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海上安全战略

印度海上安全战略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美国的马汉类似,印度海军战略鼻祖潘尼迦被公认为“印度推行控制海洋的前进政策最重要的拥护者”。印度海上安全政策针对的正是其所认为的对印度海上利益的威胁。印度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缘经济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和大国战略博弈都可构成印度洋安全威胁的诱因。为了获取在该地区的“海上生命线”,西方国家开始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渗透,将各自的海上舰只开进印度洋占据有利的海上战略要地。

在印度独立之初,印度洋的问题并未引起其领导人足够重视。经过20世纪70年代战略转型期后,印度的海洋安全目标随之发生变化,其国内精英也日渐重视海洋问题。潘尼迦“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的海权观为印度“建设大国必发展海权”的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国借控制印度洋而长期对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历史,更推动了印度防务界海权意识的增长。此外,马汉海权思想多年来已深深植入印度战略学者的心中,其深远影响不容忽视。取得制海权,控制印度洋,防止其他大国染指印度洋,在印度洋实施海上威慑的海权思想等复杂考虑都推动了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

(一)“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潘尼迦海权观

早在印度独立前夕,后出任总理的尼赫鲁就提出印度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他公开表示:“从古至今,发展海上力量、夺取海权,便是强盛国家的共同特点。”[20]换言之,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的首要前提是成为海权大国。与美国的马汉类似,印度海军战略鼻祖潘尼迦被公认为“印度推行控制海洋的前进政策最重要的拥护者”。要解读印度海军战略,首先就要分析潘尼迦的思想,因为此人“对印度军官的‘蓝水海军’思维至今仍有影响,他们至今仍在阅读潘尼迦的著作”[21]

潘尼迦在《印度与印度洋》一书中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印度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地缘环境,语重心长地道出了“主宰着印度国防全盘战略的,是海洋”,进而认定“对于像印度这样一个由于地理因素几乎全靠海上贸易过日子的国家,这种来自海上的控制,更好比是用手掐住脖子”,因为“印度的经济生活将要完全听命于控制海洋的国家”。换言之,“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22]。这一强烈的海洋忧患意识和对海权的强烈呼唤引起了印度政界和防务界的共鸣。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的经典表述鲜明体现了这种思想,她曾公开表示,印度只有“真正具有一支近海与远洋结合的海军,才能充分发挥其印度洋大国的影响”[23]

潘尼迦严厉指责了印度在历史上片面注重陆权的做法,认为印度的前途不在于其陆地边境,而在于从三面围绕印度的广阔海洋。他明确提出,“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并认为这是由印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的[24]。潘尼迦强调印度洋对印度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印度的前途无疑将要决定在海洋上。它跟印度洋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5]从经济上说,印度的“贸易主要依赖海上交通,这就使得海洋对它的命运大有影响”,甚至可以说,“印度的经济生活将要完全听命于控制海洋的国家”。从政治和战略上说,“印度的生命线集中在印度洋,它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除非印度洋长享自由,除非印度两岸充分得到保障,否则,什么振兴工业,发展商业,稳定政局等等,一切都谈不上”。从安全上说,鉴于“印度有两千英里以上开阔的海岸线,如果印度洋不再是一个受保护的海洋,那么印度的安全显然极为可虑”[26]

在此基础上,潘尼迦进一步指出印度需要控制印度洋,因为“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而印度绝不能容忍他人主宰自己命运[27]。面对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撤出印度洋的局势,潘尼迦公开表示:“印度不能采取那种自私的观点,认为控制海洋是英国的事,认为我们的自由可以在一个魔术般的保护圈里成长发展。”[28]对美国和苏联在印度洋及沿岸地区的军事部署和相互角逐,特别是美军在英军撤出后积极渗透印度洋地区,潘尼迦等印度防务专家非常敏感。他忧心忡忡地表示:“美国奉行到处‘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所以各国沿海,凡是共产主义可能插足的地方,此刻都成了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的地区。”[29]潘尼迦的看法并不孤立,印度副外长迪奈什·辛格在1965年也公开而强烈地反对在印度洋建立外国基地,声称“印度将尽一切力量抵制英美在查戈斯群岛建立基地”[30]

潘尼迦的思想与马汉思想有颇多共通之处。如同在美国一样,发展海军,控制重要出海口、重要海峡和海上交通航线的思想在印度备受推崇。潘尼迦认为:“海军的目的在于取得某一海区的控制权,使敌船不能近岸,不能干扰本国对外的通商贸易;并在控制得手之后,反其道而行之,对敌岸进行封锁,对敌船进行歼击。”[31]他甚至公开表示:“如果在适当的地方布置下海空军基地,造成一个环绕印度的钢圈,又在圈内建立一支力量强大、足以保卫内海的海军,那么,对于印度的安全与昌盛大有关系的海洋就可以受到保护,变为一个安全区。”[32]当然,在潘尼迦的时代,上述设想不可能实现,除了印度国力有限之外,外界因素(特别是美国)的制约无疑是最主要原因。

(二)印度的海上安全战略:“维护”安全、谋求印度洋控制力

印度海军苏里什·梅塔上将(Sureesh Mehta)2005年11月在印度国防大学的演讲强调,战略的出发点必须有一个威胁,无论这个威胁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如果没有了它,就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33]。印度海上安全政策针对的正是其所认为的对印度海上利益的威胁。印度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缘经济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和大国战略博弈都可构成印度洋安全威胁的诱因。

第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海洋安全有重要的影响。马汉早就指出:“大自然已使它(印度)控制了一条世界主要贸易通道,显而易见它的地理位置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34]印度三面环海,其南部像一个锥形倒三角直入印度洋,扼守着西方的“海上生命线”。为了获取在该地区的“海上生命线”,西方国家开始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渗透,将各自的海上舰只开进印度洋占据有利的海上战略要地。印度认为这势必会影响自身利益,对印度的印度洋安全造成威胁。在印度看来,印度洋上的任何大国势力都具有威胁印度的潜在可能。

第二,地缘经济关系是影响国家海洋安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印度洋及其东、西、北岸拥有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海湾地区石油储藏丰富。但是,印度洋沿岸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需求极不平衡,相互经济联系较少,尚未形成明显的经济体系,其例证是:相对于蓬勃发展的区外贸易,印度洋沿岸国间的区内贸易相当薄弱。这为区外大国借经济、军事和技术援助插手该地区,甚至干预印度洋事务提供了机会。对于以大国自居、心态敏感的印度来讲,这无疑是个重要的安全隐患。实际上,早在冷战时期,印度就对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极为不满,这也是印度转向苏联并与其缔结准军事同盟的重要推动因素。

第三,印度周边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其制定海洋战略的重要考虑。在质和量两方面,印度海军实力都远超周边国家,后者对印度基本不构成威胁。但印度极为担心区内国家为谋求政治、经济与军事利益,将区外国家引入印度洋地区,从而改变原本有利于印度的权力对比,进而对印度构成“威胁”。为此,为了改善周边安全环境,防止区外国家实力进入,1996年印度政府提出并实施“古杰拉尔主义”睦邻政策。该政策的实质是单方面向周边邻国提供帮助而不要求对等回报的睦邻政策,从而使南亚小国接受印度的大国地位,进而不需要依靠区外国家实力就可以维护自身安全。从安全上考虑,印度一直防止区外大国势力进入印度洋,印度对美国等国家的海上势力介入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战争始终耿耿于怀。即使现在,仍然有很多印度人士将中国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援建项目及正常交往视为企图包围印度[如,经巴基斯坦提出请求后,中国援建瓜达尔港口(Gwadar Harbor);中国在斯里兰卡援建的汉班托特港(Hanbantota Harbor)]。

第四个影响要素是大国战略博弈。印度洋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博弈的重要舞台。大国势力积极涉足印度洋,要么与沿岸国建立军事同盟或军事合作关系,要么直接在印度洋建立军事基地并将其作为前沿部署的跳板。这已成为印度洋战略局势的主要特征之一。考虑到印度洋局势稳定对印度发展的重要性,印度政府希望塑造“不存在紧张局势的印度洋”[35],并据此采取了若干主动措施,积极谋求有利于自身的地缘政治格局。英国20世纪60年代撤离印度洋后,印度借不结盟国家会议提出将印度洋地区建设成无核区或和平区,并不断积极活动,成功促成联合国大会1971年通过决议宣布印度洋为无核区。面对超级大国势力进入印度洋并致力于常驻此地的现实,印度并不打算妥协,而是毫不犹豫地公开极力反对:它对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驻军的坚决反对就是例证。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还提出了反对区外大国对南亚地区事务进行干涉的“英迪拉主义”。

冷战结束后,苏联撤走部署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力量,美国及其盟国在印度洋占据了主导优势,美国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安全关系有所发展,非传统安全因素(如海上恐怖主义、海盗、海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明显上升,这些都成为印度在海上安全领域面临的新问题。印方对这一态势充满了危机感,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看法认为:“印度洋已成为北约湖(Nato Lake),由美国领导的北约盟友和非北约盟友如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主导着;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美国领导的联盟都将对海上安全构成潜在挑战。”[36]根据对威胁的认知,印度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颁布了海洋战略的指导性文件《印度海洋学说》(“Maritime Doctrine”)与《海洋战略》(“Maritime Strategy”),2007年5月印度海军又发表了《印度海洋军事战略》(“Freedom to Use the Sea:Indian'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根据对威胁的认知,印度国防部门的这三份文件阐述了印度海上利益范围、海上军事战略目标以及海军任务等内容,鲜明地反映了新时期印度的海上安全战略,即“维护安全和控制印度洋”。

第一,上述文件划分了印度在印度洋的首要利益区和次要利益区,将印度的海上利益圈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延伸到东太平洋地区。首要利益区包括:(1)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包括印度沿海岛屿、专属经济区以内的海域。(2)进出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主要是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波斯湾、印度洋上重要的国际航道以及好望角。次要利益区,主要是南印度洋地区、红海、南海以及东太平洋地区。《印度海洋学说》指出:印度的首要海洋利益是保证国家安全。这不仅限于保卫海岸线和岛屿领土,也同样适用于保护在专属经济区的利益[37]。印度海军的“层防战略”也与此遥相呼应。这一战略将印度海洋防务由沿岸推至远洋地区,其目标一是确保印度国土、海岸线、领海的安全,控制“本国的专属经济区”;二是控制邻近海域;三是对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实施不间断的控制,战时进行有效的海上封锁;四是建立均衡的远洋舰队,东扩进入南海,涉足西太平洋,南扩绕过好望角,驰骋大西洋[38]

第二,文件指出了印度海上安全利益。《印度海洋学说》指出,确保海上交通线始终畅通是印度的首要海上国家利益[39]。《印度海洋军事战略》言明:“印度主要的海洋军事利益是维护国家安全,阻止区外国家对印度进行干涉。在任何情况下,为了国家的利益,印度有自由使用海洋的权力。”[40]

第三,文件还规定了印度海军的任务。“海军主要是确保海上航行自由的主要方式,以及防止他国海军危害印度自由航行的利益。可以通过海军加强与其他海权国的关系,促进相互交流和合作,也可以充当一支强大的威慑力量,防止冲突或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41]

(三)“印度之洋”战略的实施

印度拥有长达5560公里的海岸线,专属海域面积逾200万平方公里,而印度的能源及对外贸易高达九成通过海运,控制印度洋长久以来一直是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42]。因此,印度国防部部长普拉纳布·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公开表示,印度“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来保护不断增加的海上利益”[43]。更有甚者认为:“凡是发生在印度洋区域的任何事情都会对其国家安全造成影响,因此都应给予关注。”[44]总理曼·辛格也公开表示:“印度的战略利益区从波斯湾延伸到马六甲海峡。”[45]由此可见,印度对海上利益范围的定义早已远远超出印度领海或管辖海域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印度洋地区。

综合印度对海上安全和海上利益的认知可得知,控制印度洋,做“海权大国”,是印度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46]。为了加速印度海军军事现代化,印度要求把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用于国防开支,以加强军事装备,提高军队战斗力[47]。印度每年的防务开支不断增长,2008—2009年财政年度增加了10%,到2012—2013年增加了17.63%(参见表1-2)[48]。印度海军的经费尤其呈增长趋势,2009—2010财政年度到2010—2011财政年度,海军经费每年占印度国防经费的15%左右,但在2012—2013财政年度已增加到19%(参见表1-3)[49]

表1-2 印度国防预算对比数据

(注释:原出处的货币单位为卢比。图表中的货币已经转换为美元。1 000万卢比=209 105.39美元)

图1-1 印度各军种占国防预算的份额

印度的海上战略兼顾硬实力与软实力。印度海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印度的安全以及印度海上航运通道的安全。积极提升海军实力,全力提高海洋控制力和海上威慑力,这一直是印度追求的海上安全战略目标。印度海军的大规模发展始于1969年至1970年之间,它是1969年至1974年期间印度新防务计划的第一阶段[50]。印度拥有目前在南亚地区实力最强大的海军:现有132艘舰艇(包括50艘主力战舰及14艘老旧潜艇)、80架飞机、122架直升机和14架无人侦察机[51]。至2010年,印度海军共有58 350名现役人员,包括7 000名海军航空兵,1 2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1 000名海上卫队队员(Sagar Prahari Bal)[52]。另据《简氏防务周刊》预测,印度海军在2020年时总兵力将达10万人,部署145艘新式船舰,海军势力将从印度洋延伸至太平洋中部[53]

目前印度海军共有“东”“西”两支舰队,东部、西部和南部三个地区级司令部。其中东部海军司令部位于维沙卡帕特南,辖东部舰队,负责东部沿海及孟加拉湾的防御;西部海军司令部位于孟买,辖西部舰队,负责西部沿海与阿拉伯海的防御;南部司令部位于科钦,主要负责训练工作。此外,印度海军还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了海军站,主要负责监控和巡逻莫赞比克湾和南印度洋海域。在也门和越南,印度海军也获得了停泊权。

在印度的陆、海、空三军中,海军的现代化发展最快,并拥有三项关键性装备——远程飞机、航母、核潜艇。印度海军也由此成为印度洋沿岸各国中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力量[54]。多年来,印度通过自产军备、联合生产军备以及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合作,不断提升其军备水平。

早在1986年,印度就成为“二战”后唯一同时拥有两艘航母的亚洲国家。第一艘是1957年印度从英国购得的退役的轻型航母“大力神”号,并改名为“维克兰特”(INS Vikrant)号。该航母最初搭载了英国海鹰战斗轰炸机和法国反潜机,配16门(后减为8门)40毫米博福斯舰炮。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该航母实施了海上封锁,为印度赢得战争立了大功,并于1997年退役。目前,印度服役的唯一一艘航母是1986年印度从英国手中购买的在福兰克战役期间表现杰出的退役航空母舰“竞技神”号,后更名为“维拉特”号(INS Virrat)。该航母配备12至18艘“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7到8架“海王”直升机,以及以色列制造的“巴拉克”导弹定点防御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可承载30架海鹞战斗机。目前海鹞战斗机配备的是“海鹰”反舰导弹和“玛尔塔”550型魔术导弹。舰载飞机可执行反潜战、搜救和运输工作[55]。1999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约购买俄罗斯无力负担维护费用的“基辅”级航空母舰“戈而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并将其更名为“维克拉蒂姆亚”号(INS Vikramaditya),目前正在与俄罗斯协商进行改装。2011年12月,印度首艘国产“维克兰特”号(INS Vikrant)航母“下水”,预计2014年服役,标志着其“控制印度洋”战略目标向前迈进一步。该航空母舰排水量为4000吨,甲板设计有两条200米长的跑道供战机起落,还可搭载30到50架战机,并可存放17到30架在机舱内。此外,该航母还计划装配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多功能雷达、近距离武器系统和最先进的C/D型空中预警雷达和V/UHF空中导航定位系统等[56](印度航母的情况参见表1-3)。

早在2007年,印度就已拥有19艘潜艇,其中包括5艘F级潜艇、10艘基洛级潜艇,以及4艘德国209级潜艇。当时,印度就计划与法国海军造船局合作生产6艘“天蝎”级潜艇。“天蝎”级潜艇拥有类似核潜艇的长程潜行能力,水下续航力高达17天,还可发射“飞鱼”反舰导弹[57]。在俄罗斯及德国的技术协助下,印度以俄罗斯C-1级核攻击潜艇为蓝图,截至2007年已经生产了5艘核潜艇[58]。2012年4月,俄罗斯“海豹”号核潜艇正式交付印度海军。该核潜艇排水量超过1.2万吨,可发射搭载核弹头的巡航导弹,这让印度终于跻身于“核潜艇大国俱乐部”[59]。4月19日,印度成功试射自主研发的烈火-5导弹,能够打击5000公里以外的目标。印度媒体称这标志着印度已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是印度寻求安全状态的另一里程碑[60]

由此,通过航母、核潜艇以及导弹相结合,印度海军“多维”作战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印度海军更是加速发展,计划在今后15年斥资超过3万亿卢比(约合600亿美元),将海军打造成“拥有广泛影响的全新的多维海军”,即通过威力强大的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以及超音速海上攻击战斗机来彰显三维空间战斗力。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2012年4月报道,印海军拟花费40亿美元购75架新型多功能直升机,用于反潜战、反水面战和特种部队行动,将有助于维护其在印度洋海域的利益。印度海军还计划采购新型多功能直升机用于反潜战、反水面战和特种部队行动。

表1-3 目前印度拥有的航母

就软实力而言,印度注重外交手段,大力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和区外国家的联系,实施“全方位”海上外交。第一,印度加强与西印度洋海域国家的海上联系,拓展在该海域的影响力。如,印度与毛里求斯商讨了在毛安装监听设施的可能性;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了第一个海外监听站,主要负责监控和巡逻莫赞比克湾和南印度洋海域,借此极大地提高了印度封锁非洲海岸船舶运输的能力。印度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各国海军的联系,派舰艇访问了科威特、阿曼、巴林、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吉布提等,并与这些国家的海军进行了联合海上军事演习。印度海军还在也门获得了停泊权。

第二,在北印度洋水域,印度维持与伊朗的良好传统联系,缓和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以营造安全与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借助一些双边机制,印伊还定期举行双边会谈。印度国防分析所(IDSA)与伊朗政治与国际研究所(IPIS)定期举行圆桌会议,就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观点。2011年3月,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Shri S.Menon)等访问伊朗。7月,印度外交部部长拉奥琪(Nirupama Rao)访问伊朗,双方就反恐、能源安全、北南交通走廊、阿富汗局势与地区安全和稳定交换了意见[61]。印巴关系一直起伏不定。为了缓解2008年孟买袭击事件后印巴的紧张关系,自2011年两国恢复了中断许久的正常化谈判。两国的国防部部长、外交部部长等高层举行定期会谈,促使两国关系再次取得积极进展。2012年4月,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在时隔7年后,首次访问了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了会谈。双方表示希望以务实的方式解决两国长期面临的问题,并期待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这是印巴关系正常化道路上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步[62]

第三,在东印度洋水域,以“东向政策”为切入点,并借助东盟地区论坛,印度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成员国的海军联系,并为某些东盟国家提供防务服务,借机逐步进入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1996年,印度加入东盟地区论坛(ARF)后,已举办多次与维和、海上安全、打击海盗及网络安全等议题相关的研讨会、专题讨论会,还为东盟成员国举办培训项目等。此外,印度还一直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的各种活动。2011年3月,印度海军舰艇“克萨里(Kesari)”号和16名印度救灾部队官兵参与了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桌面高层演习(TTX)”和“2011年救灾演习实地操练”。可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是印度“东向”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不仅逐渐扩大了印度与东盟成员国家的互动,而且也将其影响力扩展至亚太地区。

详情参见表1-4和表1-5。

表1-4 在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印度主持或举办的会议或专题讨论会(2000—2009年)[63]

续表1-4

表1-5 印度参与的东盟地区论坛活动

第四,通过一些地区机制,加强与机制成员国间的互动联系与对机制的主导作用,进而将整个环印度洋地区国家很好地联系了起来,不断扩大与深化其影响力。1997年,印度联合南非发起了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OR-ARC),印度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参见表1-6)2008年,印度又召集了印度洋海军研讨会(IONS),三十多个印度洋沿岸国的海军首脑与会,这进一步彰显了印度主导印度洋地区事务的意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美国和中国参加该研讨会的要求一开始都遭到了拒绝,美国在后来才成为观察员国。2012年2月,印度海军还与13个印度洋沿岸国在安达曼—尼科巴海域举行了代号为“米兰”系列第8次联合军演,该演习的参演国涵盖了印度洋水域多数国家[64]。演习目的是加强海上反恐,打击海盗和非法捕捞,演练人道主义搜索和救援行动,这不仅展示了印度谋求在该海域发挥主导作用的意图,而且间接展示了印度日益强大的海军实力。

表1-6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OR-ARC)[65]

第五,抛弃冷战思维与“不结盟”外交,从务实角度出发,积极、主动拓展与区外国家间的海上安全合作,提升其战略影响力。如,为应对印度洋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印度与中国在海上安全领域开展了友好合作,推动两国海军高层互访、海上联合训练、亚丁湾护航,开辟了“轮班”值守亚丁湾的新型合作模式。借助双边或多边框架协议,印度与日本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也日益频繁,包括高层互访、两国海军联合军演等。

综上,印度的海上安全观——“印度的安危系于印度洋”来自于强烈的海洋忧患意识,即“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进而推动了对“印度之洋”战略目标的强烈诉求。为此,印度大力建设海军,推动“层防战略”,发展“全方位”海上外交,借助软实力和硬实力并重的综合策略,较为成功地在印度洋建立并强化了海上势力,不断有效推进其“印度之洋”战略的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