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民意深度介入中国外交

网络民意深度介入中国外交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对外贸的依赖、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全球化席卷世界等原因,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互动日益密切。中国外交在多大程度上倚重网络舆论?通过梳理现状、发现缺陷并给出对策,为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实现良性互动提供理论可能,这正是本书研究的目标所在。面对这种可能的前景,针对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互动的研究,尤其富有现实意义。

第一节 网络民意深度介入中国外交

国际新闻研究领域涵盖极广,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舆论与外交互动关系的研究。在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中,对外政策被认为是国际体系和国家内部两个层面分别作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模式一方面关注全球政治层面上跨国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意义,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次国家层面上的机构、集团和党派,以及政治人物的斗争、官僚政治文化、来自民间基层的压力等在国家对外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国家不再被视为一个整体单一的行为体,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也不再是“实心台球”,其对外行为被解读为国内各种行为体博弈、妥协的结果。而在这些国内因素中,随着公民权利在新资讯平台下的不断彰显,舆论对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影响越来越重要。

2008年12月,因为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会见达赖,中国取消了中国—欧盟年度峰会并搁置或取消了部分中法经济合作项目。这是一种极不寻常的外交行动。此举虽然是针对萨科齐而来,旨在对其坚持会见达赖表示强烈不满,但该举动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连欧盟其他26国都深感惊讶,法国政府更是深受触动。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一方面认为中国的反应过于激烈,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网民的激烈反应和民间会不会因此再次出现反对法国和抵制法国货的运动感到担心——始于上世纪初叶的“洋人怕百姓”的说法仍然适用。对于中国网民铺天盖地针对萨科齐的抨击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法方多次不顾中方的交涉和劝告,执意损害中法关系,导致民众在互联网上发表针对萨科齐的不满言论,原因和责任不在中方,要求法方承担责任,想办法改正错误并采取行动,为中法关系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同法国的外交较量中,网络舆论也是中国外交倚重的力量——把网民的声音视作全体人民一致支持的表现,并在双边斗争中加以运用:2008年12月6日,被国外认为是“规范中国新闻立场与口径”的新华社网站首页,《我外交部阐明严正立场》与《中国网民很生气》[1]并列(见图0-1)。法方也注意到:网民压倒性地支持政府,在中国一些著名网站,比如天涯网站上,网民把萨科齐说成是法国的罪人,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蠢瓜。

img1

图0-1

这不是孤立的个案,实际上,在国界依然存在的当今国际社会中,网络民意已经成了首先能够让他国感受到的国民情绪。网络舆论开始介入外交,而且程度越来越深,在缺乏其他正常民意表达渠道的中国,这种趋势表现得尤其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非常关心。由于对外贸的依赖、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全球化席卷世界等原因,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互动日益密切。有交流互动就不可避免会出现利益冲突和摩擦,尤其是数百年来一直居于世界主导地位的西方,在面对中国崛起时艰难的格局调整与心理调适过程中,出现了政治对抗和文化傲慢等复杂情绪,更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外交活动与中外民间心理方面的激荡与磨合。而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卓有成效、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的中国民众开始以各种各样的草根运动和民间舆论来支持政府的外交行为。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起,网络舆论就开始成为这种民间舆论中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在每一次重大的外交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的参与,规模和影响不断壮大,并在2008年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峰。这一年,围绕西藏风波和北京奥运,全球各地的华人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同时采取行动,对抗西方的文化傲慢和对中国主权的干涉。

中国网民的同仇敌忾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团结和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但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因为网络舆论起于感情、聚自草根、尽心随性,不可能像专业人士那样在外交行为中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收发有度,在强硬的时候,它可能会表现得过于情绪化乃至极端化,从而挤压了外交妥协与回旋的空间。

由此,一个不断彰显的问题必须得到回答:网络舆论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怎样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中国外交在多大程度上倚重网络舆论?如何引导网络舆论与调整外交实践以达到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获得国内和谐与外交成效?

本书试图通过具体案例,以实证和思辨的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由于素材太多,且种类繁多、分布不均,为简化材料的选择与分析,以利于线索的厘清和观点的表达,本书在案例选择上多围绕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日关系中的网络舆论与外交互动展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2],历史仇恨和领土争端经常引发现实摩擦,使得我国在对日关系中的一点纠纷和意外都可能引发普遍的网络爱国主义情绪甚至是现实行动。尤其是,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学生,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绪浓厚,[3]对中日关系既关注又悲观,很容易不平则鸣。(图0-2是一位网友于2009年年初,在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校内网”上发起的一个调查。[4]

img2

图0-2

可以说,网络舆论在中日关系中表现得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因而最为集中。同时,在一段时期内,尤其是日本小泉纯一郎首相下台之后,中日外交也历经了从冰冻、解冻到融冰、暖春等各个过程,这就使得本书——主要以对日关系为例来探究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的互动——有了丰富而完整的样本。通过梳理现状、发现缺陷并给出对策,为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实现良性互动提供理论可能,这正是本书研究的目标所在。

中国的崛起既不同于与西方全面对抗的苏联,亦有别于全方位融入西方经济和政治体系的日本,有着对西方而言不可预测和难以掌控的自身发展逻辑,必将导致现有国际秩序的重塑和既得利益者的心理动荡。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挥之不去、西方各国一筹莫展的情况下,难免会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为了转移民众的视线、避免国内的不满情绪而拿中国说事儿。而忍了太久的中国外交和憋屈异常的民间情绪也不可能一再退让,和谐世界不等于委曲求全。这样,除了外交上的针锋相对,心态各异、认知悬殊的中国和西方民间层面上的情感冲突与心理磨合也会不断由深层浮上表面、从潜在演化为显在、从偶尔发展为经常。面对这种可能的前景,针对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互动的研究,尤其富有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