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影响巨大。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9年清政府对秀才进行的贡员考试。举人就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第一名叫“解元”。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科名,进士是历代科举考试中最受重视的科目。

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影响巨大。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9年清政府对秀才进行的贡员考试。

考试分为:

1.院试:凡入学者必须经过,录取者为“童生”;再经“岁考”,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由朝廷派官员主考。

2.乡试:每三年(一般在八月)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举人就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季(三月)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在京城殿廷举行,皇帝亲自面试,是最高级的科举考试。殿试中按成绩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科名,进士是历代科举考试中最受重视的科目。

如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