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以后之国际政局

年以后之国际政局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毕士马克从1864年侵入叙和两州以来之事业告厥成功。德法战后之45年间,德意志帝国为欧洲政治之主要的因素。他要巩固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不能不设法减少外敌,多植与国。29日,临时政府以命令宣布于2月8日举行国民议会之选举,定于2月12日开会于博多城。2月16日,国民议会举铁耳为法兰西之行政首长。

第一节 1871年以后之国际政局

欧洲之新势力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毕士马克从1864年侵入叙和两州以来之事业告厥成功。普鲁士继续三次胜利的战争(对丹麦、对奥大利、对法兰西),根本的改变欧洲政治生活。德意志尚未构成一个政治的势力,(因为旧神圣罗马帝国之性质是国际的,而不是民族的,)忽成为欧洲之霸国;而继续保有此地位,以至于1914年之欧战。普鲁士为新德意志之主宰,输入德意志素所缺乏的纪律与组织。从此以后,屹立于欧洲中原的强国,就不是一个单独的普鲁士,而是一个大一统的德意志。换句话说,全德意志在政治上皆已经普鲁士化。如此一时在欧洲政治上产生一个强大的新势力,旧来的国际均势完全推翻。所以1871年德意志帝国之建立,可说是19世纪中一个最大的政治事实。凡欲了解最近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者,皆不能不追溯到此事。

新欧洲与旧欧洲

从普奥战争以至普法战役结局(1866~1871年)之五年间,国际形势所生之变化如此之大,实破坏梅特涅建设之旧欧洲及其条约,而产出一个新欧洲来。1871年之欧洲对于1815年之欧洲有一个优点,即此新欧洲是建立在制胜的民族上;意大利与德意志在维也纳公会之时,视为仅属地理的名词,今乃完成民族的统一,组成巩固的国家。然而对于此优点,亦有其劣点,即1815年之决定为国际的,而1871年之决定则由单独一国之意志所强致者;《维也纳条约》至少表面上系根据确定的公认的原则,而1871年《佛兰克弗特条约》则纯为一个战胜国的利益而订立。德意志帝国完成本国民族的统一,但全不为异民族之利益设想,而且全然漠视之、蹂躏之。因为政治上军事上的理由,它从法兰西强索得阿耳沙斯罗连两州,从丹麦夺得叙列色维格,而其治下之波兰人亦从18世纪以来,始终屈服于其压制政治之下。尤其阿罗两州之割让,于法兰西为莫大的损失与耻辱;法兰西国民虽咎拿破仑三世之误国,然深愤德意志之骄横强暴,认为不共戴天之仇。从1871年《佛兰克弗特条约》缔结以后,法德两国互有敌视,无融洽之地步;此后40余年武装和平的局面可说是在此处种的祸根。

民族的发展与冲突

普法战争直接的结果,完成德意志统一,建设德意志帝国;而其一个间接的结果,则是完成意大利半岛统一。在战争中,法国驻防罗马保护教皇之军队撤回,而值塞丹战役以后,意大利敢公然进兵罗马,取为意大利王国之首都,于是意大利人多年渴望的统一事业乃告完成。普法战争的再一个间接的结果,就是俄国恢复它在黑海的支配权。黑海中立化,换句话说,即不许设置兵工厂与海军,本是1856年《巴黎条约》所规定的。俄政府乘普法战中,而得普国的好意赞助,乃公然宣言《巴黎条约》关于此层之规定作废,恢复俄国在黑海行动之自由(1870年10月29日)。《巴黎条约》当事国(尤其英国)虽愤俄国之行为,然亦无法抵制,惟有任《巴黎条约》破坏,而以1871年1月17日之《伦敦议定书》,立一“公约不得由一方单独废止”之宣言,敷衍面目了事。3月13日之《伦敦协约》废止《巴黎条约》关于黑海中立化之一条,以适应既成的事实,惟鞑靼雷斯海峡不许外国军舰出入之原则仍旧保存。俄国从此恢复黑海权力,亦是近东问题再起纷争的张本。

从全体上看来,1815年维也纳公会建造的欧洲政局,到1871年全然推翻。从1871年以后,欧洲的政治问题,已不是关于此一国的王位继承,或彼一国的革命扑灭,甲民族的解放运动,或乙民族的统一完成等项局部的问题,而是新旧国家势力冲突问题,独立的大民族对外发展、彼此争霸的问题。所谓大德意志主义、大斯拉夫主义、大英帝国主义乃至未恢复的意大利(Italia irredenta)运动,皆是以民族利益的名义,从事帝国主义的政策者。从1871~1914年,虽然在欧洲的强国彼此尚未有互相战争之事,然武装平和之负累,较之前一时代的战争,更为难堪。

战后毕士马克之外交政策

德法战后之45年间,德意志帝国为欧洲政治之主要的因素。毕士马克主持新帝国之政府,对于德意志之地位亦颇不能安心。他在对外关系上一件最苦心的事,是在如何巩固此新帝国之地位。他要巩固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不能不设法减少外敌,多植与国。他要在德意志势力之下组成一个亲德的联合,以防其仇敌法兰西之复兴。此时希望可以积极为德意志之与国者,惟有俄、奥、意三国。意俄两国比较的容易联络,惟奥大利方面之协定一时煞费苦心。而毕士马克之事业,则因毕司特之去职而臻于利便;毕司特虽不是一个大政治家,然他是始终极力反对毕士马克之唯一人。毕司特之去职,殆因为奥皇觉得与德意志帝国对抗已无成功之望,而采定安德塞(Andrassy,匈牙利政治家)主张的东向侵略巴尔干政策。于是毕司特外调伦敦大使,而安德塞伯入为奥国宰相。

三皇同盟

在1872年9月,奥皇佛兰西斯·若瑟夫带同安得塞亲游柏林。俄皇同时亦带同科耳恰可夫赴德京。所谓“三皇同盟”即订于彼处。严格说起来,此不是一个同盟,而不过是一个协商:德、奥、俄三国宰相交换文书,约定维持既存的欧洲形势;协同处决欧洲东南部的纷争;共同抵制革命运动(时俄皇亚历山大畏惧虚无主义Nihilism)。

德法的关系

此时法兰西势力之渐恢复,有以使毕士马克抱不安之念。塞丹战后之第3日(9月4日),巴黎起一个平和的革命,推翻帝政,建设临时的国防政府。1871年1月28日巴黎降伏,与德军缔结休战条约。29日,临时政府以命令宣布于2月8日举行国民议会之选举,定于2月12日开会于博多城(Bordeaux)。2月16日,国民议会举铁耳为法兰西之行政首长。国民议会议决废黜拿破仑、对德讲和两事之后,决定移于乌塞开会。3月20日,国民议会在乌塞开第一次会议。国民议会与德国缔结《佛兰克弗特和约》(5月10日),结束战事以后,又须对待巴黎之急进党叛乱,而于流血之惨状中打平之(5月21~28日)。国民议会既完成此项困难事业,乃从事于恢复法兰西元气,及为法兰西制定永久的国宪。铁耳于此表示其为一富于热诚毅力的政治家。法兰西在他的统治之下,恢复元气之速,出人意外。不到1873年年终,对德赔款已付清(1872年法兰西政府所发之公债应募额超过14倍);而在同年7月,德军全然撤出法境。在同时期中,一般兵役制采定;地方政府改组;国境防御增强;工业与信用恢复。最后在1875年麦玛韩(MacMahon)元帅执政时代(麦玛韩于1873年继铁耳为总统),法兰西国宪制成,第三共和成立。法兰西如此积极进行的情景,不免大招德国的疑忌。毕士马克从法国索得阿罗两州,于佛兰克弗特课以苛酷的条件,原想一举打落法国,使不能再与德为敌。今见法国渐渐恢复元气,国力增强起来,于是又要施其侵逼手段。1875年为法兰西树立第三共和之年,而法国议院又适通过增加军备之议案,德意志政府以为此是法兰西各党一致准备复仇之兆。毕士马克表示开战之意,而德意志军人又为攻击法国之准备。一时法德战争似将复起。幸而俄英两国政府起而干涉,公然对法表同情,制止德政府之行动(1875年4月),毕士马克乃不能达到欺压法国之目的。法国因此得立足于西欧,安然作生聚教训之计。德政府与俄国之感情,自此亦渐疏隔起来。此事亦可说是俄国对外倾向移动,欧洲国际关系变化之一个转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