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始终对科举极为重视。明朝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在我国历史上,从科举制开始到废除,“连中三元”者一共有13人。明清特别重视科举取士,明朝曾规定非进士莫入翰林,非翰林莫入内阁。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学生入学受教育,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在痛斥八股之害的同时,纷纷发出改革科举的呼声。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一、明清科举概况

明代始终对科举极为重视。科举考试制度更为完善,更加注重形式,规条更加繁琐,而科举地位却更加提高。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

明朝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清代大体沿袭此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较前代更为繁杂而周密。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但在正式科举考试前尚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

童试。既是地方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获取“秀才”资格的考试。清代规定,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及格者称为“秀才”,同时可入地方府、州、县学为生员。获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逐级考试。

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各省乡试的场所称“贡院”。考期在秋八月,考生为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经考试合格者。乡试考中者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也可以就任小京官、州县属官或教官。

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师举行。这时,各地举人会集京师应进士考试,考期在春季,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试《四书》义1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4道,每道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考试论1道,限300字以上,判语5条,诏诰表内科1道;第三场考试经史时务策5道,均限300字以上。

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期在会试一个月以后。殿试没有淘汰,只是通过考试把应试者(即贡士)排出名次。应试者均被正式赐出身“进士”。“进士”一般分为三甲:一甲有三名,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兼解元、会元和状元于一身者,称“连中三元”。殿试放榜后,皇帝赐诸进士“恩荣宴”,一甲的三名进士放榜后即授予官职,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在我国历史上,从科举制开始到废除,“连中三元”者一共有13人。

明清特别重视科举取士,明朝曾规定非进士莫入翰林,非翰林莫入内阁。明朝一代宰相170多人,由翰林出者十分之九。所以,当时士人竞相参加科举。明朝还规定,参加科举者必须由学校出身,因此,科举对学校教育及学风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学生入学受教育,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二、八股文取士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考试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文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

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破题、承题和起讲为八股之前的格式,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才是八股正文,八股正文必须有四段对偶的句子,每段两股,合起来为八股。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

八股文源于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罢诗赋、帖经、墨义,采用经义取士,即以儒家经典为依据,阐发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王安石试图通过这样的文体,既能考察士人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又能考察其思维的敏捷性、政治才能、应变能力和文辞表达能力

八股文本身具有一定的优点:八股文严密的程式、严密的结构,培养锻炼了人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作文做事的严谨。严格的程式和标准化的内容有利于评分的客观性,这就促进了考试制度本身的逐步完善。但是,八股文也有一定的缺点:科举八股重而学校轻,人才废。把经义考试发展到极端,规范化、标准化,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使它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的工具,使其日益僵化而走上穷途末路,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读书人终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术之中,严重地败坏了学风。八股文有固定的文章格式,考试的题目又必出于《四书》、《五经》,这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他们想方设法搜集一些乡试、会试考中者的答卷作为范文,终日描摹,不仅不务经世致用之学,就连《五经》、《四书》也不认真去读。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可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这种侥幸奔竟之风,严重地妨碍学术的进步。

因此,八股取士自明朝末年开始,不断遭到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反对科举和八股取士的高潮。顾炎武、颜元甚至将八股取士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比较。他们在痛斥八股之害的同时,纷纷发出改革科举的呼声。但由于科举制度从根本上说,是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因此,一直得以维系下去,直到社会制度发生根本的变化才得以废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