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古代的气象学)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古代的气象学)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在农业生产、军事活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古人很重视“气象科学”。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在明代供职于钦天监,在清代又担任“钦天监监正”,相当于天文台台长,为中国的气象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和古代相比,目前的气象科学已经比较发达了,人们采用卫星等先进设备来预测天气,甚至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等技术来改变局部天气。不过,各种气象灾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战中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其实东风根本不是孔明借来的,而是他早就预测到会出现东风。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在农业生产、军事活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古人很重视“气象科学”。

相传早在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那时没有先进仪器,就只能凭借眼睛耳朵等器官。到了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这一官职哪朝哪代都少不了,秦汉时叫“太史令”,宋代时叫“司天监”,到明清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政府官员。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在明代供职于钦天监,在清代又担任“钦天监监正”,相当于天文台台长,为中国的气象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商代时利用占卜来预求天气信息,预测的时间可以到十天之后。可惜到西周时,占卜术失传了,人们只好用各种天气谚语和气候谚语来指导农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曾参尝试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风、雨、雷、雾、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庄周指出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使水面悄悄蒸发。

汉代,在《淮南子》中,第一次提到了二十四节气名,并提到“、铜凤凰、风铜鸟”三种测定风向仪器和“天平式土灰测湿计”这种测湿度的仪器。王充在《论衡》中批驳了当时在雷电认知方面的迷信观点,指出雷电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声是由于爆炸而产生的。蔡邕在《月令章句》中指出,虹的形成是“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

晋代盛行“相风木鸟”这种风向器,一般装置在城墙上或者天文部门内,也有设在太仆寺这种交通部门的。周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沈怀远《南越志》最早提到台风,当时称为“飓风”或“惧风”。

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乙已占》这本书里介绍了相风木鸟的构造、安装及用法,“木鸟口衔一支花,风来鸟首向之,花会旋转”。并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订出八个风力等级。唐代医学家王冰在整理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客串了一回气象学家,对国内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在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这个概念。

最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气象学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在《梦溪笔谈》里,涉及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秦九韶是个数学家,在《数书九章》里列出了四道测雨雪的算式,告诉人们如何根据不同形状的承雨雪器皿中所积雨雪,来算出平地雨雪的深度。

明朝末年开始,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气象知识。明朝进士熊明遇根据西洋科学原理,来研究风、云、雷、雨等气象现象和历史上各种气象灾害的起因。到清朝时,我国的气象科学与西方气象科学已经融合在一块儿,不再有中西之分了。

和古代相比,目前的气象科学已经比较发达了,人们采用卫星等先进设备来预测天气,甚至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等技术来改变局部天气。不过,各种气象灾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地球变暖、气候异常等问题成为了全球热点,现代人也将和古人一样,面临着“老天”的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