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开发的探索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开发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后上海的中学教师由华东师大培养为主,上师大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上师大要开发奉贤校区。尤其是了解到市政府给上海大学8个亿建设新校区,列入市政府重点建设工程,而我校一分钱不给,一些人心态很不平衡,认为这是对上师大的不公。上师大的发展是列入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里的,是市教委安排的一个发展重点。在这个过程中,上师大奉贤校区的开发是启动最早的项目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开发的探索实践

口述:杨德广            

采访:顾智敏 娄雪梅 潘 同 左文燕

整理:顾智敏 潘 同        

时间:2010年11月12日        

奉贤校区开发,我认为主要是坚持了几条: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组织落实。哪条都不能缺少。

一、抓住机遇:在众议中凝聚共识

奉贤校区前身是“文革”时期的“文教五七干校”,于1978年12月新建了上海师院分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技术师范学院,1994年8月与上海师范大学合并,成为上师大的一个校区。合并前,该校区占地1200亩,在校生不到两千人,大多数是专科生,校舍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在韩祥林、高兰村、杨慎予、陆曜南、洪天锡等同志的努力下,该校区逐步有了发展。但由于交通不便,经费不足,大部分土地是沼泽地、盐碱地,尚未开发,办学条件较差。与上师大合并前,有人主张干脆不在那里办学了,把它搬到市区来;还有人主张今后就作为上海高校的军训基地,确实也搞过军训。与上师大合并后,那里也一度定位不明。我于1996年6月20日调上师大任校长,7月1日去奉贤校区调研,以后又陆续去过几次。无论是座谈会还是个别交谈,那里的干部和教师情绪都比较激动,对校部的意见很大,说“合并失败了,我们好像生了一场大病,提不起精神”。又说现在是“定位不明确,方向不清楚,人心不稳定”。

1998年4月15日,市教委郑令德主任,张民生、魏润柏副主任,把我和徐千荣书记、陶本一副校长找去谈话。魏润柏副主任说,市教委成立了一个上师大发展研讨小组,专门调研上师大的发展问题,教委主任会研究了好几次。上师大是上海市一所重点大学,今后主要发展方向是收缩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扩大非师范专业。华东师大由上海市共建共管,以上海领导为主后,今后上海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由华东师大承担。上师大在特色专业方面如音乐、美术方面要多承担些教师培养任务。奉贤校区开发要解放思想,闯一条新路,可考虑转换办学机制,办一所民办的、中外合作的大学。张民生副主任说,上海的师范生今后不会抢手了。国外师范教育不是独立设置的,而是依靠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今后上海的中学教师由华东师大培养为主,上师大主要培养小学教师。郑令德主任说,上海高等教育大发展,有两个增长点:一个是上海大学,一个是上海师大。你们都是地方院校,要挖掘潜力。上师大要开发奉贤校区。这是市教委第一次明确表态要发展奉贤校区,而以前一直是犹豫不决。我当即表示,上师大长期以来承担上海市中学教师的培养任务,有丰富的经验、较强的实力,不能放弃。有两所师大培养中学师资,可以竞争,有利于提高质量。市教委提出要开发奉贤校区,我们听了很高兴。徐书记、陶校长也强烈地表达了这方面的意见。市教委领导说,今天就是听听你们的意见。至于奉贤校区的开发资金,郑主任说,政府拿不出钱,可以到社会上筹集资金,也可以转换机制。

回校后,我们召开了党委会、校务委员会、教授座谈会,传达和讨论市教委领导的讲话精神。大家既有危机感,也有兴奋感,感到上师大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但对于具体怎么开发奉贤校区,大家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说,没有钱怎么开发?尤其是了解到市政府给上海大学8个亿建设新校区,列入市政府重点建设工程,而我校一分钱不给,一些人心态很不平衡,认为这是对上师大的不公。有人说,如果政府不给钱,又没有大企业愿意投资,我们没有必要背着个包袱,干脆给上海交大算了。有人担心我们自己拿钱来开发,会影响教职工的收入,会影响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人顾虑两个校区间隔50公里,每天车子来回接送,代价太大,顾虑学生不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就是在党委常委会上,也有人担心如果开发奉贤校区,会把学校经济拖垮。因为当时学校经济实力确实不足,1996年赤字为1600万元。

面对各种想法,党委开会凝聚共识,以共识统一全校上下的思想,明确:(1)上师大要大发展。上师大的发展是列入上海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里的,是市教委安排的一个发展重点。(2)上师大要不断壮大。上师大今后不仅要发展师范专业,更要发展非师范专业。(3)奉贤校区要大发展大开发。我当时的观点很明确,奉贤校区不开发就没有钱,开发才有钱。如果只有1000多人的规模,维持自身运转也很困难,如果规模达到1万人,按照股份制或者中外合作模式办学,就有资金了。至于离市区远,校园环境差,学生不愿意去,理由并不成立。远郊办学是大方向,国外很多高校在远郊,但是办得很红火,没有说学生不愿意去的。关键是我们要把教育质量搞好,把学校环境搞好。奉贤校区有1200亩地,这是很大的资源,若干年后再要1200亩地,简直是梦想。而市政府不给我校投资而给上海大学投资,也是考虑到我校有现成的土地,上海大学需购地建校。另外,奉贤校区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有一支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已经有了较好的办学基础条件,只要基建上去,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规模。总体来说,开发奉贤校区是上师大发展的极好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二、解放思想:在开拓中加快开发

奉贤校区开发经历了启动、扩建、发展等阶段,有下面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启动“早”。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委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当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原定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与1998年相比增幅42%。这样,就开始了新中国高教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发展快通道,使多校区办学成为上海和全国各高校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上师大奉贤校区的开发是启动最早的项目之一。我们早在上海和全国各高校大规模建设新校区之前,而且是在扩招前一年,就开始开发了。1998年下半年,奉贤校区的北区就开始修建,内容主要是新建两栋学生宿舍楼,改建食堂、体育场、桥梁,绿化等,目的是稳定校区的教学、生活。

二是措施“准”。奉贤校区开发需要经费,经费哪里来?我们采取了几个措施。第一,是置换,将原上海师专置换的8500万元,拨出2000万元投入奉贤校区作为第一期工程的启动费。第二,发展教育产业,拓宽教育市场。教育是个产业,但不能搞产业化;教育有市场,但我们不能搞市场化。凡是收费的就是产业,就有市场的性质。全国各地的高校,凡是发展得好的,都是教育产业、教育市场搞得好的。上师大专业那么多、那么好,又是地方高校,应该立足于为地方服务,为大众教育服务,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所以,我们扩大成人教育,原来我校夜大学生不到1000人,后来发展到1万余人,大专自考班从几百人发展到5000多人。我们的非政府拨款收入从1997年的4000万元,增长到2001年的1.8亿元、2002年的2亿元。收入多了,一部分资金就可以用到奉贤校区开发上。第三,引进社会资金。这也是教委“闯出一条新路”的指示给我们的启发。我们有些项目是奉贤建工集团投资建设的,包括6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5000平方米的食堂、浴室及其他配套设施、征地91.6亩的费用700万元,都是先由他们垫付,我们逐步地还。学校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解决了很多问题。第四,成立了厚德教育投资公司。学校和两家企业合作,筹集3000万元注册资金,我兼任董事长。公司成立后一下搞活了,银行纷纷给我们贷款。第一个项目就是采用BT模式在奉贤校区投资8000万元用于基本建设,另外又新建9栋学生公寓。厚德公司通过开发、经营获得的利润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主要是用在奉贤校区。第五,市教委承担部分贷款贴息。厚德公司向银行贷款2个亿,市教委给予了部分贴息。我在位的时候贴息7000万元。第六,奉贤区人民政府支持。县委书记林湘亲自出面做协调工作,在立项审批、开工审批等方面提供一门式服务,使得基建顺利进行。第七,委托市教委教育基建管理中心作为代甲方管理。市教委副主任薛沛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该中心是他创建起来的,专门为高校基建服务,既省力、省时又省钱。经验丰富、办事果断的顾建生主任坐镇奉贤校区指挥。我校基建规划处协助教育基建管理中心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尤其是控制建设资金。第八,实行责任制。奉贤校区基建项目多,时间紧,资金流动量大,经党委讨论,决定由校长助理杨卫武主要负责,尤其在资金运转上全权委托他签字,全校几个亿的资金掌握在他手上,由他统一调剂。杨卫武不仅懂经济、会管理,而且办事冷静,作风清廉,把权、钱交给他很放心。基建处长张礼道是专家型的,责任心很强,既实干又谨慎。他们配合得很好,效率很高。最后,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压缩行政经费、节约水电多管齐下。比如,校区的中心河上要建桥,代价很大,我们就用四个大水管替代,节省了大笔资金。

奉贤校区的开发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奉贤校区一期扩建工程是2000年9月8日正式开工的,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市府副秘书长殷一璀、市政协常委郑令德、市教育党委书记王荣华、市教委主任张伟江出席了开工典礼,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尽管上级部门在资金投入上未能支持,但上级领导精神上的鼓励、政策上的支持,后来又承担了贴息,对奉贤校区的建设顺利进行起了极大作用。

三是理念“新”。我们在开发上形成了几个新理念。第一,是以开拓精神加快开发。除上面说到的资金筹措以外,还体现在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不可能走回头路,回到计划经济那条路上去。计划经济典型的特点:上级对下级统、包、管,下级对上级等、靠、要。现在既然上级不可能统、包、管,我们也不可能等、靠、要。大学校长一要找市长,更要找市场,发扬开拓精神,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通过市场和社会集资。第二,是开发方案符合校区特点。奉贤校区开发前,我们请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爱建建筑设计院三家单位设计总体规划,后来选择了浙江的设计方案。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方案符合我们“节俭、实用、田野风光”的规划理念,教学楼、图文信息中心、学生生活区的布局符合学校的特点,比较方便,房子比较低,空间比较开阔,和徐汇校区的典雅相比,能形成坐落在郊区的景色优美、风光清新的生态型大学校园特点。第三,是开发过程有序。奉贤校区开发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进行,2000年9月8日举行第一期扩建工程奠基仪式,2001年10月12日举行第二期扩建工程开工仪式,以后还建造了第五教学楼等建筑,并且为今后的发展留出了余地。

特别是2003年1月7日,教育部周济副部长带领全国30多所部属院校的书记、校长50多人参观奉贤校区。周副部长在听了汇报、考察了校园后说,看了上师大奉贤校区,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他们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经费不足自己想办法,在国家不投入的情况下建成了这么好的校园,上师大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三、组织落实:在务实中办出特色

奉贤校区的开发和别的高校新校区建设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别的高校建设新校区,是定蓝图,定计划,筹钱,然后建设。奉贤校区是一面正常运转一面开发,甚至是开发和扩招同步,这就需要强化管理。这方面,我们的组织落实措施是:

首先,为奉贤校区的发展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经物色,我们决定调黄刚同志去担任校区分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刚教授是位有事业心、责任心、管理能力的干部,管委会运转得很好,为学校领导分担了很多困难。这样,我们就有精力从大的方面来考虑。

其次,随着专业数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我们不断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1998年6月,我们将校区领导小组改为管委会和党委;1999年1月,为了增加校区领导机构的权威性,又成立了工作党委,强调工作党委是校党委的派出机构;2001年4月,从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调整为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成立领导小组,以适应正在加快的校区开发步骤;2002年年底至2003年年初,在基本建设告一段落时,重新成立校区工作党委和管委会,并提出了“以条为主,条块结合,贴近实际,强化管理”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明确校区两委会应履行的“管理、指导、协调、督查、保障、服务、调研、应急”八项职责,保证校党委、行政各项决策的落实。

再次,为了方便师生员工的教学、学习和生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我们购置更新了班车,建立候车室,解决教师上下班问题;为教师晚上在校区住宿创造条件,以保证教学秩序。为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生,促使他们在新校区更好地成长,从2003年成立“车管会”开始,我们相继建立了九大民主管理组织,并一直坚持至今。接着,我们又探索了大学园区网格化分区管理,创造了园区党建的新模式。还坚持多年开展“走近系列活动”、“午间无休”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多校区管理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奉贤校区规模扩张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内涵建设,力求以务实精神办出特色。

1996年我到上师大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抓教学改革。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学校组织了三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教学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树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围绕素质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以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我提出了四项措施:一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课,开设辅修课;二是完善“四个不断线”,即外语学习不断线,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不断线,实践环节锻炼不断线,文化素质修养教育不断线;三是重点抓好四类课程建设;四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

我还提出了学生培养以“德、艺、语、技”为特色。这是在王邦佐校长他们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听取中学校长的意见,认为上师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四个特色。“德”,就是思想道德水准要高。我认为上师大如果在学科上面赶上重点大学会慢一点,但是在“德”这方面不能差,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责任心、事业心应该很强。“艺”,就是要多才多艺。上师大学生要在能说会道、能唱会跳、吹拉弹唱、诗琴书画等方面有几手,将来无论是到社会上工作还是到学校里工作,这些都是人际交往、打开局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语”,就是语言能力要强。不仅普通话要讲得好,英语也要好。因为上海是个大城市,小学就教英语,以后还要用双语教学,所以上师大的学生特别是师范生,英语不过关是不行的。“技”,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即作为上师大的学生,要娴熟地掌握计算机,要能够熟练地操作。

我到上师大以后,有个习惯,一般一个月左右要到学生宿舍去查看一次,了解学生在做什么,听听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我吃饭也在学生食堂,这样可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有一次我到学生宿舍查看,发现11个寝室里有7个寝室的学生在打扑克,2个寝室的学生在聊天,还有2个寝室的学生在看电视。第二个月去看,只有1个寝室的学生在看书。期末考试前,不少学生拿着笔记本在图书馆复印机前排队复印,以应付考试。不少学生存在松、散、懒的毛病,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乐上面,我当时便提出在学生中开展“充实教育”,让学生“忙”起来。“充实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充实教学内容,充实课余活动,充实精神生活,让学生从松懈到紧张,从闲到忙,从空虚到充实,从不知道干什么到知道干什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布置参考书目,布置作业和文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凡参加校级运动队、校课外活动团队,并有固定活动时间的,给予一定学分。学校还要开设文化素养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为了开展充实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提出实行四个制:多张证书制、干部轮换制、半年实习制、综合测评制。

多张证书制。为了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毕业生不能仅凭一张毕业证书进入人才市场,还要有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竞赛,如在科技学术节、文艺节、体育节等期间举办论文比赛、演讲比赛、师范生技能比赛、文艺比赛等。要求每一个学生一年内至少参加一两项比赛活动,让他们在参加活动和竞赛中有机会获得优胜证书。实行多张证书制的好处是: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激励学生参加各项活动,提高组织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竞争能力;可以充实和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和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才机会和条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干部轮换制。在学校期间让学生有机会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担任学生干部,可以在工作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锻炼,还能增强自我约束力,增强学习自觉性,促进他们努力学习、严于律己,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多年来,高校的学生干部总是由一小部分学生担任,多数同学得不到锻炼机会。因此,我提出实行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有当干部和不当干部的经历。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领导素质和被领导素质,当干部时能主动把工作做好,不当干部时能主动配合干部搞好工作。如果每个学生都担任过干部,整个集体的自我约束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素质提高了,有助于推动良好学风、良好校风的形成。

半年实习制。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学生一般安排6到8周的教育实习,上4到6节课,浅尝辄止,刚刚进入角色就结束了,对学生的锻炼不大。从社会需要和学生现状来看,师范生最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即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育解决不了这两大问题。通过延长实习时间,可以让他们到中小学一线去强化素质、锻炼能力。经过几年的试点,半年实习不仅使学生在教学技巧方法、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等优良品质。

综合测评制。如何评价一个学生涉及教育观和学生观问题,也涉及对学生的导向问题。长期以来,学校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考高分的就能获得奖学金,就能评为“三好”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这导致学生只重视考试,只关注考分,没有热情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实行综合测评制就是对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综合考核,而不仅是看学习成绩。综合测评的结果与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直升研究生及毕业生就业直接挂钩,这样就可以形成正确的导向。

对学校办学中逐步形成的这些特色,周济副部长2003年1月考察奉贤校区时给予了“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的积极肯定。科学定位,指的是上师大能正确定位,安于本位,当时我提出上师大要“规模大、品种多、多样化”,从留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到继续教育、老年大学等都有,以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立足于为地方服务、为大众教育普及教育服务,不跟人家攀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出特色,就是指上师大在教师教育上,要“全面面向基础教育,全方位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及在培养学生方面有新的思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杨德广(左二)黄刚(右二)正在接受采访

奉贤校区的开发历经五年,从1998年启动,仅仅五年,到2003年一个现代化的大学校区就基本建成,在校生人数超过1万,实现了我们的预期。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自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到上师大来,为官一任就要服务一方,校长必须为上师大的发展服务,为上师大的全体师生员工服务。在奉贤校区开发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奉贤校区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努力,特别是在奉贤校区工作同志的无私奉献。还深深体会到,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在党委领导下,一抓发展,二抓改革。以发展改革来团结人、凝聚人、激励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扬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