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树立五大理念推动跨越发展

树立五大理念推动跨越发展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当年的国际汇率折算,约为10.4万亿美元,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发展的格局当中,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就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大的发展趋势。2014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就用了新常态的概念。2015年1月19~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当中,从哲学的高度对新常态这一国内变化做出了高度的概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在京召开,这次全会中央制定了《关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可以说是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我们也可以用一句话来集中概括:“十三五”是我们国家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任务当中,第一个一百年的最后五年,所以“十三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所谓“决胜”,我个人理解一是不能输。就像我们新中国成立前打的“三大战役”,那叫决战,它一样不能输;第二是不能拖。因为要用五年时间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所以,对这次全会的精神进行深入地学习和准确地把握,对我们未来五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我重点讲两个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握“十三五”发展的总体思路。

制订“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对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走过的“十二五”的评价。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这期间中国发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呢?全会概括为一句话: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从经济实力的角度来说,到2014年底,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63.6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当年的国际汇率折算,约为10.4万亿美元,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到2014年底,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7800美元,已经达到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从国防实力的角度来说,在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国家在北京举行了阅兵式。在阅兵式上所展示出的若干国防实力,包括一些重要的尖端武器,使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亲身的感受,所以“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国防实力也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从科技实力的角度来说,“十二五”期间我们既“上天”,又“下海”,深海的蛟龙号钻探、神州系列飞船及其他科技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因此中国的科技实力也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发展的格局当中,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十二五”这五年当中,尤其是“十二五”的后三年,也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当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形成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战略。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战略是指导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对“十二五”做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要科学地谋划“十三五”,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对“十三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形势,做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对形势的判断,全会讲了这样一段话:“‘十三五’期间,我国仍然面对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家都知道,2006年在党的十六大上,中央对未来20年发展作做了一个重要判断:“未来20年,是中国可以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已经过了十三年,在未来的五年当中,是否还在?通过认真分析,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我个人理解,主要是两个大的层面。第一个是国际层面。国际层面的战略机遇期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世界多极化将往深度发展。应该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它的迅速崛起使多极化的格局更加明确;二是经济全球化将深度发展。我们想一想,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中国不少人还存在戒备心,认为“狼来了”。但是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交融度更加深入,并且在这种交融当中,中国的自信心大大提升。因此,我们不仅是“引狼入室”,今天我们也做到了“与狼共舞”,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中国是最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国家,而西方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强调贸易保护主义。这就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大的发展趋势。三是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入。前几年我们对信息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而今天,我们每个人、每个社会活动都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说明今天我们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升了。四是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越来越明显。当前,各种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交融和交锋的态势更加严峻。在这种多元化的思潮当中,如何有效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已成为我们思想文化宣传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我们可以想一想,当中国发展比较好的时候,西方就大唱“中国威胁论”;当我们国内发展出现矛盾、出现问题的时候,西方又大唱“中国崩溃论”,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崩溃论”,都是在多元化的思潮当中,西方对中国的分化。这种分化、西化的战略图谋,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所以在“十三五”期间,这种文化的交锋、交流,会更加激烈。第二个是国内层面。从国内层面来说,我们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在未来五年所发生的变化,我个人理解,第一个变化也是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我们一定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到有效地引领新常态。也可以说“十三五”规划与过去的十二个五年规划最大的不同,就是“十三五”规划是在新常态下来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的。新常态这个概念,并不是我们的发明,最早是由美国的一家机构在2011年用来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时候,用到了新常态这个概念。当年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就用新常态这个概念来解释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它的解释能力是非常强的。2014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就用了新常态的概念。到2014年底,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总书记从九个方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新常态的第一个大的特征,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用一个形象的概念来说,之前我们的经济增长都是两位数的,而在“十三五”期间,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两位数,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定是个位数。2015年1月19~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当中,从哲学的高度对新常态这一国内变化做出了高度的概括,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关于新常态的第一句话是:“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内在表现。”什么是阶段性特征呢?从“十二五”末期以后,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三期叠加”的发展态势,即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换档期。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处在阵痛的时期。第三个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前期政策处在一个消化期。2007年,当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现在要消化这些政策,用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刚出差回来,到了昆明,猛吃一顿家乡的过桥米线,这样肚子肯定会胀,回家以后就要吃健胃消食片。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这个特定时期也是一个消化的时期。所以我们的经济增速在换档,我们的结构调整在阵痛,前期政策在消化,并且这三期叠加在一起,这是新常态阶段性特征的重大表现。另外,在这个阶段性特征当中,出现了一个更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过去靠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拉动,2014年前,这三驾马车的主马是投资,而从2014年后,消费第一次超过了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马。不仅消费超过了投资,并且消费自身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14年以前,中国的消费用形象的例子说就像是《水浒传》中的“好汉歌”——你有、我有、全都有,也就是说2014年前我们的消费是排浪式的,买房子大家都买房子、买汽车大家都买汽车;而从2014年之后,消费不仅成了主马,而且它自身的结构呈现出一种个性化、高端化、多样化的特征。2016年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说明在需求方面我们说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仍然有问题。我们在供给方面的问题,就是一些高端的产品拿不出来,出现中国人到日本去买马桶盖,到韩国去买电饭煲,到香港去买奶粉等现象,而我们国家这么大的科技实力,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产品质量上达不到要求,也就是说在需求发生变化之后,我们提供的供给没有跟上。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讲了第二句关于新常态的话,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新常态的:“新常态是经济总量增大,经济必然企稳的基本规律的内在表现。”规律是什么?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经济总量增大了,经济必然要企稳。这里我用一个数字给大家说明,2014年与2013年相比,我国GDP的增长率是7.4%,新增的7.4%之中,增量部分是多少呢?是8000亿美元。这8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如果它是经济总量的话,相当于排在世界第15位,而经济总量排在第15位的是土耳其。也就是说我们的增加部分就相当于土耳其的经济总量;相当于世界经济总量排第25位的印度尼西亚(3000亿美元)的2.5倍。所以经济总量增大了,经济就不可能再高速增长,它必然要企稳,这是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在表现。总书记这两句话说明,在整个“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在新常态下来运行。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并且要有效地引领新常态。因此中央在今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对于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要弃产能、弃库存,解决产品适消不对路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当中要弃杠杆、补短板。所以“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战略机遇期内涵当中最大的一个变化。

在对“十二五”做出明确的评价和对“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充分判断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们发展的总的方针,也叫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新常态的发展体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段话主要讲了我们要高举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贯彻十八大以来的精神,要做到“三个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了完整的表述。这是我们要理解的指导思想,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对指导思想做了完整的表述,还把十八大以来形成的重大的四个战略布局进行了总体性的表述,这是我们指导思想的一个全新的理念。

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点上,要确立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要设定的基本目标。总的目标一句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谓全面建成,也就是这个小康社会不仅是地域上的全面,而且必须是内涵和人群的全面。在《建议》中给我们明确了五个方面的指标。第一个指标就是要保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使我们的产业能够走上中高端。这要怎么理解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里讲:所谓经济增长中高速,就是要确保我们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十七大我们就已经提出,用十年的时间,到2020年要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居民收入翻番。那么2010年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40.3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再过五年时间要达到80万亿以上,这个目标应该不难实现。因为2014年底的数据统计是63万亿,按照7%左右的增速,2015年应该接近70万亿,这样到2018年底就基本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第二个翻番的指标就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那就是我们的收入水平要在十三五结束时,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翻。这个目标又包含了两个指标:一是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2010年时是19109元,到2020年要翻一翻,城市居民平均收入应该在3.8万元左右;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我们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919元,那十三五结束时要达到1.2万左右。实现这“两个翻番”必须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总书记说,五年之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不能够洞穿6.5%,如果低于这个数字,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不了,所以要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再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产业从低端水平走入中高端,这是第一个指标。第二个指标人民生活水平。我们不能只单一的依据GDP来看人民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在后面五年的努力下,要得到大的提升,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补短板,而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在十三五期间的最大问题就是能不能在第一个一百年内消灭中国的贫困问题,十三五期间我们最大的短板就是贫困人口的解决。按照不变价2300元的标准评估贫困人口,目前中国农村还有7017万人属于贫困人口。未来十三五要解决这7017万人的贫困问题,是我们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最大的短板。如何解决,习总书记提出了四个方式:一是通过产业扶持,解决3000万人的脱贫问题;二是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来解决1000万人的脱贫问题;三是通过异地搬迁,把已经失去基本生存环境地域内的贫困人口,搬迁至能够满足基本生存环境的地域,以此来解决1000万的脱贫问题;四是对剩余的2017万属于生病、残疾、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最低社会保障的方式来托底解决。因此中央在十三五期间下达任务就是中国14个贫困地区,572个贫困县要全部脱贫。我们云南有固定的贫困县73个,574万人,到2015年底,我们云南省解决了100万左右,还有474万贫困人口,将是云南省在跨越发展中最难的一点。这是第二个指标,我们重点要理解在十三五期间要花大力气把脱贫问题攻克下来。第三个指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后,十三五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国民的思想素养问题。所以十三五的指标不仅仅是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我们的公共文化体系的建构能不能够完成,我们的文化产业能不能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所以在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的健康素质都要有大的提升。这是第三个指标,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第四个指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有一个大的跃升。我们可以想一下,从经济的角度讲,北京已经是全面小康了,但是雾霾笼罩就不能叫全面小康。因此,环境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要发生一个大的变化,要有大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要有一个大的提升。第五个指标就是制度。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在说全面小康的时候,不能只从经济上去理解,甚至于只用一个GDP来衡量。实质上它是涉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更涉及制度的文明。所以十三五期间的第五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我们的基础制度体系,在十三五结束时要基本形成。我们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中国改革的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目标,那么十三五这五年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是在基础制度层面我们要构建起完整的制度体系。这实际上是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当中有一段话:“中国大概要花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在各个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些制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这里我仅仅只说与我们老百姓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项民主制度——协商民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治理主体不断的多元,利益在不断的分化,这种情况下如何用一套有效的民主形式来形成最大的公约数,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外,十三五期间一个重要的制度生长空间就是协商民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独有的、独特的、独创的。”所以一定要在社会实践中推进协商民主,在宽领域、在多层次、在制度化方向上发展。所谓宽领域,就是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做出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当中都要充分吸纳民意,充分吸收民智,以使决策更加民主,更加科学,这就是宽领域。所谓多层次,就是要构筑协商民主制度中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础制度体系。我们都知道,以前协商民主主要在顶层,也就是中央层面。以后我们不仅中央要协商,省、 自治区、州市县以及基层普通百姓对于关注的问题召开恳谈会,这都是协商民主最有效的实践形式。所以要做到纵向到底,同时要横向到边。过去我们一提到协商民主,大家就想到政协。政协主要是政党和社会阶层在政治层面的协商,而协商民主在横向上第一位的是立法协商,因为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的最高展示是法律。所以我们立法议案的提出、方案内容的形成,都要进行充分的协商,以改变我们过去立法过程中行政主导立法的情况。行政主导立法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产生国家利益被部门化、部门利益被法制化,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我们改革当中最大难题就是利益固化,而且是通过制度来固化。同时政府的科学决策也要进行充分的协商,司法也要进行协商,这样使我们的整个协商体系更加完善。这是十三五设定的五个目标。

在设定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遵循发展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具体原则。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积累的一条最大经验就是人民主体,而要坚持人民主体这个原则,就要我们在实践当中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中国改革的突破点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不是政府官员关着门想出来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户农民为了求生存,按了血手印闯出来的。要说我们有功劳,不过是把人民群众的创造上升到面上,来指导中国的实践。”所以,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人民群众的创造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第一个原则。第二条重要的原则就是科学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对中国未来国情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这个方面中央有三句话:“我们国家目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导致我们十三五期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这些都不会变。”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使我们的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更加具有包容性,效率更高,必须要准确把握我们的发展基点。第三条原则是深化改革。我们发展的动力在什么地方?必须要全面改革。这种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这是全面性。在全面性当中有重点,重点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我们又要在一些重点环节,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第四条原则就是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第五条原则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因为未来五年依法治国对于中国来说非常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明确依法治国的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着这个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要旨和核心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这三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做到立法科学、执法严格、司法公正、全民守法,使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得到大的提升。第六条原则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所以五中全会强调,我们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要转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把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更高水平上来驾驭中国的发展。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我们对“十二五”如何评价,“十三五”我们面对形势怎么样,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云南的跨越发展。

五中全会在总结中国发展37年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未来发展目标而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理念,我就这五大发展理念谈谈我个人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是牢固地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实现未来中国发展动力的转换。十三五的一个大的特点就是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我们要从过去的要素驱动,主要靠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来驱动发展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来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对这一理念应该怎么理解呢?五中全会指出,我们的创新是全面的创新,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这四个创新之中,排在首位的是理论创新。改革开放37年来,我们不断地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提升,推动理论创新,同时发挥理论创新先导性作用来引领中国的发展。中国这37年来,一直在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在探索发展当中的基本规律,形成了理论创新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什么?我们形成了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成果——邓小平理论。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先导性作用下,中国的发展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我们回答的第二个基本问题,作为执政的共产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我们着力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回答第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发展?怎么实现科学发展?我们着力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我们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力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怎么建设现代化强国?就这一根本性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以正是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概括,形成理论创新成果,来发挥它的先导性作用,这是第一个创新。第二个创新是制度创新。对于制度创新,上面已经做了一些分析,它所发挥的是整体创新的保障性作用。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方法有关,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带有全局性,带有稳定性,带有长期性作用,所以制度创新的保障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创新的灵魂和核心是科技创新。所以十三五期间,中国要从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就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作用。在科技创新当中,主要有三个层面:科技创新第一位的是原创,第二位的就是集成创新,因为现在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所以十三五规划当中,中央建议要加强一些重大的国家专项。我们以往有16个重大科技专项,在十三五期间要进行拓展。我们要增加一些国家实验室,在一些重大的科技攻关上,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有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原创性较强的成果。因此必须进行集成创新。第三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所以中央谋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就是说中国发展的动力必须全面地转化。最后是文化创新。所有的创新都必须要有一个氛围,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拓展,因此要做到宽容失败,这就是文化层面上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宽容失败的精神,创新的氛围是很难形成的。对于我们云南来说怎么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体路径,就是要推动云南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且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那么加法怎么做?就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通过科技注入来提高产业层次。我们云南的五大产业,从烟草、旅游、能源、矿产以及生物资源等都是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才能发展到今天的境界。因此对这些原有的传统产业,如果科技创新跟不上,优势产业就有可能衰减,所以科技创新对我们传统优势产业地位的巩固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还要培植一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的选择上也很重要。我们云南为什么要跨越发展,因为发展领先与我们的省份很多,周边发展得都很快,先是广西超过我们,现在贵州的发展也很快,我这里举一科技创新的例子,中国的大数据经济,没有崛起在北上广,而在贵阳。我们云南的天文台以前与南京天文台并重的,而现在中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在贵州。在这样的态势下,如果我们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不好,对一些产业又要做减法。所谓减法就是对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我们应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淘汰我们的落后产业,以保持我们云南的生态和发展动力,这样才能完成我们云南的跨越发展。

二是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协调性的问题。对于协调发展的问题,中央讲了四个层次,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要解决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要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协调性;要解决经济建设和国防发展的协调性。这里我主要讲前两个协调。第一个协调,区域协调。中国37年的改革开放,前22年我们所走的是一个非均衡式发展的路,就是小平同志说的是解决经济效率的问题。这22年通过改革开放的驱动,使中国的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了,因此到2000年世纪之交,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东部和西部发展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所以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来解决东西部发展的平衡问题。西部大开发实施以后,又出现一个新的战略问题,中国的中部6省出现了塌陷。所以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解决中部6省怎么在我们的区域经济中崛起。东中西平衡以后,又出现了新的战略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现在在新的发展当中遇到了困境,问题非常严峻。2015年GDP增长速度低于5%的三个省就是东三省,最低的只有2.7%。那么,在这种态势下,我们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怎么振兴也是问题。综合来看,中国东中西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协调发展,这就是我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云南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中心城市,滇中地区与边疆地区、我们的山区与坝区、我们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解决的首要协调问题就是区域发展的平衡性。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城乡之间发展的协调性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最难破解的一个难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中央提出的新“四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这当中信息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交融在一起的,而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我个人理解,如果我们把全面小康比作一架飞机,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它的两个翅膀,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率先驱动的是工业化,从2000年以后开始加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按照中央的设想,到十三五结束时,工业化基本完成,从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在我们云南,工业化还只处于从初期到中期转化的时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更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因此未来五年,这两个发展将成为驱动云南跨越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翅膀。

三是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解决发展当中内外联运不足问题。开放这个理念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时我们就面临着前面我所说过的怎么处理好大国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我们还没有成为世界第二的时候,大国关系并不突出,正是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后的2011年开始,美国进行了亚太再平衡,使得大国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在大国关系的处理上,总书记指出了存在的两个陷阱:国内中等收入陷阱、国际层面上蕴含着一个更大的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写过一本书叫《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这本书当中,他研究古希腊国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规律就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每强必霸,这是一个历史逻辑。那么怎么能够跳出修昔底德陷阱,就需要我们思考大国之间的发展关系。按照修昔底德陷阱的原理,近代西方一位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莫德尔斯基研究发现近代崛起的大国都是以海洋为主而崛起的。1492年达伽马完成了全球航行,从1500年以后历史就变成了全球史,第一次崛起的国家中出现了老大、老二和小三关系。近代从海洋崛起的第一个大国——葡萄牙,我们的澳门在明代就被葡萄牙人占领了,说明它崛起的非常早。当葡萄牙成为第一个老大的时候,世界的老二是西班牙,当时的小三是荷兰,从此后,近代大国之间就走出了一个“小三顺从老大,老二抵触老大”这样的进程。又过了大约100年左右,第二轮,取代葡萄牙成为世界新老大的不是西班牙,而是顺从了它的小三——荷兰。当荷兰成为第二轮全球领导型国家的时候,世界的老二是法国,当时的小三是英国。又过了大约100年的时间,到19世纪的第三轮,取代荷兰成为老大的不是法国,而是顺从它的英国。当英国成为第三轮全球领导型国家的时候,世界的老二是德国,当时的小三是美国。又过了10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第四轮全球领导型国家。当美国成为世界的老大时,老二是苏联,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小三,东边有日本,西边有德国。大家知道二战以后日本和德国都是一片废墟,而它们都顺从了老大美国,几十年就完成了自己的崛起。再过100年左右,到2011年,我们中国现在成了世界老二,这个时候怎么来处理和老大的关系,走出修昔底德陷阱呢?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智慧,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要旨就是“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2013年总书记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说:“太平洋能够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话虽然这样说,但美国已经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我国东海、南海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以东方人特有的智慧,2013年9月7日,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中,声情并茂地说“我的老家在陕西富平,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想起了大漠深处的袅袅炊烟,想起大漠的驼铃声声。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创建了丝绸之路……”提出了建构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2013年10月,总书记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在国会发表演讲指出,2000年前中国人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了建构21世纪新丝绸之路的倡议。向西开放面对的是44个国家,60亿人口的一片大幅地。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云南的地位由原来对外开放的末梢转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我们回想一下,1年前,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提出:“云南当前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云南的出路是开放。”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格局中,云南已经占到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所以我们的孟中印缅走廊的建设问题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越南、新加坡时所讲的,一带一路这个倡议,是指我们各个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中国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全新的发展理念。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亚投行解决的五通当中最基础性的通就是道路联通。道路联通后,对于我们云南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这是讲的如何处理大国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周边关系。我们成为世界第二的时候,周边问题突显出来了,怎么办?就要解决好周边关系,总书记提出了对周边国家“亲、诚、惠、融”的外交理念,要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邻为友的周边外交方针,要按照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解决好周边关系问题。我这里举一个例子:东部的江苏,2002年GDP上1万亿,到2006年超过了2万亿,用了4年时间,到2012年10年间达到了5万亿,完成了跨越发展;中部的湖北2008年上1万亿,2011年超过2万亿,用了3年的时间;我们云南2012年上1万亿,到现在3年了,按照目前8.5%的增长率,到2016年底大概能够达到1.4万亿。要实现云南的跨越发展,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的理念,走好当前的对外开放这条路,对云南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够把握好这个战略机遇。

四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解决人与自然共生的问题。我们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又提出绿色发展,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异?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代与代之间的发展问题,也就是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上一代不能把后一代人的资源超前消费掉,这是一个纵向的问题;而绿色发展是一个共时性的问题,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云南一个重要的定位,在对外开放上云南要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在绿色发展上云南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结合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的理念,具体到我们的发展实践中,主要有几件事要做。五中全会在绿色发展理念中强调,一定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尊重发展中的生物多样性。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我们云南,第一位要做的就是要深度实施好“七彩云南的保护行动”。云南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姿多彩,我们的地域多样性、气候多样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在绿色发展中来保护这些多样性,就是要实行“七彩云南的保护行动”。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的第二个东西,就是要对生态进行有效地保护,对已经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要进行修复,把这一理念放在我们云南,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把我们的九大高原湖泊能够有效地保护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云南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我们的九大高原湖泊”,所以他站在洱海边吟咏风花雪月时说:“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一高原明珠;遥指滇池说:“那是一块伤疤”。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绿色发展理念涉及生产方式的问题,涉及生活方式的问题,涉及消费方式的问题,而且每个人都有责任。滇池的污染有政府决策的责任,也有老百姓不良生活习惯的问题,还有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每一个昆明人都有责任,所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来爱护我们的母亲湖,来爱护我们的九大高原湖泊。第三件事,既然是绿色发展就要绿!而云南最大的特点就是满目苍绿,并且一年四季都是绿色。五中全会谈到绿色发展的时候指出要注重生态屏障,对于云南来说,就是要加强森林云南建设。虽然我们绿色特点非常突出,但同时也是生态非常脆弱的地方,又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我们要加强森林云南的建设。第四件事就是在经济发展中要低碳、要循环。我们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中央给我们了一个低碳省试点,我们要抓住低碳省试点这个重要契机,来增强我们的碳汇能力,特别是在碳交易上,我们能不能走出云南特色的路子。我们云南人要在头脑中牢固地确立绿色发展理念,使云南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是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解决发展的包容性的问题。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在经济上怎么科学发展,在生态上我们怎么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层面我们怎么解决包容性发展的问题。树立包容发展的理念最重要的是要认清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的成果由谁来共享?我们应该知道,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来共享。而要实现共享,根本的是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层理念,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也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要关注民生。从民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有所教”。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教育,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这个方面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不均衡问题,所以我们要着力解决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问题,解决人民群众读书难、读书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主要是要提升教育质量。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基础的环节,就是要构筑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的改革。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健康中国的概念,也正是要在解决医疗问题方面加大力度。我们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就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问题上有它的特定难点。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创业优先的战略,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以解决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这里的重点人群主要是指转移到城镇的那2.5亿农民工和每年毕业的700多万大学生。如何解决好这些人的稳定就业,只有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第四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大的思路,实际上是三句话:提低、扩中、限高。对城乡等低收入水平的群体要提升收入。对居民及中等收入水平的群体,要增加财产性收入,也就是工资收入要略高于GDP的增长率,且农村收入略高于城市,来解决城乡之间的均衡性问题,同时劳动报酬收入要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成正比。限高主要有四句话,合法收入必须保护;隐性收入有效规范;垄断性收入,特别是权力和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所带来的收入必须坚决取缔;对非法收入必须坚决取缔。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收入分配更加均衡、更加合理,从政策角度来解决收入的公平性问题。第五个大的问题就是“老有所养”的问题。“老有所养”涉及我们入口发展的问题,而当前中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未富先老,国家还没有富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4岁以下的孩子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减少。这使得我们国家养老的负担不断增大,因此未来人口均衡性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单独二孩政策,当时统计全国符合政策的夫妻有1100万对,在2014年、2015年这两年中,申请生二胎的只有169万对,占14.6%,这说明我们人口政策配套问题还没有解决,养育孩子的成本还很高。为此,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以保证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民生所关注的一些具体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所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的实践问题,看似是国家层面的,实际上每一件事都是跟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把中央的精神吃透了,看中国的发展就会很清晰;如果没弄清楚,就会雾里看花,似是而非。所以对中央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对我们每个老百姓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把五中全会学习好,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全会的精神上来。全面小康不是睡在那里就能等来的,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因此我们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我们的力量凝聚到全会精神的落实上,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