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的科举

宋代的科举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科举分文举和武举两大类,其中文举包括进士科和明经诸科。进士科是宋代科举的主体,是宋代持续时间最长、保持最为稳定、最为规范的一科。与唐代相比,宋代的进士科变化不大,主要考查考生经义、诗赋、策论等方面的才能。进士科前五名可授予京官,明经诸科中只有九经科与进士科基本相同,其余诸科及第只相当于进士科第三甲待遇。同时,宋代对科举考试管理更加严格。

一、宋代的科举

宋代科举分文举和武举两大类,其中文举包括进士科和明经诸科。进士科是宋代科举的主体,是宋代持续时间最长、保持最为稳定、最为规范的一科。与唐代相比,宋代的进士科变化不大,主要考查考生经义、诗赋、策论等方面的才能。明经诸科则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其地位较进士科低,而且存废之争一直不断,直至元祐元年(1086年)明经、进士合为一科,从而将明经诸科从形式上正式废除。武举即武科,虽然实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但是由于宋代一直受北方民族的威胁,所以武举作为选拔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手段始终受到朝廷的重视。因此,武科成为宋代科举重要的组成部分,虽有停罢,但持续时间很长。除以上经常设置的科目外,宋代还不定期举行特科考试,以选拔朝廷所需的特殊或实用人才。

北宋科举采取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南宋时期增加类省试一级。与前代不同的是,参加第一级考试有两种途径,既可在州府进行,亦可在国子监、太学进行,通过即可获得省试资格,这就抬高了官学的地位,使学校由过去单纯的教士、养士向选士职能转变,大大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宋代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录取人数较唐代有很大的提高。北宋时期最多时进士科500人,明经诸科1000人,南宋时期按17人取1人的比例录取。一般来讲,通过省试或类省试的考生即可以得到科名,但由于不同科目难度不同,其及第以后的待遇各不相同。进士科前五名可授予京官,明经诸科中只有九经科与进士科基本相同,其余诸科及第只相当于进士科第三甲待遇。不过,宋代士子及第后不必参加吏部考试而可以直接授官,从总体上看较唐代的要求有所放松,其地位有较大提高,待遇也更加优厚。同时,宋代对科举考试管理更加严格。

第一,对考生的资格要求提高,进士与明经诸科需要考查考生德行,而武科考试需要文武兼备。

第二,宋代改每年一举为三年一举,以避免考生往返辛苦,此举从此成为定制,一直延续至清末。

第三,北宋中期开始,各地创制并陆续兴建供科举考试专门使用的贡院。

第四,为防止考试中的徇私舞弊行为,宋代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杜绝。为了避免考官与考生因亲属关系相互串通,宋代发明别头试,即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单独分出,另派考官,另出考题。考场中考生位置固定,对号入座,不得随意易位。而且严禁挟书、夹带、传义、代笔。同时,科举考试时实行锁院制度,使考官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防止内外勾结,避免请托。

第五,实行考卷封弥、誊录制度。封弥又称糊名,即将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起来,使考官评卷时无法徇私。后来,又颁布誊录制度,即命专人将所有考卷重新抄写,供考官考评,以避免考生在考卷上做记号或避免考官凭字迹辨认考生。而且,宋代制定严格的试卷格式、声律规则,一定程度上使考卷规范化,增加评卷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避免考官从自身喜好出发进行取舍,也避免考官由文风来辨认考生。

总之,宋代科举许多方面的改革都是针对当时层出不穷的舞弊行为所进行的,虽然有些举措耗费糜多,甚至有些矫枉过正,但是经过宋代的改革与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变得完善起来,并最终成为官僚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img33

图5-3 贡院内的号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