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探花府的不速之客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探花府的不速之客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时间:2022-04-3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探花府的不速之客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岁月荏苒,一晃多年,小承恩已经渐渐长成学童。蔡府所有的活动吴承恩都参加了——当然只是混在看热闹的人群中。关于后来在蔡府发生的情况,我们还是看吴承恩自己的记载。不得而知,但很明确的是,少年吴承恩跨进蔡府时,应当也有一段卓异的表现,足以让蔡昂等前辈乡贤觉得眼前不请自来的这位年轻人“孺子可教”,也足以使吴承恩使用“登龙识李”的典故而不觉得惭愧。

探花府的不速之客_关于吴承恩的故事

岁月荏苒,一晃多年,小承恩已经渐渐长成学童。孩提时代的吴承恩一定给家人带来了很多快乐,不仅是笨拙的逗笑,而更多是发自内心的骄傲。因为这小孩太聪明,足以使吴家上下在邻里亲朋面前骄傲一回。

正德九年(1514)是春闱大比之年,这年皇上钦点的探花是淮安府的考生蔡昂。淮安历史上进士中式者堪称世代不绝,但进入三鼎甲却是第一次。消息传来,府县官员都有庆贺仪式,蔡家在所有人的口中顿时都升级为蔡府,而且确实在不久之后,原本算不上富庶的蔡家重新翻盖了门厅,摆上了石鼓,站上了门房,很有点高门大院的模样了。

蔡府也在河下,与吴承恩家住的打铜巷有一段不太长的距离。蔡府所有的活动吴承恩都参加了——当然只是混在看热闹的人群中。孩子们都喜欢鞭炮噼里啪啦响过之后的哑火,他们会把哑火掰开,倒出火药,等天黑透了用火媒子去点,也能弄一场小小的焰火晚会。吴承恩虽然手痒,但不会去捡,因为父亲向来不许他干这种事,说鞭炮要响给自己才有意思;主家吩咐下人给这些邻居的小孩送点糕点糖果和新科探花用过的文房用具之类的小礼品,让孩子们也讨个喜气,这些他都去拿了,他尤其喜欢人家送的旧笔,笔虽然秃了毛尖,但还是比他自己那些用得柔顺。当年他九岁,已经启蒙,进了一家私塾,吴家小店的生意不错,吴锐不欺行不霸市,童叟无欺不二价的经营理念从一开始的不被理解已经逐渐转换为良好的商业信誉,因此吴承恩读书再也不会出现当年父亲经历的窘困。塾师是个很严格的老夫子,平时对孩儿们看管很严,现在他们这伙小小读书郎,能够一趟又一趟跟着锣鼓声跑蔡府,实在是例外,显而易见,吴锐这样的家长们都已经向塾师打了关照,大家心照不宣,让孩子们见识见识这样的场面当然是件好事。

晚上,查完了例行功课,吴锐问:“今天看热闹了?”“是,先生放假的。”回答有点忐忑。“看出点门道没有?”“他们家是探花了。”“晓得就好。知道什么是探花吗?”“……”

吴锐虽然没有机会读书,但对于科举中的典章制度仍有了解。他告诉坐在膝下小凳上的承恩,探花就是进士中的第三名,读书人中进士了,皇上要请他们吃饭,叫琼林宴;为了表示春风得意的意思,新进士都要到御花园里折花,去之前呢,要派一位年轻英俊的领路,叫探花。现在这一科,蔡家的大公子就做了这探花郎,现在说不定就在接受皇上的赐宴呢,再然后呢,大公子就要进翰林院了。说着说着,眉飞色舞的吴锐眼里有了晶莹的闪光,没人知道他此时的思绪飞到了何处,坐在他对面的小承恩对于探花会给蔡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此刻并不十分了解,就连蔡府门口新制的石鼓他都不十分关心,但是“探花”的荣耀和父亲一本正经的古怪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已经知道这就是他将来要争取的目标。(www.guayunfan.com)再六年,蔡昂回乡探亲了,他此时的身份是翰林院编修充侍讲学士,也就是说已经成为皇上的顾问班子成员和备选的授课老师了。门庭若市、迎来送往照例会有,但这时大家的见面已经没有了当年那般的浮华,而成为了官员们交流联络或者地方乡耆名流的聚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某天的聚会上来了位不速之客。

吴承恩本年十五岁,已经是一个风度文雅的青年后生,在乡学中已经把书读得有点名气了。听说蔡昂前辈回乡,便有心约几位学伴登门拜访,但他把想法一说,就遭到了七嘴八舌的怀疑:“那是翰林府啊!”“不是异想天开吧?”去蔡府的路并不遥远,但心理上的差距却足够大。

蔡府的台阶比别人高一截是事实,自己没有半点功名也是事实,学伴们议了一阵,都退却了。但吴承恩还是决定闯一闯。

蔡家的黑漆大门紧闭着,但耳房虚掩可以进出,吴承恩有点犹豫。大门只在接待客人时才会打开,从这扇门走过,他就是客人;耳房的门供居家日用,从那儿经过,他就是邻居,他要从哪扇门走过?他想了想,觉得自己今天是专诚来拜访的,所以应该算客人。敲门的一刹那,他的心几乎蹦了出来,然而当门房走出来问询的时候,他定了定神,很礼貌地躬身一揖,异常镇定地自报了家门:“在下是贵府近邻吴承恩,字汝忠……”

关于后来在蔡府发生的情况,我们还是看吴承恩自己的记载。若干年后,蔡昂去世,吴承恩写了一篇长文《鹤江先生诔》,纪念这位他心目中最早的偶像,其中提到当年冒昧闯蔡府的事,用了“登龙识李”典故并说“即以斯文见赏”,看来当年在蔡府确实发生了非常精彩的一幕。“登龙识李”说的是后汉时孔子的二十代孙孔融拜访河南尹李膺的故事。孔融以早慧著称,十岁时随父亲赴京师。当时的一方诸侯李膺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轻易接待宾客,如果来访者不是当世名人或者通家世交,门人根本都不予通报。这倒引起了孔融的好奇,他想看看这位李膺到底是何许样人。他到了李府门上,对门人自称是李府通家子弟。李膺将他请入堂上后,看来者只是十岁的童子,不禁有些奇怪,问道:“莫非你的祖父与我有旧日情谊?”孔融回答说:“我的祖上孔子与阁下的祖上老子当年共同切磋互为师友,我与阁下自然也是世代通家了。”一席话使得在座宾客大为叹息,惊为奇才。叙谈间有一位宾客迟到,座中人将刚才的一幕告诉他,他不以为然地说:“少小聪明,长大未必出奇。”一边孔融随口答道:“听阁下的话,想必您就是早慧了!”以这个典故为参考,当时蔡府的座上有哪些名流?谁又是那位满脸不屑者?不得而知,但很明确的是,少年吴承恩跨进蔡府时,应当也有一段卓异的表现,足以让蔡昂等前辈乡贤觉得眼前不请自来的这位年轻人“孺子可教”,也足以使吴承恩使用“登龙识李”的典故而不觉得惭愧。

但是,也有件事要澄清一下。有人喜欢说吴承恩幼年时拜访名人储巏的故事,大意说吴承恩幼童时,淮安名人储巏回乡省亲,他是南京吏部左侍郎,春闱会试第一名,人称会元。吴承恩一本正经地去拜访他,并当众泼墨挥毫,在扇面上画了一张《扁舟泊江图》,图上一人正坐在舟上吹笛,江流浩荡,明月如钩,仿佛真有阵阵笛声悠悠飘来。储巏大喜,随即在画上题了一首诗“扁舟不用楫,万里流空明。江风供短笛,吹作裂云声”,以夸奖眼前少年,预示将来一定会名声大振。这个故事很有韵味,但细究起来甚为荒唐,包含了诸多误会。储巏实有其人,确是会元、正德年间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但他是泰州人,与淮安无关;而且正德八年(1513)即卒于任上,其时吴承恩仅八岁。所谓作画云云,可能是由储巏《柴墟文集》中的《汝忠扇次韵》诗附会而来,而彼汝忠未必是此汝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