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崇圣贤的文明素质

尊崇圣贤的文明素质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崇尚知识、尊崇圣贤的文明素质藏族人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看不见,上山看去;不知道,去问老人!”表明了藏族将老者作为社会财富、经验的集大成者而尊崇,这套经验或许是养儿育女的切身体验,或许是一辈子积累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于藏族人来讲,就是最实惠和有用的传统知识。
尊崇圣贤的文明素质_中国藏族

第八节 崇尚知识、尊崇圣贤的文明素质

藏族人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看不见,上山看去;不知道,去问老人!”表明了藏族将老者作为社会财富、经验的集大成者而尊崇,这套经验或许是养儿育女的切身体验,或许是一辈子积累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于藏族人来讲,就是最实惠和有用的传统知识。除了老人是知识的象征以外,藏族人也特别崇拜文字,认为文字具有神性,即使不识字的牧人,也不会随意踩踏藏文,总是把写有文字的纸张或刻有文字的石头放到高处、干净的地方,如果是经文,就会受到供奉。

藏族有很多推崇知识、尊重知识的谚语,像“接近有学问的人,自己也会变聪明”“欲胜对手,广习学问;若渡江河,必备船只”“智慧是穿不烂的衣裳,知识是取不尽的宝藏”“想走远路喂好马,想有学问学五明”“手掌遮不住阳光,谎言辩不过真理”等,讲的都是有学问的好处。对于藏族人来讲,高僧大德不仅是宗教使者,也是知识的突出代表者,他们被尊为“上师”,表明他们不仅要传递佛学知识,也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在传统藏族社会,每户人家至少要派出一个男孩到寺院当僧人,除了信仰的原因,也是因为在传统藏族社会,藏族人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所以只有在寺院才能识字、学大小五明,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绘画、雕塑、建筑等工艺美术类的技能。

藏文文献在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当中居于首位,其品种和数量之多,令世人瞩目。像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和佛学方面的经典名著,以佛教哲学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如各宗派在戒、定、慧、见、修、行诸方面的真知灼见,像宁玛派的“大圆满法”、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觉囊派的“他空见”、格鲁派的“缘起性空”等、以《大藏经》为代表的经籍以及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等文学作品、宗教艺术理论方面的经典等。

在藏族历史上,不同的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他们寄身寺刹,潜心修佛、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翻开藏族历史与文化的书籍,在这些贤德身上你能感受到一股强有力的精神,那就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废寝忘食的学习进取精神——像吞米·桑布扎不畏酷热疾病,为创造藏族新文字,广访高师,学成回到吐蕃;大译师仁钦桑布年届九十,还拜著名孟加拉高僧阿底峡为师,修习密宗;佛学泰斗宗喀巴大师少小离家去卫藏求学,为完成学业,获得成就,几乎求教了当时各个宗派的高德大师,民间传说他曾9年衣不解带,因此获得“百部论主”的美誉……这些学者在一代又一代藏族学子心目中有着光芒万丈的高大形象,尊崇贤者、习尚知识自然成为滋养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风尚,在他们的启迪下,无数藏族学人梦想一步步登上藏学知识的殿堂,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藏族文化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即使穷尽一生,所汲取的也只是沧海一粟。所以人们以格言:“博学多闻的学者,总是温良谦虚;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智者量大不声响,恰恰表示深而广;愚者自满到处讲,正好表明识不广”等来比喻藏族有学问的人其异常谦虚与谨慎的不凡气度,也提醒人们,藏族有识之士往往卧虎藏龙,千万不能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藏族社会推崇有知识的人,这种传统自古就有,特别是藏族社会慢慢进入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新一代的藏族人崇拜圣贤更甚于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