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行为导向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行为导向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导向研究者认为,行为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教学模式。而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该是多元的。

第三节 以行为导向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始终坚持以学科为中心,按学科设置课程,强调宽基础和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是仿照这种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设置。而近几年教学的实践证明,这种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改革在大规模全面展开。其中以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为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结合中国国情和职业教育特点,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经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一种重要探索。

一、行为导向教学形式产生的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陈旧率的加快,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周期的缩短,工艺水平的不断更新,要求生产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根据生产的需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由于技术与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小组工作的方式已成为工作过程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具有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也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跨专业的能力,这是一种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人完善的职业能力,并且关键能力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教界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随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这种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随之发生变革,因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承担起关键能力培养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行为导向教学应运而生。

行为导向研究者认为,行为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是通过解决职业工作任务来实现的,主张在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式学习,通过行为导向型教育或培训,使学生获得职业行为能力。行为导向教学的最核心意图就是提出个体特性行为能力的培养。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特点

行为导向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行为导向教学是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项目、技术及其方法,它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在行为导向教学中,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因此,在行为导向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具有运用跨专业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专业知识和跨专业知识。

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从实践中看,行为导向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行为导向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行为导向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学习成果的多样性。行为导向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仅仅是靠教师的教,而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而行为导向教学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在行为导向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因此,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学习评价的多元性。由于教育目的与教育理念的不同,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同。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适应,人们所理解的教育评价的方式、标准和主体都表现出单一性。而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和主体的多元性。在评价方式上,行为导向教学不仅用传统的笔试、口试的方式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更强调运用知识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灵活运用绝对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行为导向教学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在行为导向教学中的进步程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三、行为导向课程体系探索的途径

下面结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分析,探索以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为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途径。

(一)把握建筑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对建筑施工企业调研结果的分析,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生,可提供就业的岗位主要有施工员、预算员、测量放线员、质检员、档案员。归纳出该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由通用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两大部分组成。所谓通用能力是指从事建筑行业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必需须的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基本表达能力、基本计算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外语能力、自控、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劳动保护能力、吃苦能力。同岗位相适应的通用能力还有心理承受能力(包括自信心、独立性、承受挫折和风险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建筑施工企业适应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岗位不同,对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就综合能力来说,主要包括专业核心技能、岗位规范的掌握、建筑生产流程和工艺的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建筑业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一种能适应经济发展、岗位变换、创业发展等要求所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职业能力培养中非常关键的能力,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建立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方案

根据培养两种能力的需要,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如下表: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img7

续表

img8

续表

续表

img10

续表

img11

资料来源: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建筑行业中职生就业岗位分析与职业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特点

一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式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即以岗位对应能力,以能力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兼容,教学场所以施工现场为主。文化课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紧密结合专业课,服务于专业课。对文化课的内容进行调整,把部分文化课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形成岗位所需的一体化课业教学,增加了基本素质训练的项目,如文笔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计算机操作训练、组织协调训练等。

二是按照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设计课程,开设的课程有:建筑识图、测量放线、常见建筑质量问题分析、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技术档案管理、工程预算。

以实际岗位需要为依据,以岗位技能为教学核心,精简课程门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践资源增加实践操作课时,增加相应训练项目。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按照相应岗位要求确定训练项目。专业课排课顺序也体现了劳动过程的特点,实践环节紧密跟踪项目施工进度,同时考虑季节、气候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安排实习时间。

三是一个模块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不等。每个模块包括旨在为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项技能的专业理论学习目标和核心技能训练内容。每个模块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体现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用的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