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根治择校缘何难解

根治择校缘何难解

时间:2023-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都市现在的“四、七、九”初中部以前都是薄弱学校,被“改制”以后,迅速成为“名校”:连省重点都不是,但却是人们心中的名校。学校与“四、七、九”一沾边,就成了名校,而且家长竞相追捧。主要是成都市好学校太少,而差学校又太差。从去年开始,成都市为抑制择校强制推行“微机摇号”。这是新法实施后必须面对的两个现实问题。

从9月1日开始,新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有人说,这给政府出了张考卷。

的确是一张考卷,遍布难题!

成都市现在的“四、七、九”初中部以前都是薄弱学校,被“改制”以后,迅速成为“名校”:连省重点都不是,但却是人们心中的名校。以前几百元的学费,变成了现在的三年1.3万。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是因为有大量的家长愿意交纳4万5万的还进不去!

学校与“四、七、九”一沾边,就成了名校,而且家长竞相追捧。难道这三所学校一改制教学的水平就大幅度提高?非也!主要是成都市好学校太少,而差学校又太差。太差的学校一来就和不好的校风、学风、打电脑游戏以及早恋挂钩……弄得家长成天紧张兮兮。

以前读上述三校均需参与考试,报名参加考试的学生必须符合五、六年级全优,校三好等等硬条件。实际上在大成都范围分了个快班和慢班!这种明显的“掐尖”教育,弄得一些二级学校校长怨声载道。

从去年开始,成都市为抑制择校强制推行“微机摇号”。但值得注意的是,摇号的生源还是面向全市优生,以前依靠考试,现在依靠“运气”,类似于抓阄。更为可笑的是,摇号公布的招生计划是每校300多人,但实际录取的却是600多人。这多余的300人,就是“条子生”。结果不言自明:家长依然择校,只是择校门槛更高了,择校的手段更隐蔽了。事实上,在择校生中,大多是权力择校,有的名校招生名额甚至成了一种公开的“公关工具”。

家庭背景已经强烈地影响到了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当前家庭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靠权力、金钱择校的比例较高。示范学校中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子女占了相当比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以前的教育经费过于向示范学校倾斜,而普通学校越办越穷,越办越孬。长期如此,自然形成了整个城区的“教育高地”,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生源都比普通学校高出一大截,再加上社会、家长的追捧,越发高高在上,一骑绝尘。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生源选择面虽然在表面上增加了广度,但实际上也狭窄了:大量家庭平平、背景平平的优秀学生被“权学生”、“钱学生”取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学校也不可能真空办学,属地街道办、派出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银行、工商、税务……哪一个学校得罪得起?

9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得分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其主旨在于强调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可是,一方面是政府必须承担公平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收入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这是新法实施后必须面对的两个现实问题。而这两个问题都是极其棘手的,所以消除择校的目标在中国教育这样积重难返的情况下,目前还只能是理论上存在。

(注:近几年来,成都市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均衡教育力度,情况已今非昔比。此文仅代表当时观点)。

2006-09-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