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尊崇科举的时代

尊崇科举的时代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时代是指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社会高度重视科举、科举具有重要影响的时代。中国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虽然科举在社会上的重要性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都属于科举时代。到唐代,科举制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明代则是一个高度崇重科举的朝代。由于科举制的兴起,在人们的择偶观念中,郎才女貌比门当户对更重要,而所谓才,主要是指能考中科举的文才。

科举时代是指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社会高度重视科举、科举具有重要影响的时代。中国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虽然科举在社会上的重要性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都属于科举时代。可以这么说,所谓科举时代,也就是实行科举、尊崇科举的时代。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创建了进士科,虽然因国祚短促,进士科的影响还未充分显露,但标志着科举时代的开始。到唐代,科举制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朝廷将裨教化,广设科场”[1]。自唐太宗以后,进士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崇高,所以士人趋之若鹜,“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2]。受科举考试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推动,科举考试内容日渐丰富,考试条规趋于繁密,科举在社会上真正占有了重要地位。

从唐中宗神龙(705—707)以后,还形成了曲江宴会、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等科第风尚。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之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士女百姓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有时皇帝也登临曲江南岸的楼台观看,成为唐代京城的一大景观。这种风尚到唐玄宗时期更是盛行,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科举时代人们对科名的重视程度。唐代进士科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有如鲤鱼跃龙门,故云“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3]。新科进士甚至被形容为头上有“七尺焰光”[4]。“进士策名,向来所重,由此从官,第一出身”[5]。据说有位进士落第者曾将记有进士及第者名录的《登科记》放在头上顶礼膜拜,并说:“此即千佛名经也。”[6]晚唐时期,朝野进一步重视进士科。“朝廷设文学之科,以求髦俊,台阁清选,莫不由兹”[7]

宋代科举在社会上的地位十分崇高,状元登第仪式风光无比,甚至有领兵数十万恢复幽州蓟州、班师凯旋都不可与状元相比的说法。《儒林公议》卷上说:“每殿庭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摩肩不可过,锦鞯绣毂,角逐争先。至有登屋下瞰者,庶士倾羡,欢动都邑。”士子一旦及第登科,意味着十年寒窗生涯到了终端,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发展阶段。与现代社会职业多样化不同,在实行官本位体制的中国古代,科举是读书人出人头地实现人生抱负、施展才华的唯一途径,造成整个社会高度重视科举,出现“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况。

南宋科举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洪迈《容斋随笔》中记载了当时流传的得意、失意诗两首:“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诗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极矣。”[8]金榜题名与应举落第成为人生四大快事与悲事之一,足见科举在宋代社会影响之广泛。

元代科举所取人数虽然不很多,但进士的素质也很高,故《元史·选举志》说“科举取士,得人为盛焉”[9],元代民间也有“国朝入仕之门,莫尚进士科”[10]的说法。

明代则是一个高度崇重科举的朝代。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诏说:“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11]明清时期,科举发展得相当完备,政府对科举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社会对科举的重视也几近于顶礼膜拜的地步。明太宗时,已将考取进士视为“国家取人才第一要路”[12]。有明一代,“国家用人,率重科举,而科举取士,率重文章”[13]。史载“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14]。科举考试影响无孔不入,正如明末清初在中国居住过22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Alvaroz Semedo)所说的:“这些科举考试构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因为它事关权位、声望、荣誉及财富。它们是大家关切地注意的目标,是大家关怀备至、魂系梦萦的事物。”[15]

读书应举是科举时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仕宦的必由之路,因而科举成为当时人文活动的首要内容和士人发展的首要步骤。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借人物之口说:“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第十五回中则说:“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中举及第不仅意味着人生际遇的转折,而且可以光耀门楣。有的西方人认为,就是古代希腊奥林匹克的得胜者也不及在北京殿试及第者来得荣耀[16]。彭元瑞在《录遗告子》中说:“科举一道,得失颇重,不特功名之路,抑且颜面所关。”[17]《二刻拍案惊奇》中载有《女秀才移花接木》的故事,其中谈到社会上重视进士的情况,并说“世间情面,哪有不让缙绅的?”《警世通言》第十八卷和《今古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则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

科名为社会所崇尚,流风所及,甚至还形成了榜下择婿的习俗。唐代进士放榜之后,“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18]。由于科举制的兴起,在人们的择偶观念中,郎才女貌比门当户对更重要,而所谓才,主要是指能考中科举的文才。宋代女子择偶,最重进士及第,乃至盛行“榜下捉婿”的风尚。“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试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家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于饵士人,使之俯就”[19]。这种婚姻重科第的习俗到清代还普遍存在,并有所发展。在有些地区,甚至认为与新秀才接触都会给女子带来好运。据《清稗类钞》载:“科举时代,江苏之常州各属院试,必于江阴,凡赁庑者,一衿既青,门前屋角,必有妇女于暗中牵襟弄裾,名曰摸秀,谓可得佳婿,兆宜男。又或于院试奖赏之日,小家新妇联袂出游,故与新秀才摩肩而过,谓曰轧秀。”[20]连与新进秀才触碰都能带来福气,说明科第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美妙。

总之,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影响重大而深远,几乎到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程度。只是物极必反,清代科举也极盛而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东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科举制生存的社会文化根基发生动摇,终于在1905年走到穷途末路,结束了1300年的科举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