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科举学”的内涵

古代“科举学”的内涵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古代“科举学”的含义与现代“科举学”不大相同。而“科举学”在古代虽也有演变,但都是指关于科举的学问,与科举密切相关。使用“科举学”一词的中国古代文献还有许多,但以上诸例,已足以说明“科举学”一词乃古已有之。“科举学”实即“科举之学”的简称。而“科举学”实即“科举之学”的简称[10],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近似于“科举学”的含义而且更为常见的词语是“举子业”或“举业”,此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不胜枚举。

虽然历史上早已存在“科举学”的特定用法,我也曾阅读过大量的科举史料,也看到过许多“科举之学”的提法,但过去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却未正面遇到过“科举学”这三个字,可见要将其发掘出来谈何容易。我是在提出“科举学”这一概念近十年之后,才发现“科举学”一词古已有之,这还是拜计算机和互联网之赐。从网上搜索,偶然看到一两条相关线索,然后顺藤摸瓜,找到原始文献出处。知道过去已有“科举学”一词之后,继续跟踪追击,并通过朋友在《四库全书》中代为搜索[1],扩大战果,至今已发现宋代到清代之间使用“科举学”一词的文献有30余次。这真是知难行易。当然,古代文献中出现“科举学”一词远不止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不过,古代“科举学”的含义与现代“科举学”不大相同。由于科举制存在时间长,影响大,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形成了众多的词汇。其实现代词语中有许多与科举有关,连“科学”一词的词源也是从“科举之学”演化而来,在19世纪60年代,日本人从中国宋代用法中借来了术语“科学”[2]。只是“科学”一词虽然脱胎于“科举之学”,但经过日本人的借用迁移之后,语义已发生变化,一般专指自然方面的学问,用来指英语中的science一词,与科举已没有什么关系了。而“科举学”在古代虽也有演变,但都是指关于科举的学问,与科举密切相关。

自从宋代“科举”逐渐取代“贡举”的概念之后,有不少人使用“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称法,以下略举数例。

宋代《宣和书谱》卷十二《米芾》载言:“米芾字符章,初居太原,后为襄阳人,官至礼部员外郎。博闻尚古,不喜科举学。”这是目前笔者所见到的最早使用“科举学”一词的文献,这里的“科举学”意指应举的学问或备考科举的学问,也就是一些应试的文体作法或学问。换句话说,即岳珂《愧郯录》所提到的“决科之学”。又,黄震《黄氏日抄》卷九七《广德县尉赵君墓碣》载:“(景定四年)既葬碣墓,千里请铭于某曰:吾父幼尝刲股活其母,长魁国子监,以杂犯黜,遂弃科举学。”宋代叶适《水心集》卷十六《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说:

绍兴庚辰,礼部奏第一;前九年,著作以词赋在第二。二公不为科举学,虽场屋荒速之文与论著金石等,而《春秋》于三家凡例外,自出新义。

元人姚燧为宋人高翥《菊▍集》所作序文中说,高翥“少颖拔不羁,抗志厉节,好读奇书,厌科举学”。此处的“科举学”也是指应考科举的学问。元人戴表元《剡源集》卷十八说:“今科举学尽衰,士得返本趋古。”即指在元初未实行科举制的情况下,有关科举的应试之学衰废。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五○《题噩上人叠秀轩赋后》云:“渡江以来,诸贤蹈袭苏学,以雄快直致为夸,诗与文率相成风。科举学盛,屈宋不入于口耳,积弊几二百年。”

明代永乐七年,晏璧为陈谟《海桑集》所作序文说:“先生生元大德乙巳间,敏而力学,犹及登宋元遗老巨公之门,务躬行践履,尝与计偕,试于有司不偶,即弃去,肆力古文辞。元运既迁,科举学废,乡人士子从先生讲道德性命之懿,接踵于户。”夏胜良《东洲初稿》卷五《孙蒙斋先生墓志铭》:“以程朱精确论议注礼易讲义,与陈氏集说互有发明,而于胡伯通氏若夙契焉,谓不为科举学所蔽也,故其学不轻授受。”张岳《小山类稿》卷十六《荒山朱先生墓志铭》载:“先生讳轸……以成化甲午七月十四日生……尤留心世务,尝采择当今可行者,聚以成帙。通达详练,见之者又知其有治事之才,非止于经学专门者也。自科举学兴,国论不下采于乡。”

清代汪琬《尧峰文钞》卷二十《陈处士墓表》:“君,书生,又贵公子也,苟不得志,则当键户濡首,习为科举学耳。”又如清代文学家沈曾植在光绪年间所撰《海日楼诗集》卷一《古诗》开首便有“少为科举学,壮涉百家流”之句。

从唐代至清末,参加科举是大多数知识分子实现人生抱负的必经阶段,备考科举而付出的努力大到足以使这一类备考成为一种特别而专门的学问,因此才被称之为“学”。使用“科举学”一词的中国古代文献还有许多,但以上诸例,已足以说明“科举学”一词乃古已有之。

“科举学”实即“科举之学”的简称。在科举时代,除直接使用“科举学”一词之外,更多的人是使用“科举之学”的提法。如《程子语录》载程颐的观点说:“科举之学,不患妨功,惟患夺志耳。”朱熹曾说,“大抵科举之学,误人知见,坏人心术”[3]。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便将朱熹有关科举的言论归并在一起,用“以下论科举之学”引导标明,又有“或问科举之学”的提法[4]。元人刘祁《归潜志》卷七云:

南渡以来,士人多为古学,以著作诗文相高。然旧日专为科举之学者,疾之为仇雠。苦分为两途,互相诋讥。其作诗文者,目举子为科举之学。为科举之学者,指文士为任子弟,笑其不工科举。

明末清初黄宗羲也经常使用“科举之学”的提法,如说“自科举之学盛,世不复知有书矣”[5],“自科举之学兴,而师道亡矣”[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六在谈到元代袁俊翁《四书疑节》时,认为该书“虽亦科举之学,然非融贯经义,昭晰无疑,则格阂不能下一语,非犹夫明人科举之学也”。陶福履《常谈》说:“元以四书试士,于是四书有科举之学。”[7]孙鼎臣在《治论》中说:“天下之习,不惟其教,而惟其所取。所取而为科举之文欤,则其学为科举之学。”[8]在清嘉庆八年(1803)贮书楼刊刻的《眉园日课》中,录有眉园家塾的《学规八条》,在“身心之学”、“政治之学”、“经籍之学”、“史汉之学”、“文选之学”、说文之学、馆阁之学之后,第八条是科举之学[9]。从科举之学与政治之学、文选之学等并列的情况来看,这里的科举之学已有专门之学的含义。有关“科举之学”的提法实在太多,本文没有必要详细列举。总之,“科举之学”是当时人的惯用法。而“科举学”实即“科举之学”的简称[10],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

近似于“科举学”的含义而且更为常见的词语是“举子业”或“举业”,此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不胜枚举。同时也可见到介于“科举学”和“举子业”之间的“举子学”或“科举之业”等词语,如《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元晦》载朱熹问吕祖谦说:“观其气质似亦只做得举子学,初尚恐其不成,今既蒙奖诱,不知上面更能进步否?”《朱子大全》卷七八《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则有“世儒所诵科举之业者,一无得与于其间”的说法。《宋史》卷四二七《程颢传》载:“先生(程颢)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尧峰文钞》卷二十《敕赠文林郎户科左给事中蔺公墓表》云:“公讳献征,字某,少治科举业甚工。”另外,还有“三场之学”[11]、“进士之学”[12]等类似的提法。上述“举子学”、“科举之业”、“科举业”或“三场之学”、“进士之学”的含义与“科举学”或“科举之学”基本相同,都是指备考科举的学问或有关科举的学问的意思。

而且,韩国学者中也有使用“科举学”一词的。李氏朝鲜历史上曾长期实行科举制,也曾出现与中国科举类似的问题。李氏朝鲜后期,集儒学实学派大成的丁若镛(丁茶山)曾批判当时儒学界的诸多倾向,在《五学论》一文中,他对性理学、训诂学、文章学、科举学、术数学等五学加以批判[13]。这里所谓的“科举学”也是指应考科举之学,但与训诂学、文章学等并列,已含有一定的专门学问的意味。

当然,古代或科举时代的“科举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科举学”含义是有所不同的,古代的“科举学”或“科举之学”通常指的是如何考中的学业或学问,即应举之学或应试之学;当代的“科举学”指的是研究中国及东亚国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的学科或学问。简言之,古代“科举学”是指备考科举之学,现代“科举学”是指研究科举之学。但古代广大读书人热衷于“科举之学”留下了大量的资料,为今天研究“科举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4]。“科举学”是中国历史上的固有名词,只是现今的“科举学”被当代人赋予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学术性含义,可以说是古语今用或古为今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