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全民素质教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树立全民素质教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部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在这一宏观政策环境中,我国应尽快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终身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信息社会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全民性、大众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

三、树立全民素质教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人类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媒介化时代”,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媒介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我们之所以将身处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是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图景的改造密不可分的。在过去一二百年间,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模拟技术的出现,促生了大众传播媒介,这无疑是人类社会最重大、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如今,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将媒介的影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如既往,技术的范式将改造传媒的范式,而传媒的范式则最终作用于人类生活的范式。

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媒介即信息”的假设。在他看来,人类有了某种特定形态的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换言之,正是媒介形态的演进———它在新技术的主导下不断得以实现———而非特定的信息,构成了媒介的历史价值。当前,新技术不但直接创造了互联网络等全新的媒介形态,而且与既有技术相融合,迅速改进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媒介以更强大的力量渗透于社会系统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宏观社会领域,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等价值构成。从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刻的意义上看,媒介编织了整个社会系统,人们须臾不可离开媒介;媒介即信息,而信息即新时代的生活。

然而,毫无疑问,媒介是柄双刃剑。它创造了举世共睹的福祉,也带来诸多的困境和困境之下的焦虑。媒介使世界变成“地球村”,然而村内的疏离、隔阂和冲突遍在,人与人并非像乡邻一样可以亲密地携手同行,现实与理想并非像童话一样仅一步之遥;媒介无限延伸了社会学家米德所说的“客我”,人们把灵魂和身体都交给媒介,而“主我”则渐行渐远;媒介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打造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文化工业,内容的平庸、低俗和偏执使大众文化日趋庸俗化,精英文化则于消解中光芒黯淡;媒介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鸿沟,文化霸权、媒介殖民应运而生,甚至在一国之内媒介也成为社会阶层分割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信息传媒迅猛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共有1943种报纸、9549家杂志社;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257座,电视台277座;付费电视140套、付费广播39套;全国互联网用户2.98亿人,普及率达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普通百姓家庭拥有的电子音像设备,如录像机、CD机、VCD机、DVD机等总数近两亿台。我国已成为一个媒介大国。

随着市场经济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大众媒介,受到商品经济、外来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商品性、消费性、娱乐性凸显。内容低俗、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方面的问题屡见不鲜。此外,随着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的发展,以及出境学习、工作、旅游的增多,受众接触境外媒介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都充分说明,我们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将所有的大众媒介信息均视为先进或积极的内容。因此,培养我国公民的辩证分析、正确判断、合理利用大众媒介信息的能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十分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介素养不仅是专业传媒人的需要,而且应成为阅听人和社会公众的基本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而且应拓展为面向整个国民的素质教育。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部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在这一宏观政策环境中,我国应尽快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终身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信息社会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全民性、大众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