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科学发展战略为导向,进行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科学发展战略为导向,进行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地方高校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容忽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绵阳师范学院在探索自身的发展理念方面已经形成了以下主要的原则:其一是“分类定位原则”。“分类定位”的原则要求,就是允许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战略理念、价值理念,作为最高理念确立起来,这是人的观念的一次历史性进步。

四、以科学发展战略为导向,进行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地方高校成为我国高校“金字塔”中的“塔身”部分。截至2004年6月28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683所,除去110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其他部委属高校外,其余均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共1573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93.5%(数据来源见《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8日第4版《地方高校:你完全有理由自信自立自强》)。地方高校数量大、分布面广,其每年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均占全国高校总招生数、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的绝对多数,而且作为高校力量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地方高校的全面、协调发展不容忽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地方高校面临两个维度的重要问题:一是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与社会和谐、共生,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不断改善地方高校自身的生存、竞争环境,保持地方高校自身的协调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绵阳师范学院在探索自身的发展理念方面已经形成了以下主要的原则:其一是“分类定位原则”。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应该根据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要求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都可以在一定的类型中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分类定位”的原则要求,就是允许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其二是“服务面向原则”。即高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

绵阳师范学院早在2003年初升本时就确立了“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思想,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使学校在升本短短的5年时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进一步认识到,定位是有宏观、微观层次之分的。在宏观层次,主要是要确定学校的基本发展目标,在微观层次,则主要是确定发展的具体策略。宏观定位体现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微观定位体现学校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宏观定位主要确定学校的层次,微观定位则主要确定学校的类型或特色;宏观定位应相对稳定,微观定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经常进行调整。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宏观定位,但是对微观定位的研究、思考和系统实施比较欠缺。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地方高校办学模式的趋同。一方面认同地方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办出特色;另一方面在发展策略上仍沿袭以往求高、求全、求大上。地方高校要真正办出特色,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应用此理念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形成符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作为地处中国科技城的一所高校,我们非常关注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国科技城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设置以及更新教学内容。强化了电子信息、计算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加强了对外汉语、经济管理、物流、传媒、外语、社会工作等社会科学类专业以及音乐舞蹈、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园林与设计等应用专业,专业设置覆盖了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和绝大多数行业领域。

立足地方经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对于绵阳师范学院这样一个处于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而言,确立了以下两方面的微观发展策略:首先在办学类型和层次上,立足于建设一流的教学型大学;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立足于努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型的高质量的人才。

(一)科学定位

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高等学校向社会提供人才、服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是指每一所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这一战略选择依赖于高校对如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高校的定位要围绕全局,胸怀全局、立足全局、服务全局。绵阳师范学院密切关注时代发展,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方向,从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顺时而动,因势利导,统筹兼顾。

任何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拓展思路。比如,这几年国家提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提高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这些都是全局意识的体现。所以,真正从全局出发,才能准确定位,主动融合,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发展,统筹协调,才能看得远、看得清、看得准。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是对未来的规划、安排、部署、展望。规划是一种生产力。抓规划就是抓科学、抓定位、抓长远发展、抓统筹协调。

(二)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战略理念、价值理念,作为最高理念确立起来,这是人的观念的一次历史性进步。

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准。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性化的教育,而不是机械式的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是讲教育实践活动要从对人的成长、从人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但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有些人认为“无私奉献”过时了,只有国家对我好,我才能对国家好。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墓碑上刻着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而应该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哈佛大学校门上有一段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如果我们把“以人为本”变成“以我为中心”,就曲解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含义。

(三)持续跨越发展

持续跨越发展,就是要保证高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所说的快,就是要保持高校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所说的好,就是要强调高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快与好辩证地统一结合起来,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的发展理念。持续,就是要突出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同时,要转变教育增长方式,确保教育增长效益和质量。持续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持续发展必须强调发展的连续性、持久性和可再生性。如果高校能在调整中持续,在调控中持续,在转变中持续,在提升中持续,那么高校就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更大台阶。高校应该着重在突出特色、人才战略、提高质量、科技创新等方面加以突破。

(四)推进改革

改革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现代大学的竞争力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和技术,更重要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大学制度的改革要重视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对人的尊重,对学术的崇敬,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即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治校。当前迫切需要继续推进教师聘用制度、基本的组织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校内服务制度的改革。我们现在仍然强调突出改革精神,要有一股冲劲,一股闯劲。现在高校很多方面滞后,原因就在改革滞后上。我们要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国际化的眼光现代化的理念,实现工作思路的新突破。

(五)建设和谐大学

和谐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化中的统一。

和谐大学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以造福社会,造福于民。

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又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要人格平等、合作真诚,又要提倡个性张扬,健康竞争。

和谐大学建设的思路,要以发展求和谐,以民主法制求和谐,以提高治校能力求和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说服力就是凝聚力,导向权就是领导权,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是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作用,应当要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有才无德要坏事,有德无才要误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以及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学校导向政策的协调、学校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协调。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的需求出现了多元目标。必须善于协调、兼顾各个利益群体。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大学历来是社会文明的源头,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应当成为先进文化、健康文化、高雅文化最有市场最有人气的地方。大学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位是最重要的“软实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它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