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发展观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科学发展观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于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及目标进行战略谋划和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这一概念。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地把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并将其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布局”的形成和深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一方面仍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另一方面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说明,党中央在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实际上已经赋予了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

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枠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这标志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

把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我国应尽的国际责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富裕程度、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并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不能提供基本的能源资源、不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生存都难以为继,更遑论进行建设。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古楼兰文明等许多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为此而扼腕叹息之时,也更要以史为鉴。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而且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事关各方利益。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获取竞争新优势的手段,不顾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要求他们承担过高的减排责任,不断施加压力、制造舆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碳排放大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着更大的国际压力。我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排放总量中生存排放比例较高、制造业转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使得我们的减排任务艰巨。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肩负起应尽的国际责任,我们必须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总是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往往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业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不同,我国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着力把产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于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