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实践为导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以实践为导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还要提高自身的培养质量,增强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适切性。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以实践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是最常见的问题。

四、以实践为导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农村职业教育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还要提高自身的培养质量,增强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适切性。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以实践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以实践为导向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施教方针

如果说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水平不高的话,那么首先表现为学生的实践和业务能力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能摆脱学科性教育的框框,没有走出一条高效的、有职教特色的、能够强化技术与业务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因此,全面强化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充分胜任技术—业务岗位的综合素质,是今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从教育分类看,应用性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性。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相对的,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和任务。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培养大量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不同产业类型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

(2)从人才需求结构看,技术—业务型岗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定向。目前我国最缺乏的人才就是精于技术和业务的人才,如业务员、高级工、技术维护和应用开发人员等。这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瞄准技术性、业务性的岗位,着紧用力,改革办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过硬的、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性和业务性人才。

(3)从工作分析角度看,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重点。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相对普通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而言,职业教育更多的是着重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所以职业教育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工作与课程”是现在以至未来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职业教育教学实施与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应当是如何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针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重文化课、基础课的现状,我们提倡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而不是仅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作为施教重点和旨归。

(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岗位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个体完成初始职业化所需的职业教育会逐渐地复杂和延长持续时间。如一个技工学校毕业生从事车床操作,要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岗位操作人员,可能会需要一年及其以上的时间,这既包括操作技术范围的扩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也包括对生产规范、程序、标准、职责、企业运行机制的了解和职业习惯的养成,以及对本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设计、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各种零件在产品中的功能与作用、零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产品性质及使用场合和用途的认识等。只有对这些进行了解和认识,他才能清楚自己的工作责任、质量控制的重点以及怎样提高效率。对这些未来工人的一系列教育,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工学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农村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3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推进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倡导农村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办学条件较差,信息获取不畅,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不小偏差。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农村职业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起结构性的伙伴关系,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共同面对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群,在组织文化、人才标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和“零距离”就业。

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是最常见的问题。所谓不高是因为相对企业而言,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显得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外,主办方也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这方面已有的经验很多,主要是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这是美国20世纪提出的“以他方为中心”办学理念的产物。具体做法是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但却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难度。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确实使学校增加了不少工作和麻烦,但却推动了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近年来出现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就是各地针对这一境况进行的有益探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是,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集团实力的提升,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29)。长期以来,如何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瓶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对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它基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指导,使学校和企业都成为办学主体,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以各自承担相应责任为基础,建立结构性的伙伴关系,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生产经验和职业生活体验,培养拥有一技之长或多种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将使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使校企之间的一元关系变为多元关系,同时还能促进城乡合作、区域合作及中高职之间的合作,对农村职业教育来说,是一条有价值的发展新路。

1.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

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农村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多元交叉的关系,打破单一对应的关系。它既可以是校企多元紧密、全面合作办学,也可以是依托企业、产教结合的模式,还可以是强强合作、优势互补模式,甚至还有学校依托区域优势,与企业群合作办学的模式等。校企之间的合作内容向多面化和深度发展,不再停留在招生、招工和资金的合作上,可以拓展到组织文化、人才标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的深度融合。

2.促进工作与学习的结合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使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这种职教模式以推动受教育者学习与工作密切结合、相互交替、彼此融合为指导思想,打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与职业实践相脱离的状态,将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文化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3.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整合和优化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通过构建城乡联合、校际合作、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职教集团,依据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整合城乡职教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服务于农村发展与建设的能力,促进城乡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4.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结合

职教集团对我国区域性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具有明显的实践价值与意义。一是职业教育的区域结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地区间的教育资源、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共享,从而促进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区域内集约化的职业教育优势,提高区域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5.促进中职与高职的沟通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能够推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衔接与贯通,进一步促进中高职一体化。当前,职教集团内中高职一体的主要方式有联合办学、5年制高职和对口招生等。可以说,中高职相结合是职教集团化办学中关于学制改革有益的尝试。在职教集团内部,将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梯次、有延续性的学制系统。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有25个省(市、区)成立职业教育集团184个,共有成员单位6 410家,另有具有集团特征的紧密型合作组织121个(30)。为了促进这一模式的完善和推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有关要求用法律固定下来;②通过专项计划带动;③给予财政经费支持;④出台优惠税收政策激发企业的积极性;⑤用行政命令促成相关的联盟。

【注释】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载《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2日。

(2)[美]保罗·A.萨缪尔森等著,高鸿业等译:《经济学(第12版)》,13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

(3)Bishop,John.Occupational training in high schools:When does it pay off?[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Vo1.8,1989.1-15.

(4)Blossfield.Is the German dual system a model for a modern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how different system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deal with the changing occupational 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Vo1.23,1992.168-181.

(5)Gamoran,A.&Mare,R..Secondary school tracking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Compensation,reinforcement or neutrality[J].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Vo1.94,1989.1146-1183.

(6)Hallinan,M.&Willianms,R..Students’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er-influence process[J].Sociology of Education,Vo1.63,1990.122-133.

(7)Bowles,S.&Gintis,H..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M].NewYork:Basic Books,1976.35.

(8)Spence,M..Market signaling[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50.

(9)Grubb,N.W..Learning to work:The case for reintegrating job training and education[M].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6.80.

(10)Keijke,H.&Koesing,M..Skills,occupational domains and wages[A].Plmas,Youth transitions in Europe:Theories and evidence[C],Cereq:Document,1997.321-344.

(11)上述数据转引自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载《教育发展研究》,2006(1):65-68页。

(12)[德]约阿西姆·明希:《关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政策及其研究》,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 14-15页。

(13)《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EB/OL],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26/content_1440079.htm.

(14)梁琦:《吊装超级钢柱请来69岁技工》,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4月19日。

(15)储智勇:《技能人才:短缺有五大原因》,载《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15日。

(16)[美]莱斯特·瑟罗:《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法则(下)》,载《企业管理》,1999(10):8-10页。

(17)注:CAP(职业能力证书)与BEP(职业学习证书)是法国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两种资格证书。职业高中招收学完初中二年级课程的学生,学习三年,可获CAP;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两年,可获BEP。

(18)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19)马树超:《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条件保障的思考》,载《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15-17页。

(20)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18-49页。

(21)陈义平:《分化与组合——中国中产阶层研究》,237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2)王晓辉:《变革中的法国职业教育》,载《外国教育研究》,2000(1):57-63页。

(23)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1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4)上述数据转引自洪绂曾:《职业教育:农民就业的最佳选择》,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5-12/29/content_472269.htm.

(25)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1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6)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4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7)P.J.Foster and J.R.Sheffield.(Eds)Edu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London:Evans Brothers limited.1973.

(28)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1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9)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7):38-43页。

(30)引自《“职教集团化办学专题”按语》,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7):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