,互相贯通,对立统一。教育法制的建设与完善必须同时关注公正与效率两个原则。效率决定公正的产生与发展,公正是相对的,是伴随着效率增长而发展的。效率作为衡量公正的尺度,是我们进行制度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公正对效率存在促进和制约作用,公正的实现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高校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立足于改进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进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和质量。衡量高校制度建设的成败,没有别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高校能够出人才,出成果。

三、高校制度建设必须依法治校

什么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一个子系统,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1]它要求在高校建设、管理中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健全并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办事,按章管理。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必须做到:

一是深刻认识依法治校的理论基础和客观有利条件。伴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已成为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建设的基本方针,依法治校将成为21世纪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民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社会一分子的高校同样不能脱离法治化过程。未来的世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目标便是教育。必须认识到的是,高等院校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与国际社会接轨,如何与国际一流学校竞争,它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略。良好的管理制度是教育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贯彻依法治国、推进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建立、发展和传播的有力保障,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力支撑。因此,高校建设必须贯彻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将学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将高等院校建成党的牢固的思想文化阵地。从目前来看,高等院校实行依法治校已经形成诸多主客观有利条件: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已经载入宪法,科教兴国已被列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这是一个宏大背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教育立法逐渐完备,已经形成以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为主体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分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高校非常重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纷纷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在学校管理中注入法治意识,依法管理。

二是健全与完善高等院校教育行政规范体系。概观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教育法律层次有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行政法规层次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除此以外,还存在数以百计的教育部门规章制度。各高等院校需要做的是照顾地方特色、高校特色制定高校的管理规章制度,贯彻落实高校教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并在工作中努力推行。高校制度必须考虑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多个方面,尤其在教学管理上,应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去执行,制定教学计划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重视培养计划、开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针对高校的自身特色的体制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比如说,贵州民族学院是民族院校,面向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便必须加强民族学、民族法学的教学与研究。我们专门建立科学研究院并在马列主义教学部下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学校的必修课,从体制与制度上保证了民族院校的民族本色。

三是重视民主与法治的结合,稳步推进与扩大高校民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推进高校的民主化管理必须重视学术委员会制度、教代会制度的建设。学术委员会是体现高校科研水平、教授治校的有效制度,高校实行聘任制、述职制,加强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对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的管理和监督。高校管理必须重视校务公开,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高校应该继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高校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制度。健全程序、内外有别、依法办事是基础,同时注意既敢于抓影响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并予以公开,又要善于维护学校领导依法治校的权威和工作大局的稳定。同样,民主应当具有地域性、具有传统性,在价值模式和发展道路上都有差异。中国不能走西方的议会民主道路,中国的国情与历史决定着民主的独特发展道路和模式。民族学院建设高校民主与法治应当体现民族特色,比如民院对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对民族教师的因人培养、对民族学生的因材施教,都反映了民院建设必须强调民族特色。

四是求真务实地针对各高校情况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强求“同质化”会导致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教学与科研的“表面繁荣”。因此,必须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加强高校制度建设,推进高校民主政治,繁荣高校学术研究,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坦直地说,贵州建设综合性高校没有优势,但以民族为特色建设综合性大学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贵州民族学院就是民族院校,立足民族地区,面向各少数民族培养和造就人才。首先,针对民族学院的民族特色,必须抓住民族法制,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推进民族法制建设、繁荣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而努力;其次,具体的高校建设上,经济紧张的,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完善教育教学、财务收支、教师聘用培养考核、学生管理、招生分配、校园基本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后勤服务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安全保卫等规章制度,开源节流,省出钱来办大事;人才紧缺的,大力引进人才,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既引进来,又走出去。把力使在创造“孔雀贵州飞”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在物质条件上无法与沿海地区、发达地区相比,只能靠创造人才成长环境来吸引人才,同时,留住人才。通过扎扎实实的制度建设与完善,认认真真地推进依法治校,才能为党和国家坚守好思想与文化的阵地,推进依法治国,繁荣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8月25日在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委教育工委举办的“高校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座)

【注释】

[1]陈至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在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