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价择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及其根源

高价择校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及其根源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有限的择校名额无法满足家长们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家长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寻租行为。因此,才产生了大量的教育寻租和被寻租问题。“寻租”即寻求“租金”,是为了争夺人为的财富转移而浪费资源的活动。因此,在择校过程中的寻租实际上是两方面的,许多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学校,或者在政府官员中寻找突破口,希望通过贿赂等方式拿到一个择校名额;或者向学校支付高额择校费,其中还包括为了得到名额而产生的其他成本。

林欣怡

2007119848上海财经大学应用数学系 本科生

摘要:当今社会,尤其在城市,升学择校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中国家长传统观念中望子成龙的心态,使得家长从理性自利的角度出发,都希望能将子女送入拥有最优质、丰富资源的名校就读。而有限的择校名额无法满足家长们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家长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寻租行为。同时,这种择校行为客观上进一步加强了教育机构的“马太效应”,使得名校在和政府机构的博弈中进一步占据有利地位。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来分析上述几个问题。

关键词:择校 寻租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近来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中国城市初、中级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以往按照户籍制度就近升学的制度越来越得不到学生家长的认同。舍弃省时省力的就近入学方式,家长们宁可跨县、跨区乃至跨市,舍近求远,不惜花重金为子女寻找一所高质量的名校。在择名校的过程中,家长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富,同时也往往产生了大量和入学相关的暗箱操作、贿赂等丑闻。这些丑闻时常见诸于报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民众中所流传的“新三座大山问题”之一便是关于子女入学择校问题。

择校问题究竟为何而来?表面看来,家长舍弃就近入学的便利,转而进行费时费力的择校,这样的选择并不符合理性人的行为方式。但是,深入分析会发现,抱有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中国家长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是有别于外国家长的。中国家长愿意付出更多的资源投资,以期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后能够获得以养老、光耀门庭等中国传统方式呈现的高回报。在这种类似于风险投资的活动中,为了确保投资的安全,家长需要想尽各种办法为投资进行再保险甚至多重保险。在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情况下,这种保险就典型表现为家长不惜通过一切可能包括行贿等方式来确保子女能够在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才产生了大量的教育寻租和被寻租问题。

有关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如何产生,以及寻租的具体过程的研究,通常有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政治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的方法。而经济学由于较高的准确性和较易把握的优点,获得诸多研究者的青睐。在这之中,以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有利于我们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在一个以“理性自利人”为行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资源是怎样在名校和普通学校间分配,而家长和学校、政府教育部门官员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利益关系。

二、观点假设和验证

(一)寻租活动的原因和表现

“寻租”的概念是由安德奥·克鲁格在1974年提出的。“寻租”即寻求“租金”,是为了争夺人为的财富转移而浪费资源的活动。现代意义上的“租金”并非地租,而是由于政府干预(或其他类似的东西)导致稀缺所形成的,是一种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租金”产生于权力,而非生产过程。[1]

名校的入学名额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受到了来自学校本身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干预,因而在家长择校的过程中,在两个方向都有可能产生寻租行为。一方面,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因为拥有对学校的行政管辖权,因而能够对学校产生较大的压力。在中国典型的行政——权力垄断体制情境下,行政部门拥有管辖权力,即意味着拥有获取一部分稀缺资源的能力,这部分资源则往往直接掌握在相应的行政领导手中,因此这一方向的寻租,表面上看来是家长vs政府行政部门,本质上则是家长vs政府行政首脑,因而多数以官员寻租和家长贿赂的形式进行。另一方面,学校作为专业性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名校,往往会依据专业性等独占性优势对政府的压力形成一定的反制,因而学校也能掌握一定的名额稀缺资源,但是考虑到学校组织构架和政府机构的重大差异,因此学校很难完全由校长代表而实现向家长的寻租,它更多是以一个组织的形式出现,寻租的形式也变为对学校的私人赞助费或择校费等方式。因此,在择校过程中的寻租实际上是两方面的,许多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学校,或者在政府官员中寻找突破口,希望通过贿赂等方式拿到一个择校名额;或者向学校支付高额择校费,其中还包括为了得到名额而产生的其他成本。

(二)家长支付寻租的博弈模型分析

在家长的支付寻租活动中,其“得益”就是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的一个名额。下面将通过学生之间争夺名校的博弈来说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如何导致家长愿意为学校和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进行支付。[2]

假设:有A、B两名学生,都有选择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权利。进入重点学校将花去择校费C,而进入非重点学校没有择校费;进入重点学校的学生将取得成就S,而进入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取得的成就为αS(α<1)。

该博弈模型如下:

首先,该博弈是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如果双方同时选择重点学校或非重点学校,则双方得益相同。

当S-C>αS时,

纳什均衡为{重点学校,重点学校}。

收益组合为(S-C,S-C)。

当S-C<αS时,

纳什均衡为{非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

收益组合为(αS,αS)。

当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教育水平相差不大时,作为一个理性人,都会选择非重点学校,而不会选择花高昂的择校费用进入重点学校;而当教育水平悬殊时,家长会普遍认为S-C将大大超过αS,那么就会选择重点中学。下面我们来看家长为了获得更高的“租金”,如何导致高额的择校费用。

假设:正常的择校费为C1,A、B通过行贿等方式拿到择校机会的成本为C2,拿到择校机会的收益是S,没有拿到则为0。如果两者都行贿,则双方收益都为S/2;如果两者都不行贿,则收益都为αS(α<1)。

该博弈模型如下: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教育悬殊,即S-C>αS,因此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行贿,行贿}。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重点学校的稀缺,而家长又希望孩子进入重点学校,所以不得不以行贿来获取进入重点学校的名额,这样就导致了高额的择校费用,也使得政府官员等有权力的群体有了寻租机会。同样的验证方式,可以得出另一组纳什均衡为{支付高额择校费,支付高额择校费},说明家长依据一样的理性分析得出结论,愿意支付高额择校费以获得让子女进入名校的机会。因此,名校同样拥有了寻租机会。

三、择校根源的理论分析

(一)择校根源: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上文已经提到,本文所有假设都建立在一个最重要的前提下,即由于公有教育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导致了同一座城市中不同的公立教育机构拥有差异迥然的教育资源。这一方面体现为教学楼、实验设备、后勤服务等基础设施、硬性条件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体现在教师资历、经验等隐性专有资源上,而与这些隐性资源紧密相关的还包括教师薪酬、福利保障、人才使用等一系列的软性制度上。政府能够向学校提供的所有硬、软性资源一定是稀缺的,任何两所争夺稀缺资源的学校之间一定是零和博弈。因此,一旦一所学校争夺到的资源较多,而其他所有学校能够共同分得的资源必然是处于较少状态的。因此,名校数量稀少的结果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作为具有强烈保险意识的家长,通过理性计算,得出更好的教师和设备将培养出拥有更多知识的子女的结论,因此才会形成少数若干所甚至只有一所名校供应教育,而众多学生和家长希望购买教育的卖方主导市场。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的原因:名校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是导致家长寻租的根源。那么问题在于,为什么名校总是能够较为顺利地获取政府提供的稀缺教育资源的大多数甚至全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名校利用自己所有的包括名誉、影响力、教育才能等一系列非物质性、独占性资源,在与政府进行争取教育资源的博弈中往往能够占据较大的优势,并且由于每次博弈的成功,都会增强名校拥有的博弈能力,为下一次博弈的胜利增加更大的筹码,这进一步加剧了名校和普通学校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下面笔者将建立一个博弈模型来从理论角度分析政府与名校间的博弈。

该博弈模型如下:

在该博弈模型下,求解它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3]

对于学校而言,它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将该函数对α求导,得到最优化条件:

同理,政府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α>α*时,学校选择认真办学的收益大于不认真办学的收益,所以学校会认真办学;当α<α*时,学校选择认真办学的收益小于不认真办学,所以学校不会认真办学。

(2)当β>β*时,政府给予学校拨款的收益大于不给予拨款,所以政府会给予学校拨款;当β<β*时,政府给予学校拨款的收益小于不给予拨款,所以政府不会给予学校拨款。

(3)当α=α*,β=β*时,达到纳什均衡。

进一步分析发现:

(1)由α*=可以得出可以看出政府的收益与政府的拨款成正比,与学校认真办学的概率也成正比。

(2)由可以得出:可以看出学校的收益也与政府拨款成正比,与政府拨款的概率成正比。

由上面的博弈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府也能够从名校效应中获取一定的收益,如家长们对政府管理教育事业能力的赞誉和信任,同时更出于对名校的“堕落”会导致家长迁怒于政府部门的担心,政府意识到必须注入更多的资金以促进名校的稳健发展。这种一方面的虚拟利益——良好政府声誉的诱惑,另一方面对于潜在威胁的恐惧,使得政府在和名校的博弈中必然是处于不利地位的。政府不得不将掌控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分出较多部分给予名校,虽然这样会导致两极分化,即马太效应。

四、结论

通过以博弈论作为工具进行的理论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政府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名校能够提供相对于普通学校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的教育服务和产品。而视教育为一项风险投资并渴望获得较大收益的家长,则会将进入名校、接受高质量教育视作这项风险投资的再保险。绝对稀缺的名校教育服务和产品与过大的家长优质教育产品需求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方面催生了能够干预名校教育产品的政府部门和学校本身进行索贿或征收择校费的寻租行为;另一方面则使得家长愿意为这种寻租进行支付以图在这个卖方主导市场中获取稀缺的教育产品。

论文参考文献

1.卢现祥:《寻租经济学导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8页。

2.罗县娇、万文涛:博弈论视野中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2月,第43~45页。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3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